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源远流长的酒泉历史百题(续)

31. 古代酒泉地方居民分布概况: 根据建国后历次文物普查资料表明,酒泉清水镇盐池村、中寨村,下河清农场,金佛寺镇红寺村、上河清村、西三坝村、头坝村,丰乐乡涌泉村、前所村、大庄村、二坝村,上坝乡东湾村东,总寨镇单长村西、三奇堡村南,西峰乡沙子坝村,果园乡高闸沟村等处,都有原始社会晚期人类居住过的遗址或遗物。这些遗址、遗物说明:远在四千三百多年至二千五百年前后,酒泉马营河、丰乐河、洪水河、讨赖河流域,都已有古人类集聚。再从文物普查中所发现的一百四十多处汉、晋、隋、唐至明、清时代的墓葬来看,今酒泉市二十个乡、镇中,有十七个乡、镇范围内都有先民的业绩遗存(黄泥堡裕固族乡、牌尖乡、红山乡境内未发现汉、晋至隋、唐时期墓葬)。正是从远古至近代,历经四千多年先民的开拓创业,才为今日酒泉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32. 酒泉地方自有人类定居以来,进入各个社会阶段的时间开始于什么时候? 酒泉地方自有人类定居以来,也无例外地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过,由于各地区人类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或者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人类在进入各个社会阶段的时间也有先有后。比如当我国中原地区于距今约四千一百年前开始进入了奴隶社会,而边缘的酒泉地方,根据考古调查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分析,却还处于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公社制的父权制时代。又当中原的奴隶社会经过夏、商、西周的一千八百多年后,而转入了封建社会,酒泉地方的各游牧民族却才实行的是残酷的奴隶制社会,直到公元前一百二十一年后,才转入封建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比中原晚了约一千八百年,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也比内地约晚四百多年。从西汉中期以后,酒泉也和全国各地一样经历了较长的封建社会。到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后,酒泉又没入吐蕃,到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收复为业的八十八年间,酒泉人民又经历了形同奴隶制的农奴制社会。此后;复入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酒泉也不可幸免地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酒泉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走上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33.酒泉先民的经济生活及其演变简况: 在原始社会的初期,人们用石制的工具捕猎野禽野兽,同时采集野生植物的种子或块根填饱肚子,生产水平十分低下,打上了采集到了就能吃个饱肚子,打不上采不到就饿肚子,生活没有任何保证,这种经济生活叫做“狩猎采集经济”。又称“渔猎经济"。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懂得了对某些动物的驯养,又产生了原始的畜牧业,还发明了农业和烧造陶器的技术,同时还用石块磨制较锋利的工具,接着也会制造骨、角器,简单地纺织生产也随之发明。由于生产力发展了,生活比前期好过些了,居住也比较稳定了,人也按居住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一个地氏族团体,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氏族成员共有,大家集体劳 平均分配,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和剥削,大家都是平等的过日子,后来的人称这种经济形态为氏族公社经济。在酒泉因为人类定居时间较晚,氏族公社经济大约开始于距今四千年以前,结束于约二千五百年以前,先后经历了约一千五百年左右。此后,约从春秋战国时候开始,酒泉地方的各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主要靠畜牧业,称为游牧经济,也有一些原始的农业经济并存,这些都可以从现代发现的古人类活动过的聚址上找出证据。.此后,从公元前一百二十一年的西汉中期开始,酒泉地方又过上了封建制度下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这种少数人占有土地,,压迫剥削多数人的封建经济形态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结束。

34. 酒泉地方最早饲养的家畜是什么? 根据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证明,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家畜家禽是猪、狗、鸡和牛,可早到距今八千年前左右。

再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来,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人们大体上.已经饲养了所谓的六畜,即马、牛、羊、鸡、猪、狗,而其中的猪、狗和绵羊,到商代早期已培育成了特征稳定的品种。

