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二编 自然地理

菏泽市境是由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冲积而成的平原,整个地形大平小不平。西部地势稍髙,东部稍低,坡降为八千分之一。

菏泽市土壤属第四纪沉积物,经黄河搬运、泛滥和淤积,在气象、潜水、生物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特别是1926年东明县刘庄黄河决口和1939年的鄄城临濮黄河决口,不仅造成菏泽市的地形、地貌现状, 也造就了全市土壤的物质基础。

荷泽市气候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温暖农业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春季多风,温度回升迅速;夏季炎热多雨,常有暴风成灾;秋季气温下降,天气凉爽,雨量减少,日照充足;冬季多偏北风,气候干冷。全年来看,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较大,无霜期长,雨量较充足,适于各种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丰富,除土地资源外,还有大量的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矿物资源等。水资源虽较为丰富,但可利用量很少。

菏泽市属多灾害地区,特别是旱灾、涝灾经常发生。公元1470年至1981年511年间,共发生涝灾187次;新中国建立后35年间(1949年至1985年),共发生轻旱年90次、中旱年4次、大旱年7次、特大旱年1次。另外,雹灾、风灾、虫灾、震灾也时有发生。

第一章地质地貌

第一节地质

菏泽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一级),鲁西台背斜(二级),郓

城——徐州拗断带中部偏西(三级)。市四周为断层所切割。北部为东西向的郓城正断层所切;东部为南北向的曹县正断层所切;中部为东西向的菏泽正断层所割;西部为东北向的聊考正断层所切;南部为凫山正断层所切,正处于定陶左隆起的北翼。中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以来,地壳呈断块状下沉,上部全为第四系地层所覆盖。荷泽市第三层(R)和第四系(Q)地层界限不易区分,一般第三、第四系(E+Q)沉积厚度为700〜900米,分别不整合在奥陶系、石碳系、二叠系之上。

菏泽市第四系沉积物为山前河道式、大陆湖泊式和河流冲积式沉积。由下而上可分三个旋回:下部(未见底)主要是细沙、粉沙、粘质沙土、沙质粘土(含姜石)和粘土,厚度250米,多为红色、紫红色的碎屑岩;中部是细沙、极细沙、粉沙、沙质粘土(含石膏)、结晶石膏(厚0・8米)、粘土等,厚度110〜600米,主要为灰色、灰绿色的碎屑沉积和化学沉积物;上部是中沙、细沙、沙质粘土(含姜石)、粘土(含姜石),厚度20〜110米,多为紫红色和灰黄色的碎屑岩、裂隙粘土,粉细沙和中沙是上部的主要含水层。

地下水垂直分布,为二层结构 (上咸——下淡)和三层结构(上淡 ——中咸——下淡)两种形式。上部为河流冲积淡水型,中部为大陆湖泊泻湖咸水型,下部为山前冲积淡水型。

菏泽市的表层土可分为五个土属。其中生产性能较好的是褐土化潮土,主要分布在赵王河两侧和河滩高地,无盐碱威胁,宜种粮食和特产作物,居全市土壤之首;其次是壤质和粘质土壤(蒙金地)。它通透性强,保水保肥好,抗涝渍强,属高产、稳产土壤型。以上两种土壤共50・5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1・6%。潮土土属,面积较大,质地以轻壤最多,约10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紫砂和纯粘土质很少,约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

第二节地貌

一、地貌的形成

菏泽市属黄河冲积平原,大地貌属华北平原。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海拔55・5米,东北海拔44米,高差5米,平均坡降为1/8000。黄河决口泛滥对荷泽市地形的改造,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荷泽县志》记载,凡黄河决口改道涉及到荷泽市的,自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前元十二年)至1939年(民国28年)。先后共47次。特别是1926年的东明县刘庄处决口,主洪道沿曹县和定陶北境东下,侧流受老赵王河阻隔北折,形成今天的沙河河滩高地和两侧的缓平坡地。赵王河为古河滩高地(1855年铜瓦厢决口形成)。在沙河河滩高地和赵王河河滩高地之间,洪水流速减弱,静水沉积,形成了地跨金堤镇和何楼乡的曲庄洼,1935年郵城县临濮决口,主洪道也因赵王河的阻挡,大股南漫,水迫城外,小留镇一带淤垫七八尺,形成了市北部的缓平坡地;小股北去形成了胡集乡北部的决口扇形地。在这两次决口的冲积溜道之间,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浅平洼地。因此,全市地形从北向南呈岗洼相间、东西向带状分布。由于河道股流沉积,同时也由于境内河流的决口冲积,在缓平坡地上又出现了一些局部洼地。因为这些局部洼地四周地势较高,呈碟状分布, 故又称为碟形洼地。

二、地貌类型

经过两次较大的黄河决口以后, 今天的地形地貌已基本固定。根据地势地貌的特点,全市地貌可分成8个类型区。

菏泽市地貌类型表

菏泽市地貌图菏泽市境内新老河道纵横交错,不仅有黄河流经于此,还有季节性河流,也有人工开挖的新河道;灌溉和排水都较方便。

按形成时间,可分为古代河流、近代河流和当代河流。

古代河流:均属黄河的分流一济水流域。排涝河道有淤河、南清河、潍河、沮水;航运河道有菏水。另外还有岔河、淤河、潴河、古濮水等。

近代河流:黄河夺淮以前,南北流互变,反复不定,以后又多次改道。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河床不断淤髙,境内河道不能再排水入黄河,后几经转流而入淮河。荷泽市全部属淮河流域。境内排涝河道主要有赵王河及其支流太平溜、洙水河、七里河、贾河、沙河;西北部有马河、黑河、七里河北支、韩楼排水沟、救命河、胡集沙河等。

当代河流:按开挖时间当代河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建国前就有的河流称为老河,如赵王河、沙河、洙水河、七里河等;建国后新开挖的河流称为新河,如徐河、洙赵新河、安兴河、东鱼河北支、刁屯河、金堤河等。1985年,境内除黄河外,还有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25条,总长431.2公里,主要有南北两大水系。东鱼河北支以北为洙赵新河水系;东鱼河北支以南为东鱼河水系(红卫河)。

黄河涉及菏泽的改道大徒简况表菏泽市地处中纬度,属于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3〜5月)由于温度回升迅速,风速大,土壤水分蒸发快,常出现春旱;夏季(6〜8月)炎热多雨,常有暴雨成灾,旱涝交替出现,以涝为主;秋季(9〜11月)气温下降,降水减少,天气凉爽,日照充足,雨季结束;冬季(12〜2月)多偏北风,降水较少,气候干冷。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较大,无霜期长,雨热匹配较好,雨热同季,适于各种作物生长。

一、气温

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季适中,日、年温差较大。

四季平均气温衰全市历年平均气温为13.6°C,1〜7月为升温过程,7月为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6.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0℃ (1967年6月6日)。8-12月份为降温过程,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一1.9°C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71一20.4℃,(1955年1月9日和12日)。各月间气温变化,以秋季降温较快,11月平均气温比10月降低7.4C;4月份气温回升最快,平均气温比3月份升高7・3℃;7一8月份变化最小,仅有1.0℃。每年4一10月各月平均气温均高于年平均值的13.6℃,其余各月均低于年平均值。气温历年平均日转差为10.6℃。春季5月份日转差最大,平均为12.5℃;夏季7、8月份日转差最小,平均为8.7℃。气温年转差历年平均为28.6℃。

