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漢中府

附郭 南鄭縣

漢中總兵署 在城內西街東書香坊嘉慶時由副將署改建總

兵吳廷剛拓舊轅門外地數尋修大堂捲棚二堂數楹嚴如煜有

神記同治二年署燬於藍匪四年總兵蕭慶高重修有記 縣志

嚴如煜新修衙署教場記曰嘉慶十三年春將軍公德制府長

撫軍楊提軍方會議以漢中為古梁州扼蜀秦衝沿邊二千餘

里舊設協營不足以示威稜請將寧陝鎮總後移安漢中割提

屬之甯羌陽平畧陽三營陝安鎮屬之西鄉定遠兩營來隸改

設鎮營僧以舊鎮兵額為鎮標中左右三營合鎮轄之甯陝東

江口留壩華陽暨漢中城守共計一十三營皆歸統馭於是秦

之南山隴蜀相連之黑河大小巴山長林深谷往時奧歐皆總

兵防範所必周地廣任鉅實為全秦重鎮是年秋提軍楊公遇

春偕中佐遊府黃瑞何文韜率軍校移漢中駐節經營數月爰

詢爰度綱舉目張總鎮吳公廷剛繼之峙軍實飭戎行不遑朝

夕煜亦秦簡命來守是邦提軍總鎮於移鎮事宜籌置就緒顧

念軍府初闢士無甯宇諮諸院司檄南鄭令楊大坦𢇠材鳩工

擴副將署為總鎮府建中左游擊中左守備署各一千總署四

把總署十一外委署二十六教場演武廳武庫均請帑以次營

繕築登削馬百者皆興經始於十三年孟冬月十四年仲冬蕆

事其兵房一百五十間則提軍楊公廉訪陳公祁暨煜蠲資以

修易曰君子以作事謀始此地昔為麥疃蔬町今帽廷殖楹覺

鳥其翬飛矣欃槍甫定物力維艱拮據瘁瘏之狀百爾君子躬

親而目擊之居斯地者攸濟攸甯念夫一椽一桷咸出內藏感

君恩之高厚油然生其忠愛簡閱訓練有勇知方又安我民人

屹為三秦之保障則諸公締 重建漢中鎮署記曰漢鎮介隴

造此軍之心可以慰藉也已 蜀之衝於秦為世閫自嘉慶初

創設邊營大小十六府兵七千有奇所以關鍵門戶慎固封圻

者至周且重也郡治舊有鎮署備極宏廠逮同治二年囗逆陷郡城燬於火片椽罔存霜露之所蒙翳狸鼠之所竄遊破瓦頹

垣毒卉惡木叢生而亂雜遂爲廢墟予於甲子春誓師克復奉

天子命來鎭是邦乃先檄中軍趙遊擊玉林督辨監修於是翦

其蕪蕩其穢既焚旣勰載芟載柞不旬日而美基出𢇠以羣材

鳩以衆工其中爲治事堂夷庭高門東爲燕亭延宇飛阿北爲

箭道直牖平階其前則蕭曹祠科房而其後則寢室幕僚更衣

膳食之序焉旁有兩廡以處執事殳徒左列樂樓右排閒館凡

其步武規模一仍厥舊計自四年五月經始落成於今四月共

得屋一百五十一楹費六千餘金預捐諸廉俸亦可謂用力少

而成工速者矣噫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夫方其治也密傑塊

麗成之必於百年及其亂也荊棘邱墟壞之恆以一日蓋嘗登

高而望西俯秦庭南臨魏闕北跨隋宮東芻唐殿計其一時之

經營非不極古令之巨製然而數傳以還求其適跡劈験無復

存焉者豈非興之漑而廢之易歟是暑也旣以化爲黍離灰燼

矣乃復奇障闔閉撫然於漢上刖剝復轉移之基不於在可卜

乎哉苟識其憲而思有以永保之將修徳以肅戎政申威以畏

四夷寞磐石而繫苞桑者舉於是乎寓日焉又豈特液軍旅壯

