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端,地跨东经116。48'~117°49',北纬34°27'〜35°19',处在欧亚大陆桥和我国3条南北“黄金通道”的十字路口。北接济宁,南通徐州,东邻沂蒙山,西濒微山湖。因为处在南北交接地带,自古以来就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北负蒙绎,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兖之屏蔽,而东省之襟喉也”①,古驿道穿境而过,大运河流经于此,津浦铁路、潍徐公路交汇穿插,京沪铁路、京台高速、京沪高铁等交通干线,使枣庄的区位优势耀人眼目。

枣庄的地形略呈平行四边形,东西最宽56公里,南北最长96公里,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7%。境内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由南向北,呈步步登高之势。丘陵占总面积的54.6%,平原占26.6%,湿洼地占18.8%。莲青山、翼云山、抱犊崮等海拔500米以上的群山,横亘在市境北部。西部滨湖及东南沿运一带,地势低洼平坦,海拔30~40米,最低处24.5米。山亭区驻地北面的翼云山,海拔628米,有“鲁南小泰山”之称,为枣庄的制高点。山亭与滕州交界处的莲青山,为花岗岩岩体,整个山脉有大小山头99座,因主峰状如莲花而得名。主峰摩天岭,海拔603米,为鲁南地区第二高峰。莲青山北部有2万亩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3%,植物500多种,各种野生动物150多种。其中,各种野生中药材270余种。因植被丰富,负氧离子每立方米高达5.4万个,被称为“天然氧吧”。被誉为“七十二圍之首”的抱犊崮,位于枣庄市东部,与临沂接壤,属沂蒙山脉。“崮”,是鲁中南山区特有的地貌景观,被地质学家命名为“岱崮地貌”。枣庄全境有大小山头上万个,丘陵连绵,是京杭大运河唯一流经的低山丘陵地区。其中山亭区拥有54〇〇多座山头,丘陵面积88.6%,被誉为“林海果园”。在整个枣庄境内,低山、丘陵、河滩、山前平原、沿湖洼地等多种地貌交替,相互滋养。

枣庄四季分明,农历二十四节气带来的气候变化,在枣庄得到精确体现。春季温暖湿润,夏季雨量丰沛,秋天阳光充足,冬天冷而不寒。年平均气温13.9摄氏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兼有南方温湿气候和北方干冷气候的特点,全年光照时间2380小时,无霜期2〇7天。年平均降水量750〜950毫米之间,是山东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生物考古证实,枣庄历史上的气候与今洞庭湖一带类似,属于北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气候。现在,枣庄仍然保留着南方气候的特点,一些典型的南方植物,如水杉、香樟、毛竹、桂花、漆树等,能够自然生长。

率庄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运河水系,大小河流25条。地表水资源保有量10.2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存量7.68亿立方米。被称作“伽运河”的京杭运河枣庄段为大型河流,横穿市境南部,一度为国家漕运咽喉。伊家河、峄城大沙河、城郭河为中型河流。流域面积在1〇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2条,3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3条。除洳运河上通微山湖、下接江苏境内的胳马湖,为京杭大运河主航道之外,其他主要河流均发源于东北部山区,分别流人南四湖和运河。

枣庄市土壤类型多样,土质良好,适宜农业生产。土壤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80个土种。土壤总面积5213874亩,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3.7%,园地占5.1%,林地占6.6%,水域占6.1%,交通用地占3.2%,居民及工矿用地占13%,未利用土地占11%。由于土地肥沃,水量丰沛,因而生物资源多样。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谷子、高粱、大豆等32种,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2010年,全市小麦单产和总产分别达到594斤和197.2亿斤。全国小麦亩产最高纪录在枣庄诞生,达到1579.8斤,是农耕文明历史上单产最高的纪录。全国土豆亩产冠军也是枣庄,达到10700斤,每年的三、四月份即可出产土豆,是全国出园最早的地区。蔬菜和水果种类繁多,是“中国芸豆之乡”、“中国土豆之乡”、“中国石榴之乡”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林木果树类植物1〇〇余种,药用植物660余种。拥有优质梨、樱桃、桃、李子、葡萄、石榴、板栗、大枣、核桃、苹果等十大林果生产基地。瓜类植物有50余种。鱼类7〇余种,鸟类90余种,水生经济植物50余种,观赏植物260余种,其他栽培利用植物及野生经济植物300余种。

枣庄市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铜、铅、金、铁,而煤炭尤盛”,“枣庄、田家庄、齐村居民以此为业,往往以煤故,致资数百万”①。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38种,已探明煤矿区68处,总资源储量16.5亿吨。铁矿资源储量6674.1万吨,铜矿石资源储量97.6万吨,铝土资源储量164.5万吨,石膏资源储量5.3亿吨。

优越的地理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枣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也为枣庄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生态基础,在交流、融合中创造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