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六章 植被

辖区距海洋约2000公里,南部有隆起的青藏高原阻隔,北有巴丹吉林沙漠和内蒙古高原包绕,加之海拔高,相对落差大;自然降水少而不均,气候干旱,土壤含盐量普遍较高。天然植被属温带荒漠植被,种类比较单调,除耐寒性针叶林和一些落叶阔叶林外,超旱生性小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较为广泛;也有大面积的盐生植物、少量喜温、中性及一年生种子植物。

因地理、地貌、气候、水文环境之不同,结合植被群落的特征,辖区大体划分为:走廊区温带荒漠、半荒漠水平地带;南部祁连山温寒带、垂直分布带和北部合黎山、龙首山山地温带、干旱荒漠山麓垂直分布带。

第一节 走廊平原植被该区介于南部祁连山以北,北部合黎山、龙首山以南的狭长地带。海拔一般1300~2000米,地势开阔平坦,日照充足(3200~3088小时/年);降水量少(200毫米以下),气候干燥,寒、暑、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为典型的温带荒漠气候。除有大片绿洲外(416.4万亩耕地),天然植被为荒漠半荒漠植被及少量的沼泽盐生草甸植被。

一、荒漠类型为平沙、小沙丘地和风蚀地带。气候、土壤干旱,地下水位深,植被种类为半灌木沙生或盐生植物,草本植物较少。分为3个亚型:(一)沙砾质荒漠亚型 约占荒漠类型的一半,主要分布在合黎山南部和其山间平地,走廊平原的沙漠、戈壁地带。土壤均为沙砾质灰棕荒漠土,紧接巴丹吉林沙漠,地形开阔,风、沙暴频繁,风蚀、风积现象严重。植被以红砂为主,伴有沙拐枣、白茨、珍珠等沙生半灌木,只有临泽县北部的砚台洼——北山子滩间有少量针茅、骆驼蓬、苦豆子和蒿属等植物。红砂发育正常,株高9~18厘米,最高为33厘米。植被覆盖度以临泽砚台洼——北部滩最高(10%~20%),其他地区均在5%以下,一般年亩产鲜草约13公斤。有些地方如临泽一工城滩、三坝滩,高台十坝滩等几乎寸草不生。

(二)荒漠草原亚型 主要分布在高台县马营滩、骆驼城、许三湾南部,张掖市南滩的中下部和山丹县的北滩等。土壤为盐渍化灰棕荒漠土,土层一般较厚,但因过度放牧和打柴,致使植被稀疏,覆盖度多在10%以下。植被优势种为珍珠和红砂,间有少量白茨。植被退化严重,有些地方死株率高达20%~40%。滩面风蚀现象异常明显,骆驼城南部、许三湾东部已与沙漠相连,植被以沙生种白茨、红砂为主。

(三)盐生荒漠草原亚型 主要分布在山丹红寺湖一带,土壤为盐土。由于干旱,土壤含盐量高,故草本植物较少,并呈季节性显露。植被优势种以珍珠、红砂、合头草等半灌木为主;草本植物有苏油草、骆驼蓬、驴驴蒿等;沟槽地段有芨芨草、冰草、白茨、麻黄等,覆盖率在20%左右,个别地方达30%。属于荒漠与半荒漠植被的过渡地带,如果做好植被保护和利用得当,可促其向半荒漠草原转化。

二、半荒漠草原植被类型自然条件稍优于荒漠地带,大致可以分为半荒漠草原和典型盐生半荒漠草原植被。

(一)半荒漠草原 主要分布于民乐县北部、张掖市南山坡前和山丹县境内。海拔在1700~2000米之间,降水量为190~300毫米,年干旱度在4以上。土壤水分靠自然降水补给,因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而相对增加,故荒漠景观随海拔的升高而减退。在植物群落中,超旱生和真旱生植物同时出现。有的地段以超旱生植物占优势,有的地段以真旱生植物占优势。群丛组合主要有:苏油草(组花针茅、克氏针茅)群丛 分布在山丹县四坝至于定滩、花草滩最西部,伴有驴驴蒿、骆驼蓬、羊胡子等,覆盖度10%~70%。

苏油草十驴驴蒿——珍珠群丛 广泛分布在山丹县花草滩、黄草坝滩、大青阳——马莲井滩,高台县、张掖市南山坡地的上部,处在向荒漠草原过渡的地带,个别地段的珍珠、红砂占优势地位,苏油草、驴驴蒿等组成其底草。

苏油草十驴驴蒿——红砂群丛 分布在山丹县东北部的白墩子——石峰山滩,覆盖度20%~70%。

半荒漠草原分布区夹有珍珠和碱柴群丛,这是地势低洼或丘陵周围盐碱积累较多所致。

(二)盐生半荒漠草原 主要分布在走廊平原的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带。如临泽县的西平滩、小屯滩,高台县西北部的双井子、盐池,肃南县明花区低地一带,土壤含盐量高,植被以多年生耐盐草本为主。

冰草——芦苇群丛 分布于临泽县西平滩、小屯滩和小泉滩等地,覆盖度30%~40%。伴生植物有盐爪爪、白茨等,盐碱轻处有茵陈、黄花苦豆、马断肠和蒲公英等。

芨芨草十芦苇十冰草十白茨群丛 分布在肃南县明花区低地和高台县的双井子、盐池等地。土壤含盐碱量较高,覆盖度20%~30%。

三、草甸草原(一)草甸草原 分布在绿洲洼地和沼泽地的外围。植被茂密,覆盖度多在60%~90%左右。主要草种有水三棱、苔草、芦苇、冰草等,高度一般在15厘米上下。

(二)沼泽草甸草原 分布在低洼积水处、泉水溢出带的最低部和大型排阴沟沟底。主要生长有小香蒲、当针蔺、海韭菜、水葱秆、小灯芯草等水生植物。在自然排水不良、盐含量较高的地方,生长有海韭菜、海蓬子等盐生物和水生植物。

