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郭建增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农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蚕学会理事长,山东省丝绸公司顾问,高级会计师。山东省日照市人。1925年12月生,1945年8月参加工作,194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1949年在日照涛雒商店、新华贸易公司、东海贸易公司、连云港进出口管理局、鲁中南贸易公司等单位历任记帐员、会计、审计、总会计等职;1950?1959年历任山东省土产公司审计股长、财务科长,山东省蔬菜果品公司副经理。在这期间,他于1953年为山东省商校会计班代课,主讲会计基本原理、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方法,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1960?1974年历任山东省供销社、山东省商业局财会物价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山东省蔬菜果品公司经理等职。在这期间,主持修订了全省供销系统会计制度”和制定了 “全省商业系统企业财务管理办法”予以下达执行,为全省供销商业系统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经济核算体制、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主写的财务分析,受到全国总社的通报表扬。1975?1980年任山东省供销社副主任。

1980年负责筹建山东省丝绸总公司,主持拟定了 “关于改革茧丝绸管理体制的意见”和“关于茧丝绸工作规划意见”,并亲手拟定有省商业厅、省纺织工业厅、省外贸局、省供销社和省财政厅等八个厅局参加与省丝绸总公司交接办法,从而为全省丝绸系统顺利进行交接、组建机构、建立新的经济核算体制,开展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作基础。

1981?1989年任山东省丝绸总公司副经理、顾问等职。在这任职期间,主持制定了“干茧试样计价拨交办法”,促进了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经济核算,使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很快有了显著提高。1986年比1980年鲜上茧出丝率由10.1,%提高为14%,缫丝毛折由392公斤降为284公斤,按现有年收购量计算,多出丝300多吨,价值2000万元以上。1986年3月在山东蚕学会六届理事会上他还主持制定了“桑树绿枝扦插、经济养蚕法、草制方格簇、嫁接体建园、桑瘿蚊及桑萎缩病综合防治等蚕业生产十大科技攻关项目(即滚动计划”)。这些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获得成功,促进了蚕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自1982年他兼任《山东省志、丝绸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来领导主持全省丝绸系统志书的编纂工作,使其顺利进

行,如期定稿成书。

秦玉玺临沂地区丝绸公司经理、中共临沂地区丝绸公司委员会副书记、经济师。山东省苍山县前湖寨村人。1932年12月生。1944年6月至1952年7月任本村儿童团长、青年书记。1952年8月参加工作,195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苍山县南桥供销社营业员、股长、临沂县销社主柱、党支部书记。1963年3月代表付庄供销社出席山东省群英大会,多次受到省、地、县政府表彰奖励。

1972年5月调党政部门工作。历任中共临沂县付庄公社委员会副书记、书记,中共临沂县城区委员会副书记,中共临沂县俄庄公社委员会书记,临沂县副县长兼中共临沂县城区委员会书记。

1982年3月调临沂地区丝绸公司任副经理、经理兼中共临沂地区丝绸公司委员会副书记。在这期间,他负责领导12个县市丝绸公司(含县蚕茧站)、6个国营缫丝、织绸厂、3个桑蚕育种场的人事、生产经营业务。在工作中他有一句座右铭:“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在发展全区桑蚕生产中他提出“栽桑高标准,管桑严要求”的生产管理办法,连续三年亲自在莒南县试点,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1988年春,莒县桑园遭受龙卷风袭击,他带病赶赴现场,调査灾情,慰问灾民,送去救灾物资。中共莒县县委、县政府送他一牌匾“天降无情灾,您送温暖情”。“蚕茧大战”期间他一天驱车五、六个县市、十几个茧站,在车上吃大饼啃咸菜,黑白昼夜组织领导查处非法收购蚕茧,连小女儿的婚事都顾不上办理。为保证蚕茧收购,不给蚕农打白条,他一日三进行长家门,以脑袋担保为莒南县蚕茧收购贷款200万元。

1983年,莒县、临沂缫丝厂因产品质量下降,连年亏损,山东省丝绸公司勒令下马,他向省公司立下军令状“两年改变面貌”,并向这两个厂厂长说:“把我们砸成膏药糊上,也得干出点成绩,挽救这两个厂子!”。随后他对这两个厂组织人进行整顿,一年变样,扭亏为盈,向省公司发出喜电。