酒泉地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也发现有用猪肋骨磨制的匕首和羊骨等。在玉门火烧沟三千七百年前后的摹葬里,随葬有大量的羊头,在嘉峪关附近的黑山和肃北马宗山等处的山岩上,凿刻有两千多年前遗留下来的岩画,其中有不少马、牛、羊和骆驼。酒泉鸳鸯池汉墓中还出土有木雕骆驼,许多汉、晋墓中随葬有铜、陶、木等质地的马、牛、羊、鸡、猪、狗、鸭的模型,壁画墓所绘这些动物的图象更是屡见不鲜,下河清农场东汉壁画墓中还绘有白鹅。所有这些出土的历史文物资料证明:酒泉地方最早饲养的家畜、家禽和中国北方其他地区有着共同的品种。到了商,周以后,各种家禽家畜就和现代没有什么差别了。

35. 酒泉地方最早的手工业生产有哪些门类? 根据酒泉的古文化遗址和遗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主要手工业生产有以下一些门类, 制造石器业:其基本制法有打制石器、细石器和磨制有器三.大类,大量的是各种生产工具,广泛应用于原始农业、手工业、渔猎和日常生活。

制造陶器业:陶器的出现,不仅对改变人类饮食,增强人类体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加速亍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类定居生活更加稳固,同时也为后世的冶金业和化学工业的出现提供了容器。酒泉约在四千三百多年前就开始了陶器的烧造。其制法,早期以手制为主,晚期则转入轮制。轮制法是一种进步了的制陶工艺,如现在酒泉烧制陶花盆和屋瓦的方法是一样的,器形规整,薄厚均匀,生产速度也比手制法快得多。陶器问世几千年来,一直兴而不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制造骨器业:就是用动物的骨骼制成生产工具或装饰品,酒泉已发现的有骨珠、骨针、骨锥和骨匕、以及兽牙饰,晚至汉代的墓葬中还出土有骨镯、骨珥玲。至今也仍有以动物骨骼制造器用者。

原始纺织业,酒泉发现的原始纺织工具只有一种纺轮(俗称线坨子),有石质和陶质两种。当时用以纺织的原料大约是野生植物的纤维和家畜的毛,不过迄今未发现那时的织成品,至于用麻、丝、棉纺织,则是后来的事情了。

制造皮革业,古人穿兽皮,必定要制革。在酒泉下河清农场发现有四千多年前的细石器,其中有一种石叶制成的细小刮削器和小小尖状器,可能属于当时制革用的工具。

建筑业:已发现的是修建居址。在上河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范围内,遗有两座用石头铺砌墙基的方形房屋基址,系单间房,居住面各为十六平方米,未发掘,似为地面起建,距积石墓葬区很近。地面遗有石器,灰、红色陶片和彩陶片散布较多。因此,两座房基很可能是同时期的建筑物。

冶铜业:酒泉迄今虽然还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冶炼场址,但在丰乐河干骨崖遗址发掘出了铜斧,玉门火烧沟三千七百年前后的遗址里发掘出大量红铜器和青铜器,有铜刀、铜镜、铜泡等,还有金环和银环。这些金属遗物或为本地区自行冶炼铸造,或为交换得来,须待作进-步的考证。还有许多遗址没发掘,也许还会有所发现。

36. 酒泉地方的原始农业开始于什么时候?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早在七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就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活动。酒泉发现有农业生产工具的史前文化遗址,最早的距今四千三百年左右,比黄河中游和长江流域曲晚约三千多年。这些遗址,多分布在丰乐河,讨赖河、白沙河畔的村镇、农田之间或附近,说明四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开辟农业生产的时候,也是选择在靠近水源、土地宜耕、交通方便的地方。有些古文化遗址处,也仍然是现代的农业.区,我们是继前人业绩而开辟新天地的。

37. 原始农业有哪些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用石头制造的石斧、石锄等钝拙的家伙,因此,后来的人给它起了一个名号叫做“锄耕农业",是与后来进步了的“犁耕农业”相比较而定名的。除石质工具外,也有用动物的肩胛骨或肋骨、角骨制成的工具,晚期也有用木质工具的。现在在酒泉已发现的则完全是石质工具,按其形状可分为翻地播种工具有石斧、石锄、石犁;收割工具有石刀、石镰,谷物加工工具有石手磨盘、磨棒、石臼。