第二节 北部合黎、龙首山区植被北部合黎山地势较低,海拔1400~1900米,多呈残丘,植被大体与走廊区荒漠植被融为一体。东部龙首山地势陡峻,植被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垂直分布带。

东大山主峰高3616米,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于1000毫米,平均气温为0℃,无霜期100天。由于气候垂直差异,导致土壤、植被发生明显变化。阴坡自下而上为山地草原、山地森林草原和高山草甸带;阳坡为荒漠、山地草原和高山草甸。

(一)山地草原带 分布在阴坡海拔2400~2600米之间、阳坡2600~3200米地带。阳坡2600米以下,阴坡2400米以下为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坡度较缓(平均20。左右),雨量偏少,气温较高,土壤为栗钙土,厚而干旱,有机质含量低(0~99厘米层为4.5%),土层为1.2米,优势灌木小檗、忍冬、灰枸子、沙地柏、狭叶锦鸡儿、木紫苑等。草本有芨芨草、克氏针茅、冰草等。另外在阳坡还分布有零星的祁连圆柏,总面积占乔木林的1.67%。该带因放牧频繁,植被低矮、草原退化,有向荒漠化过渡之趋势。

(二)山地森林草原带 分布在阴坡2600~3350米之间,是青海云杉分布区。土壤为山地灰褐土,苔藓和枯枝落叶层厚3~8厘米(最厚为10厘米),有机质含量丰富(0~96厘米层为8.54%),质地为轻壤,土壤疏松,是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主要地带。主要树种除青海云杉外,还有山杨等,林下灌木有金露梅、沙地柏、吉拉柳、箭叶锦鸡儿等。草本主要有珠牙蓼、苔草、棘豆等,苔藓植物有山羽藓。

(三)高山灌丛草甸带 分布在海拔3350~3660米之间。该带气温低,雨量较多,地势平缓,植被生长低矮。土壤为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土,有机质含量较高(0~94厘米层为7.5%),质地轻壤至中壤,土壤紧实,结构良好,含水量高,平缓处出现积水。植被主要有苔草、羊茅等。在海拔3200~3500米之间,出现团状吉拉柳群落和吉拉柳——箭叶锦鸡儿群落,混生有少量金露梅。

第三节 南部祁连山区植被祁连山区的植被,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的规律。

海拔1900~2300米为山地荒漠草原带,此带是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与走廊平原荒漠草原相连接。植被主要有沙生针茅、短花针茅、戈壁针茅、驴驴蒿、珍珠、红砂、合头草、紫菀木等,具有旱生灌木、小半灌木组成的草原化荒漠群落,呈复合体分布,海拔高度有些地段可以上升到2400~2500米以上的低山地带。

海拔2300~2600米(有些地方上限可达2900米)为山地草原,带内类型组合以克氏针茅、冷蒿、扁穗冰草、丛生禾草草原为主,其中夹有紫菀、萎陵菜等杂草。

海拔2600~3400米为山地森林和草原带,阴坡分布寒温性青海云杉常绿针叶林,具有灌木层、草木层、苔藓层和乔木层四层结构。森林上限可伸入亚高山灌丛草甸带,下限可伸入到草原带,林窗扩大,山杨、油松侵入。阳坡为草原,并分布有少量祁连圆柏常绿针叶林,阳坡2600~3200米为典型草原,植物成分有克氏针茅、短花针茅、沙生针茅、冰草等。

海拔3200~3400米为亚高山草甸,生长有苔草、萎陵菜、乳白清香、裂叶蒿等。

海拔3200~3600米,最高可达3700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阴坡为常绿草叶杜鹃灌丛、灌叶阔叶高山柳灌丛和金露梅短灌丛等;阳坡为亚高山灌丛、无灌丛生长,或仅有稀疏的金露梅分布,主要植被为苔草占优势的亚高山杂草草甸。

海拔3600~3900米为高山草甸,主要是矮草型的嵩草高寒草甸和杂草高寒草甸、粗喙苔草高寒草甸。

海拔3900~4200米为高山寒漠,由高山带流石滩植被组成的寒漠,主要有垫状蚤缀、雪莲、红景天、高山葶苈、囊种草、苔状蚤缀等组成,外貌极为稀疏、耐寒、低矮的植被类型。

海拔4000米以上为山岳冰川区,常年积雪。

第四节 走廊平原和北部山区植被一、走廊平原和北部山区天然植被 除龙首山主峰东大山和龙头山,因海拔高度超过3000米,植被具有垂直地带谱外,其它广大地区为荒漠草原和草原荒漠化植被。另外在一些低洼地区有盐化草甸和盐化沼泽,具体特征和分布如表平原绿洲区的人工植被 按其性质和功能可分为农作物植被和园林植被。

(一)农作物植被主要有小麦、玉米、青稞、大麦、蚕豆、黄豆、豌豆、红豆、谷子、糜子、水稻、荞麦、油菜、胡麻、洋芋、甜菜、苜蓿及各类瓜菜等。

(二)园林植被防风固沙林带和农田林带主要由杨、柳、沙枣、榆树等树种组成。经济林有桃、李、杏、梨、红枣、苹果、葡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