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新一村】

位于新村乡政府驻地,西依风光美丽的沂河,系郯城县闻名的银杏栽植专业村,素有“天下银杏第一村”之美称,有“郯城银杏看新村,新村银杏数新一”之说。全村3500余人,总面积286.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53.3公顷。该村银杏栽植历史悠久,被新村群众称为“老神树”、“二神树”的2株古银杏就属该村,清未民初,该村糕姓、丁姓富户曾大力栽植银杏。现存百年生以上大树3120株。1983年,县林业部门在该村进行的“银杏提早结果早期丰产试验”项目的成功,改革了银杏的传统种植模式,实现了定植嫁接后3年结果,5年丰产,为该村银杏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7年,村委投入6万余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栽植、统一看护、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套设施,在园周建起了保护铁丝网,园内新打机井、新建护林房,并架设了高压电,安排了专职护林人员,在村东建成了26.7公顷银杏园,成为建国后全县大面积发展银杏的第一村。随

着全国银杏生产热潮的到来,该村银杏生产步入快车道,到1995年,全村所有农田全部栽植了银杏,实现了户户栽银杏,家家产白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13元,白果产量达30万千克,出售银杏干叶150吨,银杏苗木40万株,仅银杏一项全村农民增加收入200多万元,实现了“户均半亩银杏园,平均收入超万元”,银杏成为了该村的金山。进入21世纪,虽然银杏价格的大幅下跌,但银杏叶、大苗价格逐年提高,在县、乡政府止确引导下,及时进行了种植结构的调整,开展了银杏大苗的培育;采用“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了银杏叶GAP生产,保障了银杏种植效益,保证了银杏种植面积的稳定。同时,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组织技术人员外出传授银杏嫁接、授粉及丰产栽培技术,从事银杏果园承包,开展银杏果、叶、苗营销,自筹或吸引外资投资建厂等。村先后成立了银杏开发公司、银杏研究中心等开发营销机构,以地入股,吸引中、法、徳合资兴建了绿源银杏有限公司,许多村民自筹资金建成了银杏叶烘干厂。2004年村民禚洪伟建成了叶烘干厂,并同浙江康恩贝制药集团签订了长期供应银杏干叶合同,当年供干叶800吨,获利100余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银杏叶、苗、果专业市场,全村从事苗木经营的大户50余户,从事经营人员1000多人。银杏叶、果、茶加工企业35家,从业人员1500余人。1994年该村被省政府定为银杏生产基地,199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首批"小康村” 和“文明村”。1998年被山东农业大学定为银杏科研基地。

【赵楼村】

胜利乡赵楼村地处郯城县与苍山县交界处,耕地面积43.3公顷。该村是一个历史上本无银杏树,却以银杏为突破口,实现经济腾飞的典型村。1980年代初,该村以繁育杨树苗、泡桐苗、板栗苗等为主,全村无一株银杏苗、无一株银杏树。1986年,村委从日本客商到郯城收购银杏叶这一信息发现发展机遇,开始引导村民发展银杏生产,派人外岀学习技术,以15户1.3公顷土地为试点,统一购种,开始银杏育苗,当年秋就有12户收人超万元,为群众树立了典型。1992年,村对土地进行调整,每0.3公顷一块,按户分配、承包,并稳定50年不变;同时,实施路沟渠配套,使所有耕地旱能浇、涝能排。通过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先富带后富,到1995年,全村所有耕地全部育上了银杏苗。同时,抓住时机,内引外联,引导群众闯市场,促进银杏产业化发展。1996年在省果科所、省农科院帮助下,研发了银杏叶保健茶,当年获利80万元。1997年与临沂外贸公司共同投资100万元,组建三利银杏叶保健茶公司,年产8个品牌百吨银杏叶茶;与香港等4家客户签订合同,当年获利600多万元。其“佛乐”牌商标产品经卫生部检验合格,在潍坊国际风筝节上被评为“风联”十大专用产品之一。与日本客商、临沂外贸公司,合资1000万元建银杏叶烘干厂一处,年加工鲜叶150万千克。先后到东营市、威海市以及济南市承包土地种植银杏,到北京香山、北海公园、颐和园,青岛崂山等地承包大银杏树。1998年成立“全徳实业集团公司”,使全村银杏苗、叶销售走上了规范化道路。发展银杏使该村实现了经济腾飞,到2009年全村银杏种植面积75.3公顷(含村民在外包地种植面积),“四旁”定植银杏树1.4万株;198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350元,2003年达5600元,2009年达万元。1998

