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科技

“九五”期间,我区的科技工作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科技发展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定战略,取得了显著成就,也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五”科技工作回顾】1、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份额明显增大。“九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围绕粮食持续增产和洋芋、果菜、中药材、畜牧产业开发,积极组织推广了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日光温室、集雨节灌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全区地膜覆盖种植达162万亩,建造日光温室9881亩,集雨补灌窖(池)15.54万眼,发展补灌面积43.6万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7%,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0%以上;企业科技工作普遍重视了产品的开发和技术进步,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全区共完成技术改造35项,开发新产品102项,科技对工业的贡献率达29%。陇西县、定西县跨入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创建科技工作先进乡镇39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3户。

2、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断加强。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建立了全员聘任为主体的竞争上岗机制和按岗位、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组建产业公司,向企业转制。农技推广单位实行反租倒包、政府发包和科技人员报酬挂钩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五个一”科技承包,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3、科技人才智力引进有较大突破,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范围不断拓宽。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应用,先后引进10个国家的66名专家来我区开展科技活动。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7项,引进小麦新品种293个,名优特果树品种37个,提供畜禽饲料配方69个,培训技术人员8000多人(次),地区先后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一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提高了全区对外开放和科技合作的整体水平。

4、科技工作队伍逐年壮大,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区有专业技术人员28532人,涌现出学术带头人416人,2356人取得农民技术职称。有专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786个,发展民办科技服务组织443个,创建民营科技企业22户。

5、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1996年以来,地、县累计落实科技三项费1233万元,科普经费82万元。组织实施十大科技工程重点项目201项,取得科技成果115项,有106项科技成果获地(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6、全社会科技素质普遍增强,科教兴定战略深入人心。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农广校、农函大等渠道,培训星火骨干12181人,绿证培训10936人,职高培训10468人。通过优化农科教结合机制,吸引省内外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到区内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推广转移高新技术成果,取得了明显实效。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

我区科技工作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与“西部大开发,科技要先行”的要求来看,仍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科技创新不足,科技实力不强,经费投入不足。“十五”期间应认真加以解决。

【“十五”科技工作思路】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地委、行署《关于加速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全面实施科教兴定战略的决定》,以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总体目标以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技术创新,加大高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为把我区建设成为西部大开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试验示范区,不断提高科技的贡献份额。

2、主要任务:(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2)重视高新技术应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3)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4)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建立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5)强化人才培训,加大科技投入,为持续创新提供人才和资金保障。

3、重点项目:“十五”期间,将重点组织实施优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示范、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及产业化开发、畜禽良种引进及饲草产业开发、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开发、果菜新品种引进及设施农业技术示范、旱作高效农业技术示范、工业高新技术引进、计算机服务网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等10项重点科技项目。通过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切实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行署科技处现任处长:赵耀先,副处长:黄应忠、王勇、王新平,纪检组长:孛翰(撰稿:牛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