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总述

临沂市位于鲁东南,素称沂蒙山区,古称琅珊,历史悠久,是古代齐鲁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称“淮沂其乂,蒙羽其艺”,表明早在夏朝,沂蒙地区即开始得到治理利用。境内历史上州县屡更,隶属多变。周朝为齐、鲁及莒、鄕、费等国。秦属琅珊郡和鄕郡。汉初置临沂、蒙阴、莒、费、南武阳(今平邑)、阳都(今沂南)、东莞(今沂水)等县,分属徐州剌史部(治郑县)之琅琊郡、东海郡和兖州刺史部之泰山郡、城阳国。魏晋时期属兖州、徐州、青州。北周设置沂州。隋唐时大部为沂州(琅瑯郡)地。宋元时分属沂州、莒州等。明朝分属兖州府和青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沂州为府,辖兰山、郑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6县1州。民国14年(1925),于临沂置琅哪道,民国25年(1936)划为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革命根据地时期,临沂地域相继建立过50多个县级或以上民主政权机构,分属鲁中、鲁南、滨海3个行政区(专区),民国37年 (1948)7月并入鲁中南行政公署(驻临沂)。

1950年5月,临沂地域分属临沂、沂水专区。1953年沂水专区及滕县专区的平邑县并入临沂专区。1956年临沂专区辖临沂、郷城、苍山、临沐、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阴、平邑、费县、日照、莒县13个县。1967年临沂专区更名为临沂地区。1989年日照升格为地级市,沂源县划归淄博市。1992年莒县划归日照市。1994年12月临沂地区改为临沂市,辖兰山、罗庄、河东3区和郯城、苍山、莒南、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临沐9县。2001年乡镇撤并完成,设180个乡镇办事处,9549个行政村。2003年总人口101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10.6万人。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1012亿元。

临沂市地处北纬34°22,~36。13‘,东经117。24’~119°11‘,有沂山、蒙山、尼山三条山脉呈西北东南向延伸,以沂沐河流域为中心,北西东三面群山环抱,向南构成扇形冲积平原,总面积1.72万km2,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临沂是国家重要的粮油果菜生产基地,果茶生产优势十分明显。80年代以来临沂果品、茶叶产量双双稳居山东省第二位。90年代沂水、蒙阴、莒南、平邑、费县五县均列为全国水果百强县。2002年临沂桃、板栗、银杏产量均遥居山东省首位,山楂、杏、柿、茶叶列全省第二位,苹果、葡萄、枣、核桃列全省第三位。2004年临沂果品总产1610.19kt(其中水果1518.24kt),茶叶877t,果茶综合产值30.65亿元,果茶业已成为临沂农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产业。

一、临沂果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沂蒙山区在旧石器时代已有直立人活动。历史上,人类利用果实的时期比农业早,在远古时代就以采集野果为生。随着智力的提高,人类开始有采集备荒的行为,以后逐渐发展到保护、驯化和利用,果树品种资源也随之不断增加,生产技术逐渐演进。元明清时期果品已成为临沂的重要物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为临沂果树生产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果树资源的变迁

沂蒙山区是中国落叶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早在距今1800万年的第三纪晚期中新世时,沂蒙山区一带环境相当于今亚热带的气候,分布有多种原始类型的果树据 《山东果树志》(1996年版)、《山旺化石植物》(1999年版)等有关资料记载,60年代后在沂山山旺陆续釆集的植物化石标本中的果树属种有16属29种,即大萼始苹果(Aychimaluscalycina).械叶蛇葡萄(Ampelopsisacerifolia)、山旺蛇前萄(A.s/ia/wwwigensis)、心状山核桃(Caryacordivides)、华山核桃(C.、大叶板栗(Castanea miomollossima)、心叶榛

(CoryliLS macquami)、楔叶山楂(Crataegus miocuneala )、山楂(未定种)(C.sp)、野柿子 (Diospyros mujkaki)、大叶枇杷(Erinbotrya miojaponiica )、铁线蕨型银杏(Cinkgo adiantoides )、始枳棋(Hovenia miodulus)、披针叶核桃(Juglans acaminata)、鲁核桃(J.miocathayensit)、核桃楸(J.mandshurica )、矩果核桃楸(J.mand.var raoodi)、长果核桃楸(J.mand.tnr lokunngai )、山旺核桃(J.shanwangensis )、抚顺海棠(Matus ficshunensis )、古鄂海棠(M.parahupehensis)、盘状李(Pninus prediscoules )、短梗梅(Pmnus miobrachypoda )、古黑樱桃(Prunus protomaxi-mowiezii)、裂叶茶藨子(Ribes barbouri)、秋葡萄(Vitis romanelii.)、古葡萄(V.sinomioceruca )、山旺枣(Zizyphusmwjuju/ja)、枣(未定种)(Z.sp)。这些现属温带的落叶果树中,目前大都有其相应的现代种,其中核桃楸、秋葡萄与现代种无大差异,短梗梅、大叶枇杷现代已属于亚热带果树。从沂山山旺中新世山楂、板栗、核桃、海棠、葡萄等果树类化石看,沂蒙山区应是这些果树栽培类型的起源中心之一。

沂蒙地区银杏栽培的时期当溯自商朝,莒县浮来山定林寺的古银杏树,树龄3300多年,是国内现存古银杏中树龄最长的一株。兰山、郯城、沂水、临沐、蒙阴、苍山、沂南、费县至今仍分布有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树龄千年以上)的银杏古树。

君迁子(软枣、羊枣)、梨在周朝时即有记载。《孟子•尽心》中记有“曾皙嗜羊枣”,曾皙(前549一一前475)为鲁国武城(今平邑)人,羊枣乃柿之小者(段玉裁注)即君迁子。西汉《新语》记载有“曾子……煮梨……孝母”的典故,宗圣曾子(前505一一前436)为鲁国武城人。以上记述表明蒙山、尼山一带在周朝春秋时代已有君迁子、梨树分布,这图1文峰山唐银杏姊妹树(陈修会摄)也是山东目前有关君迁子、梨的最早记载。

秦汉时期,板栗、桃、杏、枣、樱桃等在临沂一帯不仅是重要的果品,而且还作为祭品。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金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的炭化果实中,就有枣皮(核)、栗壳、桃核、杏核、樱桃核。在汉朝与临沂同属东海郡的江苏海州(1952年前还属临沂专区)的小礁山西汉墓中也岀土有枣皮、桃核、杏核以及板栗外壳。足见秦汉时期沂沐河流域已广栽多种果树,但当时主要是自然生成的野生类型。

关于李的栽培,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的琅琊临沂人王祥(185~269)“风雨守李”的典故,到西晋御史傅玄《李赋》(265)中“河沂黄建,房陵缥青”(河沂即沂河流域)的诗句看,临沂一带在东汉时已有李树栽培。枳棋在魏晋时期也是境内重要的果树之一,西晋郭义恭撰《广志》(3世纪70年代)中说:枳棋,叶似蒲柳,子似珊瑚,甘味如蜜,十月熟, 岀南方邳鄕(今邳州鄕城),枳棋大如指。

西汉初期鲁中南一带已经有了可以作为贡品的梨、板栗.李的优良“品种”。据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金叶梨(琅瑯王野家太守王唐所献)……峰阳栗(峰阳都尉曹龙所献大如拳)……颜渊李(出鲁)。今沂水、莒县一带等当时属琅哪,今苍山县抱犊崮、平邑县天宝山与当时峰阳栗、颜渊李产地毗邻同处尼山山脉,琅那金叶梨、峰阳栗、颜渊李既以名果进贡,在其原产地发现并栽培必然更早。后北魏《齐民要术》还把峰阳栗与关中大栗并列为栗的著名品种。

临沂果树引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博物志》记载西汉武帝时张骞从西域带回核桃、石榴、葡萄等树种,植于上林苑。汉元帝时丞相匡衡(籍东海郡承县今苍山县)即将上林苑中的石榴带回家乡一一今苍山县原匡王庄一带栽植,经繁衍生息,现在苍山县和与之毗邻的枣庄一带仍是山东石榴的集中产区。

西普南北朝时期,境内果树生产进人了一个新阶段,不仅栽培种类增多,而且还选出了一些品种。据《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华北地区 (包括沂蒙地区)果树已与林木分离,新增加了林檎、奈、樱桃、桃、核桃、葡萄、石榴、山楂及柿。“来禽……佳果”曾见于东晋琅琊临沂王義之(303一一361)字帖。说明汉代以及三国、两晋的700多年,从西域引进原产新疆一带的核桃、葡萄、林檎、石榴等逐渐东移至齐鲁大地。但在栽培果树中,仍以枣、栗、梨为多。西晋《广志》还把“东海(郯县一带)蒸枣”,列为当时国内18个枣树品种之一。

历经漫长的自然驯化和先民们的培育选择,沂蒙地区的果树品种类型甚至优良品种不断岀现。到元明清时期,有关果树品种类型的记载开始增多。“杏梅”一词始见于《王祯农书》(1313),即现今鲁南一带的杏梅。《沂州府志》(1760)记有:杏黄榛二种;桃有毛秋金银落丝数种;李种类不一佳者呼为嘉庆李;枣有酸甜脆数种;梨有秋白香水铁桑皮数种;柿有方柿赤柿二种;葡萄有水晶马乳二种;林檎早熟者甜晚熟者酸;沙果有蜜秋朱砂红掉线红数种;山楂大而红者日糖球等。《日照县志》(1886)也记有:桃种甚繁冬熟者曰冬桃;樱桃也有大而黄小而紫者二种;李赤黄二种;葡萄有紫白青长数种等等。

明万历八年(1580)翰林院编修公鼐在《东蒙山赋》中曾记有:其木则卷柏楼松,灵椿文梓……奇实珍果,林檎香柿,安平之枣,暗河之桂,秦人之桃,朱仲之李,郁郁芬芬,茷茷魏魏。清光绪十年(1884)《临晌县志》也记有:杏、李、奈、棣、樗、榛之属,沂山最多。都表明了当时蒙山、沂山一带的果树品种资源是相当丰富的。

沂蒙地区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地方果品还有金坠、圆铃、甜白果银杏,满堂红、牛心柿,大金星、大绵球山楂,绵梨、子母梨,沙果、花红绵苹果,帅李、玉红李,大槎杏、宿胡榛杏以及大花皮核桃、长红枣、大油栗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临沂开始引进洋苹果、洋梨、洋葡萄和欧洲甜樱桃,有不少品种适应当地气候成为重要果品。50年代后期,省果树资源调查队和临沂果树技术人员对本区果树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査,整理挖掘出一大批地方果树品种资源。70年代以来,优良果树品种的引进和选育被摆到重要位置,本区先后引进果树优良品种数百个,选择选育出山楂、银杏、板栗、梨、木瓜、杏、桃等新品种(系)近百个,逐渐形成了目前临沂果业的品种结构。

(二)栽培技术的演进

从秦汉以来,果树生产在农业经营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但对当时的文人来说仍属末技,所以在两晋以前,临沂乃至山东有关果树栽培的记载相当贫乏。一直到了公元6世纪前半叶,才有了国内历史上第一部大农书《齐民要术》(533~544年成书)。据《齐民要术》记述有“邳鄕枳椇”、“峰阳栗”等看,著者贾思勰(青州人)的调査也涉及鲁南地区,这本平民必备的生产技术知识的农书,也能够反映出当时沂蒙地区农村生产的经验,其中果树栽培技术占有相当篇幅。例如不同果树应根据其后代变异的大小,分别采用不同的繁殖方法:栗、桃、李可播种实生;林檎、柰、樱桃宜用分株;石榴用扦插;梨宜用嫁接繁殖等。目前鄕城县仍存有数株嫁接的千年古银杏树,有基部嫁接,也有高位劈接。

关于栽培果树的适宜季节,《齐民要术》联系物候,有生动的描述:凡一般果树栽植“以正月为上时,二月为中时,三月下时(指农历)。然枣一鸡口;槐一兔目;桑一虾蟆眼……” 指岀各树种以芽萌动状态为准,均有其适期。嫁接技术也有专章,例如梨的嫁接“插梨法”:砧木用棠梨大而理细,杜次之,时间梨叶微动为上时,将欲开孳为下时等。修剪方法提出了对衰老的树,宜重剪,使之复壮。花果管理技术主要是“嫁树”,如枣树“正月反斧驳椎之,名曰'嫁枣',不斧则花而无实。”在树体防寒方面的经验也较多,如石榴幼树“十月中,以蒲藁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还介绍了在桃、杏、李、枣、梅(五果)的盛花期,预先在园中堆草垛,在雨过天晴、北风寒彻之夜燃草生烟,可以防霜的经验。

元朝末年《王祯农书》(1313年)对于果树嫁接的记述较为详尽,认为梅可接杏(据《山东果树志》记载本农书中的梅即是今鲁南一带的杏梅)、桃可接李,首次提出了异种亲和的实事。

清康熙《沂州志》记载明宣德年间桃、杏采用种子繁殖,葡萄、石榴采用压条繁殖。乾隆《沂州府志》也记载有用毛桃、杜梨等作为嫁接果树的砧木。

清乾隆二十年(1755),沂州西石梁人丁宜曾根据亲身经历的实践经验,以当地农事活动为背景,编著了《农圃便览》,他特别强调农事活动要随气候、节气不同而相应变化,其中不少果树栽培、果品加工技术比从前大有进步。如书中正月“修诸果树,去昨年新发明条子及低乱小枝浇水,培之。”“鸡鸣时,以火照诸果树,则无虫。”“李树、石榴,以石安了中堆根下,则结子繁。”二月“土接果树,择晴明天气,用锯截断原树,以利刃于树两旁微启小罅,深寸许;却以所接条约寸许,一头削作小篦子,先疇口中,要快捷紧密,须两皮相对。外用榆根皮捣乱封缠,覆以润土,培养接头,勿令见日透风。以棘护之。去贼芽。李接桃,实毛;梅接杏,实甘。”夏“好杏取极熟者,带肉埋粪中,至春芽出,即移别地。行宜稀。宜近人家。树大移栽,多不茂。”六月“葡萄取旺如指粗者,就原架下压盆内,实以肥土,用冷肉汁或米沿水勤浇之,白露前后截下。”十月“种核桃,选壳光、绐浅、体重者。掘地二三寸,铺瓦,加粪;上种核桃,覆土,踏实,浇水。冬月冻裂壳,来春自生。下铺瓦者,使无人地直根,好移栽也。”这些方法几乎与近代所常用的技术完全一致。在果品加工方面,《农圃便览》详细介绍了梨酒、枣酒、樱桃干、杏干、桃干、桃纸、梨干、梨膏、柿饼、木瓜膏等的制作工艺, 其方法应是十分合理的。

(三)近代果树业萌芽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后,中国由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随着海运商埠的开放和外国传教士带来西洋果树苗木等,临沂的果品生产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子母梨、银杏、板栗、柿饼等地方土产果品开始销往海外,同治七年(1868)天宝山区出口黄梨5万包。光绪二十二年(1896)《山东沂州府费县乡土志》记有 “梨产西山者佳,颇外销。”民国初年,郯城县银杏主要交售英、德在上海的太古、怡和洋行及美国在天津的康宣洋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当时西洋果树品种的引入多是外国传教士来本地传教时带来。据谷川利善(日)记载:同治十年(1871)美国长老会员倪维思从美国引入的西洋苹果在烟台、沂水等地建园种植,为中国引入西洋苹果之始。光绪二十二年(1896)德国传教士华德胜引入丹顶、一斗金西洋苹果和巴梨、茄梨西洋梨以及洋櫻桃,还有欧洲葡萄品种玫瑰香、甜水及美洲葡萄黑虎香等,在费县洋山建园0.7hm2。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国传教士韩智泰引入洋樱桃和洋苹果265株,在沂水县圣母山栽植,获得了成功,随后传播扩散。稍后日本富有、次郎甜柿以及河北鸭梨、烟台香蕉苹果等也先后引入沂蒙地区,随之传入的还有这些果树的栽培技术。与此同时,沂水花红、蒙阴山楂等果品也相继传布至莒县、郯城、临沂等县。20世纪初期,沂蒙地区约有6万户左右的农民种植果树,各种果树发展较盛。民国8年(1919),山东省长公署印《山东各县乡土调査录》记载:郑城县特别出产银杏、栗子,输出品油栗子、核桃;临沂县特别出产银杏、核桃、黄梨,输出品桃杏仁;费县特别出产酸枣仁、雪花梨、红山査、银杏、核桃、柿饼、栗实,输出品黄梨、酸枣仁、柿饼;蒙阴县特别出产枣、柿、山査、桃、杏;沂水县花生出口为大宗,山果烟叶次之。从当时全省的情况看,沂蒙地区已是梨、柿、栗、核桃的集中产区。据《中国实业志》统计,民国22年(1933)临沂、鄕城、费县、蒙阴、莒县、沂水、日照7县果品总产量为140853t(表1)。其中,蒙阴和招远柿并列山东省第1位,蒙阴梨、费县核桃均居山东省第2位,费县、郑城栗也分列全省2、3位,日照柿为全省第3位。从统计的9种果品产量看,以柿(71579t)最多,占50.82%,梨(59918t)次之,占42.54%,其他依次为桃、杏、枣、栗、葡萄、核桃、苹果。

