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文化

“九五”期间,全区各项文化事业有长足发展,为探索文化工作的规律开创新的工作局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文化工作的新思路】全区上下把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对文化工作的内在要求,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整体文化事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运作中探索形成了“以建设促繁荣,以管理促健康发展”的思路;把“三下乡”变为“常下乡”的思路;在农村实现“小康文化建设规划”的思路;“坚持一个纲领,推进三大工程,突出建三抓五,实现整体繁荣”的思路;“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实现旅游文化联袂”的思路。

文化队伍思想理论建设】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形成了结合实际畅谈体会,理论指导实践,开拓工作局面,进行调研,升华认识的良好风尚。5年间,全区文化干部参加党校大专以上学历函授学习的达29人,受地县党校短期培训的达50多人,在地级以上报刊发表调研论文、学习心得的达21人。

文化活动的阵地网络】在农村小康文化建设中,建成省示范文化站5个,省达标文化站28个,省示范村书库5个,达标村书库1087个,改(扩)建文化站81个,消除空白文化站20个,陇西县图书馆搬入原县人大办公地址,岷民县和渭源两县图书馆正在新建,通渭县综合文化中心大楼基建也已开工,临洮县多方筹资630万元建成了2601平方米的5层文化中心楼,地区新建了总投资达312万元的剧院,加之单位内部自建的文化设施,形成了特色显明的文化活动阵地网络。

【文学艺术普及与提高的协调发展】5年以来,全区文学艺术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显明的地域特色。首先是书画艺术,不仅走出了区门,冲进省门,而且打入国门,获省级以上奖励的书画作品达31件,作者10余人,从事书画创作的群众达1万多人。其次是秦腔艺术,全区7个专业剧团中,既有闻名西北的老艺人,又涌现出一批青年新秀,先后有10余人获全省中青年演员大赛等级奖。再次是花儿艺术,在全省、西北、文化部主办的比赛中多次夺魁。此外文学作品数量也较可观,少数民族作家马步斗的《大梁沟传奇》、《李家铺外传》、《太平寨》,揭开了我区文学史上新的一页。全区创作各类剧本36个,音乐作品40多件(首),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的各类文艺作品200多件(首、篇),内部出版文学类书籍16本。

文化与旅游的新结合】全区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全新结合,已在旅游景点建立或修复文化品位较高的网点50多处,开放文物遗址6处,出版宣传旅游的书刊、折页16本。

【“小康文化”建设的新进展】在全力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中,除建成一批标准型乡镇文化站、村书库外,全区7县均发文核定了文化站人员编制,共核定编制192名,还消除了多年存在的文化站空白点,并整顿恢复农村电影队114个,活动率达85%以上,年农村电影收费达20万元以上,放映场次在1万左右。

【体制改革的新探索】全区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始终坚持以剧团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实施了全新的运行机制。7个艺术表演团体全部实行新的用人机制,能者上,庸者下,多数变月工资为日工资制,按出勤和完成任务的多少发放工资,统调工资作为档案工资予以保留。除个别团以外,年演出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特别是陇西县秦剧团多年保持演出在400场次以上,名列全省地县级秦剧团前茅。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主要采取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考勤考核制,有的还试行聘用制。地区电影公司采用责、权、利相结合的办法,由主管处出面聘用了经理,签订了聘用合同。地区秦剧团采用公选的形式,选任了法人代表。

【“十五”展望】回顾即往,既有辉煌又有不足;展望前景,任重道远信心倍增。“十五”期间的基本思路是,“突一塑形象,抓二求发展,建三保稳定,促四上台阶”,即:把书画艺术作为搞好整体文化工作的突破口,全面运筹,跳跃推进,带动整体,塑造辉煌;抓好改革,抓好管理,通过改革出成果,通过管理出效益,求得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建设班子,建设队伍,建设阵地,确保整体文化事业稳定健康地向前推进;促进文学艺术全面繁荣,促进小康文化整体建设,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发展,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净化,实现整体文化工作上台阶的目标。

行署文化出版处现任处长:陆平,副处长:张耀宗、郝明德、梁启胜(撰稿:孙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