38. 酒泉地方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 在甘肃、陕西、河南等省内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普遍遗存有粟(酒泉俗称谷子),我省天水地区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中,还保存有八千年前后的黍(俗称糜子),说明粟、黍是适宜于高地和干早地带栽培的作物。

在酒泉,由于对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遗址尚未进行考古发掘,因此,也还没有发现那时的谷物遗存,但其地理位置同属黄河流域的高地和干旱地带,且距已发现谷物遗存的秦安、西安等地不是太远,这里原始农业开始的时间又较晚。根据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尽管在远古时代,各地区各民族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上还是广泛的,因之,酒泉地方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也必定还是栗和黍.1984年,在酒泉鸳鸯池清理的两座汉代残墓中,出土了还没有炭:化的、保存完好的果粒和大麻种子,还有一种似苦豆(酒泉俗称香豆)的籽粒。其后在距鸳鸯池北侧不远处的夹山北麓,金塔县文化馆发掘的汉基中也出土了完好的粟粒。1988年在清水单墩滩清理的一座三国至晋的墓葬中,地上铺垫一层粟和黍,还有似红花种子的印痕。1959年在城东关外发掘的一批汉墓中,也曾出土过已经炭化了的高梁和养麦。1974年在营尔以东的石庙子滩上暴露的一座东汉或三国(魏〉的壁画墓,墓壁上绘有农耕图和收获的两堆粮食,墨书题榜分别为“粟千石”、“麦千石”,这是在酒泉地方首次发现有文字记录的农作物,这些考古资料充分证明,粟类作物是酒泉地方最早栽培的农作物。其时间可能早到四千年以前。到了汉代则已经是稻、梁、菽,麦、谷、稷(糜子)齐全了。

39.酒泉地方的梨耕农业始于何时? 继锄耕农业而兴起的是以牛拉犁为主的犁耕农业,俗称“二牛抬杠”,杠就是犁辕。也有用二驴或二马或二骡拉的,现代还有用骆鸵拉犁的。

我国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普遍使用牛拉犁了,但位在西北边缘:的酒泉地方使用牛拉犁的时间直到西汉中期才开始,比内地晚约五百年时间。这是因为春秋至西汉前期,河西地方先后为羌、乌孙、月氏、匈奴诸游牧民族的居牧地,其时是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公元前121年,西汉武帝元狩二年收河西后,匈奴人大多徙居他处,这里地方空虚,汉武帝采取了从内地移民充实这块新开拓的地方的“徒民实边”政策,许多内地人携家带口被迁移到河西来,其中也有被治罪的罪犯流放到这里,还有军队,这样一来,不仅充实加强了边防,也同时开始了农业的垦殖。内地人迁来时,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犁耕农业生产技术,这些便是酒泉地方犁耕农业开始的起因。酒泉的建置和经济文化,也从此开始了新的篇章。

40. 犁新农业是怎样兴起的? 犁耕农业的兴起,与家畜饲养业的发展和普遍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铁器发明以后,更加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我国在夏、商、周代时期,青铜兵器和礼器虽然已很兴盛,但用于农业生产工具的却很少。冶铁技术那时还没有发明,直到春秋时期,中国才发明人工冶铁的技术,春秋末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开始使用铁器。由于铁矿石分布较广,易于采炼,铁的硬度和韧性也比铜高,价值却比铜便宜,因而铁器易为民间所接受,容易推广,农业生产工具中之铁质农具随之增多,铁犁也应运而被发明,加上大牲畜的普遍利用,终于出现了以“二牛抬杠”为主的犁耕农业。酒泉汉代遗址上,也曾发现过铁犁残片,汉墓中也发掘出过铁质炊器一一铁釜和铁刀残段等铁器,说明从汉代开始酒泉地方也已较多地使用了铁器。