历年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极端气温统计表

年际平均气温变化特点和趋势:1.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较大,变化范围最大可达2.0℃。1956年最低(12.6℃),1961年最高(14.6℃)。2.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大致有3至5年一周期的特点,即出现1~2个低温年 (低于历年平均值)后,则有3〜5年的连续高温年(高于历年平均值)。3.年平均气温有逐年升高和年较差变小的趋势。1954年至1972年年平均气温为13.5℃,而1973年至1985年年平均气温为13.7℃,升高0.2℃。进入70.80年代,冬天变得比过去较暖。1954年至1973年1月平均气温为一1.9C,而1973年至1985年1月平均气温为一1.2℃;夏天较过去不太热,1954年至1973年7月月平均气温为27・2℃,而1973年至1985年7月平均气温为26.5℃。无霜期历年平均为213天,≥10℃的空气积温历年平均为4568.2C。本市热量资源丰富,适合于多种生物生长需要和大多数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

二、日照菏泽市全年日照时数历年平均为2531.1小时,日照百分率(实际日照时数和可照时数的百分比)历年平均为57%;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平均为270.2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为62%;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平均为167.0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4%;7月份雨季开始,云量增多,日照百分率为全年最低仅53%;3一10月份各月日照时数均在200小时以上,光照比较充足。

荷泽市主要作物生育期内日照资源比较丰富。冬小麦生长期间的日照时数占全年的一半。小麦起身到成熟期间,日照时数日平均在7小时以上,尤其是小麦乳熟阶段,日照时数日平均在10小时以上。棉花生育期内日照时数平均为1536小时,约占全年的60%。夏播作物生育期内日照时数最多,平均每天都在8小时以上。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的唯一能源来源,全市太阳总辐射累年平均为121.82千卡/cm2,光合有效辐射为59.70千卡/cm2,略低于本省的北半部,略高于本省同纬度地区,属全国偏高地区。

三、降水

荷泽市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79.0毫米。境内雨量分布一般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于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四季分配不均,年际间变化较大。本市具有春旱、夏涝、晚秋旱的规律。

荷泽市降水特征:1.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1971年降水量为987.8毫米,最少的1966年仅390毫米,最多

年份为最少年份的2.5倍,根据1954年至1985年32年的降水量统计,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1954年至1964年平均降水量为742.5毫米;1965年至1974年平均降水量为667・8毫米;1975年至1985年平均降水量为631.6毫米。

2.降水量月、季分布不均,降水量变化大,夏季(6一8月)最多,平均为411.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6%;冬季最少(12一2月),平均只有25・0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7%;秋季(9一11月)平均为138.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0・4%;春季(3一5月)平均为103・8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5.3%。各月降水量也不均匀,一年中以7月份降水量为最多,平均为197・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9.1%;1月份最少,平均为7.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1%。一般雨季从6月份开始,到8月下旬基本结束。

3.降水日数少,降水强度大,降水的利用价值低,连旱日数长。全市历年平均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为77.3天,最多年份为117天 (1964年),最少年份为61天(1965年)。对农业生产有作用的有效降水日数(日降水量≥5.0毫米),历年平均只有27・7天,其中6〜9月为17.0天,占全年的61.4%;俗称“透雨” (日降水量≥25・0毫米)的降水日数,历年平均仅有7.2天,而且只有在3一11月才出现,其中7、8两个月为4.2天,占全年的58%。菏泽市历年降水量曲线图

4.雨季开始和结束时间变化大。菏泽市雨季开始日期平均在6月30日,最早为6月1日(1954年),最晚的在7月25日(1975年);结束日期平均在9月5日,最早在7月19日(1957年),最晚在10月30(1974年)。雨季平均持续日数为67.3天,最长为106天(1961年),最短为15天 (1959年)。雨季降水集中,强度大,易发生涝灾。

5.降雪较少。历年平均降雪日数为9・2天,最多年为23天(1968年),最少年为2天(1964年)。最大降雪量为22・6毫米(1954年11月26日),最长连续降雪日数为5天。

四、蒸发量

菏泽市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676.6毫米,最大年蒸发量为2139.7毫米(1966年),最小年蒸发量为1318.6毫米,年较差为821・1毫米。蒸发量在年内的变化很大。月蒸发量以6月份为最大,历年平均为286.1毫米;元月份蒸发量最小,历年平均只有44・0毫米。在3〜5月份(春灌期),历年平均蒸发量为549・6毫米;6〜9月份(汛期)历年平均蒸发量为793.3毫米。从以上数字可看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而且不协调。这是造成易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风向和风速

菏泽市全年主导风向为南风和北风,历年平均频率均为11%,其次为南西南风和北东北风,其平均频率均为8%、静风的平均频率为17%、冬季(1月)主导风向为北风,平均频率

为13%。春季(4月)主导风向为南风,平均频率为14%;北风平均频率为11%,春季实为南北风向的转换季节。夏季(7月)主导风向为南风,平均频率为12%。秋季(10月)与春季一样,是北风和南风的转换季节,北风平均频率为11%,南风平均频率为10%。

历年平均风速为2.5米/秒。全年中以4月份风速最大,平均为3・4米 /秒,8月份最小,平均为1.9米/秒。一般上半年大于平均值,下半年小于平均值。全年风力在8级(≥17.0米 /秒)以上的大风日数为19・3天。最多的为50天(1957年)最少的为5天 (1984年)。

六、空气湿度

菏泽市属半湿润区,水分不足。一年中只有7、8两个月属湿润时段,10〜5月属半干燥或干燥时段。历年平均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同温度下最大水汽含量的百分比)为69%。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不大,一般在69%士5%的范围内。全年以夏季的7、8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为最大,分别为79%和81%;以6月份最小为61%;其次是4、5月份均为62%。一年内最小的相对湿度为0%, 在4、11、12月份均有出现。

七、地温和冻土菏泽市地面温度历年平均为15.5℃。6、7月份最高,平均分别为29.7℃和29.8℃,地面极端最高温度达67.1℃,(分别出现在1962年7月17日和1979年6月16日)。1月份最低,历年平均为一1.0℃,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一19.9℃,(岀现在1981年1月27日)。地面温度稳定通过0℃的初日平均为2月9日,终日平均为12月17日,间隔天数为310天。

菏泽市5厘米深地温,历年3、4月份平均为8.2℃和15.3℃。棉花、玉米播种期的温度指标是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4。荷泽市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4℃的初日平均在4月17日,因此,棉花、玉米适时播种日期在4月中旬。

菏泽市10厘米深土壤冻结日期历年平均在1月10日,平均解冻目期在1月30日。最早冻结日期平均在12月24日,解冻最早日期平均在1月3日;最晩冻结日期平均在2月12日,最晚解冻日期平均在2月26日。最大冻土深度为35厘米(出现在1957年2月13日)。

第二节气象灾害

菏泽市地处中纬度内陆,气候多变。冬季常有强寒流侵袭,气候干冷; 夏季暖湿气流旺盛,炎热多雨,常有冰雹大风等暴烈性天气;春、秋两季多有低温和连阴雨天气。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故旱、涝灾频繁出现。

一、干旱

全市旱灾发生频繁,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危害重,平均每年受害成灾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8%,严重的年份几乎颗粒不收。如1942年即是。自1200年至1944年的744年中,共发生“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严重干旱103次。平均7〜8年一遇。建国后的1949年至1985年的36年间,平均3〜5年一次轻旱年;8〜9年一次中旱年;每12年一次大旱年;每20〜30年一次特大旱年。