觀瞻而已邪雖然官位傳捨去就糜常其由興而廢者吾巳鑒

於旣往其所以懼噌而圖興者是有望於將來後之視今猶

今之視昔故於竣事之日溯垂紀實以吿夫後之鎭斯土者

陝安道署 在城內西大街康熙二十二年改分守關南道爲分

巡漢興道又或陝安道駐漢中 舊志

督學行署 在府治西北舊志

考棚 舊考棚分東西以草覆之乾隆四十一年知縣郭嵩捐修

瓦房五十四年知縣王行儉捐修大堂二堂嘉慶十六年知府嚴

如煜展拓地址重修照牆官廳號內房舍桌凳府屬州縣分段修

理宣統三年改爲中等實業學堂採訪冊

知府署 乾隆九年知府程廷相十一年高元焜三十七年周廷

俊五十五年汪元龍相繼增修同治二年藍匪陷城徧焚官私房

舍府署幸存

採訪册 知府滕天綬重修書吏房碑記曰朝廷命官

以守疆隅教養撫綏以外莫不視地方之至

重者力振其因循委靡之氣而示以更新獨是當兵戈蹂躪之

餘百務俱弛傾頹滿目守土者復不補救而經理之雖沃壤名

原一變而爲荊榛磽地殊可歎也余丙寅冬自潮來守是邦若

城郭若宜廩若學宮皆係根本重務尙且荒廢若此下至民間

田畝生息水道蓄池之方自不暇計矣窿而轉暑兩廊之舍左

餘數椽書役卷案無可存留其視乃公事蔑如也予不禁餐然

白有是哉廢弛乎予何以守土毅然欲次第更新而力不給焉

一瓦一木又誓不取小民輾轉踟躕罄所有俸金而力圖之首從事聖廟崇敬化也次起城隆峻藩衛也次修倉廢重軍需也

次淸鄭褒固洋諸地之嘔口急民事也次蓋惠民所恤鳏寡也

至公署出入之間見更朝抱膻而入暮袖卷而出非獨無以示

瞧統且諸書吏亦何以供事也於是鳩工丘材其殘毀腐撓者

易新材而補暮之其傾圮無存者就舊基而重構之不數月而

东西兩房具擧經歷照磨二廳事並重加修整爲諸書更咸請

於庭曰我公整理殘疆诸工告竣万物之气於此一新我役人

等但荷恩而勤厥事非鐫之金石無以示后且亦不识我公更

新之初意也余曰然

乃援筆以爲之記

經歷照磨二署 康熙以前詳舊志嘉慶十七年照磨陳明申捐

修照磨署經歷署後移府署大門左楊名颱建 採訪册

廣積倉大使署 詳舊志

敎授訓導署 在明倫堂後同治二年燈於匪 採訪册

中營游擊署 在什字坊 志縣 嘉慶十三年由大公館改建 採訪册

中營守備署 在游擊署大門之右 府志以下同

中營千總署 在游擊署大門之左中營把總三署 一在大牆巷一在華廟坊一在洞賓菴後

中營外委六署 五所在行台坊一在洞賓菴

左營游擊署 在府西北爲明瑞府址嘉慶十三年建

左營守備署 在府西與南鄭縣署鄰

左營千總二署 一在門內一在大牆巷

左營把總三署 一在官官坊一在大牆巷一在洞賓菴前

左營外委七署 六所在官官坊一在洞賓菴前

城守營都司署 在城西北嘉慶十三年重加修繕

城守營千總二署 一在喇嘛寺一在華廟坊

城守營把總署 在城東喇嘛寺

城守營外委四署 均城內舊址

按中左各營官衙均嘉慶十三年移鎭增設南鄭縣知縣楊大

坦承修游府以下亦照例營造

兵房五十間 在府西北提督楊遇春捐修又一百間在教場右

布政司陳邢知府嚴如煜捐修

敎場 在西關南 縣志

演武廳

在教場北

縣志

