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建国后,从50年代初创建控导(护滩)工程起,自辖区河道上界至护林长第一章河道9378公里的河段上,先后修建控导工程15处(不包括已脱河的2处),工程长17.4公里,占该段河道长度的22.3%。这些控导工程经过不断整修加固与险工互相配合,基本控制了河道的发展变化,对抗洪抢险,控制河势,防止险工上提下延,提高排洪排沙能力,保证涵、虹工程引水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河道整治的显著效果。

上界至宫家险工此段河道长10.9公里。左岸修有丁家、五庄两处控导工程;右岸有老于家控导工程和南坝头、麻湾两处险工,属窄河道复式河槽段, 有滩有槽。由于滨县龙王崖控导工程24号坝垛退守后,引起博兴王旺庄险工溜势变化,左岸滩桩91+000开始坍塌,为防止河道发生剧变,导致利津五庄原大口门处引溜成河,于1958年3月在丁家村前修做柳石堆17段。此后,坍塌重点下移至94+000,南坝头险工溜势减弱,趋向脱险。于1968年6月又增修五庄控导坝垛12段。虽实施较晚,未能阻止南坝头脱险,却稳定了麻湾险工溜势。

麻湾至王家庄这段河道长25.1公里,属窄河道单式河槽段,两岸堤距不足1公里,最窄处小李险工仅460米,滩地既少且小,两岸险工连绵不断。左岸有6处险工,护岸长8.35公里,修建控导工程3处,护岸长4.05公里,险工、控导工程长度共12.40公里,占左岸河道长49.4%;右岸有险工8处,护岸长10.6公里,控导工程1处,护岸长1.53公里,险工、控导工程长度共12.13公里,占右岸河道长48.3%,两岸工程总长度为24.94公里,占河道长97.73%,两岸控导长度相当,河势基本控制。但局部河段也有变化。张家滩险工下,自1949年起因河势下延,左岸相继坍塌,毕家庄前1954年一年中坍塌280米,至1957年累计塌掉522米。东关和张家滩修建控导工程后,东关控导靠主溜,以下各段都在险工约束之内上提下延。棊家嘴险工在黄河归故之初曾靠大溜,1954年在较大洪水作用下,河道取直,险工脱溜,10号坝以上淤出高滩;11号坝以下靠水不着溜。1981年以来10号坝前新淤滩地靠溜刷掉,水深4~5米。依据河势变化,1955年修建利津东关控导工程,几经洪水冲垮、多次抢修加固方趋稳定,它对棊家嘴险工的控导发挥了理想的作用。1954年王家庄险工大溜外移,对岸宋家庄修建了控导工程,控制了王家庄险工大溜外移下延。94第二篇防洪工程王家庄至义和庄王家庄险工以下堤距放宽,至义和庄险工河道长17公里,此段河势顺直,主槽宽470-760米。大溜出王家庄险工经右岸纪冯坝头后移向左岸,并出现多股深槽。至1970年滩桩132〜135之间已成较大弯道,对义和险工的溜势产生影响。1971年修建东坝控导工程后,河势基本控制,随着河槽淤积,河面展宽,控导相继接修。1975年洪水漫滩,柳石堆大部冲垮,坝后刷成深沟,1976年汛前重新修复,1979年又接修3段,几经抢修维护,工程趋于稳定。

义和庄至西河口此段河道长20.8公里。义和庄险工以下河面展宽,中古店滩岸自1961〜1967年连续坍塌。为防止十八户放淤闸前引河出现淤滩,1971年修建中古店控导工程,由于修建较晚主流已开始下移,对十八户放淤闸的控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60年代后期,因滩、槽淤积,河面展宽,险工、控导工程溜势较普遍下延,麻湾、王家庄、义和庄等几处重要险工着溜面扩大。水流冲击强度减弱。王庄险工以下由于控制工程少,不满足控制节点需要致使东坝一带从1967年滩地坍塌逐年加重,形成坐弯,以下河道相应变化。自1967年始,对节点不足、控制性差、坍塌严重的河段进行重点整治,新增五庄、东坝、十八户、苇改闸、中古店控导工程。同时对护岸长度不足的险工和控导工程进行接长加固;到70年代末共修做险工控导29处,工程长度33.98公里,占西河口以上河道长(上界至西河口河道长74公里)的45.9%。两岸工程布设密度基本相当,右岸每处工程控制长3.4公里,左岸4.6公里,有效地控制了河道变化。

黄河近海河段的河道经40余年的治理,使险工、控导、堤防形成了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再配以引黄涵闸、虹吸形成了黄河下游除害兴利的系统工程, 使河道摆动基本得到控制,防止了险工上提下延,争得了防险的主动权;修建的引黄涵闸、虹吸引水也得到了保证;对河道的排洪排沙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些很陡的弯道得到治理,洪水期险恶大溜明显减缓;凌汛卡塞程度也有所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