20世纪前期,沂蒙地区果品主要外销到上海、南京、徐州、青岛、济南,并出口到南洋、欧洲等地。民国22年(1933)果品外销总量达到54655t,占当时果品总产量38.8%,其中梨外销27150t、柿外销26400t、栗外销875t。这一时期,沂水县的沙梨、蜜桃,费县的子母梨、雪花梨、红魁苹果,郯城县的油栗等均闻名省内外。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临沂, 果树业遭受极为惨重的破坏,民国31年(1942)华北实业总署统计蒙阴、费县、郯城、日照4县果品产量只有2775t,仅相当于民国22年(1933)(136491。的2.03%,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损失。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政府先后建立了公营的临沂北关苗圃、临沐县小埠子苗圃、莒县浮来山林场、莒南县岭梅山园艺场和官地苗圃以及沂水县王庄园艺场,沂水、蒙阴、沂源、平邑、费县也随之建立了县苗圃、林场,培植果苗和栽植果树,全区果树生产开始有所恢复。到1949年临沂有果园面积4290hm2,各种果品产量15360t。

(四)50多年来的果业历程

1949年〜2004年的55年,是临沂果树业从传统生产方式走向现代化产业的历程,无论是资源利用,还是生产水平和试验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1.生产历程

1949年至2004年,临沂果树栽培面积、果品总产量分别增长了46.66倍和104.83倍。

期间有顺利的发展,也有困难的曲折,简明地可以分为4个时期。(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迅速恢复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沂的果业生产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本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果树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和农业部“以互助合作为中心,大力提高现有果树的产量和质量,有计划地积极向山区、荒地扩大垦辟果园”的方针,落实国务院对新建果园免征农业税的规定,以及1957年全国果树生产会议提出的“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因地制宜,依靠群众,有计划地大力发展果树生产,扩大购销和加工工作”等精神,把发展、提高果树生产,纳入了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临沂果树业由此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群众性的发展高潮。1951年秋,党中央毛主席指示沂蒙山区发展苹果生产,次年春上级无偿赠送莒南、蒙阴、沂水等县苹果苗2万余株栽植建园。1952年~1955年,用政务院“扶持革命老区建设”拨款,从辽宁调人数十万株苹果苗,品种为国光、红玉、红香蕉、倭锦等,分配到沂水、沂源、蒙阴、平邑、莒县、日照、莒南等县栽植,其中1952年调入12万株,在100余村建立苹果园400hm2,时称“北果南移”。50年代初期省财政投资辟建了沂水县东岭、沂源县荆山、莒县浮来山及平邑县天宝山等一批国营园艺场圃,示范、带动群众发展果树。当时山区丘陵地区多利用低山缓坡、荒场坟地,平原多在林前庄后的废墟地,河涯沙滩地新建果园,还有的平沟填汪栽植果树,也有些农户个人栽植零散的果树。在新发展的果树中,苹果增长最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苹果”生产的起步阶段。到1957年果树总面积达到9650hm2,总产量为46370t,分别是1949年的2.25倍和3.02倍。

这一时期果树生产的基本特点,一是以个体农户为经营主体,一些成方成片面积集中的果园实行专业队管理。二是相当数量的果园特别是新栽果园多为不施肥、不打药、不修剪的“三不”果园,广种薄收,效益低下。三是树种品种多为历史遗留,梨、柿、桃、板栗为主栽果树,软枣、沙果还分别有数百吨的产量。四是果品一般在产地集市销售,而且多是季产季销,只有干果和部分耐贮的水果品种进行土法贮藏和运销。

(2)集体经济曲折发展时期

1958年~1978年间,经历了“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和国民经济调整以及“农业学大寨”等时期,临沂果业生产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1958年~1959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当时还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号召)的推动下,果园面积迅速扩大,两年间面积增加到12866.7hm2(1959年)。临沂茶山、临沐时宅子、苍山文峰山、鄕城北关、沂南历山等国营园艺场也于此期建立。1958年还进行了果园打价入社运动,凡是集中成片的果园收归公社、大队集体所有。但在随后的三年困难时期,退果还粮,许多板栗、柿树、核桃等大树被砍,造成资源大量损失,果品产量锐减。1964年果品总产量15765t,仅相当于年的水平,比1957年还降低65.99%。1960年~196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临沂果业生产的低谷期。

1962年以后,根据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林果实行确权发证(地随树走),果园退耕免征,调整奖励政策,提高收购价格,建立健全果树技术队伍。1962年国家将苹果定为二类农产品,实行限购,全部由国家包销,禁止私人经营。1963年省人委指定临沂专区的黄梨、核桃、栗子、白果为全省集中产区。1964年~1966年,由省财贸办公室主持,省林业厅、供销社参加,聘请烟台老果区有经验的果农15人,来临沂专区与林业局、供销社组成14个“三结合”的“果树(以苹果为主)专车组”,分赴各县针对幼树不能适龄结果的问题,采取蹲点传授示范、跑面指导带动相结合的推广技术方式,培训当地果农。当时“地区果树专车组”设在莒县陵阳公社大官庄大队,使该大队1.6hm2苹果幼园产量由1964年的15t上升到1966年的60t,成为全区苹果高产的样板。平邑县果树专车组衣振东(栖霞县观里公社古村果农技术员),深入天宝梨区传授整形修剪和病虫防治等管理技术,受到当地果农的一致称赞。

1965年9月,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来临沂检査工作时指出:“要把果树生产列为发展多种经营的重要内容,特别要发展木本粮油果树生产。”临沂专区作了认真贯彻。随后各县还普遍建立了果品公司等果品统一经营机构,直接为果品生产服务。这一时期苹果在集体经营下,由于销路、价格的刺激,以及修剪等技术的逐步普及,产量直线上升,从1964年的0.35kt,1973年达到29.52kt,跃居临沂各种果品首位,成为临沂果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标志。70年代中期,全区在“农业学大寨”和“大干快上”群众运动的推动下,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会战工程(如长虹岭会战工程、卧虎山会战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果树生产也随之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1975年,地革委林业局提出苹果上“纲要”指标:平均666.7㎡产4~5年生0.15t;6~10年生0.75t;10~15年生1.5t;15一20年生2.5t;20~30年生3.5t。1977年,临沂果品总产130.19kt,首次超过历史最高产量(128.01kt),标志着临沂果品生产真正结束了恢复时期,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1978年、1979年全区果园面积和果品产量均有新的发展。

这一阶段果品生产经营的特点:一是生产大队集体所有,果园专业队经营管理,果园规模多为几公顷,大的几十公顷,多数果园经济效益尚好。二是栽培技术有了改进,重视了养猪积肥和绿肥的施用,整形修剪技术逐渐走向正规,控制或基本消灭了某些专食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三是果品结构向鲜、优方向发展转变,果品商品率也逐步提高。

(3)实行承包责任制后的全面发展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果园管理从大队专业队集体经营逐步转向个体农户承包经营。80年代初期,面积虽然增加不多,但产量上升较快。1984年果品改国营商业统一经营为多种渠道流通,开放水果市场,价格随行就市。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对果品营养价值的认识,使果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加之80年代中后期果园承包年限的延长和退耕还林还果以及荒山、荒滩拍卖的政策,都为果树生产带来了新的活力,临沂果树生产由此进入了第三次发展高潮。从1980年到1993年的13年,临沂果树面积由38.911m2增加到127.81hm2(其中1985年增加27.13hm2),果品总产由163.45kt增加到601.45kt。

此期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特点:一是加快了商品基地建设,1985年农牧渔业部分别在莒县、平邑县建立优质苹果、山楂商品生产基地。二是加大了国内外果树品种引进和本地优良品种选育的力度,苹果、葡萄、板栗等果树品种结构有了较大更新,红富士及元帅系短枝型很快取代国光、金帅等而成为苹果的主栽品种,彻底改变了苹果品种的传统结构。三是注重了果树适期结果早期丰产,密植(矮化)以及穴贮肥水、地膜覆盖、果园覆草、疏花疏果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苹果低产园改造取得成效,其间有904个苹果、梨成龄果园被评为省级样板园。四是果品总体质量不断提高,80年代中后期,临沂共获得省农业厅优质果品奖27个,蒙阴县野店乡毛坪村秀水苹果还于1989年获全国优质果品称号,同期地区农牧渔业局也评选出优质果品数十个。五是果品贮藏加工发展迅速,基本上是四季有果。六是“山楂热”过度,临沂1993年山楂产量一度列居果品产量第二位,为当时国内重要的山楂产区。

(4)买方市场形成后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时期

进入90年代,随着西北、华北地区果树栽培面积的过快增长,果品总量迅速膨胀,潜伏中的供求矛盾也随之不断加大,1994年开始苹果这一能够左右市场行情的大宗水果出现了全国范围内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的相对过剩,果品的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市场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果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临沂苹果生产1996年出现转折,面积、产量开始全面下降。桃、杏、银杏、板栗、石榴、草莓等果品从90年代中期均呈突跃式上升。1996年临沂果品总产一举突破1000kt,1997年果园面积突破200hm2。其间特别是桃异军突起,2002年其面积产量均以强劲的增长势头超过苹果居于果品首位,结束了苹果自1973年面积产量上升为首位果品后长达30年未变的历史。2004年全市果品总产1610.19kt(表2),比1993年增长了167.72%,11年平均每年增产果品91.71kt,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

临沂2003年水果产量超过10000t的乡镇有27个,其中平邑地方(56318t)、沂水泉庄(5280t)、蒙阴野店(50976t)、蒙阴桃墟(48211t)、费县朱田(40702t)、蒙阴高都(40278t)、蒙阴岱崮(37520t)、沂水诸葛(32445t)产量均在30000t以上,平邑武台、费县梁邱、蒙阴旧寨、蒙阴常路水果产量也超过20000t。临沂2003年各种果品产量所占比例依次为:桃35.18%、苹果30.39%、梨7.38%、板栗6.00%、葡萄5.94%、枣4.16%、山楂2.89%、柿1.61%、杏1.07%、李0.50%、樱桃0.35%、石榴0.21%、银杏0.19%、木瓜0.07%、核桃0.06%。

90年代中期以来果品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新优品种更新步伐加快,欧洲杏、日韩梨、欧洲甜樱桃、日本桃等相继成为主栽品种。二是果树管理技术趋于精细规范,果实套袋等提高果品质量的管理技术推广较快,2000年全市果实套袋总数超过10亿个。三是品牌意识特别是无公害(绿色食品)意识增强,到2003年全市共有6个果品获国家绿色食品、称号,37个果品获无公害农产品称号,还有注册商标近百个。四是一批果品新基地如蒙阴桃、费县梨、平邑石榴、莒南草莓、沂水葡萄、河东木瓜等基地迅速形成,郯城银杏、平邑山楂、费县板栗、苍山大枣、沂水杏等果品老基地也都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国内均有较高的知名度。五是果树设施栽培发展迅速,2004年以草莓、桃、杏、樱桃为主的水果设施栽培面积达到3586.6hm2,产量73.31kt,产值2.9亿元。六是果业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平邑齐鲁罐头城、山东绿润食品有限公司(莒南)、临沂华东水果批发市场以及蒙阴等县的各类果业经济合作社带动了贮藏加工和运销,2004年全市果品贮藏、加工量分别为145kt、143kt,市外果品销量超过1000kt。七是果树科技示范园渐成网络,1998年由市政府投资建设了市级果茶高科技示范园,1999年市农业局组织建设了200个县乡级果树科技示范园,总面积2815hm2,形成了较完善的果树示范园网络。八是生态观光果业得到开发,天宝山梨园景区、郑城新村银杏森林公园、茶山桃源景区、莒南栗王景区、费县石林梨乡景区等一批观光“大果园”已成为绿色沂蒙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推广科教概况

(1)推广机构与专业队伍

临沂的果树技术推广工作,是在解放后开始进行的。1949年由山东农学院园艺系预科班毕业分配到滨海专区的潘廷一,从事果树技术工作。1950年在滨海专署建设科内,设一名果树干部刘福鼎。当时主要通过国营园艺场、林场、苗圃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同时还通过政府号召、劳模(如莒南厉家寨的厉月举、蒙阴吉宝峪的亓永堂、费县石井的李瑞岚、平邑大埠槐的傅兴桂、沂水西旺庄的鞠太田等)带头以及建立基点(主要是合作社果园)、以点带面和举办实物展览等形式推广技术。沂水王庄、莒县浮来山、沂源荆山、沂水东岭园艺场分别于1949、1950、1952、1953年建立。当时劳动互助组织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农民业余学校等对推广果树技术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从1953年开始,由莱阳、苏州、熊岳、济南等农业学校毕业的果树(园艺)专业的学生(多为支援沂蒙山区的外地学生),相继分配充实到各县建设科或农(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担任果树干部(当时一般每县1人~2人),临沂果树科技推广队伍由此建立并逐步壮大。1957年临沂专区将果树生产划归林业部门,先后由刘佃堂、孙广生、李昌怀负责技术指导。1957~1958年还先后建立了国营蒙阴石花园、临沂茶山、苍山文峰山、沂南历山、郷城北关园艺场,同期临沂北关苗圃及临沐小埠子苗圃(均为1947年滨海专署建立)也改建为国营园艺场。为培养果树技术力量,1959年在临沂农业学校设立了果树专业,逐年不断地培养果树技术人才。1960年临沂专区农科所,还设立了果树园艺专业研究机构,从事果树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1964~1966年,由省财贸办公室等聘请烟台果农15人,分赴临沂专区13个县,参加由地县林业、供销、果农三结合组成的果树“专车组”,巡回宣传果树管理技术。1964年、1966年以林业部门、国营园艺(林)场为依托,分别成立了专区果树科研协作组、国营园艺场科研协作组,组织开展果树科研活动。1970年临沂果业推广系统技术干部120人,比1960年(40人)增加80人。1977年,地区林业局成立蚕果科,负责全区果树技术推广工作。

随着果树生产的发展,人才培训受到重视,科技队伍逐步壮大,果树技术推广机构也逐步建立并得到完善。到1978年,全区有533处以公社或管理区为单位建立的果树科研交流网,1297个大队果园建立科研组,2500个大队果园建有病虫测报小组。1980年12月,地区果树园艺学会成立,各县果树园艺学会也随后成立。1981年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以后,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始晋升相应的技术职称。80年代各县还普遍建立了农(林)业技术中学(职业中专),设有果树、林果、果蔬、园艺等专业,学制2~3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临沂地区分校还开设了果树专业(中专),后又开设果树专业专科、本科班, 培养果树技术人才数千人。1983年4月,行署决定将园艺场、茶试站由林业局移交农业局管理。1984年4月,地区农牧渔业局设立果茶技术指导站,同年8月地区林业局设立经济林管理站,各县及重点果产区乡镇也开始建立了果树(茶)站或经济林站。1985年12月行署决定将水果茶叶生产划归农业部门管理,时全区果树技术干部有255人。1989年1月,地区果树保护技术协作组成立,成员40人。1992年9月地区果茶技术指导站升格为地区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县级),内设果茶技术推广科、综合科和生产经营科,时年临沂果业技术干部364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56人)。到2003年,临沂12县区均设有果树(茶)技术推广机构,蒙阴、费县、沂水等县为独立设置的正科级事业单位,有106个乡镇设立了果树(茶)站,全市果树专业技术干部总数53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82人,中级职称188人,果业科技力量大为加强,基本适应了全市果业事业发展的需要。数十年来,临沂果树技术推广人员含辛茹苦,跋山涉水,为普及推广技术,培训果农技术人员,发展临沂果树生产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全市果树生产由传统经营向现代化管理的转变。