他在丝绸系统任职期间,全区桑园由1982年30100亩,至1989年发展到58408亩,桑蚕年产茧由量533.64万斤增加到830万斤,占全省产茧量的三分之一,居全省第一位;年产桑蚕白厂丝303.26吨,居全省第二位;国营丝绸工业总产值达3406万元,实现利税549.5万元。(官承修)尤洪宝山东省费县水莲峪乡尤家围子村人。1945年12月生,1963年初中毕业,1964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在部队曾任连队给养员、司务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在地方历任临沂五金矿产进出口支公司业务员、纺织品科科长、临沂丝绸进出口支公司副经理、经理、党委书记、经济师。

尤洪宝在部队服役期间多次被评为连队五好战士、北京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他在临沂五金矿产进出口支公司纺织品科任科长时,使该公司纺织品由单一的经营品种发展到两个纺织企业,三个服装厂,各种服装、针织品等十几个品种,经营额由原来的50万元发展到700万

元,并经上级批准成立了山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分公司临沂支公司。

1981年后在临沂丝绸进出口支公司任职期间,使该公司出口收购业务由单一丝绸出口发展到丝绸、抽纱制品两大类;经营的出口商品品种也由厂丝一个品种发展到两大行业的100多个品种,自属或合资联营的生琴厂家达52处,有上千个厂、点为其供货、加工。出口收购额由500万元猛增到1.86亿元。在全区、全省同行业中独占鳌头,连续被评为本系统全省先进单位,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入,并被山东省丝绸公司授于全省丝绸系统劳动模

范称号,同时获得山东省总工会颁发的“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李成安莒县丝绸公司经理兼本公司党支部书记,并兼任中共莒县丝绸公司、莒县缫丝厂、莒县丝织厂总支委员会书记,经济师。1931年7月生。贫农出身,农民成份,初中文化程度。山东莒县孙由乡孙由村人1952年1月参加工作,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1957年历任莒县中楼区供销社峪子门市部、桑园区供销社苑庄门市部经理,此间,单位和个人连年被评为莒县供销系统先进单位与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奖励。

1958年任莒县商业局饼干厂副经理。1959年饼干厂分立糖厂,出任糖厂经理,当年盈利4.8万元(是年商业局给予计划内亏损2.8万元),成为全省同行业第一个不亏损的单位,受到山东省轻工业厅的表彰奖励。1960年他自行改制糖块机,创制新产品,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出席了山东省财贸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议,受到奖励。

1961?1982年历任莒县峤山区副区长兼任区供销社主任,石井区财贸教导员兼中共寨里公社委员会书记、区供销社主任,中楼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公社铁矿矿长,中共中楼公社委员会副书记、公社管委会主任兼公社工交办公室主任等职。在这期间,他带领乡村干部群开山辟岭,削凸填凹,在寨里公社营造240万方的老营水库,筑造穿三个隧道(长840米),长16里的水渠一道,解决了山区粮田浇水问题;同时在孙由乡井家沟村改了一条沟,劈了六道岭,造地200亩,成为亩产吨粮片。

1982年4月,他负责筹建莒县丝绸公司并出任经理至今。在他出任经理以来,全县桑园由1982年的2237亩,到1989年末发展到7938亩;桑蚕茧年产量由20万斤,发展到120余万斤;全公司经济效益从1983年开始利润递增,扭转了亏损局面,1989年利润达到57.9万元;固定资产达到250万元。公司.自1986年连续被山东省丝绸公司、临沂地区丝绸公司评为“双文明先进单位”,他本人亦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被中共莒县县委授予模范党员暨山东省丝绸公司授予1988,1989年度本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同时他在丝绸公司任职期间还领导组织进行了草条、绳制方格簇,模制纸浆方格簇,屋架与蚕架统一结构专用小蚕室,袋接件建桑园等科学技术项目的试验,获得成功,得到莒县、临沂地区科委的鉴定,并予以推广。1986年获山东省丝绸公司技术革新奖,1987年获山东省首届发明展览会三等奖。

单荣凯莒县大石头乡河北村人。生于1933年,自幼家境贫寒,靠打短工维持生活。16岁入本村小学读书二年。1954年进莒县大石头缫丝厂做煮茧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后,历任车间主任、副厂长、厂工会主席职务。

