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自然地理

民乐县位于张掖地区东南部,东经100°23′~101°13′,北纬37°56′~38°48′。东及东南与山丹、永昌县接壤,南与青海省祁连县、门源县相连,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西和西北同张掖市毗邻。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分为山地和倾斜平川两大单元,海拔1589~5027米。东西宽73.8公里,南北长95.4公里,总面积3687.32平方公里(553.1万亩),占全区总面积8.34%。年太阳辐射总量127~144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2592~2997小时,平均气温4.1℃,无霜期78~140天,属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51毫米。自东向西有童子坝河、玉带河、洪水河、海潮坝河、小都麻河、大都麻河、酥油口河等7条主要河流,平均年径流量3.7819亿立方米,其他前山区小沟小河年径流量0.5978亿立方米,沟谷潜流0.2356亿立方米,前山出露水0.0202亿立方米,合计水资源总量4.6355亿立方米。农作物30多种,其中: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青稞、豌豆、玉米、谷子;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籽;瓜果蔬菜有西瓜、苹果、梨、杏和洋芋、葱、蒜等。野生植物有松、柏、榆、柳、杨和多种灌木;药材有大黄、黄芪、黄柏、甘草、羌活等70多种。家畜家禽有牛、马、骡、驴、骆驼、猪、羊、兔、鸡等。野生动物有鹿、獐、雪豹、旱獭等30多种。地下矿藏有煤、铁、金、铜、铬、石灰石、石膏等。煤储量较多,沿祁连山有6条煤矿带,分布在羊胸子、大湖窝、东沟、大河、三岔等地,煤层最厚处达10多米,总储量约2.6亿吨。

二、建置沿革

〔夏〕〔商〕〔周〕时,为羌、戎居住,〔春秋〕至〔秦〕为月氏驻地,〔汉〕初为匈奴牧地。旋由其右贤王领属为匈奴右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氏池县”,属张掖郡。〔新王莽〕时,改氏池县为“否武县”。〔东汉〕以后仍为“氏池县”。〔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前凉〕割据政权置汉阳县。废帝太和四年(369年),〔前凉〕置“临松郡”,领临松县(治所在今南古城)。公元398年段业建〔北凉〕政权后仍置“氏池县”。隆安五年(401年),县境属沮渠北凉,置3郡4县,即祁连郡辖汉阳县,临松郡辖临松县,金山郡辖金山县、氏池县。〔南北朝〕〔北魏〕时复置氐池县,属凉州张掖郡。另设临松郡领安平、和平2县。〔西魏〕时置临松县,属西凉州建康郡。〔北周〕时复置“金山县”。〔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县境属吐蕃所建的甘州政权。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县境归属甘州回鹘政权。〔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设祁连监于祁连城(今永固城)。〔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东乐厅”,治所东乐堡。乾隆八年(1743年)置东乐县丞,隶甘州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置“东乐县”。〔民国〕18年(1929年)3月,迁县治于洪水城。是年底,甘肃省民政厅根据孙中山学说,并撷取古语“乐于观成”之意,拟出“民治”“乐成”两个县名报省政府审批。省政府遂取两名的首字,于12月16日改东乐县办民乐县,寓人民安居乐业之意。〔清〕雍正三年划给山丹县管辖的童子、慕化归民乐管辖。〔民国〕19年6月治所因故复迁东乐堡,〔民国〕21年又迁回洪水城。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2月合并于山丹县,1962年1月1日恢复民乐县建置。1995年,全县辖1镇、13个乡、213个村,人口22.62万人,有汉、藏、回、壮、土、蒙古、白、满、裕固、维吾尔等10民族。汉族人口占99%。

