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郯城县,古称郯国,今有“银杏之乡”之誉,是儒学家孔子之师郯子的故乡。早在三千年前,古老的东夷族就栖身在郯国这片纯朴而富饶的土地上,她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华夏文明谱写着历史的篇章,历史的每一页都值得我们今天的郯城人为之骄傲!中医学就是其中一个耀眼的闪光点。在上海求古斋书局印行的《增订绘图孝经白话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图第五幅“鹿乳奉亲”,记述了郯子为双目失明的母亲医治眼疾而披着鹿皮,混入深山的鹿群中获取鹿乳的典故。还有用银杏加蜜煎熬后医治痨病的药学记载。旧县志中仅记录有中草药60余种,其中郯香附等药材还被医家列为道地药材。这些历史,记录着我们郯城人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疾病有了更高的认识,医疗水平也有明显提高,理论研究更上一层,著书立说者有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王之后王显,少时聪敏袭其家传,医术超群,医名与大医徐春媲美;唐代李淑钦医术精纯,名重乡里,前宰相王公曰“兰郯二邑良医如林,唯淑钦一人而已”;宋景胜著的《医案集》(失于战乱);梁新铭的《名医文卷》《医方注释》;刘子繁著《伤寒类方述意》、《伤寒新解》等这些著作对后人行医有一定的教益,为民众的生息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清朝,郯城医林昌盛,人才济济,祖传世医,自学儒医,纷纷脱颖而出。开铺行医的祖传世医,如刘伯佑、梁洪杰、梁维兰、刘川西;在家行医的自学儒医,有医术高明、德昭四乡的李训纲、杨文章、侯学言;精通于妇科的宋景胜,等等。著名眼科世家——丁沟的刘淑曾,其祖早在光绪年间,应孔府之邀为其后人治眼疾,在众人束手之际,月余治愈,皇宫、孔府为之大震,频频为先生加官奉禄;通晓温病的刘子繁,擅长针灸的谢方坤等医家皆出于此。民间医生的诊费收取,无明确规定,医生多依个人声望和医技高低,自定收费标准,按病人贫富和病情轻重随意增减,所以流传着“穷人吃药,富汉给钱”的说法,这实为民间医生以医救人的一大美德。据不完全统计,到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全县民间医生近300人,其中开铺行医的171人,坐堂开方的33人,摆摊看病的15人,走门串户的21人,这些医生基本分布在全县近百个人口较为密集的村镇。

医林昌盛,也带动了药铺的迅速发展,各类药铺(店)相继立号开业。1830年李洪岭在埝里设立中药铺,坐堂行医售药;光绪七年,河北人霍含聚、山西人赵汉源合资在古镇马头设立“聚源隆”号中药店,资金为白银500两、经营500多个品种,同时还加工丸、散、膏、丹等剂型,组织大宗地道药材外运兑换本地所需药材,与上海、天津、安国、禹州等药行建立业务关系,成为郯城最早的一家大型中药店。相继开业的还有“大生昌”、“义和厚”、“人和生”、“庆和祥”、“天和泰”、“大生堂”等药店。

民国初期西医开始传入我县。我县最早的医所“广一药房”由济南函授大学肆业生张寿山开办于民国二年(1913年),设立于郯城县城内,先生以开展新法接生为主,后则能开展产科手术,以处理难产小具名声。民国十四年(1925年),常少华、朱松华开设的“松华药房”,首先应用德制土酒石酸锑钠、新斯锑薄霜治疗黑热病,收效甚好,求治者与日俱增,故而影响较大。嗣后,从事西医药者相继在全县部分区、镇和人口集中的村庄开办了私人药房和诊所,当时,较有名气的有“华久药房”、“东鲁医院”、“时新药房”、“爱群药房”、“中西药房”、“农村药房”、“日济诊所”等,加上德国传教士在郯开办的天主教医院、耶稣教医院以及郯城县卫生所,截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统计,全县西医西药人员增至325人。这些西医、西药人员,有的是拜师学徒,土生土长,有的是经过专业学习毕业的专业生,也有的是从外地迁至我县或回乡者。当时在我县传统医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他们积极引进西方医疗技术,加强中西医结合,推进医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腐败的国民党政府,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置若罔闻,卫生防疫无人过问,更无卫生管理机构,加之我县战事不断,旱涝频发,灾害严重,致使人民健康水平低下,霍乱、天花、丝虫、白喉等烈性传染病大面积流行,虽有医药人员上千,药店遍及,但由于他们都是私立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不能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己任,尤其是西医药多靠进口,药物品种很少,价格昂贵,如治疗一例黑热病收费100—200块现大洋,注射一支20万单位的利来盘尼西林须支付旧币三万二千元(折人民币三元二角),广大群众只能望药兴叹。据记载,仅霍乱病,从1937年至1947年全县就有近2000人死于非命。霍乱病发病急骤传染迅速,一旦染病,病势凶猛,起变于倾刻之间,晨发午亡,昼发夜亡。还有一病,名曰天花,该病常见于儿童,发病寒颤,高热,继则全身疹点,色如鲜花,故得此名。凡患此病,极难死里逃生,即使幸存,也留下终身恨事——麻面。1945年郯三区(今花园乡)伤寒蔓延,广泛流行,20余村有600多人丧生。据旧县志记载,病之猖獗,疫况之惨目不忍睹,白首素衣,号哭之声处处可闻,荒坟新冢,举目可见,真是“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从而制约了社会的进步,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直到解放后,这些流行病才得到控制,人民群众的健康才有保障。

