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境内粮食作物主要有禾谷类、豆类和薯类。禾谷类种植面积最多的有小麦、玉米,其次为谷子、高粱及零星种植的稻谷、黍、大麦、啤酒大麦等。豆类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大豆、绿豆、豇豆,其次还有零星种植的豌豆、小豆、黑豆等。薯类种植面积较大的是甘薯。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花生,另外有零星种植的芝麻、向日葵、油菜、蓖麻等。

小麦 1978年,境内播种小麦29.29万多公顷,总产80.6万吨。80年代引进并推广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在地力、肥水条件较好的中高产地块上,通过减少基本苗,培育壮苗,依靠分蘖成穗,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水肥生产效率,使个体营养良好,发育健壮,实现穗足、穗大、粒重、高产的目的。这一时期,农业科研工作者还根据旱地小麦的生育特点,从科学施肥、培肥地力、蓄水保墒、优化群体结构和抗旱品种等方面研究形成旱作综合增产栽培技术;结合晚茬麦的生育特点,研究形成以穗定苗、科学运筹肥水为中心的晚茬麦独秆栽培技术。1989年全市播种小麦28.04万公顷,总产96.19万吨。进入90年代,烟台市重点加强小麦稳产600公斤栽培技术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全市超600公斤的高产地块屡见不鲜。1996年始引进由甘肃省农科院创立的以“四改四建立”为核心的节水抗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拉动全市小麦尤其是旱地小麦产量的提高。随后,一批优质小麦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得到普及,提高了小麦生产的优质化、标准化水平。龙口市前诸留村8017-2小麦高产田,1997年经国内著名专家验收17.44亩,平均亩产707.3公斤,其中2.91亩单产达731.73公斤,创国内平原区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1999年莱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30亩“137示范田”经专家验收2.32亩,平均亩产达773.86公斤,刷新国内平原区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2002年全市播种小麦19.04万公顷,总产69.74万吨。

甘薯 1978年,境内甘薯面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12.22万公顷减少到11.23万公顷,单产(折粮)由170多公斤提高到410.6公斤。进入80年代后,因小麦、玉米、花生种植面积扩大,甘薯面积逐年减少,产量下降。1985年甘薯种植面积下降到6.13万公顷,单产332.8公斤。1985—1992年全市甘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万公顷左右,单产350公斤左右。进入90年代,烟台市农业科研部门致力于脱毒甘薯栽培技术研究,不断更新甘薯品种,推广普及优质加工专用型甘薯品种和栽培技术,甘薯产量有了很大提高。1993年全市种植面积4.83万公顷,亩产上升到457.5公斤。1993—2002年甘薯平均单产超过460公斤/亩,其中1994—1996年、1998年各年度的平均单产均超过500公斤。其间甘薯高产典型不断涌现,1997年海阳市大闫家镇路疃村7.47公顷脱毒“丰收白”亩产鲜薯5403公斤;招远市辛庄镇寺口村6.67公顷脱毒“丰收白”亩产鲜薯5155公斤。1998年莱山区长青示范园0.33公顷脱毒“鲁薯6号”亩产鲜薯5587.5公斤;海阳市大山所镇古庄头村0.15公顷“烟薯16”亩产鲜薯5528公斤;牟平区龙泉镇星石泊村0.2公顷“烟薯16”亩产鲜薯6023.3公斤;牟平区五宁镇五里头村3.33公顷脱毒“丰收白”亩产鲜薯5074公斤。1999年海阳市大山所镇古庄头村0.14公顷“烟薯16”亩产鲜薯5050公斤;莱山区初家镇曲家村0.67公顷脱毒“鲁薯6号”亩产鲜薯5325公斤。

玉米 境内玉米种植类型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两种。1960年前主要种植春玉米。随着玉米杂交种的推广,夏玉米面积越来越大。1978年,境内播种玉米21.24万公顷,总产90.4万吨,其中夏玉米面积占90%左右。1978—1989年,玉米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平均年玉米播种面积20.3万公顷,平均亩产330公斤。1978年全区亩产500公斤以上丰产田占夏玉米总面积的0.02%,1984年达到3.98万公顷,占夏玉米总面积的20%。1978年掖县沟西大队45.85公顷夏玉米平均亩产594.5公斤;1979年黄县下丁家十六队1亩夏玉米产量达708.45公斤。1980年掖县后邓村李登海用自己培育的杂交种“掖单二号”种植1.326亩春玉米,经实地验收亩产903.6公斤,创全省春玉米高产纪录。1981年烟台地区出现16个百亩高产方,共117.93公顷,平均亩产610公斤,其中产量高的20公顷,平均亩产700公斤以上。黄县下丁家圈子种植的6.8公顷,平均亩产749.8公斤,其中高产地块亩产达943.65公斤,创全国夏玉米最高纪录。李登海1986年培育1.08亩夏玉米平均亩产962.1公斤,1988年培育1.03亩夏玉米平均亩产1008.88公斤,1989年培育1亩“掖单13号”产量达1096公斤,连创全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进入90年代,烟台市科研工作者根据紧凑型玉米新品种的生长发育特点,在土壤、光热、水肥、品种、密度、叶面积动态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规范化技术指标,推动全市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1995年,全市播种玉米面积18.44万公顷,总产137.88万吨。2001年,科技工作者从玉米的产地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完成并推广玉米无公害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玉米生产的优质化水平。1990—2002年,全市玉米平均单产420公斤,增产率为27.3%;超高产攻关田(亩产超750公斤)9000公顷,其中1998年超高产攻关田面积达2100公顷,平均单产763公斤,是超高产攻关田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年份。2002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16.66万公顷,总产100.08万吨。

