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概况】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地区中部,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定西县,东西宽52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设10镇15乡,280个行政村,16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9万人,农业人口42.76万人,人口密度203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等12个民族。

县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12—2778米,构成南山、城川、北山三块条状狭长地带,北山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城川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为中低丘陵。耕地119.7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8亩。

本县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属温和半干旱区,适种粮食作物有小麦、洋芋、玉米等1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药材、胡麻、油菜等:中药材、党参、红黄芪、柴胡等素以质优量大走俏国内外市场,已形成地方拳头产品,地特产品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腊羊肉、腌驴肉、荞粉、烧鸡粉被列为全省“名特小吃”。

陇西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秦代署郡,汉设襄武,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陕甘分省后,甘肃巡抚曾驻节,一度成为甘肃省最早的省会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源渊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与敦煌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陇西县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创业,立足陇西实际,发挥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适合陇西县情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之路,谱写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

【“九五”回顾】“九五”期间,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县委、县政府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开发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地方工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九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890万元,比“八五”末增长49.8%,年均增长8.3%,提前四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1000万元,比“八五”末增长54.5%,年均增长9.1%。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1420万元,比“八五”末增长22.9%,财政收入在“八五”末4000万元的基础上,达到8536万元,年均增长13%,粮食总产量达到9299.3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91公斤。

农村工作迈上新台阶。“九五”期间,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有较大发展。2000年农业增加值达28600万元,比“八五”末增长46.6%,年均递增5.8%,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取得大的进展,粮经比由“八五”末的81∶19调整到73∶27,中药材、洋芋、果菜、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开发向纵深迈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基本形成,开始向产业化经营迈进,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经,通过坚持不懈地搞水利、修梯田、建水窖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5.19万亩,梯田面积71.71万亩,建成骨干人畜饮水工程26处,林木覆盖面积59.18万亩,覆盖率7.9%。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县12.9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农村贫困面由1995年的34%下降到2000年的2.8%。1998年底全县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渭河乡尚川村开始向小康迈进,巩昌镇东巷村、文峰镇东铺村、首阳镇首阳村达到小康标准。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面达到95.6%,12个企业通过买断等方式盘活了存量资金。坚持制度创新和挖潜改造相结合,相继完成了陇西精淀公司8000吨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印刷厂彩印生产线等技改项目,累计研制开发新产品22项,其中省级8项,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科技装备水平的提高,现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08个,其中县以上22个,年产值在1000万元的企业有4个: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有4个,2000年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26000万元,年均增长10.7%,实现工业增加值5750万元,形成机械、化工、冶金、建材、食品等10大门类30多个行业,3500余种产品的新型工业体系,涌现出了液压件、精淀粉、机制纸、复合包装材料、机制砖瓦、电石、地毯、面粉、硫酸、磷肥、配合饲料、党参露、中药材等20余种地方名优产品。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九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增长,累计达到40700万元,比“八五”总规模增长26.2%,重点加强了交通电力、邮电通讯、旧城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完成苟文路改造15公里和文鸳路铺油5.6公里,建成了西河桥、南河桥,长安路基础路面全线贯通,县内第四座渭河桥梁工程——崖坪大桥于1998年建成通车,县境内国、省干线公路3条,通车里程944公里,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境内设有8个火车站,行程75公里,位于城东文峰镇的陇西火车站为客货运二等区段站,建成了文峰营运配载中心,铁路、公路构成比较完整的交通网络,成为联结定西、天水、陇南、兰州等地市的交通枢纽。县城内有330千伏送变电站1座;110千伏送变电站7座;35千伏农用变电站8座,电力总装机容量265960千伏安,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99%和95%。城乡电话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缆化、数字化,电话自动化装机总量达30000门,通电话的乡、村分别达到100%、32.2%,开通了地到县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无线寻呼和900兆赫模似、数字移动电话,城市建设完成了城区上水工程、城关、文峰日供水量分别达到3100吨、2400吨,拓宽改造了东大街、东城路、西大街、仁寿路等城区主要道路,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商贸流通日趋活跃,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壮大,到“九五”末,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2031户,私营企业发展到211个,从业人员24470人,注册资金达到10000万元,总产值达到5338万元,各类交易市场38处,年成交额达到460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900万元,比“八五”末增长63.2%,年均增长10.3%.人民生活水平稳步高,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1元,比“八五”末的706元净增625元,职工年平均工资达6570元,比“八五”末增加2317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9平方米,比“八五”末增加2平方米,社会劳动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文化、体育、妇幼卫生、教育“两基”等工作先后步入全国先进县行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39.8%,比“八五”末提高了6.96个百分点。教育工作在深化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全县病床位达到980张,提每千人拥有病床位2张,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7.5%,全县体育活动人口达16.5万人,省级体育先进乡镇11个,计划生育率达91.0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到4.64%,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项目成果】为了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和吸引县内外客商来陇西投资开发,繁荣陇西经济,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根据产业政策和有关法规,结合陇西实际,制定了涉及投资、土地、信贷、税收、工商、人才、产权出让、投资者权益保障及奖励等内容的52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文峰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0年被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已成为陇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九五”期间,累计批准立项55项,投资达10400,万元。通过举办李氏文化旅游观光活动和经贸洽谈会,积极参与区外各类商贸洽谈会、交易会,先后引进项目91个,引进资金29500万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25900万元。

【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围绕“三增一降一稳定”的总体目标,继续实施发展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三大战略,牢固树立项目发展观、区域优势观和现代经济观,以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调结构、工业扩规模、民营求突破、财政促增长、城建上水平、区域共发展六项重点工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实现“重振巩昌雄镇、再创陇西辉煌”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