三、经济

农业是主要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三足鼎立,地方工业有了一定基础。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200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3.39亿元,增长10.6倍。全县耕地面积92.33万亩,其中:山地17.01万亩,川地75.32万亩。农业基础扎实,生产水平逐年提高,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5600万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15938万公斤,油料总产由1978年的101万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2233万公斤。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6192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2.6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76元增加到1995年的1355元。截至199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96315.52千瓦,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234台,小型拖拉机15833台,农用汽车209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759部。森林覆盖面积69.3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5.33万亩,果园面积8.96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苹果梨生产基地,各种水果年产量1168万公斤。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显著,建成双树寺、瓦房城、翟寨子3座中型水库,总库容61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45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0.7万亩,其中保灌面积32.14万亩。修建水库配套干渠6条,长192公里;支渠95条,长264公里。建成水库电站4座,安装8台发电机组,容量3164千瓦,年发电量1095万千瓦时。兴修小型水库3座及其相配套的干、支渠。发展畜牧业条件优越,1995年末存栏大牲畜7.01万头,羊19.23万只,猪13.59万口,肉类总产量8758.82吨。所产仔猪适应性好,发育快,抗病能力强,为全省仔猪繁育基地。地方工业及乡镇企业涉及酿造、食品、建材、化工、机械、印刷、煤炭、金属采矿、包装等行业,主要产品有原煤、水泥、红矾钠、高强度包装箱、白酒、粉丝、配合饲料、播种机、蛋白粉、食用植物油、面粉、皮革系列产品等。1995年工业总产值1.89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1.9%;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64亿元。交通四通八达,公路国道227线纵贯全境。扁都口是河西走廊甘肃、青海两省间的交通要冲,史称“大斗拔谷”。县、乡公路成网,总长达

400公里。县境北端有石岗墩飞机场。电信有3000门的程控电话、无线电寻呼台、移动电话。邮路总长度200公里,农村投递线路897公里,邮电业务总量158.3万元。商业欣欣向荣,1995年全民所有制商业企业243个,集体商业企业390个,个体工商户2313户,三产从业人员达21635人,增加值达578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78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326万元。199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658万元;银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3亿元,发放各种贷款2.9699亿元。

土特名产:

【紫皮大蒜】个大、瓣肥、汁浓、味辣;具有调味、医疗、保健之功效;既能食用、又可入药,防癌治癌,维生素含量高;蜚声省内外,国内市场享有盛誉,远销青海、陕西、山东、辽宁、北京、广东和东南亚国家。

【苹果梨】果形美观、色泽鲜艳、皮薄核小、果肉细嫩、质脆汁多、甘酸适度、营养丰富、耐贮久藏,被评为全省、全国优质产品。

【滨河系列白酒】具有醇香浓郁、清冽甘爽、回味悠长等风格,荣获“中国优质白酒驰名精品金奖”。

【银河粉丝、粉皮】色亮、质柔、耐煮、料纯、营养高,荣获20世纪90年代国内首届美化生活商品大奖赛“金杯奖”和“全国最受消费者欢迎产品奖”。

【仔猪】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发育快、抗疾病等特点,远销河西走廊和青海等地。

四、文化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较快,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1995年,全县有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3所,小学227所,幼儿园5所,职业中学1所,教职员工2035人,其中专任教员1880人,在校学生3762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8%,高中5科全地区会考成绩居于前列。全县已有9个乡达到“普九”标准。有科技推广服务站(所)4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19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中级447人,初级1349人。近年来围绕苹果梨、紫皮大蒜、低芥酸菜油等优质产品资源进行科技攻关,累计取得科研成果52项,获省、地奖励的25项。县、乡医院15所,县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药品检验所各1所,病床356张,各类技术人员444人,其中主治医师63人,医师105人,医士114人。个体诊所377个,医护人员396人。有体育运动队28个,其中篮球队15个、田径队13个,1995年在张掖地区第六届体育运动会上取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二名的成绩。县城建有占地面积2183平方米的体育场1座,影剧院1座,县文化馆、档案馆各1所。乡文化站13个。县图书馆1个、学校和厂矿图书室188个。共有馆藏图书365532册,其中县图书馆藏1.96万册;档案资料3.62万册。电视差转台9座,电视覆盖率85%;调频广播发射塔4座,乡广播站11个。文物古迹有东、西灰山遗址、八卦营〔汉〕墓群、六坝圆通寺塔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祁连古城遗址等10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玉器、骨器、铁器、木器、兵器、金铢、古钱币、字画、古籍、汉朝犁等3600余种。可供游览观瞻的还有童子寺石窟、明朝的宣德铁钟、清朝的四家村魁星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