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通渭县

【基本情况】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64公里,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970.5米,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年平均气温7.7℃,极端最低温﹣20.7℃C,极端最高温32.7℃。平均风速1.90米/秒,全年无霜期140-160天,正常年份降水量400m左右。年总日照时数2200-2430小时。地表水资源9542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478万立方米。辖2镇21乡332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2440个合作社,总户数93746户,45.47万人,其中农户85571户,42.27万人。总土地面积2908.5平方公里,耕地183.33万亩,人口密度156.33人/平方公里。是全省18个干旱县、41个国扶县之一。

【矿藏资源】主要是花岗岩、汉白玉、硅石矿、高岭土、硫铁矿、地热温泉和煤等。花岗岩分布仅露地储量在6亿立方米以上,高岭土可开采储量187万吨,硅铁矿总储量300万立方米。地热资源3处,距县城8公里处的地热温泉闻名省内外,日泛水量在6000吨以上,地表水温53.9℃,富含铁、碘、氟、钙、钾、锶、氡等19种化学元素,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近年来,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严酷的生存条件,通渭全县上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亿元,比“八五”末净增2.1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3.07万吨,比“八五”末净增5.96万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3亿元,比“八五”末净增1.0亿元;财政收入3424万元,比“八五”末净增23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2元,比“八五”末净增493元。

——农村经济始终保持了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基础条件大大改善,拥有各类水利工程310处,有效灌溉面积8.02万亩;兴修梯田120.1万亩,人均2.86亩;完成集雨节灌工程4.02万眼,补灌面积达到12万亩,“121”工程24200户、4.86万眼,配套庭院经济0.7万亩。全县通汽车的村达到309个,占村总数的93.1%;有315村、76916户通电,农电入户率达到89.9%。农民人均产粮311公斤。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不断增强,农技推广项目有18项,农业科技含量达到43%。境内森林面积77万亩,年林果业产值达到2506万元。全县有各类畜禽规模养殖经营户4271户,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484万元。乡镇企业总数达到826户,从业人员5960人,总产值12912万元,实现税金310万元。劳务输出稳中有增,年输出10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9700万元。贫困面控制在3.4%以下,全县整体基本解决温饱。

——城市经济在不断深化改革中稳步发展。全县有工业、交通、商业、供销、粮食、建筑建材、物资、乡镇等独立核算的企业47户,工业类别主要有食品、轻纺、机械、建筑建材、化工等,年产量最大的有淀粉、粉丝、味精、地毯、脱粒机、砖瓦、花岗岩板材、草编等20多种产品。其中味精、粉丝、亚麻油、脱粒机等产品多次荣获省级以上奖励或优质产品称号。工业企业:2000年,完成增加值3052万元,完成销售收入4306万元,实现税金238万元。商供企业:供销企业完成销售总额6240万元,实现税金40万元;商业企业完成销售总额1350万元,实现税金36万元。全县共有各类集贸市场48处,其中综合市场19处,各类专业市场29处,市场成交额达到12500万元;个体营业户累计达到6020户、11883人,注册资金2410万元,实现税金710.5万元;私营企业8户,产值1850万元。交通运输:境内交通便利,310国道横贯2乡2镇,穿越县城,西兰、华双、马陇、靖天4条省属公路连通西安、兰州等周边省市;15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联通23个乡镇;2000年完成客运量8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200万人公里,客运收入365万元。邮电通讯: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较快,全县所有乡、村全部通邮,邮路总长4148公里;电话交换机总量1万门,电话机装机总数7125部,其中市内电话4192部,市话普及率达到21/百人,农村电话2933部,全县行政村通话普及率达到64.8%——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旧城改造已投入资金1.4亿元,一、二、三期工程全面完成,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小城镇建设除鸡川、寺子两乡基本完成之外,马营、襄南、榜罗、义岗等乡镇以市场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已取得初步效果。平襄镇河南村小康示范建设顺利通过地区验收。万亩食用菌园区建设已完成前期论证和规划,采取返租倒包形式租赁土地226.3亩,筹集到位资金120万元,已建成日光温室86座,制定了《通渭县食用菌生产园区建设优惠政策》。旅游资源主要有通渭温泉、鹿鹿山、尖岗山、清凉山、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文庙街小学毛主席《七律·长征》诗纪念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给外来投资者构建了比较良好的创业空间。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软环境方面,通渭民风淳朴,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安定,创“无毒害县”目标。为了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通渭县确定了温泉地热综合开发、商贸城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10余项招商引资项目,出台了《通渭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尤其是在对外来投资者投资项目的审批和各种证照的办理上,实行“一门式服务”,并在法制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切实营造了一个“人人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的对外开放氛围。

——社会各项事业成绩斐然。全县有中等职业和普通中学28所,小学307所,幼儿园3所,在校学生94331人,教职工415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73%,1996-2000年全县共有3344名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部分学生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广播电视事业起步晚、发展快,有县级广播电台1家,卫星地面收转站(室)120个,“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电视覆盖率达91%。目前有县级医疗机构3个,医务人员247人,村及村以下医疗站(所)329个,医务人员450人,城乡个体医疗机构99个,形成了健全的县、乡、村、个体卫生服务网络。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0年基本实现了“三为主”。文化艺术事业不断繁荣,全县有电影发行机构1个,放映队15个,县艺术表演团1家,乡村文化表演团体24个;县级文化馆1个,书画院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乡村文化站23个。现有业余文艺创作者800多人,从事业余书画人员2000多人,书画爱好者10万余人,剪纸能手350多人,业余摄影爱好者280人;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2000年被地区命名为“文化城”和“双拥城”。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城乡蓬勃发展,1998年再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和第五批“全国田径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