/
0

文殊山与嘉峪关名称的来历刘兴义 酒泉城西南三十里处有座文殊山。由东南迆逦走向西北,与嘉峪关西北部的黑山相交接,形成横锁河西走廊的天成锁钥,全长三十公里。它与南面的祁连山,虽然相距四十多华里不等,但在地形和山势脉络上,却与祁连雪山有着藕断丝连的“血缘”关系。其主峰在山的中段,海拔2227公尺(高出地面600多公尺)。山之阳,为麻黄漫生的群落,讨来河由西南自雪山冰沟口直泻而下,经主峰西侧,又东北向酒泉城流去。由于河床斜穿而过,将其山向西北部延伸的余脉,分割在河的西北岸,构成了一带低矮的岗峦丘陵,绵延于酒泉城西六十里处,志书所谓嘉峪山之“西麓”即此。

在文殊山的东段,即主峰以东约十五华里处,有一山口,俗名曰“文殊沟口”,两旁石壁陡峭,形成峪口。酒泉至卯来泉堡的大道由此通过,也是古代边防要口之一。峪内地形逐渐开阔,分为前山沟,后山沟,沟内山光幽静,风景秀丽。公元四世纪中前凉张骏时,有敦煌人宋纤,游学酒泉,见此山佳景,爱慕不忍离去,遂隐居此山峡谷中,苦研经史,著书立说,教出子弟三千多人,可见此处林泉之胜。岩壁上有石室十余洞,寺庙梵宇一百六十余座,内藏历代壁画雕塑,自北魏至明清,屡有续增(可惜今已大部毁坏)。其中有前山文殊寺,殿宇雄伟,气象煊赫,内藏“大元泰定三年"白玉碑一块,刻有“元太子、喃嗒失重修文殊寺碑"字样,碑文内称“肃州西南三十里嘉峪山者,乃~切贤圣栖神化远之归心,林泉秀美。涧壑寂寥,神光现于长空,石室藏于畔侧,爰有郑善进,都1此祥瑞,发心修盖文殊殿,已经年远……古迹建立已经八百年矣"。据此记载,可推得文殊殿约建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前后。而此山名称,在元代以前本名嘉峪山,并不叫做文殊山。.推其“嘉峪”之得名,史无记载,实则正是因为山中有峪,风景甚佳,石窟重叠,寺庙林立,涧壑幽静,林泉秀美,为西陲神佛栖息之胜境,也是南北朝以至隋唐以来,佛教与道教发展信徒,争取群众,互争雄长的重要场所,又是人民精神寄托的佳域。佳域与嘉峪,谐音同义,故名。其山因名嘉峪山。但自元代中期以后,因元太子喃嗒失重修了文殊菩萨殿,金光彩绘,焕新一时,各族人民,敬仰者益众。明、清相继,以至民国和解放初期,民俗依然如旧,即每年农历四月初一日至初八日,定例有文殊菩萨盛会,酒泉一•带各族人民,咸来朝山拜佛、祈神、发愿,虽然洞窟寺庙众多,漫山钟罄之声,而以文殊菩萨殿(太子寺)年代久远,最负盛名。人民群众习惯地改称其山寺为文殊寺,山沟为文殊沟,久而久之,遂将其山也称为文殊山。山的本名“嘉峪山”,逐渐湮没忘记。后人仅以其山西北部的岗峦丘陵,指为嘉峪山,而不知文殊山正是嘉峪山的主体。明初,于其山西端的高岗上修筑了嘉峪关,正是因为关在嘉峪山上。所以,就称为嘉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