縣署 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三十三年知縣張其昺重修 縣志

典史署 詳舊志

分防巡檢署 康熙以前詳舊志在縣南九十里靑石關同治元

二年煅於兵燹嗣後巡檢胡秉枚禀修大堂書房巡檢年長翘添

築垣牆上房廂房光緒五年五月地震房圮重修房十四間 採訪册

敎論訓導署 乾隆四十三年知縣郭嵩移建文廟右同治二年

燬於匪 縣志考棚郭嵩修戴祖啟爲之記

記曰今之君子苟能自盡其心

無地不可以益人矧縣令父毋

師保斯民於一邑無所不可尽患在不盡不息不得行也吾友

南鄭尹郭侯蒞政之四年邑之士大夫走千国乞余文紀其修

棚試之场者且曰侯之德非此一事也自侯之臨邑飭躬必整

一介取與必厳聽訟必以情公事之辦必資廉俸自乙未至丁

酉三年之中軍需孔道旁吴民不知役驛不知譁汉中多稻田

尤重堤堰侯不避暑雨屛騶從徧荒谷相視水泉堤坏者修之

渠淤者浚之又因地势别開渠灌田以頃計者且百此可命曰

郭公渠也修方正學祠創建兩廣文先生學署人神始得不瀆

葺書院月一再親課如課其子弟邑之秀異及毎近邑之有志

趣者皆謁於講幌僉曰經師人師云邑故倚郭學使者間歲一

按臨九廟之士咸集顧以茅爲棚牆舞土無完堵雨穿漏風則

浪岌欲拔寒暑則侵則蒸侯顧視慨然掀髯親出資易茅以瓦

壯其株宇俾試酱千百人安如家處不一毫豊於人今非敢邑

人諛也九屬之士願彰侯德不可遏敢乞先生文於碑以爲闔

郡寵余笑曰此吾故人也果如是顧不足驚喜侯之蘊蓄吾知

之然如是亦頗足慰書曰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吾

於郭侯尤信侯名嵩字喬望

长大美髯又自號髯樵云

申明旌善二亭 在縣治前 採访册

養濟院 在府城西北嘉慶十六年知縣楊大坦以舊址在西門外屢爲水浸移建今址知府滕天綬設有惠民所後廢 府志

安懷堂 光緖初總兵李輝武創修在西門內 縣志

同善堂 光緒二十二年郡紳陳才芳等捐建 縣志

漏澤園 一在東門外一在北門外一在西門外 縣志

佛坪廳

同知署 道光五年始建署附倉獄驛遞同治元年燃於賊惟存

大堂西門房同治六年光緖元年陸續修復二堂三堂內宅 佛坪

廳志

巡檢兼司獄署 在廳署右 縣志

分防巡檢署 在東鄕袁家莊道光五年以舊縣丞署改設 縣志

訓導署 在迎秀書院西咸豐三年建時同知李夢愚始請設學

也 縣志守備署 在司獄署西道光五年建 廰志

城守把總署 在守備署右 廰志

經制外委署 在城東隅後圮 廰志

額外外委署 在城西門內後圮 廰志

分防千總署 二一在厚畛子一在黃柏原 廰志

定遠廳

同知署 嘉慶七年同知嚴如煜捐建十三年同知李煥樞捐修

花廳三間書房五間同治元年大堂吏舍燉於寇同知林壽熙重

修有記三年建大堂四年建庫房吏舍光緖四年改建內外門花

廳內宅監獄在署右 定遠廰志

林壽熙修署記曰同治元年藍曹二

逆出蜀先後犯谓陷廳城壇廟衙署

岸被焚煥災及民人昔之上棟下宇今變爲農草照墟蒿目愴

懷莫此爲甚前任汪滋厚司馬茜任之初銳志經營然庫款奇

細勢不能不借資民力究之工程繁鈕杯水無多祗將底廟學