(2)果树科技研究工作

临沂的果树科技工作始终为果树生产的需要服务,因此其工作重点也都与生产发展相一致。50年代初,当时的生产任务是要求迅速恢复生产,科技工作的重点是总结群众经验,调査果树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50年代中后期是临沂果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因此嫁接育苗技术的实验占有较大比重。60年代起,核桃、板栗等木本粮油果树被摆到重要位置,于是这些果树的生物学特性及丰产栽培成为研究的重点。同时随着大树的高额丰产,大小年结果开始加剧;幼树的大量发展,新区适龄结果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时期果园水土保持、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防治等技术均有所加强,大树丰产稳产、幼树早期丰产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在60年代末期,苹果、梨大面积每666.7m2产3~4t的配套技术基本成熟,使临沂果树的栽培技术处于山东的先进水平。

进入70年代,在引进板栗等果树优良品种、改实生繁殖为嫁接繁殖,加强土肥水(特别是绿肥)及人工授粉,观察果树生长结果习性和修剪技术反应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临沂果树科技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扩大了研究范围,树种增加到银杏、山楂、杏、樱桃、草莓等,内容上增加了提高果品质量、果品贮藏保鲜、加工利用,在良种选育引进、矮化密植栽培、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果园覆草、疏花疏果、病虫预测预报等方面均有所进展和深入,获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和优秀论文。90年代以后,果树品种结构调整、高档创汇果品生产、果树设施栽培、无病毒苗木培育等成为研究重点,果实套袋、无公害栽培等技术已臻成熟,明显地提高了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90年代中期开始的高档水果出口较好地促进了品种更新、学术交流(智力引进)以及科技进步。

、自1978年开始对科技成果正式授奖以来至2003年,全市果业系统共获得地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01项,其中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部级39项,市厅级161项。出版发行专著、技术书籍24册,公开发表论文463篇,其中部级论文117篇(均详见附录),还编辑了《果树科技通讯》、《临沂果树》、《果树保护通讯》等内部刊物以及其他大量的科普推广资料。临沂果业科研成果有些还进入了国内先进行列,全国着色系富士苹果试验协作会议(1986)、全国山楂幼树早期丰产经验交流会(1987)、全国矮化苹果协作组会议(1988)、中国农科院白僵菌防治桃小食心虫项目验收会(1989)、全国新红星苹果技术开发鉴定会(1990)、林业部板栗低产园开发验收会(1990)、农业部苹果幼树优质丰产开发会议(1991)、全国第三届银杏学术研讨会(1994)、科技部优质无公害苹果植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验收会(1999)等全国性果树专题会议先后在临沂召开,在国内果树行业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二、临沂果树的生态条件

(一)地形与河流

1.地形地貌

临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区南部,南襟广袤的江淮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而南有沂山、蒙山、尼山等主要山脉呈西北东南向延伸,控制着沂沐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的流向。以沂沐河为中心,北、西、东三面群山环抱,向南构成扇状冲积平原。山脉大体分为三支:一是沂山山脉,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m,沂水泰薄顶、莒南马警山及莒县浮来山等属该山脉;二是蒙山山脉,主峰平邑龟蒙顶海拔1156m,为全市最高峰 (山东省第二高峰,仅次于泰山),平邑、蒙阴、费县交界处的挂心撅子、费县塔山、沂水狼炕子山、沂南大青山、兰山茶山等属该山脉,沂山、蒙山属于鲁中南低山丘陵的主要脊骨;三是尼山山脉,境内跨平邑、费县、苍山县境,构成“尼山穹窿”,平邑天宝山、费县钟罗山、苍山抱犊崮等属于该山脉。境内还有不少由流水侵蚀形成的“桌状山”,当地称为“崮”,素有沂蒙七十二崮之称。

临沂境内地形比较复杂,山地、丘陵、平原俱全。山地集中分布在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费县等县,占总面积的18%,地势较高,一般海拔400m以上,山地植被茂密,是林果业、畜牧业的主要基地。结晶岩山体(通称砂石山)与沉积岩山体(通称青石山)并存,是本区山地的突出特征。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区外围,沂水、沂南、莒南、兰山、苍山、临沐、鄕城、平邑等县均有分布,占总面积的44%,以沐河以东分布较广,一般海拔200m~400m,土壤砂性大,适耕性好,适宜发展林果业。平原有沂沐河冲积平原、山间河谷平原、涝洼平原,占总面积的38%,便于农作物利用,发展果树特别是银杏、板栗、葡萄、桃等有一定潜力。2.河流水系

临沂属淮河流域,有沂河、沐河、滨海和中运河4个水系。主要河流为沂河和沐河,10km以上的河流300多条。沂河发源于沂源县鲁山南麓,干流经沂源、沂水、沂南、兰山、河东、罗庄、苍山、郑城等县区至江苏后流入骆马湖,全长570km(常称千里沂河),境内流长287.5km,流域面积10790km2,为临沂第一大河,也是山东第二大河(仅次于黄河),蒙河、祐河、汶河、沫河、柳青河、白马河等为其主要支流。沐河发源于沂山南麓,干流经沂水、莒县、莒南、河东、临沐、鄕城等县区,至江苏注入黄海,境内流长252.6km,流域面积5320km2,为临沂第二大河,浔河、汤河、夏庄河等为其主要支流。沂沐两河平行南流,纵贯全市南北。属中运河水系的河流有武河、东泇河、西泇河等,都经苍山县境内至江苏省境流入中运河。滨海水系河流有绣针河、相邸河、洙溪河等,皆流入黄海。境内河流属于山洪河道,支流众多,源多流急,流量受季节影响,丰枯悬殊。

境内还建有岸堤、跋山、沙沟、陡山、许家崖、唐村、会宝岭等大型水库7座,中小型水库874座,总蓄水能力可达34亿m3。

(二)土壤条件

1.土壤类型 ,

根据临沂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査(1979~1987)资料,境内土壤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棕壤

又名棕色森林土,主要分布于沐东丘陵和蒙山、四海山等山体及其周围,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等酸性岩类风化物为主,呈微酸性,是临沂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由于注意水土保持和精耕细作,使棕壤土向着土肥相融和稳水、稳肥、稳温的方向转化,在本市农林果茶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棕壤耕层养分含量:有机质0.35%~0.99%,碱解氮29.0~47.0ppm,速效磷1.8~6.0ppm速效钾38.0~78.0ppm。

(2)褐土

又名褐色森林土,主要分布于沂沐河以西石灰岩山体及其周围,成土母质为石灰岩、砂页岩等,一般中性至微碱性,速效钾含量较高,保肥能力较差,是全市面积第二的土壤类型,也是临沂农业的主要基地,适宜于梨、山楂、核桃、柿等多种果树的生长。褐土耕层养分含量:有机质0.89%~1.00%,碱解氮57.0~62.0ppm,速效磷2.2~2.3ppm,速效钾62.0~100.0ppm。

(3)潮土

也称冲积土、黄土,集中分布于沂、沐河中下游及其河流两岸、临鄕苍平原及滨海平原,是在河流沉积物上发育的土壤。潮土质地适中,养分含量较高,呈中性至微碱性,生产性能较高,为高产土壤,是本市重要的农业基地,适栽葡萄、梨、银杏、板栗等果树。潮土耕层养分含量:有机质0.93%~1.25%,碱解氮平均70ppm,速效磷6.0~6.5ppm,速效钾97.0~98.0ppm。

(4)砂姜黑土

是一种具有“黑土层”和“砂姜土”的暗黑土壤。主要分布于沂沐河冲积平原、涝洼平原,成土母质为浅湖沼沉积物,透水性差,易于板结,但富含有机质,潜在养分高,适种水稻、大蒜、小麦等作物,一般不宜种植多种果树。砂姜黑土耕层养分含量:有机质平均1.3%,碱解氮61.5ppm,速效磷1.88ppm,速效钾91.0ppm。

(5)水稻土

为不同类型的土壤经长期种植水稻发育而成的一种新型土壤。主要分布于本地南部。该类土壤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排灌条件较好,水旱轮作,多属稻麦两熟制,干湿变化频繁,也较有规律,目前临沂水稻土仅处初级发育阶段。

2.土壤养分

(1)有机质

全市土壤表层范围有机质含量幅度0.3%~2.0%,平均0.87%,属偏低水平。

(2)氮素

土壤全氮范围值为0.02%~0.12%,平均为0.057%;碱解氮含量为10~200ppm,平均48.5ppm。总体氮素含量属中等偏下水平。

(3)磷素

土壤含磷范围值为0.007%~0.064%,平均0.02%;速效磷0.5~23.0ppm,平均4.0ppm。多数土壤磷素含量不足。

(4)钾素

土壤速效钾含量20~160ppm,平均65.5ppm,总体属中等水平。

(5)微量元素

土壤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为:水溶性硼0.33ppm(临界值0.5ppm),有效铝0.lppm(临界值0.15ppm),易还原铳257Ppm(临界值lOOppm),有效铁21.5ppm(临界值5ppm),有效锌0.45ppm(临界值0.5ppm),有效铜1.18ppm (临界值0.2ppm)。

(三)气候条件

临沂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型气候,介于南方湿温气候和北方干冷气候之间,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晴朗,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属最佳气候区之一,有利于落叶果树的生存繁衍。

1.光热资源

临沂市全年平均气温12.5°C~13.5°C,1月是气温最低的月份,平均气温-2°C~一1°C,极端最低气温一24.9°C,1月是气温最高的月份,平均气温25°C~26°C,极端最高温度40°C,年活动积温(≥10°C积温)为4200°C~4400°C。全市平均地面温度在14°C~16°C之间,比气温高2.0°C左右。临沂年均太阳辐射量为118.9千卡/cm2,年平均日照率为54%~59%,日照时数为2400~2600小时,以5~6月最长,为225~263小时(其中“夏至”可达14.5小时,“冬至”最短近10小时),3~10月果树生长期间,平均224.2小时(略高于山东省平均数218.7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30天。丰富的光热资源条件,能够充分满足果树生长发育的需要。无花果等在本地可以露地越冬,60年代费县采取地窖等冬季保护措施,还可栽植柑橘、佛手等亚热带常绿果树。2000年鄕城、沂南县由广西等地引进荔枝、芒果、龙眼、香蕉、青枣、洋桃、番木瓜、沙田柚等南方果树,进行大棚保护地栽培,初步看生长结果尚可。2.降水资源

临沂距海较近,又位于泰沂山地南侧,因而成为山东省内降水最丰沛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为750mm~920mm。受地形和天气系统的影响,市内降水东南部多于西北部,而且在中部有东北一一西南向的多雨带,降水量900mm以上。市内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丰沛,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70%,7、8月最为集中,冬春季节降水较少。全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4%~72%之间。

总之,临沂市的气候条件对落叶果树的生存和生长具有较高的综合优势。4~5月间气温回升快,有利于开花和坐果;春夏之交日照充足,对花芽分化有利;夏秋稍旱而光照强则有利于改善果实品质。与南邻诸市地相比,年日照时数多200小时左右,夏季湿度较低,果树光合作用强,病虫害较少,秋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品质;与北方诸市地相比则热量大,生长季节长,果树的生物产量髙,有利于早期丰产;冬季气候不严峻,前免受冻害威胁,故苹果、梨、甜樱桃、黄肉桃、洋梨、柿、葡萄、石榴等落叶果树在临沂均有广泛分布。

临沂气候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水汽多由夏季风从海洋带来,而季风进退早晚以及强弱的不同,致使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时常出现春旱、夏涝又秋旱的年景。低温对果树也有一定影响,由于本地春季回暖早,一旦遇到平流寒潮,早花树种如樱桃、李以及梨、苹果的某些品种在局部地区会发生霜冻,危害授粉或坐果。风雹灾害每年均有发生,当雹粒大于黄豆粒时,对果树产量和质量有较大影响,不过每年发生范围较小,对整个果树生产影响不大。

三、临沂果树资源概述

临沂是中国温带落叶果树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山东果树志》(1996年版)以及陈修会《沂蒙山区的名特果品资源评述》(1997)、赵晓光《沂蒙山区野生果树种质资源》(1998)等的记述和有关调查统计,临沂一带的果树资源,包括原产、原有及引进的有13个科,27个属,80个种和16个变种,品种1000多个。由于各种统计依据和分类范围不同, 难以精确划一。现按植物学分类系统加以概述。种及种以下描述见果树专篇;对本志未写专篇的某些种,则略加叙述,以补专篇的不足;仅引进观察保存或存量极少的若干种,则没有单列。

(一)银杏科(Ginkgoaceae)

银杏属(Gnfcgo L.)

银杏(G.bilobaL.)裸子植物,古老树种。莒县浮来山有全国最古老的银杏树。鄕城县沂河两岸有大量集中栽培,已选出郯城9号、鄕早、魁铃等优良品种。

叶籽银杏(G.bilobauarepiphyllyMak.)偶有发现,沂源织女洞林场及苍山下村乡有数百年生大树。

垂枝银杏(G.biZofia uar.pendu/a Carr.)鄕城县渔场、新村偶有发现。(二)核桃科(Juglandaceae)

1.核桃属(Jitglans L.)

核桃(J.regiaL.)沂蒙山区古老树种,大都为晚实类型,主要分布在平邑、费县、苍山等地,大花皮核桃为其优良类型。60年代开始引进新疆核桃,大多为早实类型,后又引进了元丰、香铃等多个早实、壳薄的优良品种,费县芍药山栽培较多。

核桃楸Maxim.)沂蒙山区原生树种,有中新世时代的化石,沂山、尼山、蒙山均有野生。可作核桃砧木,抗寒力强,仁可榨油。

野核桃(J.cathayensisDode.)又名山核桃,沂山原生,化石中有其近似对应种鲁核桃 (J.zniocaxAayensis)。北部山区有野生,主要作核桃砧木,耐瘠薄,仁也可食用。

此外,尚有黑核桃(J.nigraL.),临沂90年代中后期引进。

2.山核桃属(CwyaNutt.),长山核桃(C.illnoinensisKoch.)原产美国,70年代平邑县万寿宫林场引种。

(三)桦木科(Betulaceae)

榛属(Corylus L.)

平榛(C.heterophyllaFisch.)小乔木或灌木,坚果近球形,种仁可食,蒙山等山区有少量野生分布。此外,在沂山中新世化石中有心叶榛(C.mallissima)。

(四)山毛榉科(Fagaceae)

栗属(Castanea Mill.)

板栗(C.mollissimaBL)临沂古老树种,是主要果树之一。沂山中新世化石中有大叶板栗(C.miomollissima)。主要产区有郯城、莒南、蒙阴、沂水、费县、河东,已选出油光栗、蒙山魁栗、矮丰等优良品种,还发现有特有品种垂枝栗。

此外,还有日本栗(C.crenaia SiehetZucc.)及其变种朝鲜栗(C.crenata var.dtdcisnakai Sieb.et Zucc.)的一些品种,莒南县90年代引进。

(五)桑科(Moraceae)

1.榕属(Ficus L.)

无花果(F.caricaL.)鲁南有少量非生产性栽培,有5个品种,即绿色2个,紫色2个和乳黄色1个,其中绿色瓢形最多。春花夏果者可达120g以上;夏花秋果者形小,一般仅有30~50g。

2.桑属(Morus L.)

白桑(M.albaL.)也称桑棋、家桑、鲁桑。北部山区盛栽,果可食用或酿酒。

山桑(M.aiutrafePoir.)又名鸡桑。山间半野生,叶小果也小,暗红色,可食。(六)蔷薇科(Rosaceae)

1.梨属(PyrusL.)

白梨(P.bretschneideriRehd.)沂蒙山区古老树种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尚有400年生的老梨树。以平邑县天宝山集中栽培的槎子梨、子母梨而著称。

沙梨(P.pyrifoliaNakai)临沂沙梨有两类:一类为地方品种,如紫酥梨、红雪花梨等;另一类为日本梨,如晚三吉等,80年代以后引进的丰水梨、黄金梨、大果水晶已成为本地的主栽品种。

秋子梨(P.wuriensis Maxim.)多为野生,可作耐寒砧木。

洋梨(P.communisL.)最早19世纪末期引入费县,其中以巴梨为主。

杜梨(P.betulaefoliaBge.)原生树种,鲁中南山区向阳山坡常见,苍山县驴脖山一带仍有百年大树,是白梨、沙梨的良好砧木。

褐梨(P.phaeocarpaRehd.)原有树种,果球形或椭圆形,褐色至黄褐色,果径一般仅2.0~2.5cm,种子较大,多作沙梨砧木。

豆梨(P.calleryanaDecne.)又名鹿梨。因叶片无毛,当地称明杜梨,数量较少,为洋梨的优良砧木。

2.苹果属(MalusMill.)