单荣凯自入厂以来先后将土锅灶蒸茧改为汽锅蒸茧,提高工效1倍,正品丝达到100%,创造手摇双行倒丝车,解决了胶条硬背;改制成每台21绪双面立缫机,提高工效2倍,同时每台改制成本节约850元,创造一台6人操作的造茧机,保证了煮茧、蒸茧的质量,达到了火色均匀。

1956年单荣凯出席山东省第一届先进生产者会议,受到表彰奖励;同年出席全国第一次先进生产者(劳模)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並合影留念。

耿成美沂源县燕崖乡南安乐村人,生于1923年,贫农出身,母亲早丧,自幼随父生活,15岁入本村私塾读书3年,之后在家务农养蚕。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村闾长(共产党组织),1946年任村农会组长、村代表主任。1950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兼安乐乡总支委员,并被选为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养蚕劳动模范称号,发证书奖章、奖品。

耿成美在五十年代带头组织50户,分6个养蚕组,实行共催共育,每张蚕种产茧40斤以上,比单干户多产茧5—10斤,其本人所饲之茧,每张产蚕50斤,给全村树立了榜样。

林焕会莒县大石头乡古乍石村人,生于1909年,15岁入本村私人学堂读书三年,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指导员。

林焕会从18岁在本村开始放养柞蚕,并从事民间手工柞丝缫织业。1951年组织村民起来管柞放蚕,翌年放蚕300蛾,收茧20000粒,每蛾平均收茧66粒,秋放蛾500蛾,收茧19000粒。同时他还对周围7个村300多放蚕户进行管柞放蚕技术指导,使其得到丰收。同年他出席了山东省第一届劳模会议,並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养蚕劳动模范称号,颁发证书、奖章奖品。

田洪英沂源县石桥乡东北庄村人,生于1959年。出身贫农,初中文化程度。1976年7月入沂源缥丝厂做缫丝工(为亦工亦农)。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厂团委委员,沂源县团委委员,历年被厂评为先进生产者。1982年5月在山东省缫丝单项操作冠军赛中取得全能第三名,除类捻添第三名;同年11月在全国缫丝比赛运动会上取得种子手,穿磁眼单项能手。1983年9月12日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並任缫丝车间党支部委员,沂源县总工会委员,厂工会委员,厂女工委员会委员。

陈静文日照市涛雒镇陈家庄子人。生于1952年,小学毕业,1968年12月入日照丝绸厂做工,后任车间主任、工段长,她在1978年9月获全省缫丝操作比赛第一名;1980年7月获全省缱丝操作比赛第一名和全国缫丝操作种子选手称号;同年9月参加了全国缫丝经验交流会;1981年7月获全省缫丝操作比赛第一名;1982年4月获临沂地区首届缫丝单项操作比赛除类捻添第一,同年7月获全省集丝单项操作比赛接线咬结、除类捻添第一和个人全能第二,同年10月参加全国缫丝区验交流会,获全国缥丝种子手称号;

1983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出席了临沂地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会议,1986年,又被纺织工业部授予“全国缫丝能手”称号。

人物传略

高树屏 (1885,6.14?1941.26),又名高廷翰。临沂市三重村人,出生于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童年入乡里私塾读书,后因家境渐趋贫困,为谋生计,去付家庄中药店学徒。在那寄人篱下,漫长艰辛的岁月里,他痛惜失去读书的机会。立志少要努力,壮有所为,终生报国。于是他毅然离开中药店,返回故里创办私塾,招收村民子女读书深造。他边教书边刻苦自学,不久考取了山东省立模范蚕业讲习所。他勤奋攻读,学业优秀,名列前

茅。1920年毕业后回临沂投身蚕桑、教育事业,为国育才。

1922年6月5日他被山东省教育厅委任为临沂县乙种农业学校校长。1923年1月经山东省检定委员会考核,许可他为临沂县乙种实业学校蚕科教员。1925年8月出任临沂县职业学校校长。在他任职执教期间,学校增设蚕桑科,并在校园内广栽桑树,増建