宮略爲補葺要不敢大興土木焉若衙署僅存數椽難供棲止所需不敷尙未舉動即卸仔肩但留二百餘金備修大堂之用

而己余奉檄權篆亦竊嘆力之不逮耳顧詳思之大堂爲臨民

之要地發號施令於斯敎民聽訟於斯布恩威行賞罰於斯爲

四境耳目所屬一言一動將以爲斯民法固非若燕居之所宴

會之地遊觀之處尙可安陋就簡而置爲緩圖也况歲科試士

向在大堂今値奉文開考而一望平鋪將何以肅關防而崇體

統乎且大堂之東爲班城書院每月課士於茲窗戶門墙折毁

过半补葺亦不可缓適奉憲檄捐辦郡城試院余乃先捐淸俸

爲有衆倡幸民皆樂助遂陳明大府於捐試院之外似餘资爲

規復大堂及書院之用合汪君移交約七百餘缗然猶有未敷

者余籌墊之蓋未便再勞民力而傷元氣也於是擇吉興工

百日工竣至二堂以內尙須整理請以待後之君子是爲記

司獄署 在同知署右 廳志

巡檢署 在廳西二百四十里簡池爐嘉慶二十二年詳建道光

二十三年補修舊在黎壩後移 廳志

巡檢署 在廳南九十里漁渡壕嘉慶十年建 廳志

游擊署 在城內南街嘉慶十二年建由漁渡營都司署改置同

治元年內宅艘於寇 廳志城守千總署 在游擊署右嘉慶十二年建 廰志

分防守備署一分防千總署一外委署二在廳西二百一十里

瓦石坪嘉慶十年建 廰志

分防把總署二 一在廳東一百里觀音堂一在廳北西鄕縣屬

廰志

城守外委署四 二在城內西街二在東街 廰志

分防外委署一 在漁渡壩 廰志

養濟院 在北城外嘉慶十四年建同知李樞煥有記 廰志

记曰

今擧

閤境無吿窮民悉養欲給求無使一夫失所此必不能之事然

視此无吿窮民竟恝置不問則牧民者之心亦覺難安余初下

車即見有窮民野處露宿心怦怦然擬建養濟院苦无隙地可

尋爲悵念渣久之今春有壯役張學者請將所當沈恭兄弟山

地爲養濟院基旋飭城约沈經典査詢沈恭等亦樂相助可見

惻隱之心人皆的之用是鳩工𢇠材 正房三間兩厢六间大

門一間均覆以瓦不兩月而工竣上供觀音菩薩俾苦海有慈

船得以普渡衆生也至酌收孤貧口糧業已遵例稟請支給凡望城鄉善士或施衣食或捐田地推廣好善之

心以補余志之未逮不尤功德無量哉是爲記

棲流所 在西門興隆街光緖四年同知余修鳳捐置 廳志

考院 在東門內同治十年計修房三十餘間同知魯學浩有記

廳志作棚

記曰今上御極之十年歲在辛未余奉大府激攝斯篆於

小陽月履任前署廳湯大令如璧以創修考院及改建書

院等事舉以告余且深虞半途而廢余曰此公之盛舉也僕雖

不敏敢不竭力以成公志哉迨接詢紳僚始知各鄉捐款雖書

五千有奇類紙上空談所收者僅數百千耳於是復加勸導諭

以大功旣興不能中止閱三月交逾千緡然工甫及半需欸尚

鉅時値歲暮民力難紓輾轉籌思竟乏良策適偏溪河首富康

安儒有事來城曉以大義願助捐錢一千五百串當與明經周

春泉茂才景明遠等核實勘估僉稱得此鉅項儘足敷用遂令

各鄉將未繳捐數悉予豁免一面鳩工庀材越六月成事以餘

貲議建文筆塔於巽方藉培風脈壯觀瞻也竊維事之成敗利

鈍固有理數存乎其間而要賴人力以濟之湯君之創始也捐

雖多而未收雖收而不齊理數幾不可憑矣乃竟毅然興工絕