苹果(M.purnilaMill.)中国苹果(绵苹果、彩苹)自古就有栽培。据17世纪中叶本地的一些地方志记载,当时沂水等县已大量栽培,现已罕见。西洋苹果品种是19世纪末期开始引入临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迅速发展,50~70年代以国光、金帅等为主,80年代末期以后以红富士、新红星等为主,1973~2001年为临沂第一位果品。

70年代以后,临沂引进东茂林的M系、MM系苹果砧木,因此,本地又增加了道生苹果(M.purnila var.praecox Pall.)和乐园苹果(M.pumila uar.paradisiacal Schneid.)2个变种。

沙果(M.asiaticaNakai)又名花红。临沂古老树种,也是农家传统果品之一,分布面较广,具有早熟、丰产、树寿长、抗逆性强等优点,唯果小,不耐贮运,使这一传统的原生果树逐年被苹果所代替,目前仅有极少量栽培,有蜜果子、秋风蜜、伏魁、秋魁、斑紫、大花红、小花红7类。

楸子(M.prunifoliaBorkh.)鲁中山区原生树种。在临沂集中分布于沂水、蒙阴等县, 当地称“海棠果”,为苹果的优良砧木。

西府海棠(MMmaZusMak.)沂蒙山区原产。类型较多,如砘轱辘、难咽、八月芒子、林檎等。以难咽为其主要类型,蒙山尚有近300年生的老树。由于长期与楸子混生,在集中分布区有不少天然杂交类型。作为苹果的优良砧木,亲和力高,耐盐碱,抗旱,但不耐涝,也不耐白粉病。

山荆子(M.baccataBorkh.)50年代引自东北,主要供作砧木。随同引入的还有毛山荆子(Kiaccoza uar.monzishirica Schneid.),数量较少

湖北海棠(M.hupehensisRehd.)湖北海棠的一个类型为平邑甜茶,分布在平邑县蒙山的白云岩、恶峪一带,海拔700m左右,老龄树在龟蒙顶周围仍有保留,约2000余株,幼龄树在山沟及谷底较多,在常年流水的溪旁仍能生长。其与苹果亲和,耐涝碱,具无融合性生殖特性,为国内闻名的苹果砧木资源。

苹果属资源除上述6个种、3个变种外,尚有垂丝海棠(M.halliana Koehne)和海棠花 (M.spectabilis Boikh.)2种观赏兼砧木用种,仅庭院有少量栽培。

3.木瓜属(Chaenomeles lindl.)

光皮木瓜(C.sinensisKoehne)又名木瓜、木梨,自古栽培,各地散生,苍山、郑城、费县尚有数百年生的老树。果可加工蜜饯或药用。

皱皮木瓜(C.speciosaNakal)又名贴梗海棠,自古栽植,河东区有集中栽培,已选出罗扶、一品香等优良品种。果可供加工或入药,并兼作庭院观赏栽培。

日本木瓜(CJaponicaLindl.)又名倭木瓜,原产日本,90年代引入,矮灌木,供观赏。

毛叶木瓜(C.ort/iayCTwisSchneid)又名木瓜海棠,果实入药,90年代引入。

西藏木瓜(C.tibeticaYfl)原产西藏,近似毛叶木瓜,惟叶边全缘,90年代引入。

4.榅椁属(Cydonia MiD.)

榅桲(C.oblobgaMill.)自古引入,又名文香果,仅苍山、平邑、沂水、沂源县有零星栽培,平邑县锅泉林场有株老根椁450年生(为省内最大的榅桲树)。沂水、沂源县集市上尚有少量出售(群众也叫“香楂”),果实人药,也可作果酱,是洋梨的矮化砧木。

5.山楂属(Outoegus L.)

山楂(C.pinnatifideBge.)原生沂蒙山区,沂山中新世化石中即有山楂化石,又名山里红。山区分布广泛,半野生,以鲁中南山区为多,果小,供砧木用。

大果山楂(C.pinnatifidauar.majorN.E.Br.)即普通栽培山楂,资源十分丰富,早期以临沂大金星较为著名,后又选出甜红子、超金星、甜香玉等优良品种。平邑、沂水、费县等地为老产区。

山东山楂(C.wattiana Tiemsl.)沂山一带有少量野生,果黄色,小型。

野山楂(C.cuneata Sieb.et Zucc.)原生种,沂山中新世化石中有楔叶山楂 (C.miocuneata)。沂蒙山区山间野生,可作大果山楂的砧木,抗性强,果可食用,亦可入药。

毛山楂(C.nmimowiczii)野生于天宝山区一带,量少。一年生枝及叶面着白色柔毛,果小型,幼时被柔毛。

6.树莓属(IZutes L.)

托莓(R.crataegifolius Bge.)又名覆盆子,山间野生,果可食,也可加工。

茅莓(R.pamifolius L.)又名草杨莓子,山间野生,果可食用或加工。

7.草莓属 (Fragaria L.)

东方草莓(F.orierualisLes.)野生于山间坡地或林下,果较小,可食用或加工。

四季草莓(F.vescavar.sempeiflorens)是野草莓(F.vescaL.)的变种,一年可开花结果2~3次。有少量栽培。

凤梨草莓(尸.ananassaDuch.)又名大果草莓,是一个园艺杂种,目前栽培的品种大部为国外引进。

8.李属(Prunus Mill.)

桃(P.pemicaL.)古老树种,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临沂是中国北方桃的主产区,栽培品种大都属华北系统的硬肉桃,50年代以后引进的华中系水蜜桃及黄肉桃、90年代引进的川中岛等日本桃均表现良好。有以下4个变种:

⑴蟠桃(P.persica var.ampnessaBean.)果实扁,品质较好,产量中等。

(2)油桃(P.persica uar.nectarina L.)又称李光桃(当地群众也有俗称“胡丝赖”的),果实光滑无毛,较小,皮肉多为红色,味酸。原有少量栽培,80年代以后相继引进一些大果品种。

(3)寿星桃(P.peraicauar.densaMakino)古老树种,有少量盆栽,可供观赏。作桃砧木时,有矮化作用。可作矮化育种资源。

(4)碧桃(尸.persicavar.duplex)有红花、白花和垂枝3种,重瓣,观赏用。

山桃(P.davidianaCarr.)古老树种,多生于山坡山沟,树干光滑,花期长,可与毛桃相区别,主要供观赏,用作桃的砧木时,生长不及毛桃。

扁桃(P.communis L.)临沂90年代引进美国扁桃,品种主要有浓帕尔、美新、那普拉斯等。

杏(P.awniacaL.)古老栽培种,西汉初(公元前1世纪)已有栽培。沂水、苍山、费县等为老产区,优良品种有沂水丰甜榛杏、临沂双大金杏等,90年代引进的凯特、金太阳等欧洲杏发展迅速。除鲜食品种,尚有蒙阴宿胡榛杏等仁用杏品种。

此外,80年代曾引进西伯利亚杏(P.sibiricaL.),主要用作杏的抗寒砧木。

梅(P.mumeSieb)自古就有栽培,沂山中新世化石中即有短梗梅。秦汉以前的气候较近代为暖湿,适宜梅的生长,唐代以后,气候变冷,栽培渐少。明清时期本区地方志都有梅的记载,现仅在公园花圃等处有栽培。

李(P.salicinsLindl.)自古有之,品种类型较多,但数量较少,以帅李、玉红李、扫帚红李为佳。

杏梅(P.simoniiCarr.)又称杏李,俗称秋根子,至少有600年的栽培历史。零星分布,苍山、沂水、郯城等地稍多。常与杏、李混栽。果面上的果粉与茸毛并存,用杏或李作砧木繁殖。

欧洲李(P.domesticaL.)又称西洋李,80年代以后引进了蜜思李、黑宝石李、红美丽李等品种,表现良好。

此外,本地80年代以后还引进了樱桃李(P.cerasiferaEhrh.)及其变种紫叶李 (P.cerasifera uar Bailey),庭院树种,果也可食。

中国樱桃(P.pseudocerasusLindl.)又称小樱桃,古老栽培种,鲁中南山区广泛栽培。以大红樱桃等为地方良种。

欧洲甜樱桃(P.auiumL.)又称大樱桃,19世纪末期引入沂水、费县,后逐渐传遍沂蒙山区,品种以大紫、那翁等为多,80年代以后又引进的滨库、佐藤锦、意大利早红、早大果等品种。

欧洲酸樱桃(P.cerasusLedeb.)与欧洲甜樱桃同期引入,果实酸味重。仅平邑县南

部山区一带有成片栽培,品种有紫冠、毛把酸等。“山樱桃(P.MruZata Lindl.)蒙山有少量野生,可作甜樱桃砧木。

毛樱桃(P.MtosaHiunb.)古老树种,蒙山有少量分布。作桃、李砧木时,有一定的矮化效应。

山区原有的野生种尚有欧李(P.humilis Bge.)、郁李(P.japonice Thumb.)和麦李(P.grandulosa Thunb.),果小可食,仁人药。

(七)芸香科(Rutaceae)

1.枳属(Ponrintf Raf.)

枸橘又名枳壳,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山海经》、《淮南子》均有“橘逾淮而为枳”的记载。是柑橘的优良抗寒砧木,也是果园的良好绿篱植物。日照、鄕城、费县等地分布较多。

2.金柑属(FoWundfa Swing.)

金橘(Rmorgorira Swing.)别称金枣,有少量盆栽。

3.柑橘属(CftrasL.)

甜橙(C.sinensisOsbeck)家庭盆栽,如冬季保温,光照适宜,果实可以成熟。

柑橘(C.reticulata Blance)其中温州蜜橘有少量盆栽。

4.花椒属(Zanihoxylum L.)

花椒(Z.siniulaysHance)古老树种,山区普遍栽培。干果可作香料,种子榨油。

崖椒(Z.schinifoliumSieb.etZucc.)又名香椒子、枸椒,山区野生或栽培。

(八)无患子科(Sapindaceae)

文冠果属 (Xanthoceras Bge.)

文冠果(X.sorbifoliaBge.)古老树种,山区有少量分布,平邑县万寿宫林场有300年生大树,种子可榨油。

(九)鼠李科(Rhamnaceae)

1.枣属

枣(Z.jujubaMill.)原生树种,有中新世化石。鲁中山区躺枣产区为山东三大枣区之一,长红枣为其代表品种。还有变种龙爪枣、葫芦枣、无刺枣。

酸枣(Z.spinosus,Hu)原生树种,过去作为枣的变种,近年来有人认为是枣的原生种,通常为灌木,莒南、费县等地也有乔木酸枣。遍及山区,可作为枣的砧木。果实较小,形状多样,味酸甜,有药用价值(民间称醒睡子)。

2.枳椇属(Hovenia Thunb.)

枳棋(H.dulcis Thunb.),俗称拐枣,古老树种,山丘间野生。果梗肉质,弯曲,经霜可食,种子入药。

(十)葡萄科(Vitaceae)

1.葡萄属

古老树种,中新世化石中有2种古葡萄化石。

山葡萄俗称野葡萄,沂蒙山区较多分布,一般均在海拔500m以上,较抗寒。蒙山野葡萄沟生长着近百年生的山葡萄数千株。毛葡萄也称五角叶葡萄,俗称岩垒、燕蕌,大部分布在海拔4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区,沂山、蒙山、抱犊崮等山区均有分布,在费县、苍山等县有人工或半人工栽培。

蘡薁(V.thunbergii Sieb.et Zucc.)山区、丘陵间均有分布,一般分布在海拔400m以下。蒙山发现其变种,多裂叶蘡薁,数量甚少。

葛藟(V.yZexuosQ Thunb.)也称千岁藟,山区丘陵间野生。

欧洲葡萄为主要栽培种,其中一部分为古老品种,如龙眼、牛奶等,属东亚类群。20世纪中后期引入了欧洲酿造品种及欧美杂交品种。

美洲葡萄又名狐葡萄,与欧洲酿造品种同期引入,因果实有特殊气味,栽培较少。

秋葡萄(V.romanetiiRoman.)沂山有秋葡萄古化石。目前仅个别山区有其野生群落,数量甚少。

2.蛇葡萄属(Amperfopsis Michx.)

在沂山山旺中新世化石中有本属的2个种,即械叶蛇葡萄、山旺蛇葡萄。目前临沂有以下3种。

葎叶蛇葡萄俗称水葫芦,分布于山区丘陵,野生。果可食用或加工。'

蛇葡萄(AsinicaMiq.)野生种,山区有少量分布,浆果近球形,蓝色,可食。”

白蔹(A.japonica Ihunb.)野生,山区有分布。果可加工或食用。

(十一)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

猕猴桃属(Actinidia Lindl.)

中华猕猴桃(A.chinensis Planch.)70年代末期开始引种试栽,费县、兰山、蒙阴、平邑、鄕城等地有少量栽培,品种以庐山香、魁蜜为主。

美味猕猴桃(A.delicioce C.F.Liang)与中华猕猴桃同期引入,品种有海沃德、秦美、徐香等。

(十二)安石榴科(Punicaceae)

石榴属(ZWcaL.)

石榴(P.granamL.)古老树种,2000多年前引入,苍山、平邑等地集中栽培,有大青皮甜、大红皮甜、大马牙甜等地方良种。

(十三)柿科(Ebenaceae)

柿属(Diospyros L.)

柿(D.kakiL.)原生树种,沂山有中新世野柿子化石标本,是沂蒙山区主要果树之一。栽培广泛,其中苍山满堂红柿等加工的柿饼称“沂州柿饼”,为国内名优产品。4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富有、次郎甜柿品种,栽于沂南。80年代后又引入西村早生、新世纪等多个日本甜柿品种。君迁子(DZotusL.)又名软枣、黑枣。沂蒙山区有广泛分布,半栽培种,主要作砧木。,果经霜变黑,可食。沂水县有无核品种,其栽培也很久远。在上述果树资源中,有不少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半野生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尤其是用于加工天然果汁和清凉饮料的资源,潜力很大,可作为进一步发展果树生产的后备资源。

四、果树生产经验与科技成就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临沂果树技术推广部门和广大果树科技工作者一直十分重视果树科学技术的调査总结与研究推广工作,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生产经验和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推广效果好的果树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不断应用于生产,为临沂果树生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引进推广国内外果树品种

从50年代起,果树科技工作者不断引进推广各种果树品种。发展了金冠(金帅)、红星等优质高产品种及耐贮藏的国光等苹果品种,使伏花皮、祝光、倭锦等品种比重逐步下降;80~90年代引进推广富士、新红星、乔纳金、嘎拉等品种。梨着重发展了砀山酥、金花等品种,有的改接了原有的绵梨等地方劣质品种;90年代推广了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育成的绿宝石及丰水、黄金等日本沙梨和红考蜜斯等西洋梨品种。桃先后引进推广了上海水蜜、岗山白、罐用黄桃、寒露蜜等品种,90年代又推广早熟且适于保护地栽培的五月火、曙光等油桃以及日川白凤、川中岛白桃等日本桃品种。凯特杏、金太阳杏以及蜜思李、黑宝石李等也于90年代引进并推广。葡萄引进推广了巨峰等优质鲜食品种、佳利酿等酿酒品种,90年代引进推广了藤稔、红提、黑提等葡萄品种。枣引进了圆铃枣、梨枣、沾化冬枣等。樱桃先后引进推广了那翁、大紫、红灯、早大果等品种。草莓先后引进推广了宝交早生、丰香等品种。核桃引进了新疆薄壳以及香铃、鲁光等早实丰产的品种。板栗选出推广了20多个优良品系,全面推广嫁接繁殖,板栗幼树基本实现品种化生产。良种的引进推广,改变了果树树种品种原有结构。至90年代末,生产上新发展果树的优良品种比重已达到90%以上。

(二)地方果树品种选育

50~60年代,临沂果树科技工作者对一些农家果树品种类型陆续进行了调査整理,发现了不少地方果树品种,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较丰富的品种、砧木资源。70年代以后,地区林业局组织各县开展了苹果、板栗、核桃等果树的良种选育工作。平邑县农业局、郑城县林业局、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市经济林管理站、莒南县林业局、平邑县天宝山镇果树站、沂水县诸葛镇果树站、沂蒙香果育繁所、沂州木瓜研究所等先后进行了果树品种的选育工作,整理选育推出的果树品种(系)近百个,主要有:早红玉、仲秋、香富士苹果品种;天宝香、宝山酥、香梨王等梨品种;五棱红、甜红子、超金星、面红子、甜香玉、短枝金星等山楂品种;清香蜜、富山香桃品种;沂水丰甜榛杏、临沂双大金杏等杏品种;帅李、玉红李等李品种;罗扶、长俊、红霞、一品香、玉佛、奥星、金香等木瓜品种;鄕城油光栗、蒙山魁栗、矮丰、糯香、丽抗等板栗品种;郯城9号、郷城5号、鄕早(郯城111)、鄕魁(郯城306)、魁铃(马铃3号)、魁金(大金果)等银杏品种。这些地方果树良种是临沂果品享有较高信誉的重要支柱,不仅本地得到大面积推广,而且还以其优良的综合性状或特异性状在省内外也受到广泛好评。

