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二节长城烽燧遗址

汉代长城遗址 据《汉书》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平定西羌,筑高台镇夷堡以南,沿西行大道与北大河北岸边塞。镇夷堡至酒泉暗门属沙漠盐碱土壤不宜筑边墙,掘壕代墙,俗称边壕。此段壕长约60公里,为汉长城。自暗门筑边墙,经临水河、沿北大河北岸至安远沟,今墙基已毁灭殆尽。

明代长城遗址 酒泉市境内的明代长城,位于城北30里处,明弘治十一年至十三年(1498至1500)筑,西起文殊山脚,向北经嘉峪关、野麻湾,折东抵新城堡、边湾滩、两山口、明沙窝、上古城、下古城,跨临水河,至暗门,与汉代边壕相接,长约66公里。另一段长约60公里,隆庆年间(1567至1572)筑,起自下古城大墩至夹边沟,跨临水河,经鸳鸯池入高台,与镇夷堡长城相接。这两段明长城共长126公里,经过400多年风雨侵蚀,仍有残垣断壁遗存。

据酒泉博物馆1983年勘查,从边湾农场西北部,至怀茂中学以西一段,长约7. 5公里,残壁断续相连,遥望宛然如城;怀茂中学以东至夹边沟水库大墩,长约13. 5公里,墙垣倾圮殆尽,唯见高大的土梁,横似长龙;夹边沟水库以东,至长城林场路口一段,长约5公里,墙垣虽已断裂,但仍然林立如线。其他地段,仅存残迹。以上各段分别为省级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烽燧遗迹 酒泉市境内原有明、清烽燧317座,分5路拱卫着昔日酒泉西塞重镇。这些烽燧因年久倾倒,或被人为拆除,较完整者仅存43座。主要有:北闸沟墩,位于城北果园乡北闸沟村,墩高14米,为酒泉5路烽火之首墩。墩南有堡,南北24丈,东西21丈,名为王参将堡,俗称镇远堡。北闸沟墩得到各路烽火信息之后,便向县城角墩发出信号,由肃州卫指挥使发布军事行动。该墩是收集肃州诸路烽火信息的总枢纽。墩、堡于1958年拆除,残迹尚存。鸳鸯烽燧,位于城东北37公里讨赖河下游鸳鸯池水库东岸高阜上,是明代由金塔、天仓至肃州长途烽火线路的中继烽火。嘉靖二十六年(1547)参将刘勋添筑,高11米,底径13米,有墩院,面积达700平方米,土墙已残破,墩体尚完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梧桐墩,位于城北怀茂乡西北部的沙山上,墩高7米,四面用土坯砌成,为明代肃州与金塔的分界墩,东南与沙岗墩等为一路烽火,墩体较完整。将台墩,位于清水镇北17公里的沙漠中,共有土墩9座,较大的3座,高6米,底径8米〜10米,西北有土堡残迹1座,为戍兵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