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六节 新水系构成

进入1990年之后,东营市恢复王庄灌区,河口区自利津王庄引黄闸引水,上游主渠放弃了王庄总干,启用王庄二干。区境内设置的三条分干渠,在开始的三五年间引水情况看好。主要是黄河断流没造成大的影响。1996年开始,供水形势日趋严峻,河口区仍实行地上、地下相结合,以地下引水为主。特别是距离较远的新户乡,王庄二干根本就无法引水,在河口泵站为王庄一分干提水后,二分干也不再提水。而是利用河口泵站之上的沾利河泄水闸,由沾利河引水直达北水源,再流人新户乡境内的配套工程。但大部分村民自北水源引水是靠机械提水,跨过采六路面,有的需要三级以上提水,用水成本大幅度提高。特别是遇到干旱,当黄河水不足时,待上游用足水之后,境内再用水也错过了农时季节。2000年-2003年,河口区在灌区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供水体系。王庄一分干衬砌改造之时,又开发了义太支渠,较好地解决了太平乡西南片多年引水难的问题。2003年,大规模疏竣治理了沾利河,加大了三河贯通的引水能力。形成的这一新水系相对改善了河口区的用水条件。

由于河口区本属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并很不稳定,从而水系的演变也是频繁的。同时这种演变也是由黄河水资源缺乏造成的。引水方式为地上、地下相结合。即黄河来水时可以通过地上渠道引水,也可利用河道承接上游的排水和尾水。水系的基本构成是:入境之后的引排工程自西向东“纵贯南北”,境内实行的贯通工程自南向北横穿东西。在西部地带形成了一个“井”字型构造,而在东部仍为纵贯南北人海的引排一体水系。为解决这一矛盾,河口区自2001年将东部引水工程进行了考察,并制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

截止2004年上半年,河口区境内的水系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王庄灌区的大规模、国家级标准改造大大提高了引水能力。就水系的设置来看,亦开始由地下引水变地上引水。并步人了排灌分设。全区最大的输水枢扭——河口泵站出水池及沾利河渡槽整体抬高1.5米,王庄一分干衬砌改造时,将沿途19座闸底偏低的出水口全部拆除重建,按照科学的引水方式和灌区设计要求普遍提高,将过去主干渠以下地下引水沟渠全部废弃改为地上渠道。六支排改为六支渠重新分设。王庄二分干在清淤治理全部抬高了渠底。但是河口区地处灌区下游,淡水资源不稳定是难以彻底改变的。黄河来水一般并非和上游一样,往往要跨过农时季节。因此,水库蓄水、河道蓄水仍是稳定区内淡水资源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在水价提高的情况下,水库蓄水成本高,用水户难以承受,而河道蓄水则成本低,在水源允许的情况下,境内的5条河道仍要把上游之水蓄足。所不同的只是到了主汛期对各闸水位进行调节。

是年底,河口区组织实施了东水源引水体系,该水系的建成利用黄河下游不断流的有利条件,为西部地带补充水源,提高东部地带的引水条件,主要保证胜利油田、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孤岛镇、仙河镇、黄河海港、六合乡的工农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从而实现河口区境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