(三)繁殖技术

60年代后期开始,按照果树良种化的要求,核桃、板栗开始提倡嫁接,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克服了核桃接口流胶、板栗接穗保湿等问题后,核桃、板栗的嫁接技术取得很大进展,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在果树不同砧木的实生繁殖中,也有较大进展,如费县果树站李文斌(1978)提出,山楂砧木种子提早采收并立即变温、曝晒等特殊处理,以提高发芽率;70年代鄕城县林业局也总结出银杏直播育苗,即带外果皮播种后进行圃内嫁接等等。

为了适应果树苗木的大量需求,嫁接技术也有了新的创造:其一,采用砧木种子提前层积、催芽、阳畦播种,使砧木苗提前生长,达到提早嫁接,使出圃时间由3年改为2年,有的甚至当年出圃。其二,砧木和接穗多次利用,即苗木出圃后,利用残存的砧根,进行根插以培育砧木苗;或在苗圃整形后,重复利用其剪下的苗段作接穗等。其三,总结出了果树的带木质部芽接和插皮舌接、室内根接等方法,既延长了嫁接时期,又提高了成活率。

90年代初期起,临沂果树苗国孙凤臣等开始进行无病毒苹果苗木的培育,建立了无病毒苹果母本园和采穗圍。同期临沂还进行了银杏、樱桃等果树的弥雾杆插育苗,也获得了成功。临沂农业学校、平邑蒙阳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沂水县农林良种组培中心利用组织培养繁育樱桃、草莓、石榴、大枣苗木,育苗效率大大提高。

(四)建园与栽培制度

从历史上看,临沂果树生产主要是利用山地丘陵、河滩沙荒等地,故果树的许多名产和集中产区,如平邑子母梨、郯城银杏、费县板栗、苍山柿子、沂水苹果等,都出产于山区或河滩。50年代初期是临沂果树从恢复过渡到发展的时期,根据“果树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等指导方针,研究积累了克服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50年代莒南县厉家寨的“鱼鳞坑”和“外撅嘴、里流水”梯田以及“三合一”梯田栽植果树的经验,曾在省内外大力推广。随后在建立荆山、历山等国营园艺场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山地果园等高梯田与复式梯田的修筑方法,把治山、治水、道路修筑和山顶部造林等方面结合起来,建成了规范化的山地果园。60年代根据郑城沙滩果园的建园经验,在大面积建立沙滩果园时,首先营造防护林与构筑排灌系统,然后规划小区道路,按计划栽植果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果粮间作上,也有较大发展。60年代以前,沂蒙山区习惯在梯田边缘散植着柿、杏、山楂、梨、核桃等果树,作为梯田农作物的补充收入。到70年代果粮间作有了较大进展。进入80年代,临沂提出了“立体农业”的方针,果粮间作逐渐成为实施立体农业的一种重要模式,鄕城县推广的平原栗粮、银粮间作等一系列宽行间作的配套技术措施,取得了早期果粮双丰收的经验。

在临沂历史上,栽植果树大多采用直接定植实生苗或分蘗苗,或直播砧木种子,待成长后再进行嫁接,改成良种,俗称坐地苗。山区土层薄、干旱,采用坐地苗可以促进根系发达,提高抗旱、抗逆能力,对柿、板栗、梨等深根性砧木十分有利。70年代起,大量发展果园,并要求早果丰产,为了保证幼苗定植后成活好、缓苗快,经过试验,提倡在幼苗定植后, 早春化冻时,用薄膜覆盖,解决了以往保墒与增加土温的矛盾,对提高果树栽植成活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临沂果树栽培制度50多年来的主要变革是从粗放栽培逐步走向集约化栽培,从乔化稀植转变为矮化密植。新中国成立后,除了苹果生产在农业合作化开始后,逐步从个体经营走向集体经营,在栽培技术及经营管理上有较大提高外,直到70年代其它多数果树仍处于粗放管理阶段,产量低,商品率更低。苹果矮化密植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示范推广。80年代开始,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在苹果集约化生产的带动下,临沂果树生产全面走上了集约化栽培的新阶段,板栗和核桃的良种品种化也得以逐步实现。对新发展的果园,重视果园基本建设,选择优良品种,实行合理密植,适时调节生长、成花和结果的关系,整形与修剪、土肥水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取得较大进展。除苹果、梨、桃等外,板栗、核桃、银杏等历来结果迟的树种,也取得了栽后4~5年投产,单产比以往成倍提高的业绩。

随着集约化栽培水平的提高,栽培密度也有了相应变化。50年代后期,一些新式果园,一度曾强调果树要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而提倡稀植。苹果、梨等果树株行距一般为8x8m,有的8x10m。这种稀植是以追求单株超500kg的高产量(时称果树跃进)为前提的。其后的实践证明,大冠稀植的弊端不仅不有利于管理,而且也不有利于提早投产和单位面积上的高产优质。70年代起,出现了追逐早期高产的倾向,又开始走向另一极端,在利用乔砧栽植时,密度有些在110株/666.7㎡左右。后来经过生产实践,逐步统一了认识,果树的密植应与矮化手段相结合,也应与集约化栽培技术相联系。由此,临沂果树的栽植体系进入了一个合理密植的新阶段。

(五)果园土壤管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临沂果园土壤大都是在建园以后逐年加以改良的。针对果园上山下滩的特点,山地果园一般是先挖穴栽树,而后逐步整修梯田,逐年扩穴改土,隔行深翻或爆破松土。沙地果园则是以抽沙换土为主,逐步改善果树根系层的土壤结构。

.清耕是沂蒙山区果园管理的传统制度,对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抗旱,以及充分利用地力等方面有一定效果。所以历史上曾以能否及时中耕锄草,作为果园管理优劣的一项重要标志。但清耕对防止暴雨冲刷、保持土壤良好结构和土壤肥力等方面均不理想。为此, 在60~70年代,曾一度提倡果园行间间作绿肥作物,并显示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树势和增产优质的优越性。但是由于气候逐步趋于干旱,山区缺水,绿肥作物在春季与果树争水、争肥比较突出等原因,70年代后,果园种植绿肥作物日益减少,果园又几乎全部恢复了清耕制。

果园施用有机肥,及至50年代,沂蒙山区果农还十分重视农家粪尿的积攒与使用,有些农民还以旧屋土、草木灰肥园。随着果树的发展,农家粪肥已嫌不足,于是养猪积肥又成为果园有机肥的重要来源。此外,园边隙地栽种紫穗槐,实行条、肥两用,以补充果园有机肥的不足。50年代初期,国家供应少量化肥作为追肥使用。进入60年代,全区陆续兴建了一批小化肥厂,生产氨水、碳酸氢铵和磷肥,1971年本区生资部门开始供应复合化肥(磷酸二铵)、钾肥(硫酸钾),从此施肥逐步走上了农家肥、化肥相结合的道路。可是在70年代后期果树大发展以后,果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果园有机肥料逐日愈不足,于是不得不依赖化学肥料,只有少数果园仍坚持以有机肥为主的传统,使得绝大多数果园的土壤有机质仅保持在0.6%左右,严重影响了果品的质量。

,1983年由山东农学院束怀瑞主持的山丘果园穴贮肥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开发试验,有效地解决了山区干旱果园肥水供应问题,在沂蒙山区果园得到了大面积推广。80年代中期起,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秸秆产量也随之增多,为果园实行覆盖制提供了条件。经地区农牧渔业局的大力倡导,果园覆草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并从苹果园扩展到箕他果园,部分地方逐步替代了果园清耕制。这对无灌溉条件的山区果园的抗旱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穴贮肥水以及覆草制的推行,也有效解决了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问题。80年代后期开始,果园施肥大都采用了以控氮、稳磷、增钾为重点的配方施肥技术。90年代中后期,又提出了增施有机肥和配方施肥相结合的平衡施肥技术。据2002年农业部组织对沂水、费县两县的施肥调査,果园平均每666.7㎡施用有机肥1938.8kg,纯N20.04kg, P2O515.26kg,K2O8.62kg,施肥量及结构均比较合理。,

(六)整形与修剪

临沂果树虽然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但科学的整形修剪技术体系则是在20世纪中期,随着苹果等果树的引入而逐步建立起来。60年代后,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断调查和实践,把果树整形修剪与果树生物学特性研究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技术。在树形方面,经历了人工强制造形(苏联做法)、模仿外地等过程,不断加以改进,最后总结出符合果树生长结果习性的人工自然形。例如苹果乔砧栽培时,用疏散分层型;在矮化密植时,用中干小冠形或纺锤形。梨树应用了三挺身形。山楂采用2层开心形。桃则以自然开心形为主等等。在总结强制造形(时称一把剪子定乾坤)、修剪量重的缺点后,按照“有形不死,无形不乱”和“随枝作形”的指导原则,使果树整形服从于果树早期丰产和长期稳定高产的要求,特别是在整形过程中,强调充分利用辅养枝,注意培养结果枝组,做到整形结果两不误。

进入70年代,临沂的果树修剪也逐步走向正轨。地区林业局连续多年组织果树修剪技术考察,提出了首先要分清树冠的两类功能不同的枝类,即骨干枝与结果枝组。对于骨干枝应在整形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修剪平衡树势,维持主从关系;对于结果枝组则宜因势利导,调节其营养生长与成花坐果和缓势、促壮与更新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空间,内外、上下枝组长势均衡的目的。对于苹果幼树首先促进营养生长,采取开张主枝角度、轻剪缓放,层间适当多留临时枝,适期控长促花为修剪原则;对于盛果树则以改善光照,控制上强,外稀内实,培养枝组,保持适当的叶果比为修剪重点;对于衰老树应以更新复壮,控制产量为修剪前提。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变冬剪为冬季修剪与生长季修剪相结合,做到了因树(种)、因(树)势、因地修剪。到70年代中后期,苹果、梨、桃、葡萄等水果的修剪已从根据不同树种提高到区分品种特性来确定修剪技术;板栗、核桃、山楂、枣、银杏等也从粗放修剪发展到各具有自己修剪特点的较高水平。这对果树早产、稳产和克服大小年结果起到了重要作用。80年代后期,随着苹果矮化密植栽培的推行,多种果树树形趋于矮化、简化,小冠疏层形、纺锤形等树形得到应用,单位面积枝叶量、花果量有了量化指标,严格数量控制,提高了质量,产量也较稳定。

(七)花果管理技术

促花保果历来很受重视,环剥技术早就用于枣等果树的栽培上,以促进早结果和多结果。进入80年代,密植果园兴起后,为控制树冠,促进早结果、早丰产,在苹果、梨、山楂等仁果类果树上试用了环剥技术,并总结出一套根据不同树龄和不同枝类,或用环剥,或用环割,以及确定处理时间和环剥宽度等一整套方法,对促进幼树早果,增加早期产量起到了明显作用。

70年代后,人工授粉(蜜蜂授粉)、疏花疏果作业已成为果树栽培上较为常规技术措施。80年代后,成功应用了用B9、乙烯利、PP333、PBO等生长调节剂促花,使用蔡乙酸、PR-04等防止采前落果技术。同时,掌握了适宜留果量,以克服大小年结果和以花定果、果实套袋,提高果实品质等技术,对果树优质高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八)病虫害及其防治

30年代前,本区尚无使用化学农药的记载。30年代后,植物浸出液杀虫法得到发展,如用大蒜汁防治蚜虫、百部(中药)汁防治果树蛀虫等。还有的用石灰水涂抹果树防治腐烂病,但应用面很小。直到50年代初期,临沂果树病虫害仍甚为严重,“十梨九砂”、“十枣九蛀”。针对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病虫害,60~70年代地区国营园艺场科研协作组等组织开展了苹果轮纹病、腐烂病、白粉病、早期落叶病、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蚜虫、山楂叶螨、苹果全爪蟠、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旋纹潜叶蛾、草履蚧、柿举肢蛾、苹小卷叶蛾、桃蛀螟、枣尺蟆以及栗赤腰透翅蛾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试验,推广应用了有机氯杀虫剂、波尔多液等杀菌剂防治果树病虫害。70年代后,临沂还组织开展了果树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技术也有较大提高,有机磷农药以及双缸高压喷雾器和踏板手压喷雾器等得到广泛应用,果树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苹果小吉丁虫被彻底肃清。80年代中后期开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和金纹细蛾等昆虫性诱芯以及白僵菌、赤眼蜂、杀虫灯在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病虫害的防治技术逐步从单一化学防治转向综合防治,较好地解决了病虫害的抗药性和农药污染以及杀伤天敌的问题。地区果茶站陈修会等还试验提出了多菌灵及乙隣铝主干涂环防治苹果和梨叶果病害、不同杀菌剂混用防治苹果轮纹病、盛花期喷药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等果树病虫害防溶新技术。90年代中后期,临沂又研究并推广了降低农药残留和无公害(绿色食品)果品生产技术,形成了目前人工、药剂、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治新模式。

(九)运销与贮藏

在小农经济生产时期,大宗果品大部分由商贩收购,转而运销于一些城市。50年代后期,合作化运动开展后,果树的大宗生产集中在农业生产队(大队)和国营园艺(林)场圃,果品收购也逐步转移到各级供销部门,对苹果、梨、枣等实行统购包销政策,并以基层供销社为主,供销社与果品公司相结合收购大宗果品。按照一定的收购规格,由供销社就地收购,并派专门人员到重点生产队负责分级包装。稍后,又在培训果农的基础上,改由果园自行按规格进行分级包装,并向指定的各级收购点送货,由县级收购部门抽样验收后,运发各地,部分归县果品公司贮藏,以调剂市场。同时,收购部门负责向果农供应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在一段时期内,还实行过奖售政策,这对恢复临沂果树生产和扩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70年代中期,果树生产与收购渠道受到当时价格政策和收购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曾出现过“卖果难”的局面,果树生产一度受到影响。直至1984年果品市场开放,价格随行就市,变国家统一收购为多渠道经营,果品生产逐步出现了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

长期以来,果品的运装材料,内销水果以条筐为主,筐以紫穗槐条编制,筐重要求在4kg以上,藉以增加其抗压力,底垫干草,内衬蒲包,1~2级果,单果包纸,以同心圆排列,分层装实,顶部再加干草然后封盖;3级以下则直接装筐。外销则用纸箱或木箱。干果则用麻袋。随着果品产量的增长,条筐来源不足,又为了避免长途装运中的损失,自80年代起,内销水果逐步改用纸箱,箱内分层或散装,出口包装除分层外,每层尚有纸格,每格1果。90年代中期后,高档的苹果、梨包装应用单果泡沫塑料网套,并用塑模填板分层,达到了国际通用的长途运输包装规格。

果品贮藏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60年以前,大都沿用传统方式,果农窖藏、缸藏贮存少量果品,以地沟贮藏数量较大的果品。对少数果实如山楂、板栗等采用鲜橡子等枝叶编织成的圆篓,作长期盛放。第二个时期是果品实行统购统销后,农家少量贮藏逐步为销地大量库藏或集体果园的窑藏所替代,销售部门则用通风库贮藏果品。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果品生产的迅速增长,对传统地沟进行了改良,以充分利用夜间自然冷源;推广改良地沟薄膜小包装贮藏,取得良好效果。80年代开始,一些县果品公司或园艺场建立并研制成功了冷凉库、恒温库(贮量数百吨)。有些地方利用自然冷源,推广应用了自然简易通风库贮藏果品技术。90年代后还有的农户或合作社建造了微型智能冷库以及强制式地下通风库,较好地解决了果品在产地短、中期的保鲜贮藏, 初步实现了四季有果。

(十)果树保护地栽培

临沂于90年代初期开始,先后进行了草莓、葡萄、桃、杏、樱桃、李等果树的设施栽培,同时进行了保护地促成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在设施构建、品种选择、温湿度及CO2调控、树体及肥水管理等方面作了实践探索。在取得了初步经验后逐步发展了较大规模和较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草莓促成栽培,可提前至隆冬的12月下旬上市,桃、樱桃也比露地栽培提前1~2个月上市,葡萄在6月份上市。果树保护地栽培的高效益和市场需求,吸引了栽培者,使其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时迅即扩展。莒南、沂水草莓及莒南、平邑油桃,沂南、沂水的杏以及平邑、沂水的葡萄均已具相当规模。果树保护地栽培已成为果树栽培的重要方式。(十一)基础理论研究

