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概述

河口区位于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最北边沿。东、北两面临海,南与利津县邻,西与滨洲市沾化县接壤。所辖新户、太平、六合三个乡,义和、孤岛、仙河三个镇及河口街道一个办事处。版图面积260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365.13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径118。10′- 119°05′,北纬37°45′- 38°10′。土地为退海之地,地势低洼,多为盐碱荒滩,地下无淡水,唯一的淡水资源是引自黄河。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自古以来即为水旱灾害繁发区,亦为风暴海潮多发区。

河口境域主要为1855年黄河故道从境内人海后淤积而成。因其形成时间较短,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据考证,自1830年开始有人居住,多以打鱼、晒盐营生。以后定居者增多,多为全国各地开垦荒地的农民,世世代代,历尽艰辛,开发垦植,建村立业,繁衍生息。历史上的河口境域偏僻荒凉,一直是“春天雨茫茫,夏天水汪汪;鸟无林作窝,人少荫乘凉”的盐碱地荒原,称作山东的“北大荒”,前来居住者称之谓“下洼”,倚靠大自然的“恩赐”生存。

据史料记载,黄河在河口境内,仅150年的历史,既经7次摆动人海,属于黄河尾间之改道。1855年7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县铜瓦厢决口,如脱缰之马,一泄千里,溃于大清河至利津宁海、薄家庄、铁门关,于现在的六合乡老爷庙北二河人海;1889年,黄河于利津韩家堰漫决,溃水经盐窝流向东北,由清水沟以北(现义和镇王一村)一带人海,人海主道后称王集干沟。此处稳定8年没改道。1904年,黄河于利津县的鲍家庄决口,流经虎滩义和庄以南向东北人海形成的主排水道,后称郭河。于义和庄河王一带向东北人海,后称六义干。向西北由现在的新户乡老鸦村(原名老鸹嘴)人海;1917年夏天,老鸹嘴人海道淤闭,由太平镇另开流路向东北,于新户以东人海,形成大片风沙区。同时,上游于虎滩嘴分出河岔,经大牟李、四扣、刘坨、由面条沟(现河口城区以西,因城市建设向西扩展,面条沟已人草桥沟)人海;1926年7月,黄河溃决于八里庄(吕家洼),经利津县丰国镇(今汀河)流向东北,于协胜村向东于刁口人海;1934年9月,上次黄河决口处(集贤)溃水东流,先由老神仙沟人海,后形成神仙沟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三股人海。至1938年7月花园口决堤黄河由淮河人海,三沟河竭。1947年2月花园口堵复,黄河人海重回山东,由三沟分注渤海。以上7次改道为黄河人海第7流路。第8流路是于1953年7月由于甜水沟淤积延伸,比降小,河道弯曲,而神仙沟行程短,此降大,有自然沟势之势。垦利县组织群众于两弯顶之间开引河119米,7月8日,黄河由神仙沟独流人海;1960年,再人老神仙沟人海。第9流路是1964年罗家屋子下河道卡冰壅水漫滩。爆破分洪后由草桥沟、洼垃沟漫流经刁口河人海。1976年5月,在罗家屋子进行人工截流,改由清水沟人海,成现状。

20年的艰辛,20年的巨变。河口区境域内的水利建设开创了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一是灌排骨干工程的框架趋于合理。开始了由过去的排灌一体向大规模的排灌分设转变;二是农田水利,农业开发、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科学衔接。大规模地形成了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与一体的开发结构;三是观景水利建设起点高、进展快。王庄二干一分干衬砌、沾利河清淤绿化工程全部实施。形成了两条纵贯南北的绿色长廊。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向市场调节全面过渡。南有义和镇的干顷果园、冬枣基地;北有新户乡的千顷冬枣园和万顷海滩养殖开发;东有广袤无际的芦苇开发,西有太平乡马新河流域的粮、棉、林、牧建设基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已在境内开始长足发展。

河口区人民很早就开始了挖河筑渠,修筑堤坝,与水旱灾害进行斗争。但建国以前,经济贫穷,技术落实,兵匪为患,对水旱灾害,风暴海潮灭顶之灾无力进行有效地防御和治理。大旱之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人食草木;洪涝之时,一片汪洋,无异江河,禾庐皆毁;潮涨海溢,人畜伤亡,田成斥卤;即使旱涝适宜,正常年景,则以盐碱为害,收获甚微,困及民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河口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作为海河流域的组成部分,进行了旱涝碱综合治理。自20世纪50年代末,通人了大型引黄工程,60年代,大面积开挖深沟台田(称“挖改”工程),70年代开始开挖深沟大河,形成了根治旱涝碱的较大排涝工程体系。河口区境内自西向东开挖了潮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挑河等跨省市、跨县区独流人海的排涝主干河道。随着工程配套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旱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盐碱荒地得到了根本性的治理,群众得以安居乐业,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历史性的提高。

1984年,河口区随着东营市的成立相继诞生。自此开始,河口区的水利建设得到更加蓬勃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1989年,以引为主,旱涝兼治。1985年油地双方共建成河王渠。成为六合、四扣、义和、太平、新户4乡一镇的唯一引水渠道,称南水北调。但该渠道引水能力小,水源不足。1987年,区政府为弥补这一缺陷,开挖了北水源引水渠,自草桥沟下游将水调入四扣、太平、新户三个乡。在南水北调的基础上形成了东水西行。1989年,为扩大引水能力,经利津县同意开挖虎滩干渠,形成了河口西部地带的又一引水渠道。这一阶段,河口区已在4条独流人海河道下游建起了拦河闸,旨在截留上游更多的水源。全区引水能力年平均30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000公顷。