历史上有连旱三年的情况,但次数不多。从1300年至1900年共发生过6次,几乎每个世纪都有,且连旱三年的情况半数发生在该世纪的八十年代。

菏泽市的干旱又可分为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

春旱(3〜5月):在群众中流传有 “十春九旱”和“春雨贵似油”之说。1954〜1985年的32年中,不同程度的春旱年份占91%,其中3〜5月连续干旱的严重春旱有7年(1954年、1960、1962、1965、1968、1976、1981年)。春播关键时期(4月〜5月上旬),重旱的有17年,占53%。春旱最严重的是1962年和1981年的冬春连旱,(1961年12月〜1962年7月中旬),连续230多天只有58.5毫米的降水;1980年11月〜1981年5月,210多天仅降水54・0毫米)。这种少有的旱灾,进入20世纪以来,基本上20年左右一遇(1924、1942、1962、

1981年)。

初夏旱(6月):荷泽市初夏旱也很频繁。1954〜1985年32年中有21年是重旱、1年轻旱,初夏旱的年份占68%01955年的初夏旱特别严重,从年初大旱一直到6月底,6月份降水量仅1毫米。夏播作物几乎全部推迟到7月中旬才播种,造成严重减产。

伏旱(7、8月):1954年至1985年的32年中有4年较重(1959、1975、1979、1981年)。1959年伏旱较重,从6月中旬开始,一直旱到9月中旬,7〜8月份降水量仅117.3毫米。只占历年同期平均值的36%。该年大小秋作物减产严重,50〜60年代伏旱较轻,70年代中后期以来几乎年年有伏旱。

秋旱(9〜10月):菏泽市秋旱少于伏旱。秋旱机率为30%,其中重秋旱占22%。1967年至1975年9年中未出现秋旱。1976年至1982年,几乎年年有秋旱。如1976年,从9月下旬到10月下旬的40天中降水量仅有11.3毫米,其间没有出现过一次大于5毫米的降水。有时出现夏秋连旱,较重的有1978年,从8月初一直到10月中旬,80余天内只降水47.3毫米,造成大小秋作物减产。1847年至1985年干旱统计表(续表)

二、雨涝

季风环流增强或进早退迟,都容易使菏泽市个别年份雨量偏多(如1971年降水量达987・8毫米)。在季节上过分集中且短时降水量往往过

大。日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强降水常见,最大日降水量为223・1毫米 (1960年7月28日),三日最大降水量为239.6毫米(1960年7月27日至29日)。这些特大降水往往产生大量径流和使土壤水分饱和,甚至积水, 从而造成涝灾。

菏泽市涝灾仅次于旱灾。自1295年至1985年的690年中,共发生特大洪涝灾害62次,平均每11年一遇。

建国以来共发生大涝5次(1957、1960、1967、1971、1984年),平均6〜7年一遇。涝灾面积比旱灾面积小, 一般不超过60%。

黄河决口,往往造成洪水灾害。黄河改道决口涉及菏泽县者69次。其中7次改道,2次大徙。造成的危害有大

有小,如1168年(金大定六年)河决水溃,曹州城为河水所没。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黄河大改道(第25次改道),灾及40余县,菏泽首当其冲。水围菏泽城,冲破西堤,又旋破北堤而去,坏民舍殆尽。

公元前683年(周庄王十四年)至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菏泽境先后发生较大的水涝灾害百余次。现将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以来的较大水涝灾害列表如下。

历年较大水涝灾害表(续表)

三、干热风

菏泽市干热风危害程度在全省属重发生区。轻干热风为十年八遇,平均每年发生3.7天,最长达12天,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占总次数的91%;重干热风为十年六遇,平均每年发生1.6天,最长达7天,多发生在6月上旬,占总次数的65%。菏泽市发生干热风有两种类型:一是雨后青枯型。它发生在小麦乳熟后期,有一次小到中雨,雨后猛晴,三天内有一次最高气温≥30℃,14时风速≥3米/秒,使小麦植株内水分平衡失调,小麦即迅青枯逼熟,俗称为“撑死”。这种类型的干热风在本市发生机会较少,一般为5〜6年一遇,但危害极重,一般使小麦减产10%以上,严;重年份可达20%以上;二是高温低湿型。即土壤干旱加大气干燥高温所致。这种类型发生频繁,从5月中旬至6月上旬均有发生,危害较大。

建国后荷泽市干热风危害较重的年份有8年(1958、1962、1965、1967、1968、1972、1978、1979年)。进入80年代,干热风危害不十分严重。干热风发生及其危害在桐粮间作的地块,水浇条件较好的城市郊区及东渔河北支、洙赵新河、抗旱沟等河道两岸较轻,西南部的黄集乡、王浩屯乡、马岭岗镇等地较重。

四、大风

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17米/秒或风力达到或超过八级的风称为大风。菏泽市遇有强的冷锋、东北低压、江淮气旋等天气系统影响或遇有强雷雨天气时,往往出现大风。

菏泽市全年大风日数平均为19.3天。最多的年份为50天(1957年),最少的年份为5天(1984年)。极大风速为28.8米/秒(1978年)。大风日的季节变化很大,春天最多,占45.1%,冬夏次之,分别为20.1%和18.4%,秋季最少,占16.4%。

历年大风灾统计表

时间灾情资料来源

1361(清咸丰十三年)四月初四日申刻,红风大作,昼晦地区气候资料1864(清同治三年)六月,大风,昼晦。大木多拔1867(清同治六年)七月大风拔木菏泽县志1877(清光绪三年)中秋日黑风拔木,咫尺无所见1900(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二月初九日上午,忽刮大红风。由市北部经过侯集,旋转向南。行人不少被风沙掩埋闷死或落井坠坑而亡。风息后,在侯集南门外一个沙堆中发现尸体九具。树木吹倒,麦苗被土埋,损失极大地区气候资料1917(民国6年)春,1日下午,红风大作,白昼如夜,时黑时红,风沙作响,人不敢闪目正视,2小时后方转平静,树木、禾苗均遭损害19553月17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0米/秒,风力8级1956年6月13日至14日,市境西南部西北偏北大风,风力10级,树木被刮倒,场上麦垛被刮跑,高杆作物倒伏,死亡1人历次风灾情况表19574月9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19米/秒,风力8级19594月7日,市境西北部,北风10级,沙地小麦严重受害 19614月上旬,市西部,北风8级,沙地小麦被刮死(续表一)

时间灾情资料来源

19622月23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18米/秒,风力8级3月6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4月中旬,市境西部,北风8级,倒树掀房若干4月16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地区气候资料

19631月10日,东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18米/秒,风力8级

19644月6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

19653月3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5月24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18米/秒,风力8级11月1日,北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0米/秒,风力8级

19684月4日,西北偏北大风,定时观测最大风速20米/秒,风力8级4月24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5・8米/秒,风力10级5月5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4.9米/秒,风力10级

19692月13日,北风,瞬时极大风速25米/秒,风力10级4月3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3米/秒,风力9级4月23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8.7米/秒,风力11级

19706月10日,西北偏北大风,9级,倒树、倒房若干地区历代风害表时间灾情资料来源

19744月24日,北风,瞬时极大风速26・2米/秒,风力10级地区气候资料

19775月13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8・1米/秒,风力10级

19787月1日,西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8.8米/秒,风力11级

19793月29日,北风,瞬时极大风速22米/秒,风力9级

198111月16日,西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7.6米/秒,风力10级

19825月23日,西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4米/秒,风力9级10月19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5・8米/秒,风力级