年全村实行统一供煤气、自来水,80%的户安装了电话和太阳能热水器。1999年,按照50年不落后的标准,聘请省、市建筑设计院专家规划设计,建成了80座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小康楼。1997年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到该村视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晔、苗枫林等领导多次到该村视察指导。苗枫林赞誉说“赵楼无楼,今朝楼起新农村”。

【王桥村】

港上镇王桥村794户,3021口人,土地面积213.3公顷。该村银杏种植面积大、古树多;存老银杏园25.3公顷,结果大树2467株,搂把粗的比比皆是。一般年产白果2~2.5万千克,株产100-150千克,个别年度总产达5万千克。银杏年收入达到百万元,银杏收入占到整个农业收入的一半以上。采用分层嫁接,主干明显,雌雄同株,实现果材兼用,为国内独创。据83岁的老人王恒儒介绍:清朝时为大发展时期,其祖父王士杰即栽有4.7公顷。清康熙年间富户王逢辰,考取功名不愿为官,居家种田,栽银杏0.7公顷,后其子孙将其发展到5.3公顷。王维东的曾祖父栽植300余株,1公顷地栽300~450棵。村民凡有荒地不宜种农作物者,均用来栽植银杏、板栗、核桃、柿子、杏、山楂等果树,后逐渐伐掉杂树,只留下银杏。超过3.4公顷的,就有4〜5户。主要分布在村北、村东、村西北及汪东足有53.3公顷。解放前所产白果多在马头、重坊集市出售,也有新浦、海州的客商前来收购。1955年树株打价入社归公,每户仅留2~3株自留树。群众对白果树倍加爱护,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也绝少损坏。2000年后,由于大树价格不断上升,个别农户只顾眼前利益,出现了挖树卖树现象,造成大树流失。2008年始村集体计划筹建“天下银杏雄树第一园”王桥村金银滩公园,进行了开发性保护。

【珩头东村】

位于港上镇西部,474户,2013人,耕地111.3公顷。1990年起,村里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将发展银杏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主要内容来抓。研究制定了“人均半亩白果树,小康路上迈大步”的具体规划。村里投资10多万元,统一搞电、房、渠、路配套工程。于村东、南、北3片建银杏园53.3公顷,其中银粮(菜)间作园20公顷,绿化大苗20公顷,结果园13.3公顷。在定植树行间发展采叶圃。将“四旁”及农出林网中的杂树清除,以栽植银杏为主,仅此人均达到10株以上。1994~2003年的10年间,年均产白果1万千克,仅银杏苗、叶平均年收入即达2万余元。村民巩文开育苗0.05公顷,10年累计苗、叶收入2.5万元,所植嫁接树大量结果,收入500元。同时,村里积极组织、鼓励村民大搞苗木营销,建起银杏果、叶、苗专业市场。村民土成伟,于2000年春将本村15车苗木销往北京,解决了卖苗难的问题,村里按规定奖励其3000元。

高庄

咼庄即重坊镇所属东高庄、西咼庄、前咼庄、后高庄和高集五个行政村,于明朝中叶建村。银杏树栽植历史悠久,尚存千年生古银杏1株,属县内重点保护树株。据西高庄75岁的老农张学正回忆:年幼时曾随其祖父栽银杏树,家植0.05公顷银杏园。村周围银杏大树遮天蔽日,全村过半数的人家不论贫富,凡荒地、滩地均栽银杏树。重坊街一刘姓富户就在西高庄