几十年来,临沂果树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果树的生物学特性是改善果树栽培管理的基础。从60年代起,临沂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临沂农业学校龙毓珍(1962)对核桃的生长结果习性进行了观察,明确了枝条分类及光照条件与生长结果的关系。鄕城县林业局门秀元(1964)在沙滩栗园观察了20年生大油栗的根系分布,发现板栗根系的垂直分布为树髙的1/5〜1/4;水平分布可达冠径的2倍左右,但主要集中在树冠外围处。平邑县铜石公社林业站李道孔(1978)、临沂县茶山园艺场荆惺(1980)分别研究了山楂的单性结实(闭花受精)习性。苍山县林业局丛欣夫(1978)观察了柿树芽的发育特性以及开花规律,指出柿树绝大多数为单雌花结实,但盛果期树一般有80%左右的花果早期脱落。地区林业局李昌怀、莒县林业局王太岳等(1979)调査了苹果髙产稳产树的生物学特性。门秀元、王玉芬(1980)较系统地观察了银杏树的生长结果习性、果实构造及发育节律和根系动态。地区林业局宋学智等(1982)调査了垂枝栗生长发育特点及结果习性。80年代中后期,地区果茶站申为宝、李昌怀、李峰等调査观察了着色系富士(主要是长富2号)以及新红星苹果的物候期、生长结果习性及早期丰产性能。陈修会(1990)通过观测发现金冠苹果单台坐果越多果锈发生就越重。费县科委张铁如(1996)对8个板栗品种的经济性状进行了比较。陈修会(1999)调査表明新红星苹果、鸭梨套袋后果点密度及直径均能显著减小。

果树营养生理对指导果园合理施肥、整形修剪等具有重要作用。日照县林业局刘勤德(1979)测定了苹果树秋剪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看出秋剪后百片叶CO2同化量(42.8g)较对照(36.5g)有明显提髙,贮存光能量也有明显增加。地区果茶站刘淑兰(1986)测定穴贮覆膜苹果树的功能叶片叶绿素总含量为2.56mg/g鲜叶(对照为1.94mg/g),恰在光合最佳范围,光能利用率比对照髙45.6%。

临沂对果树病虫害的调査研究一直相当重视。60年代中后期,专区农科所、临沂茶山园艺场分别开展了苹果褐斑病、葡萄白腐病的侵染期观察,蒙阴县野店公社林业站、临沐石门农场、费县许崖公社下杨湾梨园分别开展了苹果小吉丁虫、梨小食心虫、梨花蕾蛆的生活史观察。70年代,临沐石门农场、苍山文峰山园艺场、临沂北关园艺场、平邑县地方公社辛庄(廉宝)等分别开展了栗赤腰透翅蛾、桃小食心虫、苹果红蜘蛛、梨木虱等的生活史观察,临沂茶山园艺场、莒县浮来山园艺场、临沂农业学校分别开展了苹果早期落叶病、苹果腐烂病、苹果轮纹病的发生规律调査。日照县林业局王云尊(1983)首次观测到桃小食心虫对电灯、煤油灯等可见光有极显著的趋光性。临沂市植保站李长存(1990)发现南方根结线虫2号生理小种为害葡萄。80年代以后,陈修会等对一些果树病虫害作了观测研究,先后发表了金纹细蛾性外激素诱蛾报告(1989)、山东发现桃仁蜂(1990)、山楂超小卷蛾(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1992)、苹果主要病虫种群演变动态 (1994)、二斑叶螨发生习性初报(1994)、鲁南梨树蛻虫的研究(1995)、昆虫性诱芯合用对诱蛾活性的影响(1997)、果树害蜻抗药性的研究进展(1998)等专题报告,并结集为《陈修会果树研究文选》(2000),其中山楂超小卷蛾研究等9篇由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NDEX》、国际农业生物学中心《HORTICABS》及日本《TINEA》收录或引用。五、临沂果树种植区划

根据各种果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及长期形成的丰富果树资源,进一步做好果树种植区划工作,是发展临沂果树生产和今后制定果树生产规划的重要依据。

果树区划是农业区划的组成部分,但果树区划又有别于一般农业区划。首先果树是多年生植物,即一次栽植,多年结果,因此在区划时要考虑其不同年龄时期(如始果年龄、经济年限)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以及果树在生态平衡中的特殊效应(如山地、滩地的利用,野生资源的保护等);另一方面由于果树是以商品生产为主,果品质量和耐贮运性也十分重要。因此,果树区划不仅要考虑果树树种,而且也应兼顾名产品种。只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才能促进果树栽培集约化、商品化、基地化和产业化。

临沂从自然条件而言,几乎所有落叶果树在本地皆可生长,但就沂蒙山、尼山、临郷苍平原生态条件而论,具有一定差异;而且果树在长期栽培过程中,由于其适应性、经济性和其他历史原因,在不同地区又构成了互有差异的内部结构,从果树分布情况也大致可以反映出不同果树的适应范围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果树生产发展的影响。

《山东果树区划》(1993年版)将临沂划入鲁南山丘暖湿果树区(本区还包括尼山一带的枣庄以及泗水、曲阜、邹城大部)。本区是果树种植适宜区,也是山东重要果产区之一。以梨为大宗,也是长红枣、桃、山楂、银杏、板栗、柿、核桃、石榴、杏的主产区。野生果树及砧木资源也十分丰富。

临沂自1979年11月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1986年底结束。根据临沂地区的自然条件(微地貌及小气候等)和现有果树分布的差异变化,临沂果树产区可划分为以下3个亚区。

(一)沂蒙山丘陵果树亚区

本亚区为沂、蒙山的低山丘陵区,包括沂水、沂南、蒙阴、费县及平邑北部,为典型变质岩系,海拔较高,是省内地势的“脊背”之一。地貌多变,坡陡蚀深,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粗砾而薄,肥力较低,灌溉条件较差,属于半湿润区,年降水量较临鄕苍亚区略少,一般在750~850mm。晚春较旱,夏季暴雨程度大,泻水快(降水利用率只占32.8%),通常较少涝害,但几乎年年有局部雹害。年平均温度为12.0°C~13.2°C,绝对最高温度约在40°C上下;绝对最低温度约为一20°C左右,温差较大。日照时数2600小时左右,光照条件属于中等。气候区划上属山地气候区,平均气温低,寒冷期长,无霜期短,干旱较重。本亚区原有果树在分布上有地域性,板栗以费县较多,柿以沂水为主产区,在平邑海拔700m左右的山峪间集中分布有苹果的抗涝、耐盐碱砧木一湖北海棠,当地称平邑甜茶。苹果在本亚区虽然普遍栽培,但以海拔300m以上光照好、气候较冷凉地带表现为佳。近50年来,沂水、蒙阴已成为国内苹果重点产区,品质在本区中属上游。

本亚区可发展果树的山丘土地较多。整体上该区要坚持搞好山区综合开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丰富动植物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果树开发方面,在北部海拔较高的沂水、蒙阴可继续发展苹果,并以优质的中晚熟品种为主;原来的板栗、李子、杏、梨产区,应以改换优良品种为主,并加以巩固;山楂宜利用其丰富的资源,选择不同的优良品种,调整品种结构。对于花红及其他苹果砧木资源要注意保护,加强选优,扩大其利用途经。对于原有的枣、樱桃、山葡萄等当地品种资源,也要注意保护开发利用。梯田地堰提倡多栽植“地边果”,实行果粮间作。在沂、蒙深山区荒山荒坡较多的地方,宜发展抗旱、耐瘠薄的仁用杏、扁桃等果树,可以兼收水土保持、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的作用。本区还应注意发展果工商联合企业和果业合作社,建立果品加工体系,把果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商品优势。

(二)尼山丘陵果树亚区

本亚区地处尼山抱犊崮、天宝山一带的低山丘陵地带,临沂果区包括地貌上属于“尼山穹窿”(泛称“南山套”)的平邑县南部、费县南部和苍山县西北部接壤的连片区域。本亚区海拔在300m以下,土壤以褐土、棕壤为主,青石山丘陵区多为褐土(速效钾含量多大于80Ppm)。本亚区属半湿润区,为丘陵地形地貌。年平均温度为13.0°C~13.5°C,热量充足。春季回暖早,果树发芽早,生长期较长。春夏之交易旱,夏季高温多雨,干热风多,大陆性气候明显,冬季较干冷,山区秋季少雨,气温下降快,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山麓、谷地、平原则秋季降温迟,不利于苹果着色。本亚区是枣和梨的主产区。平邑县天宝山区是著名的黄梨及山楂产区,梨地方品种多为子母梨等,青皮槎品质最为优良;山楂地方品种以大金星、大绵球为多,80年代又整理出甜红子、超金星等10余个特有品种。柿树、枣树、石榴在抱犊崮一带山区栽培较为集中。平邑白彦山区分布有较多的中国小樱桃。费县许家崖、芍药山分别是重要的黄梨、核桃生产基地。

本亚区栽培历史悠久,果树生长良好,结果年限长。唯主要果树如梨的品种较杂,原有品种大都是适应性强、耐久贮而品质欠佳的地方品种,因此,应加速改良,品种可以日韩沙梨为主。现有的长红枣出干率较低,也有改良的必要,可以适当扩大圆铃枣及供生食的脆枣。还应在中国小樱桃产区选择小气候较好的谷地、阶地发展欧洲甜樱桃,砧木可以吉塞拉、考特等为主。50年代以来苹果有所发展,短枝型密植较有成效,还应向低山、丘陵发展,并兼顾早熟、丰产的目标。石榴十分抗旱,在青石山区的褐土上表现良好,重点要做好择优汰劣,加强管理,提高单产,巩固名产。柿树、山楂应做好地方良种的选育,提高果品质量。核桃应进一步扩大薄壳核桃的面积,提高规模效益。

(三)临郯苍果树亚区

本亚区西接抱犊崮低山丘陵,北邻沂、蒙山地,大部为丘陵及沿河冲积平原。包括莒县、莒南、临沂(现为兰山、罗庄、河东)、郑城、临沐及苍山、费县小部。本亚区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前倾斜平原,地势渐趋平坦,坡降减缓,最低海拔25.3m。靠山丘地带仍以褐土为主,沂、沐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则多分布为透水性好的冲积性沙质土。距海较近,属暖温带湿润区,是山东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带,平原气候区特点明显。年降水量900mm左右,年活动积温达4600°C,年平均气温13°C以上。春来早,霜冻轻,温差小,亚热带果树的无花果可在庭院越冬。生长期长,降水均匀,地下水及地表径流资源较丰,较少旱害,但易夏涝。干果是本亚区重要特产。在沂、沐河中下游沿岸冲积沙壤土上,集中生长大片板栗、银杏,经济生产年限大都在50一100年以上。在莒县浮来山谷中,尚存特大古银杏1株,树龄已达3300余年;鄕城、兰山的10余株老银杏树龄也都在千年以上。郯城大油栗也是山东著名优良板栗品种之一。此外,还盛产桃、李、葡萄、梨等水果。50年代以来,本亚区北部莒县、莒南苹果发展较快,表现出速生、丰产,其中以金冠(金帅)表现最好。

本亚区今后发展方向应以河流冲积沙滩及低矮丘陵为主,苹果应以早、中熟的黄、绿色品种和需要较高积温的晚熟耐贮品种为主;板栗、银杏基地可通过改换良种,集约栽培加以巩固,并适当发展;桃、李、葡萄、梨等水果则需要注重发展早熟、宜加工的优良品种, 提高经济效益。注意通过农田林(果)网,四旁植树改善生态条件,发展果树生产。对沙滩果园还要注意采取抽沙换土、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果树生产能力。

六、临沂茶业概述

临沂地区自元明时期即有茶树种植,但到清末民初逐渐衰落以至绝迹。50年代后期临沂开始“南茶北引”,经过大量的试验实践,摸清了茶树在临沂的适生范围,总结出一套适应临沂环境气候的栽培方法,60年代中后期开始取得成功,从而把我国茶树分布的最北限成功地进行了北移,突破了过去“茶树栽培的北限为北纬30°”的理论。临沂绿茶素以 “叶片厚、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等特点著称。目前临沂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山东省第二位。

(一)临沂茶的史迹

沂蒙山区种植茶树的历史久远。明朝天顺年间山东按察使王越的七律诗《咏蒙山茶》,清朝举人张淑躬(蒙阴县人)的《蒙山采茶词》十二首,都可以看出,当时沂蒙山区茶树生长的茂盛景况。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山东通志•沂州府》有“马陵山……有果园、茶园零星分布”的记述,说明本地还有集中栽培的茶树。直到民国26年(1915)《重修莒志》还记载:“茶有数种,不知焙制之法,仅供农家之用。”但到后来这些茶树已难觅踪迹。

(一)临沂的“南茶北引”

临沂“南茶北引”始于50年代后期。1958年,曾在南方茶区工作多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谭启龙提岀了“我省火成岩山丘地区可以种茶,并能成为一项理想的经济作物”的意见,同年冬,山东省林业厅与临沂专署农林局从南方种茶地区购进茶籽5000kg。当时由于缺乏种植经验,致使大部分幼苗因冻旱而枯萎死亡,第一次“南茶北引”未获成功。

1965年根据山东省商业厅的安排,临沂专区又进行第二次“南茶北引”。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专区种茶小组提出引种品种为浙、皖北部的楮叶群体种,并要把好选地关、播种关、出苗关、越冬关。1966年春,在日照、莒南、蒙阴、费县、沂源、沂水、莒县的10多个大队试种茶园2h㎡,其中日照县丝山双庙、安东卫北山0.6h㎡成活较好。1967年,专区种茶小组继续指导7县试种了26h㎡成活率约80%。从此临沂地区“南茶北引”的速度开始加快。

1973年10月中国农科院茶科所在本区召开“六省区南茶北引西迁”现场会,并决定把临沂所产第3代茶叶群体种带到西藏、新疆、宁夏、北京等地试种。中国农科院茶科所研究员李联标认为“山东南茶北引是成功的”。由于政府在茶种、化肥、柴油等物资方面给予扶持,地区茶叶试验站等机构相继建立并加强了茶叶生产的管理和指导,使茶园面积、产量逐年增加。1979年全区(含日照、莒县)茶园总面积达到3287.2h㎡(其中投产面积1436.2h㎡),产茶831.54t。

临沂茶叶生产在80年代处于萎缩阶段。历经几次大的冻害后,茶园面积和产量一度持续减少。1988年,全区(含日照、莒县)茶园面积只保有1132.7h㎡,茶叶产量607t。90年代以后,临沂茶叶生产进入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三)茶叶生产现状与特点

1992年重点茶区日照、莒县划走后,临沂茶叶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全市有8个县区产茶,2004年茶园面积2385h㎡,产茶877t,产值2450万元。临沂已成为北方绿茶的主产区,茶业也发展成为本地农村的一项特色产业。

临沂茶叶生产的突出特点,一是茶树良种化种植有了突破。1998年,本市从中国茶科所、农业部东至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等引进了龙井43、乌牛早等无性系茶树良种,在临沂市果茶高科技示范园建立起了一处当时北方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资源库,初步改变了临沂茶树群体种良莠不齐、品质较差的被动局面。二是茶叶加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进入80年代以后,逐步加大了机械制茶的推广力度。在加工品种上,由过去的黄大茶、普通机制炒青向碧芽、银剑、松针等多品种高档化发展,名优茶产量已占总产的70%。三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无公害茶叶生产逐步走向正规。在技术上,先后完成了北方绿茶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开发、万亩生态茶园建设、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1年、2002年度抽检,临沂20余份茶样全部符合NY5017一一2001《无公害食品一一茶叶》标准。四是茶叶名牌群体初具规模。到2004年底,全市已有30多只茶样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商标,并多次在国家和省部级评比中获得好成绩。

(四)临沂茶树分区

通过引种实践,临沂地区分为2个茶区。

据《山东省志•农业志》(2000年版)记述:菖南、临沐、临沂、日照、莒县为东南沿海茶区,蒙阴、费县、平邑、沂水、沂南、苍山县为鲁中南茶区。目前以莒南、临沐县为本地茶叶集中产区。