41. 犁耕农业的生产工具有哪些种类? 犁耕农业的生产工具首先是犁。在酒泉石庙子和丁家闸、新城等地发掘的汉、晋墓壁上所绘耕犁、耙魂、撒种、扬场、辎车、独轮车等农耕图中所使用的大型农具和操作方法,基本上和现代没有多大差别,仅其构造有些差异,如杈则完全和今天使用的相伺,看来两千多年间在工具上基本是沿袭下来的。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印证,结合现代实际存在,犁耕农业古今工具约有以下几十种。即:耦(偶)犁(最早的二牛抬杠)、曲辕犁(现在使用的老犁铧)、毯犁(摆楼)、木耙、耕:石磴(磴子)、拨架、硬担子、木连枷、风车、簸箕、筛子、木杈、推板、刮板、木歇、扫帚、镰刀、磨石、挑钳子、尖担、锄子、锻头、铁觥、开山、榔头、铲子、大辅辘车、铁车、推车子、锢刀、石磨、磨担子、算儿、算柜、碾子、碾担、驴架子、驴夹板、拥子、套簧、牛档格、车搁头、搁担子、堑子(土粮仓)、板堑、囤子、方斗、方升(升子)、撒子、杆称、斧头、牛鞭、马鞭、g辘车(皮车)、扒铳、爬子、拉料磨子、架子车等。

42. 酒泉兴修水利引水海田始于何时?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自古就被视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有史记载的酒泉引水灌田最早开始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后不久。《汉书•食货志》记载:“元鼎六年,在三辅开了六条水集(三辅是官名和地名,即左冯羽、#挟风和京兆尹等三个管理京都地方的官员和他们各自所辖的地区,相当于今陕西中部),此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汉代朔方郡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辖境相当今河套西北及后套地区)、西河(汉西河郡在今内蒙古东胜县境,辖境相当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山西吕梁山一带及陕西宜川县以北黄河沿岸一带)、河西、酒泉,皆引水及川谷以灌田。”从那时开始,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年的兴修水利史了。

43. 古代酒泉的排灌系统是怎样的? 酒泉自汉代开始犁耕农业以来,至于民国年间二千多年来,农田潭溉完全依赖河水,即上所述的“皆引水,及川谷以灌田”。具体南排灌系统史无记载,文献只提到有沟有派。《辞海•沟洫》:“沟派是用以防旱除涝的田间水道。古时田制十夫有沟,百夫有池。”是知小的为沟,大的称渡。汉代也称沟池为沟洫。此后,沟洫就成为一切大小沟渠的代称,沿袭至今,依渠道容量大小不同,分别划建为干、支、斗、农、毛渠等大小渠道,较古制更为具体。

汉代沟湎的大小,是有一定规制的。《汉书•沟洫志》,“沟广四尺,深四尺。渔,广深倍于沟(汉代一尺约合今七市寸。依此制,汉代的沟,相当于今日之斗渠、农渠和毛渠,M则相当于今之干渠和支渠。这在酒泉现在也还有古遗迹可循。如1987年普查文物中,在清水镇北约十公里处的沙漠中发现一道较大的古渠道遗迹,渠内淤满砂砾,两堰隆起可见,堰上布有黑色卵石,知者称为“黑坝堰”。两侧还偶见田块地域,附近并有汉、晋墓葬和砖窑址多座。依黑坝堰走向,系由丰乐乡中杰石河北流至甘新公路丰乐支线处折向东北,直通沙漠中的将台地方,那里是汉、晋时期的一处较大屯垦区,约因沙化而弃置了。这条黑坝堰的宽度基本上合于汉代渔的广度,至于深度,因未清淤,还说不准,但依南侧低下处估计,其深也近于汉时的派制。同 在下河清白疙瘩所发现的古代田块和水渠遗迹,宽度亦近于汉代沟的规制。这两处遗迹,都是引丰乐河水灌溉的。其他排灌系统设施迄今别无发现。

至于酒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打水井的,从汉墓中出土的不少水井、吊桶模型和墓葬壁画所绘水井图得知,汉代酒泉地方已普遍开凿有井。但可以断言,那时的井,主要是饮水井,并不是用以提灌农田的。

