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东营黄河河道,系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86第二篇防洪工程而形成,老董以上河道走向基本和大清河走向一致,但主槽已全部脱离大清河道。老董以下经过百余年拓宽和多次摆动,形成现行河道。

大清河原为地下河,是一条弯曲窄深的河道,宽不过十余丈,水深三丈,岸高于水面又三丈余(槽深近20米),水流清澈见底。运盐、粮船只络绎不绝,当地惯称盐河,尾闾又称“朝阳沟”。河运、海运相通,河运可达济南以上,海运可达大连、旅顺、龙口等地。利津城北铁门关码头为食盐、粮食集散地,是非常繁华之近海重镇。大清河自蒲台(今滨洲、博兴)县入境,行程一百三十八里,由铁门关以下之肖神庙入海。境内河段除棊家嘴至扈家滩十余里较为顺直外,余者均为弯道相联,左右两岸弯点达二十余处,故有“十里直河出神仙”的谚语。大清河入境后沿利津宋家集村南经船王、巷李、双合至河套李,折向东南至对岸蒲台(今东营)圈董家,经圈董、张林折向西北至左岸利津刘成庄,沿崔家、冯家、小马家、董家折向东北直冲蒲台蒋家,复又折向西北至利津张家滩。经张家滩又折向东直冲小街后又陡折西北直冲左岸利津城,沿利城南关、东关、北关、孟家坦、安家庄、梁家庄子、庄科、大李夹河、赵家夹河至棊家嘴。河道由棊家嘴北去走了一段较顺直的河段至扈家滩。沿扈家滩、姜家庄、卜家庙子至王家庄。由王家庄折向东去直达西张、宁海,经宁海又折向西北经老董、杨沟崖至盐窝。经盐窝折向东南至南岭,从南岭折向北,沿北岭绕过陈庄,经铁门关向北从肖神庙以下二河盖牡蛎嘴入海。

据历史文献记载,因黄河决溢多次入侵大清河(原为北清河,元代改为大清河)。宋熙宁七年(1070年),金明昌五年(1194年),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均曾有过黄水入侵大清河的记载。但记载过略,无法详细考究。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入侵大清河初,两岸无堤防。荷泽、东明一带时常泛滥,大量泥沙在泛区沉积,下游河段淤积不甚严重。由于原大清河道不能容纳过量的黄水,河道迅速拓宽,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原宽不过十余丈的河道,至东阿鱼山以下到利津河道已刷宽半里余。前后仅18年的时间,主槽展宽8倍以上,尚是深水河槽。此后由于主槽逐渐淤积,河道进一步展宽,至民国27年(1938年)前,河道展宽至500米以上。河道在淤积展宽过程中出现了不稳定,不断发生横向变化,调整流路。河道流路横向变化,有的是渐变形成,第一章河道87有的则是突变发生。在河道变化过程中使一些老险工脱险,又使一些平工河段产生新险,甚至造成决口。黄河归故后,又有小的变化。各河段的变化过程是:宋家集至宫家河段河道由利津宋家集、船王、巷李、双合、河套李向东直趋圈董,绕过圈董经张林后西折。宋家集、船王、圈董成险。民国8年(1919年),滨县韩家墩河势突变,引起河道右滚。北股逐渐淤塞,宋家集、船王、圈董险工脱险。据利津县志载:“高家、三岔等地河道原分南北两股。自民国8年北股淤塞,大流全走南股。直冲宫家以上河套李,比及水势过大,北股又复刷开, 两流相汇,逼溜下移,直冲宫家,立成巨险”。民国10年(1921年)汛期宫家抢大险,因抢修不及,造成决口。民国11年(1922年)宫家堵口时在四图以南挖引河并在张潘马村前新修大堤(名丁堤)于次年5月引河过水,7月堵口闭气。原河道废,大河全走引河,河道再次右移。民国26年(1937年)麻湾(正觉寺) 决口。该段河道经过两次大的滚动和多次小的调整成为现行河道。

宫家至张家滩河段河道绕圈董、张林后折向西北至刘成庄,沿大清河道至张家滩,经多年滩岸坍塌和漫滩走溜,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左滚成河, 由宫家直趋付家窝、大田家、大马家、张家滩,大田家、大马家成险。1947年黄河归故后,仍按原河道行河,大马家出现巨险。抢险期间溜势陡变,河道突然右移,大马家随即脱险,三步赶发生新险,其后三步赶脱险,张家滩险情加重。

张家滩至棊家嘴河段河道自张家滩直冲对岸小街后陡折向西南直趋利城南关,沿东关、北关、安家庄、梁家庄子、庄科、大李夹河、赵家夹河至棊家嘴, 利城东关、庄科、大李夹河成险。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水漫滩,河势骤变,冲决小街前民堰,主流直奔棊家嘴,一夜之间改河。原河道淤塞,东关、庄科、大李夹河脱险,崔家庄、毕家庄由河东变为河西。右岸小街逐渐成险。1947年黄河归故后,河道逐渐左移,小街、小王庄、梅家庄相继于1953、1957年脱险。

棊家嘴至王家庄河段河经棊家嘴北去至扈家滩,河道比较顺直,两岸堤距窄狭,摆动余地很小。河过扈家滩沿大清河道直达王家庄险工。期间扈家滩等地多次决口,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滩地修筑新堤,逼河右移成为现行河道。

王家庄至西河口河道因王家庄险工控制由向北转向东流,至宁海北折。88第二篇防洪工程民国18年(1929年)土匪在纪冯扒堤,大河东去,黄河由北变东入海。经过多次变迁至1947年黄河归故始走现行河道。期间这一河段因修堤较晚,堤距较宽,在较大范围内任意摆动,河道演变总趋势是向调直宽浅方面发展。现行河道比大清河道主槽拓宽500-600米,个别河段到700米(见图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