無退阻之意非若預知後來者之必能肩任以遂初志而卒使

數十年未成之事以竟其功哉假非得康氏捐款縱竭蹶凑集

又烏能奏功如此其速哉吾故曰理也數也人力也必三者兼

備而後乃慶全功也從此肄業得所周試有規余亦預卜氏邦

文化由此不振豈第曰樂其廣厦已哉爰紀顛末付手民刻諸

石並綜覈㑹計及捐資姓名曁諸董事臚列於後以垂久遠至

今之考院即昔之班成書院因城内別無隙地而書院又將傾

圯遂就地擴充改修考院而移書院於

後蓋亦一舉兩得之意云爾是爲記

留壩廳

同知署 乾隆十五年移漢中鳳嶺督捕通判駐留壩始建衙署

於舊城嘉慶四年賊目張漢潮燬之十三年移建同知署於今城

內東南隅儀門内東爲常平倉西爲監獄大堂西爲庫 留壩廳志

驛丞兼司獄署 在廳署西 廳志

按舊志鳳縣有留壩巡檢署乾隆十三年缺裁留壩驛丞署乾

隆三十八年缺裁

分防巡檢署 在廳北一百里南星嘉慶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

裁沔縣青羊驛丞改設南星巡檢 廳志

訓導署 光緒 年移寧羗州訓導新設 採訪册

游擊署 在同知署北 廳志

守備署 在游擊署西 廳志

城守千總著一把總著三經制外委著二均在城內西北隅 廳志

分防千總署 駐西江口 廳志

分防經制外委署 在廢邱關歸鳳縣修理 廳志

褒城縣

縣署 明以前詳舊明末兵燹署燬康熙二十八年重修門堂

齋舍吏役住室庫倉監獄咸備焉 褒城縣志

典史署 在大堂東舊有主簿署後改 縣志

巡檢署 在縣南黃官嶺乾隆四十七年設 縣志

按乾隆四十七年巡撫畢沅奏興漢二屬改設官屬摺内稱漢

中府屬之西鄉縣南之大池壩距縣三百里與川省通江縣連

界又褒城縣之黄官嶺距縣一百三十里與川省南江縣連界

該處俱山路荒僻最易藏奸應請於大池壩添駐分防縣丞一

員黄官嶺添駐巡檢一員俱令就近盤緝奸匪其黄官嶺之巡

檢即將該縣之青橋驛驛丞裁汰改移餘詳漢中府公署門

訓導署 詳舊志康熙五十七年增東西舍乾隆五十年訓導王

獻捐修西書房三間嘉慶十六年復修 縣志

城守把總署 在縣署東 縣志

分防外委署 在縣北馬驛道 縣志

養濟院 在縣署南

漏澤園 在城西北二里 縣志

演武場 在北門外 縣志

公館 在城中街 縣志城固縣

縣署 康熙以前詳舊志乾隆時歷任隨時修葺 府志

典史署 詳舊志

敎諭訓導署 久圯

千總署 在城內嘉慶十八年修 府志

演武廳 在東郊三里 縣志

養濟院 詳舊志毛際可有重建養濟院碑記

記曰養濟院者

國家所以恤鳏

寡孤獨疲癃殘疾之人不能自食其力而咸使仰給於縣官德

意至渥也城固舊額十人口糧花布計三十餘金迨喪亂後井

邑丘墟院基鞠爲茂草窮民散失無所歸致盛興廢而未舉額

銀之載全書者每歲徵解以充正供蓋數十年於茲矣予下車

後考舊額問遺址惻然久之謂朝廷德意在民而澤不下逮是

有司之責也遂捐俸葺材爲屋若干楹悉如其舊嚴核里中之

鳏寡孤獨疲癃殘疾者以充之凡壯而有恒產者概不得與聞

於各憲先後皆報可每朔望計口授食惟謹或曰此銀巳久充

