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七章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河口区成立初期,没有独立的引水体系,建区前本来就是沾化、利津两县之边缘。因此,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另一方面,这一地区在20世纪60 - 70年代建成的农田配套工程多数由于水系变化而废弃。建区后,于1985年秋,在胜利油田的组织下,与地方水利部门共同制定全区水利建设规划,从油地共建的基点出发,以油田用水为主,拟定引黄灌区的恢复、改造、扩建规划。总的布局是河口区西部由王庄灌区供水,为地方用水服务。东部由西河口灌区为供水枢纽,为油田用水服务。此间,油田供水的西河口灌区已基本成型,往西部供水难度很大。这一规划与王庄灌区输水干渠的布局方案进行比较:一是在原王庄灌区的基础上改造或扩大。第二个方案即是扩大王庄二干。其走向为:自利津县的盐窝一直向北,经虎滩沿沾利河向北,东至义和水库,全长30公里,控制面积8600公顷。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由于当时资金困难,此方案一直至1990年实施。根据地方农业地区用水的需要,王庄二干的引水流量扩大到20立方米/秒。自虎滩进入河口境内之后,设三条分干渠引水,控制灌溉面积2000公顷。这一水系的建成结束了河口区缺水的历史,也为全区大规模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创造了条件。20年间,河口区从开通水源到农田样板方建设,从提高标准到扩大规模,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河口区成立后的1985年,利津县停止王庄灌区总干渠为河口区送水。是年春,河口区油地共建河王渠。东起油田建成的三号半水库向西穿过草桥沟西干流,即永辛河。于四扣乡民生村东南角建成5立方米/秒的浮船式泵站,提水向西与原王庄总干相接,向北直达新户乡境内的油田大王庄水库。此时全区灌溉面积仅1600余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23%(时称南水源)。

1986年开始,南水源供水不足。河口区政府为缓解北部农田用水,于1987年冬开挖了北水源引水工程。东起草桥沟拦河闸上游,西至沾利河东岸的一千二泵站。自泵站向北2公里处向西穿过沾利河,顺采油六队柏油路向西与王庄总干渠相接。全区形成了“南水北调,东水西行”的水系框架。

1988 - 1990年三年间,河口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两个内容:一是乡镇自办的改造工程。项目有:1988年新户乡1666.7公顷芦泊湖改造,控制面积2666.7公顷的丰收河;太平乡马新河以西1000公顷荒碱地改造。此间,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已开始考察论证立项;二是四扣乡、六合乡利用油田水系大面积地进行稻田开发,其中六合乡1866.7公顷,完成土方280万立方米,配套沟渠124条,各类建筑物300座,总投资600万元;四扣乡800公顷,配套沟渠84条,土方150万立方米,投资240万元。

1990年冬至1991年春,河口区打通王庄二干之后,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掀起高潮。主要任务有三大项:一是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二是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三是高标准的农田配套样板方。同时路域治理也被列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

1991年10月,新户乡实施国家计划委员会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第一期工程。工程位于马新河下游以东,面积1000公顷,开挖沟渠176条,完成土方126万立方米,投资174万元。1992年3月完成二期工程,共配套建筑物126座,投资102万元。

1992年7月,太平乡实施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位于马新河以西,南至沾化交界,北至新户交界,面积3300余公顷,工程布局是:沟渠路717条,总长1082.09公里,建筑物782座,总土方468.8万立方米,投资959万元。此年10月完成一期工程,面积1000公顷,修筑沟渠路318条,配套建筑物285座,完成土方150万立方米,投资300余万元。1993年春、冬两季完成二期工程,面积1200公顷,沟渠路400条,土方160万立方米,建筑物246座,投资420万元。1994年5月,完成三期工程,面积1133.3公顷,建筑物251座,完成土方158.59万立方米,投资239万元,顺利通过省市验收。

1995年,义和镇完成1333.3公顷荒碱地开发,位置:沾利河两岸,完成土方135万立方米,沟渠168条,建筑物154座,投资168万元。

1997年2月,太平乡实施1333.3公顷中低产田改造,位置:滨孤路以北,六支排以南,沟渠路148条,建筑物配套85座,投资410万元。属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