19839月1日,西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3.4米/秒,风力8级

19848月14日,东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19.7米/秒,风力8级

19857月8日,西南偏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2.2米/秒,风力9级8月3日,西北偏北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3.3米/秒,风力9级

建国后,荷泽市境内共发生龙卷风四次。较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63年8月3日。最大风力达12级,影响范围宽约200米,此次龙卷风起源于王浩屯乡的李集村西,经马岭岗镇的东段庄到刘坊分成两支:一支继续向北,经何楼、杜庄、小留等乡镇的西部边沿,到白虎乡白虎集终止;另一支从刘坊向西北方向,经马岭岗镇的杨柳庄等地到侯寨消失,此次龙卷风危害很重,刮倒大树4126棵,有四轮大车被风卷起,越房而过。房屋、作物被

毁严重。

五、淞灾

淞害是荷泽市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常见的有雨淞和雾淞。

雨淞:雨淞俗称“琉璃”、“冰凌”。雨淞灾害对输电、电讯、广播、交通、树木等危害甚大,历年来荷泽市多次出现。《菏泽县志》、《历代自然灾害统计表》均有详细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屡有发生,50年代和70年代初出现次数较频繁,平均每年一次。最多的1955年曾出现过5第二编自然地理

83

次。1973年以后较少发生。一年之中, 雨淞最早可出现在11月下旬(1970 年),最晚可岀现在4月上旬(1957 年)。集中期不明显。每次雨淞基本上 是全市均有发生,平均持续时间为44 小时46分钟。最长的持续时间为188 小时52分钟(1954年12月23日至 30日)。据1954年到1985年的32年 间统计,菏泽市共岀现雨淞62天,每 年平均接近2天。

建国以来,市境内出现多次雨淞 天气。持续时间长、危害较大的有9 次,其厚度在半厘米以上,最大厚度 达3厘米,致使电线和广播线混线、断 线、断杆、断担、歪杆和压断树枝等, 造成停电断水、交通中断、车辆停行, 甚至连行人步行也甚困难。

雾淞:雾淞俗称“树孝”,乳白色 的冰晶层或轻状冰层,较松脆。菏泽 市出现的雾淞一般形不成灾害,只有 特别严重时才能压断树枝和电线,造 成一定损失。

雾淞的出现一般都是全市范围 的,历年平均约一年四遇。最多的 1955年竟出现14次。雾淞最早岀现 在11月下旬(1962年),最晚出现在 3月中旬(1957年),集中出现在1月 中旬和下旬。最长连续时间达64小时 08分钟(1954年12月10日〜13 日)。雾淞厚度一般不超过一厘米,最

大厚度为4・5厘米。

六、雹灾

冰雹,为突发性灾害性天气。降 雹多数集中在一片或一条线上,受灾 地区损失一般都较重。

荷泽市降雹强度一般不大。冰雹 平均直径大多数不足一厘米,个别地 方有时可达1.5厘米。最大直径如碗 口但罕见(1972年8月9日曾降于沙 土镇赵平坊,约15厘米)。降雹的数 量一般都盖不严地面。积雹最深的是 西北部的李村,曾达到过30厘米。本 市境内地势平坦,降雹无明显的固定 源地。绝大多数是由西北向东南,沿 黄一带多由西南向东北。

降雹时间多集中在4月中旬〜9 月下旬,6〜7月份出现降看天气最 多,危害也最重。在一天当中,降雹 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上午和下半夜 极少出现。每次降雹的时间,一般为 1~2分钟。最长不超过35分钟。

市境内各地降霍多在5年以上一 遇,但小留镇的南部,安兴镇的北部、 何楼乡的南部和王浩屯镇北部降雹次 数较多,约为3~5年一遇。特别是沙 土镇的赵平坊和黄集乡的岗李家村降 雹次数最多,几乎是1〜2年一遇。建 国以来,全市有半数以上乡、镇没有 遭受过冰雹的危害。84

第二编自然地理

菏泽市较大冰雹灾害统计表

时间 重要天气或灾情 资料来源

1514年(明正德九年) 夏五月乙丑,大风拔木,雨雹大如鸡蛋,伤麦毁屋 瓦,飞鸟皆死 菏泽县志

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 雹灾,禾苗受害 清实录

1854年(清咸丰四年) 十月被风、虫、雹所害

1874年(清同治十二年) 雨冰平地深三寸

1879年(清光绪五年) 四月九日降雹,人有重伤致死者

1950 年 8月10日下午,雨雹交加,油楼、高李村、刘李村平 地积雹半尺。毁坏庄稼16152亩,伤人76名 9月上旬,佃户屯乡西南边境发生一次严重冰雹,平 均积雹20厘米,冰畫直径一般在2. 5厘米左右,最 大的如拳头(约10厘米),除已收获的部分高粱谷 子外,其余作物基本绝产。在田野来不及躲避的人 書均受其害,野鸟被打死无数,林木枝叶全被打光 荷泽灾情

1952年 6月上旬降雹,最大直径2. 5厘米,打碎瓦片,作物 不同程度减产 菏泽灾害资料

1954 年 5月底降雹 山东灾害资料

1955 年 5月3日18时〜19时降雹,且有暴雨

1956 年 5月29日17〜18时降雹,雹粒平均重0. 9克,且有 中雨,作物不同程度减产。6月15日降雹,平均直径 1.3厘米 菏泽地区雹灾资料

1957年 7月2日,降雹,大如鸡蛋 山东苞灾资料

1961 年 4月14日降雹,7月6日28日两次降雹,且有大风 雨

1965 年 7月25日13-14时降雹,大风大雨

1971 年 降雹,大秋作物造成减产 荷泽地区雹灾资料

1972 年 8月9日,沙土集赵平坊降苞35分钟,大者直径3. 5 厘米,最大15厘米,农作物不同程度减产

1973 年 7月22日15〜18时菏泽、郛城、东明三县降雹且有 8级大风和暴雨,最大直径3. 0〜4・0厘米,房屋倒 塌数间,作物受害面积约304500亩

1978 年 6月19日下午降雹,大如鸡蛋,伴有大风雨 山东雹灾资料

1982 年 5月23日降雹,最大冰雹直径5毫米 菏泽地区雹灾资料第二编自然地理

85

第四章地 震

菏泽属多震区。历史上,中强地 震不断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 一定损失。

菏泽一带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北 东向的聊考断裂和近东西方向的菏泽 断裂在市区以西交汇。聊考断裂带从 河南兰考起,纵贯山东省的菏泽、聊 城、德州地区,是山东省第二大断裂 带。1937年的菏泽7级强震就发生在 两条断裂带的交汇处附近。

从1981年12月23日起到1982 年1月14日止的近1个月内,沿聊考 断裂带的菏泽、东明、东平、在平、桓 台先后发生5次有感地震。1985年荷 泽市附近发生大小地震26次,最大震 级3・5级。

据记载,从1493年(明弘治六 年)至1830年(清道光十年)的337 年中,境内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6次, 平均56年一次。1830年以后菏泽市 又发生多次地震,最严重的是1937年 和1983年的地震。

1937年8月1日4时35分45 秒,菏泽发生强烈地震,震级7级,震 中位置在北纬35°12’东径115°18', 震源深度17公里。宏观震中在城西解 元集、穆李一带,震中烈度9度。约 在14小时后在城西北吴油房、小留一 带又发生6・75级地震,震中烈度8 度。