44.历代主管农田水利的建置概况。

水利事业历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职水官以司其事。从汉代开始在各地设田官主管屯田和水利事业,三国至晋或设典农、或由郡太守管理。唐代在各地水渠设渠长和斗门长(斗门即渠坝上的闸),斗门长即是管水闸的负责人,直接管理灌溉事宜。明、清时代的各地水利工作,均由各州、府、县的同知、通判、县丞、主薄等佐理。明代酒泉建置为肃州卫,无县官,则由卫指:挥使和下属的千户长、百户长直接管理屯田和水利事业。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巡按御史许进(河南灵宝人,曾征哈密,经略西疆至肃州)言,“河西十五卫,东起庄浪,西抵肃州,绵亘二千里,所资水利,多夺于势豪,宜设官专理。”朝廷遂命令管屯田的屯田佥事官,兼管水利事情,在县境内的各坝、渠,又设“农官”或“水老”管理本渠修渠、挖坝和分水灌溉之责,并设“总甲”协助"农官”或“水老”管理本渠的水利。清代基本沿袭明制,雍正十一、二年先后在肃州直隶州下设有主管屯田,水利事务的“州判”,驻在九家窑(今酒泉屯升乡东一村内),“州同”驻在王子庄(今金塔县境内,清代金塔属肃州,无县置),“主薄”驻在三清湾(今高台县境内,雍正七年开始划高台县属肃州管辖),高台县丞驻毛目(今鼎新,清代属高台县),各地则设有“乡约”、“农官”、“耆老”负责水利事务。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年间,农村的管水仍沿清制,设“乡约”和“农官”共同管理。1924年始改“农官”为“水利”,“总甲”则改为“渠长”,各地也有不同的叫法,1949年解放后仍设“水利”于各河系,废止“渠长"ₒ县政府则设水利科主管全县水利事业。又其后,改科为水利电力局,各大河系则成立水管所,设所长,专司本河系水利事业,原"水利”一职自行废止,至今如是。

45. 酒泉历代经历了哪些土地制度? 酒泉是从西汉朝开始纳入封建社会的。从那时开始,直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夕为止的两千多年间,历朝各代实行的都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奴隶社会,土地为国有制,即最高统治者天子所有制),在封建制度下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一些朝代曾对土地'制度做过某些改更,如两汉的限田制,晋时的占田制,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均田制等,在酒泉地方也无例外的通行过,至于历代的屯田制度,这里更是实施的重点地区之一。这些制度从根本上来说,都并没有触动地主级阶的根本利益。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千年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最后消灭了土地私有的、剥削阶级赖以生存的基础。

46. 旧时的庙田是作什么用的? 在酒泉,旧时称庙田为“庙产”或“香火地”,就是寺庙院观所占有的土地。其来源,或由皇室、贵族赐给,或由官府拨给,或由信徒捐助。租给农民耕种。寺庙所收地租充作各项费用。有的寺庙所收地租放高利贷,以其所得兼并农民土地。明、清时代,酒泉有的寺庙就占有一定数量的田地.如原座落在鼓楼西侧(今五金公司鼓楼门市部)的吉祥寺(俗名大寺,寺后有白塔,因顷斜,于1964年拆除),就有“常住田八十四亩,座落在黄草坝三百户沟(今西峰乡沙子坝村内)”,亦由农民租种,向寺内交租。

47. 旧时的学田作何用途? 学田也是旧时的田制之一,系由官府划拨的无主荒地,由农民租种,以所交地租作为学堂(校)的修缮和教师的薪资、办公等用。解放前酒泉各区乡差不多都有一些学田,以学堂(校)所在地设学董经管,督收学租,按例拨发学校使用,官府不再给学堂(校)拨发办公、修缮和教师薪资。解放后由乡人民政府督收学租送交学校,或由教师上门收取。土地改革中,以公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学田废止。