建有6.7公顷银杏园(管理区驻地周围),于1948年土改运动时收归国有。1953年开始各村银杏收山集体。1962年县委工作组进行林木确权发证,宅旁、院内的银杏树株归户所有。1949年前所产白果多数通过沂河运到上海等大城市。至1970年后,所产白果由供销社土产公司统一收购。小粒者0.50元/千克,大粒者0.76元/千克,还给布票奖励。

据资料,1995年以来,银杏主产大发展,仅西高庄即发展银杏园63.1公顷(其中结果园26.7公顷),20厘米粗以上大树577株。街道两侧、农田林网、农户房前屋后,已全部栽植了银杏树。

【银杏新村】

银杏新村系2004年由重坊镇的王场、米庄、王庄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人口1870人,450户,133.3公顷土地全部栽上了银杏,有粗10厘米以上的银杏树9万余株。该村发展银杏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村集体从四川调来树苗,人均4棵,统一栽植。20世纪90年代初,则实行种子育苗。园地一则卖小苗,二则留下部分培育绿化大苗。逐渐发展成为县内银杏大苗重点专业村,许多农民以此发家致富,米庆明0.53公顷银杏园,价值上百万元。1991年村民赵佃吉,贩卖2000株银杏树发往北京朝阳区,带动了全村的银杏苗木经营。全村有200多辆机动车,专业贩卖、经营苗木,有的户一年挣钱6万元。1999年,全村银杏经营上缴利税达10万元之多。全村仅银杏一项人均收入达万元。70%的户靠银杏收入将平房改建成楼房。

【铺里】

位于沂河西岸,重坊镇最南部。人口2870人,耕地74.6公顷,是一个银杏生产悠久的村庄。有银杏园面积83.1公顷,粗20厘米以上大树1116株,年产白果8万千克。据村民石起恩讲:原有的古树、大树多为实生,嫁接者约为十分之一。多属闫、石、邹、刘、倪诸姓中十几家富户所有o1948年土改运动中分给了贫户。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每户留2株自留树,其余均打价入公归集体所有。1980年后按估产产量,人均承包到户(雄株也承包到户),承包期15年,到期再按实际情况另行签订合同。该村有千年生以上银杏古树一株(包给村民石中九管理),一般年份产白果50-150千克。

【果园村】

位于胜利乡南部,人口2380人,耕地160公顷。历史上村庄周围、家院前后多种植银杏。粗20厘米以上的大树有579株。耕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1992年起村民颜丙田承包村里土地1.4公顷,开始种植银杏苗,次年收入20余万元,后承包面积逐年扩大,定植5年生以上大苗4000余株,收获鲜叶3.6万千克,收入18万元。在其带动下,1998年全村银杏面积发展到133.3公顷,2000-2006年银杏市场低迷,面积减少一半;2007年银杏市场行情回升,村民开始培育大苗,至2010年扩至120公顷,有胸径10厘米以上大苗5万余株。2004-2005年县政府投资公司投资,在村西北按照CAP标准营建了20公顷银杏叶规范化种植示范园,2009年平均产鲜叶12750千克/公顷,完全达到出口标准,被列为全县银杏叶GAP生产认证基地。

【孙埠村】

孙埠村位于沂河东岸,新村乡驻地北一千米。536户,2856人,耕地102.4公顷,银杏叶、果园及苗圃近70公顷,年产白果30万千克,银杏干叶500万千克,出圃各种规格苗木300余万株。该村银杏栽培历史悠久,存百年生以上古银杏300余株。1992年以来,以发展银杏采叶园及培育绿化大苗为主。除村民积极种植外,县直机关的干部、职工也纷纷前来承包土地,从事银杏生产开发。2006年起,列入全县银杏叶GAP生产基地,产品供应中、法、德合资经营的绿源银杏叶烘干厂。伴随着银杏产业的发展,该村兴起了银杏市场,与毗邻的新村银杏市场连成一体。全村有40户专业从事苗、叶、果的经营。2008年,银杏产业户均收入达38000元。

