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一节 古道

第一节 古道

酒泉道路交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酒泉就有了道路交通的雏形,酒泉同中原有了物资交流。夏至秦,民族间的征战和迁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运输活动,以酒泉为中心,东到张掖,西达西域,南至青海柴达木,北抵居延漠北的道路畅通。西汉开拓“丝绸之路”,在酒泉置驿站,设都尉,建烽堠,筑长城,使酒泉与西域的交通繁荣,从事贸易的商贾和中外使团络绎不绝,西汉王朝到西域各国的使者每年多则数十批,少则五六批,每批多达百余人至数千人。隋唐时期,酒泉等地的交通发达,西域27国的商人、使者,经酒泉大量进入内地;长安诸县和西北诸郡的商贸物资转输塞外者,每岁钜亿万计。元至清代,酒泉等地的驿道网络逐步形成,道路走向已基本固定,通过酒泉的主要驿道有3条,即由兰州经河西走廊,通往新疆的甘新驿道;由纳怜(在内蒙古境内)经额济纳旗,通往青海的纳怜站道;由酒泉经金塔,沿弱水至额济纳旗的甘漠大道。清光绪元年至二年(1875至1876),左宗棠发动沿路民众整修甘新驿道,道路两旁栽植杨柳,将大本营由兰州迁到酒泉,组织大车5000多辆,畜力34500多头,从河西运送进疆粮食1980万斤。光绪三年(1877),左宗棠平定了阿古柏叛乱,收复了新疆,巩固了祖国的统一。民国16年(1927),整修了酒泉经临水至高台、酒泉经三墩至金塔、酒泉经八圪塄至金塔、酒泉至玉门镇的大车道4条,长295公里,使之能通行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