正供而子必請復之不幾迂而無當歟予曰朝廷每歲視三十

餘金不過太倉半菽耳而城邑可以全活十人之命積千百年

所全活者不可億計斯所關豈淺鮮哉且比者考成甚嚴凡官

師糈俸皆不得預支而惟額銀之隸養濟者俱令隨時給發不

得稍爲留難聖天子之加意窮民者如此即使額設所無猶當

措處以廣皇仁而况歲徵之數燦列全書乃必欲仍前人之缺

略而謂有其廢之莫敢舉殊非有心殫職者所敢出也至若予

父母斯民不能使家裕人足而猶有是焭焭者仰給於縣官則

吏斯土者

有餘愧矣

漏澤園 一在東門外一在北門外 縣志

洋縣

縣署 康熙以前詳舊志嘉慶十一年燬於敎匪十二年署知縣

朱紹穎領款重修同治元年署爲藍匪所燬過半同治三年知縣

范榮光修復如舊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銀庫火藥庫倉儲内

宅科房班房各房共一百零五間光緖四年再修監獄在典史署

南又縣治東古譙樓爲縣中大觀宋文同建 府志並縣志

典史署 舊主簿署康熙以來前後再修同治元年燬三年再修

縣志

敎諭訓導署 詳舊志光緒時重修縣志

縣丞署 在華陽上街縣志

按嘉慶十七年經略大臣額勒登保等奏陜省邊疆緊要㑹籌

添改文員一摺以上詳定遠廳志內稱新設寧陜營汎應酌添佐雜等

員查洋縣華陽地方巳設有參將營制惟該處距縣一百數十

里山徑分歧向多川楚客民開荒耕種良莠不齊縣治相隔較

遠未能隨時綏緝應即添設縣丞一員分防巡查經部議准

都司署一千總署把總外委署各一兵房三百間 均在華陽城

府志

把總署二 一在城內一在茅坪縣志

城守外委署 舊在開明寺西後燬於火寓民舍縣志

申明旌善亭 在縣治大門外 府志

養濟院 在城內東南隅 縣志

棲流所 舊無知縣劉大炳創建縣志

西鄉縣

縣署 雍正以前詳舊志同治元年川匪藍大順竄陜南城陷署

燬四年知縣鄭光啟稟請重建大堂二堂三堂左右廂房大門儀

門宅門吏役辦公房監獄光緖季年知縣王世鍈建待園於署後

臺榭池塘俱備後霖雨照牆毀知縣閻佐堯再修又建東西二坊

採訪册

典史署詳舊志

分防縣丞署 在五里壩嘉慶十年新修縣志

按乾隆四十七年巡撫畢沅奏興漢二府改設屬官一摺內稱漢中府屬之西鄉縣南之大池壩距縣三百里與川省通江縣

連界該處山路荒僻最易藏奸應請於大池壩添駐分防縣丞

一員令就近盤緝奸匪其後嘉慶七年經略大臣額勒登保等

奏於西鄉縣南之漁渡路添設定遠同知摺內請將西鄉縣附

近之大池壩縣丞移駐五里壩仍歸西鄉縣管轄七月十三日

部議允准奉旨依議原摺詳定遠廳公宅門

敎諭署 乾隆五十二年嘉慶二十五年重修縣志

按縣志舊有訓導署嘉慶三年重建二十五年缺移定遠廳舊

署改爲義學

都司署 嘉慶十二年改西鄉營遊擊爲都司遊擊署爲都司署

尋毀於水移建城内縣志

按縣志舊有漁渡路游擊都司嘉慶十二年改移定遠營

千總把總署二外委署三 均在東關保內 縣志

分防巡檢署 向駐大巴關後移峽口 縣志

按縣志舊有鹽場關巡檢署嘉慶八年移定遠廳姚家壩

分防經制署 駐子午鎭 縣志

申明旌善亭 在縣治前 縣志

養濟院 在東關外 縣志