高粱 境内主要种植夏高粱。1980年,高粱种植面积仅有6666.8公顷。此后逐年降低,到1986年降到3753.3公顷,单产168公斤。1987年3706.7公顷,单产192公斤。进入90年代,面积进一步减少,到1994年下降到2905公顷,单产236公斤。1998年减少到1934公顷,单产220.8公斤。2001年减至1238公顷,单产170.2公斤。2002年,全市高粱种植面积1063公顷,单产177.8公斤。

谷子 境内谷子栽培分春谷和夏谷。70年代后期,境内谷子种植面积在6666.7公顷左右,平均单产在175公斤。进入80年代种植面积逐渐下降。1986年,全市谷子种植面积减到5106.7公顷,单产158公斤。1987年减少到4433.3公顷,单产176公斤。进入90年代,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进一步下降,1994年减少到3479公顷,单产152公斤。2002年种植面积减少为1696公顷,单产136.8公斤。

花生 境内种植花生历史悠久。1978—1990年,花生栽培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发展迅速,年均种植面积15.88万公顷,单产159.69公斤,总产38.1万吨,比1978年前20年平均面积增加28.74%,单产提高42.64%,总产增加82.39%。其中,1984年产量最高,单产216公斤,总产达到54.3万吨。1986年花生种植面积最大,为16.96万公顷。1991—2002年,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相应调整,全市花生面积有所下降,但由于高产规范化种植新技术和良种的普及应用,单产大幅度提高,总产仍稳定在40万吨左右。这期间年均种植面积为12.31万公顷,单产195.5公斤,总产36万吨,较前一阶段面积减少22.6%,单产提高18.3%。1979年海阳县忠厚技术队1.1亩“海花1号”亩产513.4公斤,招远县小李家农科队1.14亩“徐州68-4”亩产650.5公斤。1983年蓬莱县孟家庄农科队1.2亩“海花1号”亩产746.3公斤。1996—1998年,全市培植创高产示范样板田93处,面积4547公顷,其中千亩以上的丰产方14处,平均亩产469.9公斤;百亩丰产方52处,平均亩产543.1公斤;小面积攻关田27处7.2公顷,平均亩产579.6公斤。

1979年,掖县农业技术员桑寿亭创造花生带壳播种技术,充分利用早春土壤墒情,保证一播全苗,一般增产10%~15%。1984年福山区农技站进一步发展花生带壳播种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产量又提高10%左右。1970—1991年,莱阳农学院沈毓骏教授先后发明露地花生(ANM)丰产栽培法和直播花生(ANM)栽培法,单产约提高20%左右。进入90年代,烟台市科研工作者创新春膜秋覆花生复种种植方式,并形成以花生播种覆膜为主的机械单项种植技术雏形,花生增产22%以上。1996年始,花生机械覆膜规范化栽培技术开始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实现花生亩增18%,产值亩增210元以上。2001年,烟台市花生工作者从产地环境选择、栽培措施、田间管理、病虫草防治等方面入手,完成花生无公害生产技术并在全市逐渐推广。

大豆 境内大豆分春大豆和夏大豆两种。1978—1990年,全市常年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公顷左右,平均单产122.8公斤,年均总产5.5万吨。进入90年代,随着一批高产大豆新品种推广普及,大豆产量有很大提高。1990—2002年,全市大豆平均单产145公斤,总产达到6.62万吨,较上一阶段分别增长18.08%和23.2%。

1978—1985年,境内进行第一次大豆品种更换,以“东解1号”“济黄10号”“烟黄1号、2号”等代替老品种,每年种植“东解1号”在1.73万公顷以上,“济黄10号”4000公顷以上。年平均亩产大豆123.3公斤,较1975—1977年亩均增加12.75公斤。1986—1995年进行第二次品种更换,以“鲁豆5号”“鲁豆4号”“东解1号”等代替原有品种。每年种植“鲁豆5号”5.11万公顷以上,“鲁豆4号”0.59万公顷以上,年平均亩产大豆138.65公斤,较上一时期平均亩增15.4公斤,增幅达12.49%。1996—2002年进行第三次品种更换,以“鲁豆11号”“鲁豆4号”“烟豆4号”等代替原有品种,每年种植“鲁豆11号”0.67万公顷左右,“鲁豆4号”0.8万公顷以上,“烟豆4号”0.73万公顷以上。年平均亩产大豆139.2公斤,比1986—1995年每亩增加0.55公斤,增幅达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