蚕室,开设实习场地,让学生学习种桑、嫁接、选种、养蚕和缫丝、制丝棉等技术知识。

1928年7月任临沂县实业局事务员。1929年2月聘任临沂县教育局教育委员。1932年11月任临沂县建设局农场主任。1933年3月17日,山东省政府建设厅、实业厅联合任命他为临沂县政府第四科技术员。1937年任山东省临沂简易乡村师范农事主任。在这期间他着力苗木优良品种的培育研究。对桑树的育种、栽培、嫁接等技术,他精心钻研、反复试验、认真总结。他认为一般桑树产叶少,桑果多,喂蚕受限制,经改良嫁接湖桑后,就可树壮、干矮、叶茂盛,有利于采桑喂蚕,可以当年收益。根据临沂地理气候条件他主张以抓紧养春蚕为主,並注意蚕室温、湿度,良种出大蚕,病害少,结茧厚,抽丝均而且多。在对蚕桑研究的基站上他走村串户,日夜操劳,传授技术,指导生产,促进蚕业发展。有时研读蚕业资料到深夜,妻子劝他休息,他竟笑着说:

“我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知识更新,象蚕吃好桑叶一样,才能吐好丝,结厚茧。我要使蚕桑事业大展宏图,盼着有一天能使临沂人穿上丝绸,衣着改善;丝绸出口,为国争光”。他滔滔不绝,毫无倦态,乐在其中。妻子看他这样热心蚕业,也插手相助。在他老家东三重有一大院,院内一亩多空场作为他栽桑的试验田,种有各种桑树,他随时观察其生长情况,进行精心培育,同时家中还备有各种养蚕、抽丝工具,教家人和村民学之,并鼓励大家热爱这个事业,好好干下去,干出名堂来。

临沂县的桑蚕事业在他的带动推导下不断发展。1923年前全县只有桑树30万株,产茧不足7万斤,1923年就新栽桑树15.21万株,1925年新栽12万株,1926年又栽17.16万株;蚕茧产量到1930年达到80万斤。

抗日战争爆发后,鲁南告警,国难当头,他义愤填胸,一腔热血,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先后被推举为临沂县第一届动委会副主任、第二届动委会主任和第三届动委会常务委员。1940年3月,应聘任临沂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主任。是年冬,日寇对抗日根据地“扫荡”时,高树屏负任艰辛,日夜操劳,终因肺病复发,忧劳相侵,於1941年1月36日晨6时病逝於临沂城南破石桥村(今册山乡新桥村),终年56岁。'

高树屏生前给家人留下六条名言以教子孙后代。

无论忙到如何程度,有必须办的事。无论怒到如何程度,有不可说的话。六、无论惧到如何程度,不可寡廉鲜耻。

费墨林(生卒年月不详),号西园,山东日照古城人。山东农业专门学校(又称山东农林学校)林科毕业。1914年提议创办日照第一所职业学校——日照县立乙种农林学校,自任教师、校长。

费墨林创办乙种农林学校旨在“为个人谋生和服务社会作准备,为已有职业者或志愿从事实业者,授以应用之知识技能,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开学之初,专业主设植桑养蚕。1917年7月,学校改名“日照县立乙种蚕业学校”,后增设商业学科,为日照蚕、商、农、林造就了一批人才。

1920年,日照县劝业所成立,费墨林任所长,在任职间他致力振兴实业,发展蚕丝生产。积极筹办苗圃,培育桑苗,动员裁植,引进桑蚕良种,推广繁育,改良土种。进行蚕种检查,禁止有病害蚕种出售,并亲赴乡村,宣讲技术。对日照县民国初期蚕丝业兴旺,起了重要作用。(安力)

佘云峰(1895~1966),山东日照傅瞳人。烟台蚕丝学校毕业后,在牟平屯车夼、广泉寺蚕场任技术教员,1934年蚕场停办。1935年去朝鲜求生,1937年回国后,在广泉寺蚕场工作,1941年民主政府接收蚕场后,先后任屯车夼、执灶寺、广泉寺蚕场场长,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4月任滨海区蚕业指导所育种股股长,1949年创建鲁中南区第六行政专员公署蚕场(今三庄蚕种场),并任场长。

佘云峰毕生从事柞蚕制种及蚕业技术推广工作,对日照、五莲、莒县建国初期桑柞蚕业恢复做出卓越贡献,在柞蚕上主要推广了稀放匀放和二化蚕放养技术,开创了日照的柞蚕制种工作,并便之趋于成熟,日照由原来柞蚕种大部依赖外地供应,到五十年代中期转变为自给有余,并销往省外。(安力)