漏澤園 在縣西一里許 縣志

敎場 在縣西門外二里許計寬三十六畝五分二釐 縣志

略陽縣

縣署 康熙以前詳舊志道光時江水入城署圯以議建新城縣

署借寓東門外嘉陵書院光緖初仍於舊城改修縣署縣庫監獄

典史署同復舊焉 略陽縣志

典史署同上

分防縣丞署 在北鄉黑河觀音寺 縣志

按道光元年冬蔣攸銛等查勘川陜楚老林情形㑹同酌議添

改廳治營汎一摺内陜西邊境應改設文員一條有查留壩廳

南星巡檢係屬閒曹應即以該巡檢裁汰改爲磚坪巡檢兼管

司獄事務其舊設磚坪縣丞一員查漢中府屬之黑河棧壩一

帶綿亙數百里山大林深地甚險要應將磚坪縣丞移駐黑河

適中之略陽觀音寺改爲略陽縣丞專司巡緝云

訓導署舊在城內道光初於新城文廟東建署 縣志

略陽營游擊署在城内南街 府志

都司署 詳舊志嘉慶十六年知縣周書重修在南街

按府志係中軍守備署係舊布政司行署改建

千總署一把總署二外委署二在舊城關帝廟東 縣志

分防把總署兵房四十間 在白水江 縣志

分防外委署兵房六十間 在何家崖 縣志

養濟院 在舊城內 縣志

漏澤園 一在伏家壩一在陸廣坪 縣志

演武亭 在新城後毀 縣志

寧羗州

州署 雍正以前詳舊同治二年重修

吏目署 在州署對面大街西同治初被匪燬後補修光緖九年

重修州志

分防州同署 在陽平關 州志

學正署 舊志圯在文廟西 州志訓導署 寓居書院 州志

寧羗營游擊署 在城北街 州志

中軍守備署 在城東北隅同治時遭匪署燬寓居民舍 州志

千總署一外委署四在西門內 州志

分防陽平參將署 在陽平關保丙後改都司署 州志

分防千總署一外委署三兵房四百間均在陽平關保内

分防把總署二兵房八十間一在黄壩驛一在泰安驛 州志

分防外委署二 一在鉄鎖關一在廣平河同治二年均燬 州志

申明旌善亭 在州治前 州志

鳳縣

縣署 順治以前詳舊志

典史署 在縣署西乾隆三十三年重修 舊志驛丞署二 三忿驛丞署在廢邱關草涼驛丞署在草涼驛 府志

按舊志有留壩驛丞巡檢二署今詳留壩廳公署門

敎諭署 有訓導署久圯租居民舍 縣志

游擊署舊在東關即參將署乾隆年移城内居舊府館 縣志

中軍守備署一千總署一經制外委署三額外外委署三均在

城内 縣志

分防守備署一分防千總把總外委署三 在鐵爐川堡 府志

分防千總經制二署 在黃牛鋪 府志

申明旌善亭 在縣治前 府志

敎場 在北門外 縣志

沔縣

縣署 順治以前詳舊同治二年署房被匪燬惟大門石獅存

歷任知縣寄治於東關正誼書院 沔縣新志

典史署 在縣署西同治時毀後租民居焉 舊志

敎諭訓導署 縣志

把總署 縣志

鎭標右營都司署 在城外東關保嘉慶四年移鋼廠都司來設

同治時署半毀粗有門堂 縣志

千總署一外委署三兵房百餘間 嘉慶時增修於東關保内後

均燬 縣志

漏澤園 在城西北隅 縣志

敎場 在縣東門外廳十間嘉慶八年修道光二十年漸齧於漢

水移於山麓萬壽宮後 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