酒泉的学田,据一九五〇年八月,由县教育科组织农村教师对全县学田普查得知,始于清末光绪年间者为多,如临水、漫水滩、东洞、新地等处的学田,租种的农民还保存有租契.有的学田则由地主、富农承种,再转租给农民,他们则从中多收地租,加重农民负担,如东洞北沟村旧时的学田既属这种情况,殊为不公。

48. 旧时族田的性质是什么? 族田也是旧时的一种田制,是宗族共有的田地,旧时酒泉俗称“祠堂田”,祠堂就是各宗族的先祖供奉场所。族田由本族中的农民租种,共举族长经理,一般用于祭祀本族先祖、修缮祠庙、救济族中贫寒等。但有的族长往往借口侵吞、挥霍,以至借收族田租而逼迫农民,族中贫寒者反而得不到救济。酒泉解放后,于土翼I改革中,将族田以公田统一进行分配,族田根绝,相沿成习的封建宗族势力,也随之而被削弱,族中人也才得以平等相处。

49. 酒泉为历代的重点屯田区,何谓屯田? 屯田制度最旱开始于西汉,是由官府组织入力垦荒种粮,给养屯守驻防军队,成为宫府提供税粮的一种农田措施,有军屯、民屯、商屯等。参与屯田的有兵士、罪犯和召募的农民。屯田的地方多设在边境,因边境上御敌屯守的军队较多,如从内地长途运送给养多有不便,而就近垦荒种粮,既能方便省事、节省国库开支,又及时,不误军队所需,所以历代对屯田都比较重视。明代张镣,为开肃州等地的《屯田议》中就说:“自古英贤之君,奇智之士,当诸侯割据,华夏纷争之代,以师行而粮从……,使戍卒耕稼其间,耕而有获,以(屯田收入的)十(分之)一、二输官,以十(分之)八、九(戍卒)自瞻;由来以为良法,美意者,屯田得也”。“非兵无以御敌,非粮无以养兵,百计集兵,千方足食,而独不及屯田”。“随处有田,随处行师,刍粮如峙,内省帑(帑读倘,即国库)运,外省民输;有卒徒将领以足兵,有沟池垄畛以助险.有树艺园林以护耕,转瞬之间,变荒破为丰壤,易流孳(孳读瓢与殍通用,饥饿之人)而乐康,阜民足国,未有此(屯田)者"。“筹边远略,十百千万,无如此事(指屯田)为急要”。明嘉靖年间暂驻肃州大吏杨博《处置屯田疏》中也说:“河西事体,重且大者,莫过于屯田一事”。这些议论疏奏,说明屯田的性质首先是为守边军队筹措军需的,也同时为国库提供一部分税粮。历代屯田时兴时衰,终而于清代后期废止,变屯田为民田。

50.酒泉屯田开始于什么时候? 酒泉最旱实行的田制(即土地制度)便是屯田制,其开始时间见于史籍者首推《史记》和《汉书》。《汉书•食货志》云:“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这是西汉屯田的开始,也是酒泉等河西地方屯田的开始。“开田”就是开屯田,“开田官"就是开屯田的同时即委派官吏进行督垦。何以知道是开屯田呢?这从“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可知用的是军队屯田。卒,就是兵,戍,就是守卫边塞。当时所以用重兵在河西驻防并屯耕,是因为河西本匈奴休屠王、混邪王的驻牧地,武帝时逐匈奴而为汉有,属汉新开拓的边陲要塞之地,人少地方空虚,但地理位置很重要。这里南枕祁连,控制了河西走廊便可以割断南羌与北部匈奴的联系;北依大漠,可以防止漠北匈奴南侵;西控西域,为通西域的门户。汉武帝不愧为封建帝王中少有的开明决策者,他胸怀大略,积极为通西域,拓疆域,开创东酉经济文化交流而作战略上的准备,因此,他采取了以重兵驻守和军队屯田的持久战的策略。此后不久,便以河西为后盾,经过多次廛战,终于折服西域,使今整个新疆地方成为神州中华的一个组成部分,此乃汉武帝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对此,河西人民也曾做出了积极贡献的。遂之而开通的“丝绸之路”也是与着力经营河西、以大军加强河西边防有密切联系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