第二阶段:1990—1997年,大引大蓄阶段。1990年冬,引黄主渠王庄二干打通至河口境内,使原来的水系与其相配套。年引水能力猛增到8000立方米。引水工程比较完善之后,河口区又建成了库容400万立方米以上,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较大蓄水工程6座,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400万方方米以下的小水库69座,油田建成大型水库3座,总设计蓄水能力7600万立方米,加之4条河调蓄水量,全区拥有水资源总量2.45亿立方米,其中地方1.0亿立方米。

第三阶段:1998- 2003年,引、蓄、灌调整提高阶段。河口区注重抓好水的综合利用。对王庄二干水系进行了大规模的科技改造。二干引水主渠衬砌,福祥泵站提高引水能力,改建为河口泵站。在原来三条分干渠和“三河贯通”的基础上又开通了六合乡境内的王庄三干、义和太平境内的义太支渠、六支渠,使全区年引水量达到1.1亿立方米。这期间全区发展节水灌溉3000公顷,高产稳产田达到了930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Ⅱ.4万公顷。全区农业产业化调整,区域化种植,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已全面铺开,现代化农业的模式已初步形成。2002年,河口区的水利建设全面转入了以灌区改造、节水灌溉、水土保持为重点的高科技实施阶段。此年秋,引水骨干水系已在二干延伸节水改造后全面铺开。将王庄二干一分干进行全面衬砌。自河口泵站向西再向北,经义和镇的西部直达太平、新户两乡。工程设计为全部混凝土板衬砌,并对建筑物进行改造或重建,总投资3500余万元。全部工程分两期实施,2002年冬完成了一期工程,长14.5公里。2003年春,对自河口泵站至太平生产桥以北2.5公里进行衬砌,总长17公里。干渠设计引水流量20立方米/秒,灌区设计保证率50%,设计灌溉面积20万亩,并解决132个村,5.2万人的吃水难问题。工程的建设内容:渠底采用3:7灰土夯实,拐弯处采取乱石护底。配套建筑物有:河口泵站沾利河渡槽出水池再抬高1.5米,新建六支渠进水闸一座,维修节制闸2座,重建和新建支门12座,维修生产桥4座,新建生产桥4座,总计24座。工程共完成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1.01万立方米,砌石0.81万立方米,土方82.9万立方米,完成投资2024.62万元。二期工程于2003年春相继开工。与其相配套的引水工程改造项目有六支渠开挖和二干主渠衬砌2.5公里,直达太平乡驻地以北,将水送至北水源引水渠。本期工程新建套建筑物38座,总投资1578万元。此年5月31日完成了主体工程,6月6日全线竣工。

2001年河口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节水高效示范区(县)后,至2003年期间,共实施渠道硬化与管道输水两种技术的节水灌溉661.67公顷,两年共投资446.7万元。全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3000公顷。第三阶段技术含量较高的水土保持共治理水土流失1846.67公顷。实施措施是农田工程和生态工程相结合。2001年,主要是实行沟渠路开发与配套。2002年主要是建设农田林网、水保林、经济林。工程的布局分两大片。一是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新户乡丰产河以西,十支渠以东,鸦新路以南,新六路以北,面积1673.33公顷的风沙区治理,计开挖沟渠9条,并推广了“U”型渠道硬化技术,长13.01公里,配套建筑物16座,土方26.4万立方米,投资245万元。二是六合乡以东的黄河故道风沙区林网建设,面积586.67公顷。以整平土地,建设农田林网、水保林、经济林为主,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并发展节水灌溉200公顷,完成土方9.67万立方米,配套建筑物16座,投资86.1万元。农村人畜吃水工程(亦称为“小康型”农村饮水工程),在2002年全部得到实施。此年,东营市人民政府把这一工程列入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河口区人民政府、油田单位、区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纷纷兴起援助。自2001年始至此年秋,河口区共建成了81个村的“小康型”饮水工程,满足了3.4万人的生活用水,两年总计直接投资659.7万元,彻底结束了全区农村居民饮水难的历史。2004年,实施城乡集中供水,先后完成了河口街道、义和镇、太平乡、新户109个村、4.09万人的集中借水工程,埋设主管线39.54公里,支管线106.3公里,建成加压站1座,总投资1788万元。大大加快了河口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胜利油田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自1976年黄河人工改道于清水沟人海之后,开辟了西河口灌区,建成了新的独立引水、供水、蓄水工程设施,加强了原水的净化处理,投资数亿元。在黄河人海口地区形成了现代化水平较高、管理较为科学的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体系,大大促进了整个河口区工业、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黄河河务历经20春秋。堤防工程、防洪工程、控导工程成为黄河造福世代的牢固基础。自1947年- 1996年境内发生过5次大的洪峰险情,历届政府领导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领人民抗洪抢险,战胜水灾,未出现人畜伤亡。黄河水患得到控制,取得了建国后黄河40多年不决口的伟大胜利。

进入21世纪,河口区的水利建设全方位地转移到了生态水利、景观水利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具有法律性、科学性、可行性、权威性的新世纪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完成。目标是宏伟的,前景是广阔的,河口区的水利建设必将再创划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