这次地震的影响范围,北到北京,

南至镇江,西到洛阳,东至滨黄,波 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北、山西、北 京、天津等省市的部分县市。有感面 积达72万平方公里。极震区在荷泽市 解元集乡全境和马岭岗镇、吕陵镇及 东明县陆圈乡、大屯乡的部分村镇。南 北长约13公里,东西宽8公里,面积 82平方公里。极震区内房屋绝大部分 倒塌,解元集、穆李、高庙等村房屋 尽毁。

据1937年8月21日《华北新 闻》载:“本月1日凌晨,惨烈之地震 突然发生,鸣声如雷,房屋及屋内床 张器物均跳动巨响。人们从梦中惊醒, 逃之室外,呼号之声惨不忍闻。房屋 倒塌十之八九,人民多被压毙,有全 家罹难者,死尸遍地,血肉横飞,万 余人民瞬间牺牲,牲畜死亡尤不可胜 计。现震波未完,迄至今日,仍每日 震动五六次。”

另据1937年8月28日《济南日 报》记载,仅荷泽县22个乡中的16个 乡不完全统计,死亡人数达3350人, 受伤1. 0935万人,牲畜死亡2719头, 房屋倒塌32万余间。

此次地震地壳破坏严重,极震区 广泛出现地裂缝和喷沙冒水及地面塌 陷。据地震资料记载:“菏泽城西十余 里平地龟裂,黑水及流沙涌满,陷坑 水眼极多,深径一、二丈,冒出黑沙 硫磺等物,高至一丈数尺。骡车王庄86

第二编自然地理

外有3里长壕一道,自发生水眼后,不 数刻已溃溢,因此该县城北一带,均 成泽国。地震时,黄河大堤亦发生裂 痕甚多,灾民1000余人前往抢筑”。地 裂缝大致是北东向,一般宽几厘米至 几十厘米,最宽达1米左右。解元集 北北东向地裂缝1米,长500米以上。 地震时喷沙冒水和塌陷,在9度区极 为普遍。有人、畜、树木陷落其中。如 解元集一农民,连同牲畜、房屋和磨 坊一起陷入坑中,后又被冲出。

1983年11月7日5时零9分49 秒,在菏泽市和东明县间发生一次 5.9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16’东 径115°17’,宏观震中在菏泽市二郎庙 和东明县的胡庄一带。

这次地震西至三门峡,东至青岛, 北到石家庄,南到南京市均有震感,面 积为50万平方公里。震中烈度为7度 强,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地震震 源深度为12公里,属浅源地震。

这次地震菏泽地区遭受灾害的有 7个县(市),6054个村庄,36. 7843 万户,184.5006万人。共损坏房屋 108. 6393万间;死亡45人,重伤433 人,轻伤441人;砸死大牲畜603头, 猪2348头,羊3379只;损失粮食355 万斤;水利设施破坏也很严重,计损 坏桥梁1237座、涵闸194座、机井 1881眼、扬水站60处。据不完全统 计,给全区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为 3. 0460 亿元。

菏泽市历年地震情况表(3级以上)第二编自然地理

87

(续表)

第五章土壤植被

第一节土 壤

境内土壤分潮土土类和盐土土类 两个大类,4个亚类,5个土属,107 个土种。(见附表)

菏泽市土壤的分布主要受地貌类 型的支配。淤灌潮土土属分布在沿黄 一带的缓平坡地上;褐土化潮土分布 在河滩高地上;缓平坡地和浅平洼地 交接处,是盐碱地;河滩高地和缓平 坡地的稍高处,黄河决口的冲积溜道 及两侧均是全砂型土;浅平洼地属黄 河决口的静水沉积区,多为上淤型或 全淤型土。由于全市的地貌类型呈带 状分布,所以全市的土壤也都呈带状

分布。如褐土化潮土分布在赵王河两 侧,南从金堤镇起,当中穿过何楼、佃 户屯、南城、东城、赵楼、辛集等6个 乡、镇、办事处,到都司乡境内止,西 南东北走向;全砂型土壤虽然各乡镇 都有,但主要分布在沙河、陈汉河、赵 王河两岸及市境北部;全淤型土壤分 布,西从吕陵镇北部的陈集洼起,向 东穿过杜庄乡东北部的冯庄洼,小留 镇南部的王庄洼,辛集镇的北大洼,到 安兴镇西部的郭庄洼,基本上沿安兴 河南岸分布。另外,金堤镇、何楼乡 境内的曲庄洼,呈南北走向。其他类 型的土壤,都分布在岗洼交间的过渡 地带上。88

第二编自然地理

菏泽市土壊分类、面积统计表

褐土化潮土褐土化潮土土属, 全市面积12.6505万亩,占总可利用 面积的7.8%。表面质地以轻壤质为 主,面积5.8052万亩,占46.8%;砂 壤质居第二,面积4.0564万亩,占 32.7%;其余均为中壤质,面积 2.5531万亩,占19.5%0理化性状都 比较好,有以下几个特点:土壤供氮、 供磷能力强,速效氮、磷含量较高;土 壤全氮、全磷贮量低,后备养分不多; pH值在各土属中最低;理化性状变 幅最小,典型性状集中。褐土化潮土 土属主要分布在赵王河两岸、垄岗式 河滩地上。

褐土化潮土共分7个土种(轻壤 质厚沙心褐土化潮土、轻壤质厚砂腰 褐土化潮土、轻壤质厚粘心褐土化潮 土、中壤质厚粘心褐土化潮土、轻壤 质厚粘腰褐土化潮土、全剖面轻壤质 褐土化潮土〔以上6种俗称二合土〕、 全剖面砂壤质褐土化潮土〔俗称沙 土〕,现载其中3例:

1 .沙壤质褐土化潮土:主要分布 在城北魏海到赵楼乡张集一线。城东 辛集镇琵琶李、文方寺周围,金堤镇 河南王以南一带,面积4.1334万亩, 占总可利用面积的2.5%,耕层土壤

物理性状好,均砂构型土体中的犁底 层有隔水保肥作用。

耕层土壤含有机质0. 58%,全氮 0. 051%,速效磷5ppm,养分含量较 低。该土种生产性能好,产量水平较 高,粮食亩产平均在810斤左右 (1978、1979、1980年三年平均产量), 属高产性土种,适合建立粮、棉、果、 菜丰产基地。菏泽名产牡丹及其他多 种花卉和药材均长在该土种上,宜于 巩固和发展。

2 .中壤质厚粘心褐土化潮土:俗 称二合土。主要分布在都司乡孔楼到 尹楼一带,辛集镇程海村北和阎庄周 围,东城办事处杨庄、佃户屯乡孔楼 到杜桥之间。面积2. 6016万亩,占总 可利用面积1. 6%。

该土种养分状况较好,碳氮比 8.2、供氮强度11.3、氮磷10、供磷 强度0. 5,速效氮、钾丰富,而速效磷 不足。亩产量400〜1000斤,平均650 斤左右。适合建立粮、棉、果、菜高 产稳产田基地。

3 .轻壤质厚粘心褐土化潮土:俗 称二合土。该土种主要分布在丹阳办 事处刘火神庙东部和何楼、马庄、刘 庄周围,佃户屯乡彭堂东南以及金堤第二编自然地理

89

镇南部等处。面积1. 6246万亩,占总 可利用面积的1%。

该土种养分含量较高,碳氮比 8.0,氮磷比7.4,供氮强度8.5,供 磷强度0.97。亩产量300〜1000斤, 平均610斤。该土种主要障碍因素是 养分失调,缺隣明显,应重施磷肥,粘 土层部位过高,应进行深翻以加厚熟 土层。改良后适合建立粮、棉、果、菜 高产稳产基地。

