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利津县油区工作办公室内设机关办公室、财务股、能源股、检查股 (与稽查中队合署办公),工农股5个股室。下属落地油处理厂、新兴公司、石化经销公司3个企业。

1999年底共有干部职工182人,其中机关人员37人,企业145人;干部60人 (含聘干32人),工人122人。有专业技术人员49人,其中中级9人,初级40人。

〔油区工作概况〕1999年,利津县油区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维护油区稳定为重点,以强化协调服务职能,促进油地共同发展为目标,着力于“强班子、带队伍、树形象”。克服油区工作面临创收环境不利,协调难度加大,工农关系复杂的局面,打破常规,因势利导,及时转移工作重点,努力消化由于油田封井限产、降低生产成本,改革采油工艺所造成的创收渠道狭窄等不利因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上交县财政预算外资金210万元,渔农基地实现纯收入2.6万元,下属企业实现利税4.06万元,并为县政府兑付基金会贷款协调资金475万元。

1.工农工作。加大协调力度,提高服务水平,使油地关系、工农共建进一步发展。坚持深入油田施工现场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年走访油田单位258家次,召开工农座谈会98次,为油田89起工程开展了全过程服务,处理工农矛盾和纠纷86起,协调各类青苗赔偿资金235万元,办理《油田施工作业核准证》89份,促成工农共建对子3对,油地结合项目1个。6月份,全市油区工农工作现场会在利津召开,推广了利津县执行《油田施工作业核准证》的先进经验。

2.稽查检查工作。从支持县石油化工厂生产经营和维护全县油区稳定两个重点出发,努力做好结合文章。在落实重点油区驻站包片责任制的同时,继续与油田开展油地联防共建,加强了流动稽查力量,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开展了4次油区综合治理,进一步规范了油区“五大”管理。全年取缔高耗能玻璃丝厂、陶瓷熔块厂7处,整顿废旧物资回收点2个,取缔私接油田电源27处、天然气点28处,查处违规运输车辆50部,挽回经济损失7万多元。

3.能源工作。重点抓住一个管理两个协调。促进回收任务的完成。认真贯彻上级管理法规、政策,抓了净化站、回收队的内部管理,出台了落地油管理规定,并实行了回收队员预交抵押金制度,企业回收队员不但预交抵押金,而且按月上交管理费,增加了收入,规范了管理。抓了“五统一”方针的落实。协调工作,一是与有关部门和乡镇协调工作关系,改善管理方式,调整利益分配,优化了回收工作环境。二是主动与油田有关单位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清池、清油罐,开展求援,成功地协调单井一口,有效地进行了与油田的单井油合作运营,保证了回收任务的完成。

4.机关工作。深入开展“三讲三整顿”活动,增强大局意识,树立廉洁勤政的机关形象。改善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组织力量对全县油田井、站、管线、附属设施进行了普查,编制《利津县境域内油田生产建设设施总揽》,为油地领导指导油区工作提供了翔实资料。狠抓机关规范管理工作,坚持周六学习日制度,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党的建设、廉政建设、群团组织活动正常开展,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使机关工作管理进一步规范,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5.下属企业经营管理。针对下属企业包袱重、压力大,人员多的状况,县油区办千方百计加强了对下属企业的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一是紧紧抓住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对企业班子进行调整提高,深入企业加强指导,帮助解困,充分调动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自我发展的优势。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开放搞活,灵活经营,发挥行业优势。三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压缩成本、不搞盲目投入同开辟增收门路紧密结合起来,优化内部经营机制,提髙整体效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