[于村]

位于新村乡西南部,沂河岸边,南与江苏邳州市曹楼村毗邻。262户,1003人,耕地面积78.5公顷。是全县银杏发展历史久、白果产量高、树株多的村庄之一。村内、外全植银杏树,与丁沟、颜庙、新村的银杏园连成一片。银杏面积66.7公顷,其中结果园8公顷,大苗培植园47.3公顷,采叶园11.4公顷,年产白果1.5万千克,百年生以上古树382株。其中村民樊勤生院内一株500年生。村东南前宅顶一株达千年。该村由县林业局、科技局选报的甜白果、大园铃等优良单株,性状突岀。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邢世岩、县科技局高工侯九寰、县苗圃皇高工甫桂月等多次到该村,进行科学研究,推广到全国许多银杏产区嫁接繁殖,普遍给以良好评价。另外,该村从事银杏果、苗、叶营销,年经营1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80户。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及本省济南、青岛等地、市,多次被评为县生态示范村、小康村、市级文明村。2008年被评为省绿化示范村。

【桑庄】

桑庄位于马头镇驻地西,沂河东岸。历史上银杏生产久负盛名。据村民任洪利、任洪彬、孙思来介绍,该村早在一百余年前的清末即栽植银杏,家庭院内、街道两旁大银杏树比比皆是。只要是空隙地都栽银杏树。特别是富裕户,成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存最大的3株分别在村东北岗和原村委会院内,为村民任观贤祖辈所植。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村民任照明院内有粗30-40厘米大银杏树22株,此乃全村银杏大户。百年来,由于体制多变、农户宅基搬迁、房舍改扩建等原因,银杏树多有破坏。据统计,全村现存百年以上古银杏树近300株。一般年份产白果2万千克。1986年村委会组织发动,在村东统一规划栽植1200株,面积5.3公顷,曾由32户农民承包,都大量开花结果;后因建设占地,被移到他处零星栽植。

另外,新村乡的西滩头、东滩头、王滩头、郝庄、黄村、卢庄、埝东、西鲍村、东鲍村、中鲍村、赵林、丁沟、颜庙,重坊镇重坊、大刘庄、宋园、刘马村、徐出口、孙出口、东庄、刘孟庄、倪楼、吴村、高集、杨庄寺、栗园、吴道口,港上镇港上、刘桥村、傅桥村、朗里,胜利乡南刘宅子、徐蒲坦、吴蒲坦、沈村、田窑、高大、沙窝,花园乡田哨、张哨、西北湾,郯城镇刘港口、孙港口、西杜港口、东杜港口、坡里、葛庄、梅岭齐,马头镇张高册、万高册、仇高册、凌高册、刘花园、大圩沟、高大寺,归昌乡王楼,高峰头镇于圩子、曹村、王庄、关庄,红花乡红花中村,李庄镇唐庄等村庄,或栽植历史悠久,或新发展面积大,或“四旁”栽植株数多,或

果、叶、苗产量高、效益大,各有其突出特点,亦是县内重点银杏村庄。

县民热爱银杏,对银杏可谓情有独钟。许多村庄以银杏冠名。例如胜利乡白果树村。据该村杨氏族谱记载,清雍正年间自杨家园(今属苍山县)迁此建村。原称碾庄。后因村内两株古白果树而更名。原新村乡新村四村、五村,因银杏产业闻名遐迩,于2004年合并更名为“银杏村”。原重坊镇王场、米庄、王庄3个村因村内、外有大量银杏树,于2004年合并,命名为"银杏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