潮土潮土土属,分布遍于全市 各乡镇。可利用面积117.6775万亩, 占总可利用面积的69. 2%。表层质地 以砂壤质为主,面积37.3161万亩,占 33.1%。其次是轻壤质,面积为 53.1176万亩,占29.4%。再次是中 壤质,面积24. 9309万亩,占22.1%。 最少的是重壤质,面积17. 3129万亩, 占 15.4%。

潮土土属土层深厚,通透性较好, 土壤一般较湿润,水、气、热状况较 协调,植物根系较多,养分含量也較 丰富,适于发展小麦、棉花、玉米、大 豆、花生等农作物。其中,蒙金型和 内排水型理化性状、通透性、保肥保 水性能均好,增产潜力较大,适合精 种高产。全淤型土质粘重、紧实、物 理性状差,适耕种期短,易渍涝。全 砂型物理性状较好,但保水保肥性能 差,养分含量低,易发生干旱,必须 改良,才能丰产。潮土土属由于潜水 位较高,在耕作粗放,排水不畅的地 方,表土易返盐,形成盐化潮土。

潮土土属共有30个土种(轻壤质 厚沙心潮土、中壤质厚沙心潮土、轻

壤质厚沙腰潮土、中壤质厚沙腰潮土、 轻壤质薄粘心潮土、中壤质薄粘心潮 土、轻壤质厚粘心潮土、中壤质厚粘 心潮土,轻壤质薄粘腰潮土、中壤质 薄粘腰潮土、轻壤质厚粘腰潮土、中 壤质厚粘腰潮土、全剖面轻壤质潮土、 全剖面中壤质潮土、轻壤质薄粘腰潮 土〔ch2〕、轻壤质厚砂心薄粘腰潮 土[ch2]、轻壤质厚沙心薄粘腰 潮土[ch2)〔以上各种俗称二合 土〕、重壤质厚沙心潮土、重壤质厚砂 腰潮土、重壤质厚壤心潮土、重壤质 厚壤腰潮土、全剖面重壤质潮土〔以 上各种俗称淤土〕、砂壤质厚壤心潮 土、沙壤质薄粘心潮土、沙壤质厚粘 心潮土、砂壤质薄粘腰潮土、沙壤质 厚粘腰潮土、全剖面均沙质潮土〔以 上各种俗称沙土〕、全剖面均紧沙质潮 ±〔俗称青沙土]、全剖面松沙质潮土 〔俗称飞沙土〕。现载其中5例:

1 .均沙壤质潮土:俗称沙土。全 市共有28.7843万亩,占可利用面积 的17.7%,主要分布在市东北部、西 南部和北部。主要集中在胡集乡东部、 新兴乡北部、安兴镇东北部、沙土镇 中部、解元集乡大部、马岭岗镇中东 部、小留镇北部、白虎乡东北部。

该土种土壤保肥力弱,漏水漏肥 严重,易发生旱灾。有机质和氮素含 量低。碳氮比8.1,氮磷比7.6,供氮 强度6. 2,供磷强度0. 5。养分比例失 调,供磷强度低,平均亩产470斤,变 幅200〜1000斤。养分含量低,贮备90

第二编自然地理

少,作物生长后期出现脱肥。有“发 小苗,不发老苗”之说。该土种在种 植上应多发展棉花、花生、地瓜。

2 .轻壤质厚沙腰潮土;俗称二合 土。全市共有13.5166万亩,占可利 用面积的8・3%,主要分布在黄堤乡、 小留镇东部和西北部,吕陵镇、吴店 乡、、高庄镇交界处,吕陵镇算王至解 元集乡的白杨张一带,王浩屯乡薛义 屯至王沙岗一带。地形主要是缓平坡 地和河槽地,剖面呈灰褐色,耕层结 构一般较好,土层深厚松紧较适中,通 气孔隙较多,植物根系和动物穴多。

此土种土层深,质地适中,通气 性强,物理性能好,速效养分含量和 供氮供磷能力较高,但全氮全磷贮备 较低,是全市较好的一个土种。平均 亩产620斤,一般亩产400〜800斤, 适合建立高产稳产农田。

3 .重壤均质潮土:俗称淤土。全 市面积8・668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 5.3%,主要分布在几个大洼里。

该土种物理性能差,容重大,通 气空隙少,难以耕作。但保肥性能好, 养分贮备多,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 在潮土类占首位。另外该土种供肥能 力差,心土层容重大,犁底层明显,有 碍植物根系下扎。特别是该土种地势 低洼,易旱易涝。适合发展小麦、大 豆、高粱等粮食作物生产。该土种平 均亩产750斤左右,变幅在400―900 斤。改良后可建立粮食高产稳产基地。

4 .轻壤质厚沙心潮土:俗称二合 土。全市共有9. 4766万亩,占可利用 面积的5.8%。主要分布在都司乡尹

双河至侯集之间、新兴乡孔楼周围、牡 丹乡何寨至北城办事处李丁楼一线及 李胡同周围、•西城办事处周庄至刘菜 园一线、吕陵镇朱海至南郭庄之间、解 元集周围、杜庄乡王本庄至解元集乡 郭庄寨之间、黄集乡黄集周围。

该土种耕层结构较好,疏松,适 耕期长;供肥能力强,但保肥保水能 力差;通风透水性较好,升温较快,属 热性土,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可重点 发展棉花、芝麻等经济作物,并实行 桐粮间作。平均亩产568斤,一般400 〜800斤。

5 .中壤质厚粘心潮土:全市面积 9. 4261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5. 8%, 大部分布在浅平洼地和碟形洼地,主 要在辛集南部,以及朱庄、伊庙至左 庄一带、佃户屯乡东部、新兴乡和安 兴镇东南部和西部,皇镇乡中南部等 地。

该土种耕层较薄,粘土层出现部 位过高,有呈片状结构,根系难以下 扎,成为障碍层次。同时多处在相对 低洼地区,潜水较高,地表水又难以 下渗,往往有渍涝现象发生。但保肥 性能较好,养分贮备较多,尤其是有 机质和全氮贮备较多。土壤紧实,土 温上升慢,属于凉性土。以种植小麦、 大豆、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为好。

淤灌潮土淤灌潮土土属是人工 引黄沉砂、淤灌后形成的一种土壤类 型。地处黄河南侧,分布在市西北部 的缓平坡地上。海拔高程52米至53 米,从北向南,以沉砂池为单元,呈 阶梯式下降,平均坡降约1/12000。主第二编自然地理

91

要分布在李村镇、高庄镇、白虎乡的 中北部,面积9・7348万亩,占可利用 面积的6.0%。表层质地以粘质土为 主,面积4・5753万亩,占47%;砂土 地2.7004万亩,占27.7%;壤质土地 2.4591万亩,占25.3%。

淤灌潮土土属,物理性状较好,土 壤容重较小,疏松,通透性较好,利 于作物根系下扎。潜水埋深浅,含水 分多,土性较凉。漏砂型土体多,保 肥保水性能差。适合深根、喜磷、耐 渍和对地温要求不严的作物。