王明俊 (1921.3?10?1987?1.13)又名王铭俊。山东省蒙阴县人。10岁开始读私塾,他聪明肯学,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喜爱。三年后因家庭经济拮据,辍学在家放羊,帮助种地,劳动之余仍抓紧时间自学。当时他胸怀抱负,渴望学习文化知识。1938年8月,在国家危亡、民族遭殃的时刻,他抱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抗日救国的革命大洪流中。

参加革命后,他担任过乡党支部书记,区宣传委员,代理区委书记。1943年转入部队工作,历任山东抗敌自卫军参谋、特务连指导员、115师686团连长、县敌工站站长、华东军区政治部科长、渤海军区俘管处教育长、华东军区教导总团行政处长、总团第三团副团长。1949年5月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南京军管会处长、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人委秘书长、副市长、江苏省供销合作社主任。1965年1月调到北京对外贸易部任副局长、局长。1973年10月调任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1982年2月任中国丝绸公司总经理(副部长级)。

王明俊参加革命半个世纪,对党忠诫、政治立场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不移。不论在部队、在地方还是在中央机关、在企业岗位上,他都以革命事业为己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本职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他长期工作在各级领导岗位上,谦虚好学,满腔热情,任劳任怨,胸怀宽大,联系群众,团结同志,敦厚朴实,平易近人;以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熟练的业务水平,认真负责地完成各项工作。对赢得战争的胜利,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外贸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长期从事敌工工作,他英勇善战,机智勇敢。在出生入死的敌区斗争中,他经常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敌人占领区往来。许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完成战斗任务,深受领导赞赏。他曾潜入敌人医院,营救被俘同志,使敌工工作免受损失,受到上级通令嘉奖。因工作需要,他常化装深入敌穴,摸清敌情,多次与敌人相遇,却又化险为夷。敌人知道“王老二”(当时王明俊的化名),害怕“王老二”,却又抓不住他。一次他在敌占区执行任务,由于叛徒出卖,近200名日伪军围困他所在的村庄,並不停地喊话,要他投降。机关枪、步枪不停地向他所在的房屋射击,扬言要抓活的。当时他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抵抗到底。他选择了一个有利的位置,进行抵抗,敌人进来一个,打死一个,敌人无耐,于是掷手榴弹,放火烧房子。他双腿被打穿,下半身多处受伤,头发、眉毛被烧焦,人已奄奄一息,直到傍晚时才被援军救出。从此他双腿留下残疾,成为革命残废军人。他所在部队曾编写和演出了 “钢铁战士”话剧,歌颂他的英雄事迹。

1949年4月,他随解放军南下,攻打南京,接着参加接管京工作,从此转业地方。对他来说,10年戎马生涯,一下转到地方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但他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很快适应了新的任务。在南京16年,他一直工作在市领导岗位上。他以极大的热枕, 实干的精神和他的智慧、魄力,投入了如何将南京从过去的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的研究和实践中,狠抓了城市建设规划,建立新型工厂和郊区蔬菜基地,特别是对财贸战线的市场供应、商品流通和商业网点布局等等,都倾注了他大量心血,作出了很大贡献。

1965年1月在外贸部担任副局长、局长期间,他根据领导意图和各国具体情况,认真掌握和贯彻亚、非地区贸易政策,及时处理各种情况和问题,促进了我国对亚洲、非洲贸易的发展。

在他担任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期间,他兢兢业业,勇于开拓,想方设法扩大销售地区,开辟新品种,並根据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认真掌握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为国家多创外汇。为了了解和掌握国外市场信息,他率先决定在香港、美国、西欧、澳大利亚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公司。在他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纺织系统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一新疆天山毛纺织厂建立起来了,树立起一个好的样板。使纺织品出口逐年扩大,从1973年的14亿美元,发展到1981年31亿美元。他所做的许多工作,为纺织品出口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工贸结合的中国丝绸公司成立了。领导上安排他担任总经理。当时他已年过60岁,不想再挑如此重任,但领导上一再说服、动员,他从革命事业着想,接受了这个任务,丝绸是中国传统出口产品。也是出口“拳头”产品,但生产方法古老,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他深知这个职务的份量。把新公司组织安排就绪后,他立即组织力量突出抓生产技术设备改造,提出“振兴丝绸”的口号。他除了认真地进行调査研究以外,还多次向领导机关汇报,介绍丝绸生产、销售状况和改进意见,争取领导支持。他到处游说,为技术改造筹措资金。到1985年6月,全行业技术改造实际使用资金6,850万元(人民币),外汇520万美元,完成72个项目,其中引进11个,对改进缫丝和绸缎印花技术及后处理工艺有明显效果。烟台丝绸支公司与意大利哲美公司以贸易合作形式引进全套印染及后处理设备和工艺,使产品达到意大利的中等水平。广东佛山丝绸支公司与法国布什亚公司合作生产出达到法国中等水平的产品。