从气象因素的分析和引种实践证明,东南沿海为临沂地区的适宜茶区,冻害问题不大,种茶的经济效益较高。

(五)临沂茶叶的品质

引种到临沂的茶树,其叶片栅状组织层次加厚(浙江茶树一般为2层,临沂茶树为2~3层),标志着引种后的抗逆性增强。生化分析结果表明,临沂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大都高于南方茶区的群体品种。如蒙阴县业家沟茶叶的茶多酚(25.91%)、儿茶素(0.196%)、氨基酸(0.394%),比浙农12号茶的茶多酚(24.61%)、儿茶素(0.160%)、氨基酸(0.381%)均高。因环境条件特殊,地产茶具有“叶片厚、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的特点,品质较高。

(六)茶叶科技成果

临沂茶叶科研在引种、栽培、加工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南茶北引,行署商业局、林业局1978年完成。从1965年南茶北引,到1978年全区13个县135个公社1413个大队共引种茶树4213h㎡,平均666.7㎡产超50kg的茶园70h㎡,其中茶园60h㎡以上的公社19个,产茶25t以上的公社5个。

临沂地区茶园土壤调査研究,地区林业局等1982年完成。该项目调查摸清了临沂地区茶园的土壤情况,为生产中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和建立优质稳产茶园提供了理论依据。

茶树越冬防护试验,地区茶叶试验站1985年完成。该项目试验总结了培土越冬、蓬面盖草、风障越冬等较为有效实用的茶树越冬防护技术。

茶树适密适矮区田栽培,地区茶叶试验站等1986年完成。适密适矮区田栽培由常规宽行距稀植改为1~3行密植,茶籽种在低于地面15~20cm的“区畦”里。这类茶园,具有成园快、单产高、冻害轻、茶叶品质好等优越性,666.7㎡比常规茶园增收133.2元。1985年全省推广270h㎡。

沂蒙高档茶试制,地区茶叶试验站1984年完成。该项目创制了“沂蒙碧芽”、“卧龙剑”、“沂蒙赤峰”和“沂蒙黄芽”4个高档茶新品种。

沂蒙炒青绿茶标准化,地区茶叶试验站1987年完成。该项目制定了炒青绿茶的分级实物标准样和鲜叶、成茶标准。

(七)茶叶生产展望

茶树是重要的高效经济作物,属于名特优稀农产品。在当前农业总体效益增长趋缓的情况下,茶叶生产仍呈现出产销两旺、稳步攀升的良好势头,表明茶叶生产在本市还蕴藏着较大潜力。根据临沂农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将发展到1300h㎡,年产茶叶5000t,茶树良种化种植水平将达到60%~80%,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将得到全面普及应用,并以此作为提高整个茶叶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茶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产业化建设方面,将重点培植建立起15-20个年生产能力在100t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在全市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推进本市茶叶产业的现代化。

.七、临沂果茶机构

(―)行政机构

临沂历来无独立设置的果茶行政机构。1.公署劝业所

民国9年(1920),临沂、沂水、蒙阴、费县、莒县、郷城、日照县公署始设劝业所,配有劝业员,掌管农、林、果、桑、棉等事业。民国13年(1924)各县公署劝业所改为公署实业局,民国17年(1928)改为县政府建设局(科),民国22年(1933)又改为县政府第四科,为地方事业之指导机关。

2.山东省第三专署建设科

民国25年(1936)2月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沂水成立,专署内设建设科,配设农林技术员,负责农林事务。所辖临沂、莒县、郯城、费县、沂水、日照、蒙阴、峰县政府第四科随之改称建设科。

3.鲁南、滨海、鲁中行署实业处

民国29年(1940)6月鲁南行政专员公署、民国30年(1941)8月滨海行政专员公署、民国31年(1942)6月鲁中行政联合办事处先后设立经建科。民国34年(1945)鲁南行政主任公署、滨海行政主任公署、鲁中行政主任公署(原鲁中行政联合办事处)分别设立实业处,所辖各专署均设立实业科,具体分管抗日根据地内的农业、商务、交通等事项。

4.鲁中南行署实业处

民国37年(1948)7月,鲁南、鲁中、滨海三区合并成立鲁中南行政公署(驻临沂城),设立实业处(处长杨云阶),实业处内设农林股、合作股等。鲁中南行政公署所辖沂蒙、台枣、尼山、滨海专署均设实业科。

5.临沂、沂水专署建设科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撤鲁中南行政公署,成立沂蒙和滨海专员公署,下设实业科,主管农林牧渔等工作。1950年5月,建立临沂(原滨海)和沂水(原沂蒙)专署,设立建设科,科内设行政、农业、水利、林业、公路等5名科员。1953年8月沂水专署并入临沂专署仍设建设科(宫祥、丁履阳先后任科长,果树干部刘福鼎),并将棉麻烟、蚕业、农具、园艺、种子、畜牧等业务合并成立专署农业技术指导所。1956年4月,临沂专署建设科分为专署农业科、水利科、公路股,丁履阳、刘杰先后任农业科科长。

6.临沂专署林业局

,一1953年8月沂水专署并入临沂专署后即设立专署林业局,1957年6月专署将果树生产从农业移交给林业,到1958年4月张同田、王士一先后任局长。1958年4月,专署农业科、林业局、水利科合并成立专署农林水督导组,同年11月改称专署农林局,王守学、朱凤九先后任局长,时果树业务由林业股(股长王西津、果树干部刘佃堂)负责。1959年9月专署农林局析为专署农业局、林业局,专署林业局局长姜振邦。1963年果树行政管理、技术推广分别由业务股(股长王西津、果树干部孙广生)、林业站(副站长赵文堂、果树干部李昌怀)负责。1970年1月专署林业局改为地革委林业局。

7.临沂地革委农林局

1971年8月地革委决定将农业局、林业局合并成立地革委农林局,1974年2月又分设。农林局局长李东兴。果树技术推广由所属林业站负责,站长赵文堂,果树干部李昌怀、孙广生。8.临沂地区农牧渔业局

1974年2月由地革委农林局析出成立地革委农业局。1976年10月,地革委农业局改.称地区农业局,1978年7月又改称地区行署农业局。1984年2月由原行署农业局、畜牧局、水产局合并成立地区农牧渔业局。1983年4月,行署决定将园艺场、茶试站由林业局移交农业局,1984年4月农牧渔业局成立地区果茶技术指导站。到1990年3月畜牧、水产分设,地区农牧渔业局又改为地区农业局。其间李东兴、高树松、徐鹏杰先后任局长,分管果茶业务的副局长先后为:公方亮、蔡敬义、高成山、慕德骏

9.临沂市林业局

1974年2月由地革委农林局析出成立地革委林业局,1978年7月改称地区行署林业局,1984年2月又改称地区林业局,1995年5月随地改市地区林业局改称市林业局。其问彭思英、崔富德、朱景顺、陆景山、张敬波先后任局长。1977年8月林业局成立茶叶科和蚕果科,茶叶科任介民任科长(1981年4月调任),茶叶技术干部夏建立、钱万龙,1980年3月王安治任副科长。蚕果科科长先后由于占芳、赵文堂担任,1981年4月蚕业划归地区丝绸公司,蚕果科改为业务科(仍负责果树业务),王西津、李昌怀先后任科长,宋学智任副科长。1984年8月地区林业局撤销茶叶科、业务科,设立地区经济林管理站,主管经济林技术推广业务。

10.临沂市农业局

1990年3月畜牧、水产分设,地区农牧渔业局改为地区农业局,1995年5月随地改市地区农业局改称市农业局。卢洪第、徐宜宇先后任局长,分管果茶业务的副局长先后有万志军、刘树棣、张宪军。2001年7月市农业局与市农委合并成立新的市农业局,局长徐宜宇,分管副局长刘景太,2004年10月杨俊波任局党组书记。1992年9月地区农业局所属地区果茶技术指导站升格为地区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副县级事业单位。

(二)事业单位

1.地区果茶技术指导站

1983年4月,行署决定将园艺场、茶试站由林业局移交农业局管理。1984年4月,地区农牧渔业局设立地区果茶技术指导站,定编6人,同年7月王安治任副站长(1985年8月调任)。1985年2月李昌怀任站长,同年10月李峰任副站长。1985年12月接管从林业局划归农业局的水果茶叶管理业务。1986年7月刘淑兰任副站长。建站时实有3人,以后扩编,到1992年8月增至11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

,职责范围:负责全区果茶生产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组织果茶技术培训;试验、示范、推广果茶新技术、新成果;指导各县市果茶生产和技术部门开展业务工作;负责全区国营园艺场的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承担上级业务部门和地区下达的果茶方面的研究课题,开展果茶科学实验和技术开发。

2,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1992年9月,地区果茶技术指导站升格为地区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副县级事业单位,隶属地区农业局,内设果茶技术推广科、综合科和生产经营科,编制11人。1993年5月,李昌怀任中心主任(1994年12月离任),同年7月李峰任中心副主任兼生产经营科科长,刘淑兰任综合科科长(1994年7月离任),申为宝任果茶技术推广科副科长。1995年3月李峰改任中心主任(1998年1月调任)。1995年5月地区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改称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997年7月,申为宝改任中心副主任,陈修会任果茶技术推广科副科长。2000年1月陈修会改任果茶技术推广科科长,同年3月刘相东任综合科副科长、赵锦彪任生产经营科副科长。2001年12月申为宝改任中心主任。2003年7月陈修会改任中心副主任,刘相东、赵锦彪分别改任综合科、生产经营科科长,管恩桦任果茶技术推广科副科长。到2004年,中心实有专业技术干部10人,其中研究员2人、高级农艺师4人。

职责范围:负责全市果茶业宏观管理,制定全市果茶技术推广规划及生产技术意见;组织果茶技术培训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区域性开发;承担果树种质资源的保存、开发与繁殖;负责全市国营园艺场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果茶有偿服务和兴办经济实体。

3.市经济林管理站

1984年8月地区林业局设立地区经济林管理站,编制5人,站长宋学智(1990年3月调任),同年11月刘淑兰任副站长(1986年7月调任)。1991年1月闫洪楚任副站长,1997年8月改任站长(2002年6月改任主任科员)。1995年5月地区经济林管理站改称市经济林管理站。2003年6月李观和任站长。市经济林管理站2004年有专业技术干部5人,其中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1人。

职责范围:制定全市经济林发展计划及生产技术意见;负责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结合经济林生产实际,开展科学技术试验研究,组织经济林技术培训;指导全市经济林生产。

4.地区茶叶试验研究站

地区茶叶试验研究站于1978年10月经省革委批准建立,位于莒县夏庄公社马坡岭,占地21.4h㎡。1979年2月,地区林业局任命刁秀岩为副站长带领5名工人建站,当时省财政厅拨给基建及事业费19万元,地区行署拨给征地及事业费7.4377万元,共建房1040平方米,整翻茶园5.9公顷,架高压线3公里。1979年10月毛斌调入任站长,当时设置了技术组、后勤组及气象哨。1981年4月任介民调入任站长,毛斌任党支部书记,同年6月茶试站内设茶叶栽培室、制茶室、植保室、育种室和化验室等5个专业室。1978年10月~1983年3月茶试站隶属行署林业局。1983年4月,茶试站改属行署农业局,时有职工2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人,杨擎天、王嘉祥任副站长。1987年2月杨擎天、余承厚任副站长,1989年余承厚、周龙先后任站长。1990年钱泽民任站长。到1991年全站固定资产总值⑹万元,仪器设备70件(台)。

茶试站属地方科研机构,是山东省当时惟一的茶叶科研单位,编制为行政科级,主要从事南茶北引的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和应用研究,还承担组织地区茶叶学会的学术活动。曾创办《茶叶科技》、《沂蒙茶叶试验研究》等内部刊物,编写《茶树植保》、《茶叶制造和审评》等教材,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译文8篇。完成试验课题15项,其中“南茶北引”获1978年地区科技大会奖,“茶树密矮区田栽培”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茶树抗寒单株筛选研究”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12月该站随莒县划归日照市管辖。5.县区果茶技术推广机构

2003年,临沂有县区级果茶技术推广机构12处,其中独立设置的正科级事业单位3处,隶属于县农业局的副科级事业单位2处、股级事业单位5处,隶属于县林业局的股级事业单位2处。县区级果茶技术推广机构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15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3人。

(1)兰山区果树技术推广中心

兰山区果树技术推广中心于1995年6月成立,隶属兰山区农业局,陈香宝、刘岗任中心副主任,2000年4月高思兰任中心主任。2003年有专业技术人员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5人。,

(2)罗庄区果树站

罗庄区果树站于1996年2月成立,隶属罗庄区农业局,编制2人,蔡春华、王瑞麟先后任站长。

(3)河东区果树技术推广站

河东区果树技术推广站于1995年8月成立,隶属河东区农业局,徐兴东、张元俊先后任站长。2003年有专业技术人员3人。

(4)郑城县果树站

鄕城县果树站1984年8月成立,隶属郯城县林业局,张铭画、姜振祥先后任站长。2003年有专业技术人员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

(5)苍山县果树技术指导站

1984年4月,苍山县林业局设立果树站,编制4人,站长赵友华。1986年1月苍山水果业务归属农业管理,县农牧渔业局成立果树技术指导站,技术人员6人,站长糕启玉。1987年5月苍山县在果树技术指导站基础上组建县果品办公室,为局级单位,内设果树站、果保站,编制9人,李守坤任主任。1990年5月县果品办公室撤销,果树业务重归农业局,农业局恢复县果树技术指导站,技术干部7人,禚启玉、王彦鸣、高峰先后任站长。2003年全站有专业技术人员6人。

(6)莒南县果茶技术推广中心

1984年4月莒南县林业局设立果树站,编制5人,站长王淑贞。1986年3月莒南县水果茶叶业务改属农业,县农牧局成立果茶站,编制6人,站长王淑贞。1987年6月县果茶站升格为县果茶技术推广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仍隶属县农牧局,内设果树站、果保站、茶叶站,王淑贞、孙钦超先后任中心主任。2003年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23人,其中高级农艺师5人。

(7)沂水县果茶服务中心

1984年6月沂水县林业局设立经济林站,编制4人,站长姜圣贤。1986年1月沂水县水果业务改属农业管理,县农牧渔业局成立果树站,编制5人,站长王明坤。1987年7月成立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为农牧渔业局所属副局级单位,内设果树站、果保站、财务科,中心主任王明坤。1993年12月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升格为县果品生产办公室,为局级事业单位,主任夏洪明。1999年1月县果品生产办公室改为县果品茶叶蔬菜生产管理局,局长聂增忠。2002年8月,县果品茶叶蔬菜生产管理局析出蔬菜业务后更名为县果茶服务中心,内设人秘科、财务科、果树站、果保站、种苗站和茶叶站,武清宝、张廷军先后任主任。2003年全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19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

(8)蒙阴县果业局

1984年7月蒙阴县林业局设立经济林站,编制3人,站长王法伟。1985年12月水果茶叶划归农业管理,县农牧渔业局设立果茶站,编制4人,沈德荣任副站长。1989年6月合并县农牧渔业局的果茶站、园艺场与林业局的经济林站组建县果树生产办公室,为局级事业单位,内设人秘股、业务股、果树生产服务中心、果树站,赵永瑞任主任。1992年3月县果树生产办公室改称县果业局,1993年12月果业局改称果业总公司,1995年8月又称果业局,内设业务科、财务科、办公室、果树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果树研究所,赵永瑞、张成余、杨庆斌先后任局长。2003年全局专业技术人员1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6人。

(9)平邑县果业局

1982年10月平邑县林业局设立经济林股,股长高崇云,技术干部5人。1984年9月经济林股改称林果站,站长冯虎臣。1985年12月果树归属县农业局,农业局设立果树站, 编制4人,娄颂喜(县人大副主任)负责果树站工作。1989年3月县果树站改为县果树办公室,为农业局所属副局级单位,赵吉华、王光全任正、副主任。1992年2月县果树办公室升格为县果树局,高崇云、孙家堂任正、副局长,编制10人,县果品公司划归果树局。1994年1月果树局撤销,又在农业局设立果茶站,孙贵云任站长。1996年1月县果茶站升格为县果业局,为局级事业单位,内设果树研究所(副局级)、办公室、财务科、果树技术推广站、果树保护站,于恩平、康学中先后任局长。全局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2002年8月果业局撤销,果树业务及人员重归农业局,农业局保留果树研究所(所长李强)、果树技术推广站(站长毛可春)、果树保护站(站长孙述峰)建制。