淤灌潮土土属共分22个土种(轻 壤质薄粘心淤灌潮土、轻壤质厚粘心 淤灌潮土、中壤质厚粘心淤灌潮土、中 壤质厚粘腰淤灌潮土、全剖面轻壤质 淤灌潮土、全剖面中壤质淤灌潮土、轻 壤质厚沙心淤灌潮土、中壤质厚沙心 淤灌潮土、轻壤质沙腰淤灌潮土、中 壤质厚沙腰淤灌潮土〔以上各种俗称 二合土〕、沙壤质厚粘心淤灌潮土、沙 壤质薄粘心淤灌潮土、沙壤质厚粘腰 淤灌潮土、全剖面均沙质淤灌潮土、沙 壤质厚壤腰淤灌潮土〔以上各种俗称 沙土〕、松沙质厚粘腰淤灌潮土〔俗称 松沙土〕、全剖面重壤质淤灌潮土、重 壤质厚沙心淤灌潮土、中壤质厚沙腰 淤灌潮土、重壤质厚沙腰淤灌潮土 〔以上各种俗称淤土〕、粘土厚沙腰淤 灌潮土、粘土厚沙心淤灌潮土〔以上 各种俗称胶泥〕,其中面积较大的有3 个:

1 .重壤质厚沙心淤灌潮土:俗称 淤土。主要分布在李村镇的李村集、辛 寨、郝寨以及高庄镇的兰口、田桥等

处。面积2・4824万亩,占1.5%。该 土种物理性状较好,但养分含量不高, 供氮供磷能力差,20厘米以下均为砂 质,易漏水漏肥。产量水平550斤,变 幅500〜700斤。产量表现比较集中, 适宜种植小麦、大豆、髙粱等作物。

2.沙壤质厚粘腰淤灌潮土:俗称 沙土。主要分布在高庄镇王刘庄周围, 朱楼到李庄集东南部一线,以及李村 镇前楼到李村一线,面积8459亩,占 0.5%。

该土种耕层土壤物理性状较好。 耕层质地沙壤,但在腰部有一个厚粘 土层,保肥保水性能好,养分含量不 高,供氮能力4.3,供磷能力0.7,供 氮供磷能力也差。产量450斤左右,变 幅400〜500斤。

3.重壤质厚沙腰淤灌潮土:俗称 淤土。主要分布在高庄镇阎楼村南经 徐河至王刘庄一线,曹庄到赵庄一线, 以及白虎乡西北部等处,面积1. 0784 万亩,占0.7%。

该土种表层质地粘重,适耕期短, 但养分含量较高。产量为300〜600 斤,平均400斤。

盐化潮土盐化潮土是在一定的 气象、水文、水文地质等条件综合作 用下形成的。面积合计25. 3939万亩, 占15・6%。耕层质地以砂壤质为主, 面积11.2241万亩,占44.2%;其次 为轻壤质,面积10.2591万亩,占 40. 4% ;再次是中壤质面积3. 9107万 亩,占15.4%。盐化潮土的构型比较 复杂,潜水埋深,平均2.9米,最小 的1.2米,最大的4.0米,潜水矿化92

菏泽市土壤图第二编自然地理

93

度平均1.05克/升,盐化潮土的物理 性状较非盐化各土属差,特别是容重 较大,通气孔隙少,毛管作用强烈;盐 分含量较高。

盐化潮土共有39个土种(轻盐化 轻壤质厚沙心盐化潮土、中度盐化轻 壤质厚沙心盐化潮土、重度盐化轻壤 质厚沙心盐化潮土、轻盐化中壤质厚 沙心盐化潮土、轻盐化重壤质厚沙心 盐化潮土、轻盐化轻壤质厚沙腰盐化 潮土、中度盐化轻壤质厚沙腰盐化潮 土、轻盐化中壤质厚沙腰盐化潮土、轻 盐化沙壤质厚砂腰盐化潮土、轻盐化 全剖面重壤质盐化潮土、轻盐化沙壤 质薄粘心盐化潮土、中度盐化沙壤质 薄粘心盐化潮土、中度盐化轻壤质薄 粘心盐化潮土、轻盐化中壤质薄粘心 盐化潮土、重度盐化中壤质薄粘心盐 化潮土、轻盐化砂壤质厚粘心盐化潮 土、中度盐化轻壤质厚粘心盐化潮土、 轻盐化中壤质厚粘心盐化潮土、中度 盐化中壤质厚粘心盐化潮土、轻盐化 砂壤质薄粘腰盐化潮土、轻盐化轻壤 质薄粘腰盐化潮土、中度盐化砂蠢质 厚粘腰盐化潮土、重度盐化砂壤质厚 粘腰盐化潮土、轻盐化轻壤质厚粘腰 盐化潮土、中度盐化轻壤质厚粘腰盐 化潮土、轻盐化中壤质厚粘腰盐化潮 土、轻盐化轻壤质薄粘底盐化潮土、轻 盐化砂壤质厚粘底盐化潮土、中度盐 化沙壤质厚粘底盐化潮土、轻盐化全 剖面均沙质盐化潮土、中度盐化全剖 面均沙质盐化潮土、重度盐化全剖面 均沙质盐化潮土、中度盐化全剖面紧 沙质盐化潮土、轻盐化重壤质厚壤心

盐化潮土、中度盐化轻壤质厚沙心薄 粘底盐化潮土、中度盐化轻壤质厚沙 心厚粘底盐化潮土、中度盐化轻壤质 厚沙腰厚粘底盐化潮土、中度盐化中 壤质厚沙腰厚粘底盐化潮土、中度盐 化轻壤质厚沙心薄粘腰盐化潮土〔以 上各种俗称盐碱地〕),现载其中3例:

1 .轻壤质厚沙腰轻度盐化潮土: 俗称盐碱地。主要分布在高庄镇、牡 丹乡、小留镇的吴油坊一带,黄堤镇 宋堂等庄周围,金堤镇孟寨西北部、毛 海西南部,沙土镇朱庄村东北部等处。 面积为2.9998万亩,占1.8%。

该土种耕层土壤含有机质 0. 56% ,全氮 0. 052% ,速效磷 2Ppm, pH值7.4,氮磷比18・5,容重较大, 总孔隙度小,通透性较差,土壤有机 质少,速效磷低,氮磷比严重失调。

2 .中壤质厚粘心轻度盐化潮土: 俗称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辛集镇伊庙、 高桥东北部和安兴镇赵庄周围,面积 1.5348万亩,占0.9%。

该土种耕层土壤特点是,盐碱;粘 土部位出现较高,土壤板结紧实;有 机质含量少,速效磷含量低。

3 .轻壤质厚粘腰中度盐化潮土: 俗称盐碱地。主要分布在王浩屯乡孙 凡寺村东,新兴乡南部,佃户屯乡曹 楼南部等处,面积1.0581万亩,占 0・6%。

该土种耕层土壤保肥保水性能较 好,土壤养分除速效磷外,含量都比 较高。

白潮盐土 白潮盐土土属面积 小,可利用面积仅有2. 3312万亩,占94

第二编自然地理

1.4%。主要分布在辛集镇和皇镇乡的 南部,佃户屯乡田庄到田水井一带,杜 庄乡大刘庄、金堤镇田柳树和沙土镇 前赵庄等村周围。表层质地以中壤质 为主,面积9537亩,占40.9%。其次 是沙壤质,面积8052亩,占34.5%。第三是轻壤质,面积4999亩,占 21.4%。构型以全砂型为主。主要土 种有沙壤均质白潮盐土,俗称盐碱地。 主要分布在403工地西南部,皇镇乡 曹庄北部和周庄西南部。可利用面积 6657亩,占0.4%。该土种耕层壤质 含有机质0. 42%,全氮0.033%,速 效磷3Ppm,特点是沙、碱、薄。

