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谢蓬山许口小学教师,1922年为保护学生被土匪杀害。其舍己救学生的精神在当地广为传颂。

聂星五(1900〜1967.10)莒南县十字路镇大河南村人。抗日战争前在莒县县立第二小学(大店完小)任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西良店、大曲流河任教。1948〜1953年,先后在大埠南、莒南师范、鱼台完小任教师。1954年至1963年在白龙汪完小任教导主任、校长。工作扎实,生活朴素,治学严谨。当选为莒南县第一、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叶徳培(1929-1980)福建省福州市人。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考入福建省教育学院教育系,在校任学生会学习部长兼出版组组长。1949年8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沂蒙山区革命老根据地工作,先后在费县师范、莒南一中、莒南师范、相邸完小、大店中学任教育学或语文教师。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8年又被错判入狱。1979年彻底平反,恢复民主同盟盟籍,受聘到临沂教育学院任教。主动承担《古典文学》、《教育学》两门课的教学任务,参与《中师教育学》教材编写工作。病危时立遗嘱将遗体献给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

靳荣丰(1936.4.8〜1990.3.10)山东省高青县青城镇人。幼读小学。1955年于淄博一中高中毕业,考入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1959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莒南一中任语文教师,工作认真,热爱学生。“文化大革命”中因为日记被诬为“反革命”而投入监狱。1973年平反,调莒南县许口中学任教师。1977年在“清查”运动中再次遭受迫害,下放公社养猪场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彻底平反昭雪,仍回许口中学任教。1983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84年任莒南县教育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1987年调莒南县政协文史科任副科长(未到职)。主持编写《莒南县教育志》部分初稿,主编出版《中学生阅读词典》等著作。

王文实(1914-1995)莒南县板泉镇后西村人。1941年参加工作,历任板泉小学教师、校长,路镇完小校长、沂水专署第五速师(在莒南)校长,莒县一中教导副主任、副校长等职。1949〜1951年间为莒南县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第二、七届政府委员。1976年离休,1995年病逝。

他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办事细致认真,生活朴素,治学严谨,乐于助人。离休后,仍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1984年为板泉完小搬迁新建,他带头并发动老校友集资捐款1700多元,受到县、乡教育部门及当地干群的赞扬。王洛宪(1918-1996)莒南县板泉镇后东村人。临沂乡师毕业。1941年在沭水县参加抗日工作,任科员。1950年后从事教育工作,先在板泉小学任教师,1952年8月调至莒南中学(现一中)。他教学认真,方法灵活,又富于钻研精神,深受学生欢迎。1955年自制教具“地理园”受到领导表扬,被选为县优秀教师。同年秋,出席省优秀教师代表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1966年,先后任莒南一中教导副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错误地打成叛徒,受到严重迫害,后得到彻底平反。1972年重新安排工作,任岭泉中学校长,1978年8月离休。1996年3月,因病去世。

刘玉龙莒南县演马乡清水涧村人。1956年小学毕业,考入沂水师范,1959年毕业分配到莒南县路镇完小任教师。工作认真,成绩突出,调路镇公社埠南学区任校长。不久,调县文教局教研室任教研员。1976年1月至1984年6月,任莒南县教育局副局长。期间,分管教育局办公室工作和中小学基本建设。当时,正值落实政策和中小学校舍改造,他接待来访教师热情耐心,深入各公社检査督促校改工作,为"三改造”、“六配套”做出

了积极的贡献。1984年6月调中共莒南县委,任办公室副主任。1997年夏病逝。

沈德超莒南县高家柳沟村人,农民家庭出身。高小毕业后在家参加农业生产。1954年,担任村里的农民夜校教师。根据农业合作社的需要和学员的要求,在创办记工识字班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高家柳沟村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上报后,毛泽东主席为之写下按语,指出;“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从而,记工学习班的经验在全国农村开花结果。1957年11月,出席山东省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受表彰。此后,沈德超加入中国共产党,60年代初即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具体负责业余教育工作。高家柳沟村的业余教育不断取得新成绩,创造新经验,与沈德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976年,沈德超到县五七大学(今成人中专)任副校长,在培养农民技术员和推广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做出了贡献。此后,沈德超调涝坡公社任管委会副主任,分管农业生产。退休后在家劳动,1997年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