(10)费县果业管理局

1984年9月费县林业局设立果树站,编制4人,李文斌任站长。1986年1月水果交农业局管理,县农业局成立果树园艺站,编制5人,李文斌任站长。同期县林业局设立经济林站,编制2人,周达文任站长。1996年4月由原县果树服务中心、县农业局果树园艺站、县林业局经济林站合并成立县果业管理局,为局级事业单位,内设人事秘书科、财务审计科、果树技术推广站,张继海任局长。1998年3月增设县果树研究所。2003年全局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其中高级农艺师6人。

(11)沂南县果树站

1985年10月,沂南县水果由林业划归农业管理,1986年1月县农牧渔业局设立果茶技术推广站,编制6人,周锡平任副站长,同年5月县林业局设立经济林站负责干果业务。1989年2月撤销县农业局果茶技术推广站、林业局经济林站,成立县经济林开发办公室,为局级单位,编制15人,内设经济林站,胡乃修任主任。1990年5月经济林开发办公室改称果树办公室,所属经济林站改称果树站。1993年12月撤销县果树办公室,果树业务及技术人员划归林业局。1994年1月县林业局成立果树站,郑忠智任站长。2003年有专业技术人员6人,其中高级工程(农艺)师4人。

(12)临沐县果茶生产管理办公室

1984年5月临沐县林业局设立果茶站,编制4人,高国梁任站长。1986年2月临沐县水果茶叶由林业交农业管理,县农牧渔业局成立果茶站(本年底撤销),林业局果茶站改为经济林站。1987年4月成立县果茶办公室,为副局级事业单位,编制6人,王大贵任主任。1989年9月县果茶办公室撤销后,县林业局经济林站仍管理果茶业务。1995年7月,成立县果茶生产管理办公室,为局级事业单位,编制9人,内设人秘股、果树技术指导股、果树保护股、茶叶技术指导股,袁清桂任办公室主任。2002年6月果茶生产管理办公室移交县农业局,仍使用果茶生产管理办公室名称,为股级事业单位,李锦同任主任。2003年办公室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

6.乡镇果茶技术推广机构

到2003年,全市有8个县区的106个乡镇设立了果树(茶)站,乡镇果树(茶)站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4人、农艺师86人。乡镇果树(茶)站设置数量及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为兰山区8个(23人)、苍山县10个(11人)、莒南县18个(29人)、沂水县19个(74人)、蒙阴县11个(30人)、平邑县10个(27人)、费县18个(76人)、临沐县12个(33人)。罗庄区和河东区所属乡镇由农技站、鄕城县和沂南县所属乡镇由林业站负责果树技术推广工作。

(三)学术组织

1.市果树园艺学会

1980年12月,临沂地区果树园艺学会经地区科协批准成立,12月15日举行成立大会,通过了《临沂地区园艺学会章程》。第一届理事会有28人组成,理事长由行署林业局副局长武玉年兼任,副理事长赵文堂、王西津,秘书长李昌怀,副秘书长于锡斌、徐永湘、隋安改,学会设果树栽培、植保二个专业组,第一届会员45人。1982年10月地区果树园艺学会和行署林业局创办《果树科技通讯》,到1984年4月共出版3期,发表果树科技论文和技术报告36篇。1985年8月组成第二届理事会,共29人,地区林业局副局长解玉选任理事长,李昌怀、高大中任副理事长,宋学智任秘书长,第二届会员80人。1995年5月改称市果树园艺学会,同年10月理事会调整,市林业局副局长赵炬任理事长,宋学智任副理事长,闫洪楚任秘书长。

2.市茶叶学会

1978年11月,中国茶叶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成员任介民发起成立临沂地区茶叶学会, 选举武玉年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冯荣华为副理事长,任介民、夏建立为正、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19名,第一批会员39名。1985年9月第二届理事会成立,任介民为名誉理事长,解玉选任理事长,宋学智、王安治、杨擎天、田会年任副理事长,夏建立任秘书长,钱万龙、杨家庭、王嘉祥任副秘书长,理事22人,第二批会员刀名。地区茶叶学会和地区茶试站1978年联合创办的《茶叶科技》,发行量1000份,共出版了14期,1980年停刊。地区茶叶学会曾举办了茶叶生产技术研讨会、茶叶冻害讨论会、栽培技术改革讨论会等学术会议。1995年5月,地区茶叶学会改称市茶叶学会。

3.地区国营园艺场科研协作组

地区国营园艺场科研协作组于1966年3月成立,参加单位当时有专署北关园艺场,临沂县茶山、重沟、洵头园艺场,沂水县东岭园艺场、王庄果园,临沐县时宅子、南古园艺场,沂源县荆山园艺场,莒县浮来山园艺场,沂南县历山园艺场,苍山县文峰山果树园艺场、塔子山果园,郷城县北关园艺场、清泉寺林场,蒙阴县石花园园艺场,临沐县石门农场,平邑县天宝山林场,日照县南岭园艺场。1976年1月科研协作组会议通过了《临沂地区国营园艺场科研协作组章程》,协作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任期2年,正副组长负责主持协作组工作。协作组会轮流在各场召开,每年一般3~4次。到1990年,组长先后有于锡斌、荆惺、仲光读,副组长先后有糕启玉、娄颂喜、卢洪仁、藏青秋、宫本勤、李玉涛。协作组按照“场搞科研要为生产服务”的方针,进行了果树品种、栽培、植保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协作,开展“以场带队”工作。协作组共完成果树科研课题60余项,示范果树新品种40多个,推广果树新技术20余项。

4.地区果树保护技术协作组

1989年1月,经全区果树保护工作会议酝酿,并报地区农牧渔业局批准,地区果茶技术指导站牵头发起成立了临沂地区果树保护技术协作组。参加人员主要是本区12县市果树局(中心、站)果保专职技术干部和国(县)营园艺场以及部、省、地果树病虫测报点主管技术员。首批协作组成员27名,会议推选陈修会任协作组组长,李玉涛、曹淑增、李忠山为副组长。1989年12月协作组会议决定该协作组成员发展到40人,增选屈增明、陈维义为副组长,并成立《果树保护通讯》编委会,陈修会担任主编。到1998年,协作组共主持召开白僵菌防治桃小食心虫、苹果幼树保叶、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等专题科技研讨会、交流会等10余次,组织完成有关果树保护技术试验课题20余项,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农药30余个,鉴定表彰优秀论文20篇,编发《果树病虫情报》90期,编辑《果树保护通讯》8期,发表果树病虫测报与防治技术论文60余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000余公顷。

5.县级果树(茶叶)园艺学(协)会

1987年以来,临沂先后成立挂靠县果茶业务主管部门的县级果茶园艺学术组织9个,共有会员538名。

(1)郯城县园艺学会

1988年12月4日成立,挂靠郷城县林业局,理事长邢招义,副理事长张铭画,秘书长宫玉臣,副秘书长姜振祥,会员49人。

(2)苍山县果树生产者协会

1990年10月30日成立,挂靠县农业局,理事长董慎屿,副理事长张宝玉、禚启玉、屈

增明、王彦鸣、田冠渠,秘书长屈增明,常务理事17人,会员60人。

(3)莒南县茶叶协会

2001年5月成立,挂靠县农业局,会长郭公利,副会长孙钦超、李传顶,秘书长汲长岁,会员68人。

(4)莒南县果业协会

2002年7月成立,挂靠县农业局,理事长魏茂泉,秘书长王军海,会员93人。

(5)沂水县国艺学会

1989年9月成立,挂靠县农业局,理事长王明坤,副理事长卢恩堂、吴钦林,秘书长吴钦林,会员50人。(6)蒙阴县果树学会

1990年2月15日成立,挂靠县果树办公室,理事长赵永瑞,副理事长王法伟、刘茂国,秘书长孔庆敏,理事13人,会员55人。

(7)平邑县果树技术研究会

1990年12月成立,挂靠平邑县果树办公室,理事长赵吉华,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光全,会员50人。

(8)临沐县果树园艺学会

1987年7月10日成立,挂靠临沐县果茶办公室,理事长王大贵,副理事长李佃启、刘永胜,秘书长戴玉堂,理事5人,会员47人。

(9)原县级临沂市果树园艺学会

1987年8月成立,挂靠原县级临沂市农业局,理事长孙利民,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苑士杰,会员38人。1991年10月组成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兼秘书长苑士杰,会员66人。1995年5月市划区,该学会随之解散。

(四)国营园艺场

1.临沂市园艺场

临沂市园艺场前身为原国民党经营的“北关苗圃”,地处临沂北关,面积13.6h㎡民国36年(1947)7月为滨海专署实业处直属苗圃,1951年3月归临沂专署建设科所辖。1956年2月专署将其下放到临沂县,为临沂县果树园艺场。1958年初改属专署林业局,为专区北关园艺场,同年9月专署将该场并入专区农科所,1959年1月改属专区科学研究所,1962年又归属专署林业局。1983年4月划归行署农业局,是年有职工39人,果园5.6h㎡,果树1500株,果品产量110t。1988年果树面积2.2h㎡,果品产量40t,果业产值1.11万元,工副业产值25.6万元。

1989年该场经国家农业部、省计委批准从波兰引进果品恒温保鲜库1处,贮量3000t,总投资1000万元。1990年6月成立地区综合冷藏厂。1993年3月经省农业厅批准组建山东鲁南绿色食品集团公司,主营保鲜果品和速冻蔬菜。

2.临沂市茶山园艺场

茶山园艺场建于1958年4月,当时名为临沂县农林局茶山园艺场,位于临沂城北25公里处的桃花山、尖子山一带,总面积453h㎡,其中果园200h㎡,山林253h㎡,为当时全省第二大园艺场。60年代,该场以治山治水闻名,中央领导杨得志、谭启龙等曾来场视察,该场的苹果曾出口俄罗斯、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81年农业部投资56万元铺设了输水管道,1982年全国植保总站将该场定为病虫报区域点。1983年全场有各种果树35716株,果品总产1780t,果树以苹果为主,有31895株。1984年农牧渔业部将该场定为全国着色系富士苹果栽培试验及苗木繁育基地。1985年农牧渔业部又投资118万元建设了1000t冷藏库1座。1988年,全场正式职工340人,下设3个果业分场、1个果品加工厂、1个果苗圃,1个山林队以及生产股、供销股、财务股、机务股和保卫股,当年果品总产1000t,果业及工副业产值39.28万元。

1998年以来,茶山园艺场依靠九山八水十二沟的自然风光和莲花池、天齐庙等人文景观,开发建设茶山风景区。2001年10月茶山园艺场由兰山区农业局移交兰山区人民政府管理,并加挂茶山风景区管理处的牌子。2002年11月茶山风景区被审定为国家AA级旅游区。

3.郯城县北关园艺场

郯城县北关园艺场,位于县城北2公里处,1958年10月建场,初期总面积167庙,1959年开始下放大部分土地,1961年面积为31.3h㎡,其中果园面积25h㎡(栽苹果树6266株)。隶属鄕城县林业局,1983年4月划归县农业局,时有职工43人,分4个果树专业班,并设饲养班、机务班各1个。1978年苹果产量最髙为650t,1982年苹果产量340to1985年5月与郯城县归义农场合并经营,为郯城县归义农场北关园艺场,设果树站、蔬菜站,1988年两场分开。1992年5月由鄕城县蒲旺农场兼并,为蒲旺农场二分场,主营银杏苗木盆景。2000年3月划归县农垦集团公司管理。

4.苍山县文峰山园艺场

文峰山园艺场,1958年12月建场。该场原为寺庙遗址,解放前夕由和尚经营管理,面积6.7h㎡。1950年收归国有,建立文峰山林业站,主要管理文峰山寺庙林。1953年栽植苹果树13.3h㎡。1958年省财政厅投资建立国营文峰山果树园艺场,总面积1331961年下放26h㎡,保留106.6h㎡,其中果园26.6h㎡(栽植苹果、葡萄等果树7200株),山林80h㎡。1968年苍山县塔子山果园(面积2h㎡)曾归属该场,后又分离。1980年全场有各种果树5464株,其中苹果4992株,果品产量350t(最高产量年)。1974年归苍山县林业局,1983年底交县农业局(1987年5月至1990年5月由县果品办公室管理)。1988年5月更名为苍山县文峰山园艺场。1993年全场职工26人,果品产量90t,果业产值5万元。有鲁南小泰山之称的文峰山有龙王庙、千佛崖等古迹景观,1999年8月由市林业局批准建设以园艺场为主的文峰山森林公园。2002年7月文峰山园艺场和苍山县民政局联合建设文峰山风景区。

5.沂水县东岭园艺场

东岭园艺场位于沂水县城内东皋岭上,1953年建场,面积4.7h㎡,栽植苹果、梨、山楂等果树500余株。1958年扩建为30h㎡,栽植果树10000余株,其中苹果8000株(红玉、祥玉、早生旭5650株),梨1000余株。1973年产量最髙为600t。1983年前隶属沂水县林业局,后划归县农业局管理,时有职工41人,年产果品300t。1986年5月,省农业厅决定将沂水县东岭园艺场改为县办园艺场,不再纳入省预算内管理。1987年9月,该场改建为 “东皋公园”,隶属沂水县城乡建设委员会。

6.沂水县王庄园艺场

王庄园艺场,1949年建立于沂水县圣母山上,为全省最早的公营果园之一,时隶属沂蒙专署实业科。初期面积0.8h㎡,拥有德国传教土1900年引来的大樱桃15株、苹果250株。1958年该场扩建为14.7h㎡,栽植苹果树3700株、櫻桃54株、刺槐500株。该场1963年与沂水县东岭园艺场合并,名为“沂水县东岭园艺场王庄分场”。1964年独立,更名为王庄果园,同期省林业厅将该场下放给沂水县,1985年又更名为“王庄园艺场”。从建场始,果园就有经济收入,1950年果品产量0.6t,1955年果品产量2.7t,1972年达到自给有余。1985年有职工18人,果品产量150t。1998年10月该场划归沂水县王庄乡(后为夏蔚镇)人民政府管理。

7,蒙阴县园艺场

蒙阴县园艺场地处县城西南2公里处的石花园,由三山两谷组成,1957年初由省农业厅批准投资兴建,当时名为蒙阴县石花园园艺场(1968年曾称为五七园艺场)。1957年11月划归蒙阴县林业局,1984年3月回归县农业局,1989年6月划归县果树生产办公室。该场总面积44h㎡,其中果园面积26.7h㎡。1978年前,该场为经济补差单位,职工拿固定工资。1978年核定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负盈亏。1980年开始以班组为单位实行四定(定产、定工、定成本、定利润)一奖责任制,时有成龄苹果树9000株,栗树180株,果品产量650t。1985年实行大包干,承包人每年向场交30%的果品作为公共积累,70%的果品作为承包人的工资奖金费用支出,承包期15年。1988年全场职工37人,固定资产75.21万元,产果品300t。1995年8月以园艺场为主体成立县果树研究所(副局级),隶属县果业局管理。

,8.沂南县历山园艺场

历山园艺场位于沂南县历山西南麓,1958年建场,初期职工6人,面积162.9h㎡,其中果园42.7h㎡。1966年历山园艺场并入沂河林场,1974年2月两场分开。该场隶属沂南县林业局,1983年7月移交县农业局管理,是年全场职工50人,总面积133.3h㎡,其中山林(主要是侧柏)106.7h㎡约150万株,果园26.6h㎡栽植果树12000株,以苹果树为主,果品当年产量350t。1995年全场职工27人,苹果结果树6500株,产量130t,产值8.6万元。

9.临沐县时宅子园艺场

时宅子园艺场的前身是滨海专员公署小埠子林业苗圃,始建于1947年7月,最初有土地28.3h㎡,除育苗外,还定植果树及其它树木5100株。1958年,小埠子苗圃被划在江苏省石梁河水库淹没范围之内,场址由小埠子迁往临沐县大兴公社时宅子村西岭,改为国营时宅子园艺场,当时面积170h㎡,栽植果树146.7h㎡,其中苹果120加,21829株;梨26.7h㎡,4544株。1972年,原大兴公社园艺场,面积70h㎡,划给时宅子园艺场,使该场总面积扩大到240h㎡,其中果树216.7h㎡。1980年果品产量最高为2440t。1984年国家农牧渔业部与该场联合投资33万元,扩建小型水库1座,电灌设备1套。1985年,全场职工197人,有31650株果树,其中苹果26638株,梨4000株,果品产量1500t。全场划分为6个果树分场,内设生产技术、财务、后勤、保卫4个科。1996年10月,时宅子园艺场与临沐县兴大集团有限公司实行一体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