第二节植 被

荷泽市的土地植被主要是乔木类 植物。这里历史上曾是一个树木较多 的地方,但由于战争等人为的破坏,至 建国前夕,全市树木存活已廖廖无几, 土地沙化碱化日益严重。建国后,人 民政府非常重视大地植被工作。为加 固境内黄河堤防,从1949年至1983 年,在30华里的堤防线上,按每平方 米植草6〜9墩的密度,先后植草106 万平方米,实现了堤防草皮化,有效 地保护了大堤。在植树方面,至1983 年全市树木总株数达1564. 5万株,每

人平均18.3株。按层划分:有林地 518.8株,占33.16%;疏林地8・3万 株,占0・53%;农田林网315・9万株, 占20.19%;农林兼作76.8万株,占 4・91%; “四旁”植树644・5万株,占 41.19%;散生木0・2万株,占 0.02%。按树种划分:榆树477.1万 株,占30. 50%;杨树394・2万株,占 25.20%;柳树204・2万株,占 13.05%;刺槐、国槐181・9万株,占 1162%;泡桐183.7万株,占 11・74%;臭椿35・8万株,占2. 29%; 苦楝11. 2万株,占0. 72% ;枣树41. 7 万株,占2・67%;柿树4・8万株,占 0.3%;山楂树0・5万株,占0.03%; 苹果树14・1万株,占0.90%;桃树 0.3万株,占0. 02%;杏树3・0万株, 占0.19%;其他11・9万株,占 0. 76%;各种灌木201・8万墩。全市 人工植被覆盖率10.50%。

建国前整个市区没有公园,没有 绿地,没有行道树,更没有街心花坛 绿带。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和城市 园林绿化的深入开展,先后建起公园、 街心花坛、绿带和行道树,1980年的 覆盖率为10・5% , 1985年即迅速增长 为25・5%。第二编自然地理

95

第六章自然资源

第一节土地资源

菏泽市的土地土层深厚,地势平 坦,起伏较小。全市可利用土地面积 159. 8万亩,分潮土和盐土两个土类, 其中潮土土类157.5万亩,占土地面 积的98.6%,盐土土类2.3万亩,占 1. 4% ,共计107个土种。在各土壤类 型中有三个类型生产性能较好。一是 褐土化潮土土属,属稳产高产土种,居 各土属之首,全县有名的土特产如柿 子、牡丹都生长在这个土属上。二是 “内排水型”土。土体腰部以上为粘质 或壤质,保肥性能好,养分含量较高, 腰部以上为砂质土,土壤中多余水分 下渗较快,可减少渍涝灾害,稳产高 产,居第二位。三是“蒙金型” 土,上 层为沙质或壤质,通透性好,腰部以 下为粘质,保肥保水,也是较高的土 属。以上三种土壤类型,是全市高产 土壤类型,面积计50・5万亩,占潮土 土类的31.6%,适合建立高产稳产 粮、棉、果、菜等生产基地。

菏泽市属内陆平原,土地资源有 限,全市平均每人占有土地2・57亩, 如不能很好的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 任其毁坏下去,将会严重影响本市农 业经济的发展。

土地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因素,但 菏泽市的土地减少速度很快。1957年

到1980年23年的时间,土地减少了 2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万亩,递减 率0・63%。土地减少的原因有三:一 是村庄和城镇的扩大。解放初期,菏 泽城仅占土地3000亩,到1980年已 发展到1.2380万亩,扩大了 4倍多; 村镇占地21.1051万亩,占总土地面 积的9. 8% ,比解放初期增加1. 9倍。 二是沟、路、河、渠占地的增多。全 市的沟、路、河渠占地21. 7033万亩, 占土地面积的占非可利用土 地的43.5%。其三是工矿占地。工矿 共占地5.7469万亩,占总面积的 2. 68%,占非可利用土地的53% ,特别是砖瓦窑厂占地迅速增加,每年 可烧掉耕地2148亩。

第二节水资源

水资源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之 一,它和光、热资源一起决定着一个 地方自然生产力的高低和自然条件的 优劣。水资源包括大气降水、河流、湖 泊、地下水等。其中大气降水是最基 本的,它是河流、湖泊、地下水的主 要来源,是水分循环的主项。菏泽市 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累计平均降水 量为680・8毫米,市境内降水量,自 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最多和最少 的乡、镇相差90・3毫米。

荷泽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是96

第二编自然地理

4・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50万 立方米,占3・1% ;地下水为75000万 立方米占18.6%;黄河流经市西北 境,多年平均流经总量436・7亿立方 米。菏泽市年平均引黄河水2. 82亿立 方米,加上东明县引黄尾水流经我市 平均每年约3350万立方米,两项合计 全年可引用黄河水3・16亿立方米,占 78・3%。引黄河水是可利用水的主要 资源。菏泽市可利用水资源人均占有 429・4立方米,比全省人均350立方 米多79. 4立方米;亩均占有312. 8立 方米,比全省亩均多86.8立方米。 1981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实际用水量 合计2・4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 2.2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 92・3%;工业用水860万立方米,占 总用水量的3. 3% ;城镇生活用水369 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1%;农 村人畜用水466万立方米,占总用水 量的2. 65% ;其他用水93万立方米, 占总用水量的0・35%。总用水量与可 利用水资源量相比,水资源有余。

全市水资源开采利用比较容易, 引黄河水灌溉,可以自流或利用河沟 提水浇地。地下水埋深较浅,开采容 易。

菏泽市水资源利用量低,地上水 由于径流量大,仅利用1250万立方 米,占38.7%;地下水开采量为8500 万立方米,其中开采浅层淡水7700万 立方米,仅占28.5%;引黄水利用系 数仅0.36,充分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潜 力很大。

第三节矿产资源

分布在李村镇和高庄镇的石油和 东明油田相通,储量约2亿吨。天然 气储量约在120亿立方米。

第四节动物资源

荷泽市属鲁西南平原,气候温暖, 雨量适中,适宜各种动物的生殖,动 物发展较快。据1983年统计,全市共 有标准牲畜12・8万头、生猪存养量 13万头、羊29. 8万只、家禽79. 6万 只、兔25・1万只、其它家禽15万只; 提供肉1676・9万斤、蛋366万斤、牛 奶116. 8万斤、各种皮革76. 2万张。

饲养的名特动物有鲁西南黄牛、 曹州黑猪、青山羊、荷泽麻鸡、斗鸡 等。

除以上动物外,还有黄鼠狼、野 兔、猫头鹰、蝙蝠、刺猬、蟾蜍、青 蛙、蛇类和七星瓢虫、草青蛉、青眼 蜂、蚯蚓、蝎子等。还有麻翟、黄鹏、 斑鸠、八哥、百灵、布谷鸟、啄木鸟、 雁、蜜蜂、蝴蝶、螳螂、蝉、蚕、蝈蝈等。

第五节植物资源

菏泽市地处温暖气候带,适宜多 种植物的生长。其中以小麦、玉米、大 豆、棉花为主。全市树木总株数为 1564. 5万株,每人平均占有18.3株。 其中有牡丹2500亩260万株、柿树第二编自然地理 97

3.6万株、桑园500亩。其它还有木 瓜、山楂、二红杏和芍药等,也都是 古有种植,享有盛名。

野生植物有马齿苋、香附、益母

草、牛旁草、菟丝子、黄芪、野半夏、 车前子、野括萎、薄荷、荆芥、天葵、 黄蒿、野艾、地丁、小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