为了加速丝绸行业的技术改造,国务院同意从1985年到1987年每年给丝绸行业2.2亿元人民币贷款和3200万美元的外汇额度用于出口企业的改造。这对改变丝绸行业的落后面貌起了重要作用。到1986年底,丝绸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出口为主的生产流通体系。

他对家乡的建设十分关心,对当地的丝绸生产和出口,在设备、资金方面,尽可能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家乡能随着全国建设的步伐,脱贫致富。

在此基础上,当他正在对主要丝绸产地和销售市场进行调查了解,研究规划如何进一步改造丝绸生产,使产品适销对路,扩大丝绸出口,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丝绸之国”时,终因他工作操劳过度,积劳成疾,1987年1月13日在他主持丝绸经理会议期间,突发急性心肌梗塞而与世长辞,以身殉职。他长眠在他所创造的业绩里,长眠在人们的敬仰中。

王明俊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无愧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忠诚的人民战士,出色的共和国建设者,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聪明、才干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奉献给伟大的祖国。

李顺祥(1927?1985),山东省沂南县潘家庄子村人。出身于贫寒农民家庭,自幼随父逃荒临朐县韩家庄村居住。10岁入韩家庄国民小学读书。1942年回沂南老家务农,并任本村青年主任、区青年委员。194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军入伍,从事地方革命工作。历任沂南县和庄区新兵连文书,沂南县依汶区委通讯干事,沂南县委宣传部干事,沂南县东平区委副书记、书记;1953年6月调沂源县出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1959年调临沂纺织厂任党委书记;1962年复任沂源县委书记;1976年3月调苍山县任县委书记,1981年6月调临沂地委工作先后任中共临沂地委常委、地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山东省政协委员等职务。1985年因病医治无效于10月14日在临沂逝世,终年58岁。

李顺祥参加革命工作四十年来,忠于党,忠于人民。他有很强的事业心,在出任沂源、苍山县委书记期间,为促进发展蚕桑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65年,他帶领沂源县委一班人和全县公社书记用小独轮胶车推着行李走遍全县山山洼洼,访问千家万户,进行调查研究。途中他胃病复发,疼的厉害,他用手捂着肚子坚持往前走。经过深入细致地调査,反复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全县发展桑蚕生产规划,提出“一年育足苗,二年嫁接完,三年实现梯田地边桑树化”的奋斗目标。当年全县育桑苗2500亩,翌年在鲁村镇又发动16个村劈建了万亩桑园。1967年全县地边桑达到2100万株,引起全国各地的关注,来其县参观学习的有60多个县、市,达两万多人次,并被国务院誉为北方蚕区的典范,1975年全县桑蚕茧产量突破了百万斤。

1976年,他出任苍山县委书记后又发动群众大力栽桑养蚕,使这个县的桑蚕生产出现了新势头。

李顺祥一生热心于蚕桑事业,他向广大蚕业干部和蚕农提出:“要爱蚕如子”。他孜孜不倦的工作着。就是在他病重期间,沂源人民去看望他,他还问:“沂源的桑怎么样了?”。李顺祥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重视热爱蚕桑事业的工作精神犹存,至今在群众中还把“李顺祥的桑”传为佳话。

李佃士(1901?1979),日照市三庄镇李家沟村人。家庭出身中农,自幼在本村读私塾两年。一生务农,从事柞蚕放养,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在暖种保获、蚕场用喷务器补湿,春天由山下往上放,秋天由山顶往下放、除害虫保护益虫等生产技术环节上做出了贡献,得到了群众的赞赏。195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于省养蚕劳动模范称号,荣获证书、奖章,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