一九四四年,滨海专员公署任命邵士贤主管我县的卫生行政工作,并筹建了“医救会"支援解放事业。1946年1月初建县政府卫生科,有副科长、科员各一人,卫生科与同年建立的郯城县卫生所合并办公,主管全县卫生行政工作,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制定的卫生工作路线、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国泰民安,百废俱兴,我县卫生工作同其它工作一样,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入了有序的状态,1950年一1956年,相继建立了郯城县卫生院、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皮肤病防治站等县级卫生机构,同时还组织个体医务人员建起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联合诊所。1956年一1958年各乡镇先后建立了公社卫生院,初步形成了县、社、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同时对危害人民群众健康严重的地方病、传染病进行了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和查治。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极为关怀,根据上级制定的法定传染病防治经费减免的政策,我县卫生科下发了疾病防治经费减免范围的通知,解决了部分病人的困难,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和防疫人员的艰辛努力,解放前流行的鼠疫、天花于1953年绝迹;白喉、麻疹、霍乱、伤寒、黑热病、回归热、丝虫病等烈性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妇幼保健站建立初期,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普及新法接生上,围绕此项工作,1954年,对全县477名接生员进行了整顿,对其中348人做了技术培训,同年,由国家投资建起了22处接生站,设产床23张,为推广新法接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预防保健工作的顺利实施,使党的卫生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落实,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医疗卫生队伍逐渐成熟。建国初期,我县的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只能开展一般的诊疗工作,到了60年代,卫生部门注重培养技术人才,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开展了循环衰竭的阿托品疗法和心衰的冬眠疗法及液体疗法。对胃、脾、肾部位的病变进行手术治疗,已基本能满足群众的医疗保健需要。

1968年9月毛泽东主席批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和《人民日报》关于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和湖北省长阳县东园公社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发表后,迅速在全县开展了大办农村合作医疗运动。1969年,房庄公社(今胜利乡)率先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70年全县掀起了大办“合作医疗”的高潮,赤脚医生便应运而生,至1977年全县赤脚医生有2013人。当时合作医疗卫生室采取了“四自”方针,即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中草药,实行“一根针、一把草”,逐步做到以药养医,实现免费医疗。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在当时对农民群众的防病治病和保护农村生产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路线,为卫生事业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县卫生主管部门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使卫生工作充满了生机。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1984年打破了多年沿袭的乡镇卫生院由县卫生局全面领导管理的格局,建立起新的管理体制,即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权(包括人权、财权)划归当地政府管理,县卫生局则逐步转变行政职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控、协调、监督、.服务”上来,同时建立健全了医政、药政等业务科室,强化了卫生行政职能作用。我县的卫生工作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中药”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新时期确定的卫生工作三大重点,围绕这三大重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我县的卫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预防保健工作逐步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卫生防疫部门开展了以消灭脊灰为重点的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冷链系统运转正常,保证了预防接种的质量和效果,实现了儿童计划免疫第二个和第三个85%的目标。各类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连续多年未发生传染病大面积流行,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稳中有降。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适时的转移到加强妇女“四期”(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保护工作。

1995年全县实施了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在农村大力开展了群众性“讲卫生、保健康”的活动,农民卫生意识增强,农村整体卫生水平显著提高,顺利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目标。

为巩固发展农村卫生工作成果,1996年在清理整顿医疗市场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了“三证、三制、四统一 ”为基本内容的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使农村卫生室走上了规范管理轨道,农村医疗市场井然有序,农民群众看病放心满意。我县的一体化管理工作受到省、市领导的表扬。特别是省委副书记吴爱英同志亲临杨集镇检查农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1996年底全县有乡村医生1424人,一体化卫生室491处。

我县的中医事业在改革年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93年建立郯城县中医医院,1996年完成了中医院门诊楼的主体工程,依靠传统的中医医学,该院深挖技术潜力,开展了痔瘘、针灸推拿等具有特色的技术服务项目,发掘光大了祖国的传统医学。全县医疗工作的龙头县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完善的社会投入机制和挖掘内部潜力,其发展速度令人刮目。门诊、病房、设备、办公设施已经配套,技术力量雄厚,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30名,其中主任、副主任医师28人,中级职称124人;现代化诊断治疗设备齐全, 装备有德国西门子全身CT、日本产大型X 线机、东芝140型彩超、美国产彩色颈颅多普勒、十四座高压氧仓等10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30余台(套),设有内、外、儿、妇、中医、特检等32个临床科室,开通了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120”急救绿色通道。1994年被命名为“部颁标准二级甲等医院”和“全国爱婴医院”,县中医医院被命名为“二级甲等中医院”。

到1997年底,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个,其中县属9处(县一院、二院、中医院、防疫站、胸科医院、皮防医院、药检所、医疗卫生保险处)、乡镇卫生院21处。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09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24人,其中医师472人,护士569人。按照上级“三项基本建设”的要求,除极少数卫生院未完成房屋改造任务外,其它卫生院均已基本完成,部分单位还不同程度的添置了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象杨集、庙山、重坊、马头、郯城、高峰头、红花、归昌卫生院都拥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杨集、马头、归昌、重坊还能开展常见外科手术的治疗,改变了靠“老三件” 诊疗治病的状况,基本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

1998年以后,全县医疗卫生单位积极筹措资金,共计投入五千余万元,一是完成了门诊楼、病房楼和职工宿舍楼的建设任务,基本满足了科室设置、病人住院和职工住宿的需求,投入450万元建成卫生局办公大楼,现已投入使用;二是购置了大批医疗设备,提高了检验检查能力,提高了诊治水平;三是采取请进来或送出去的办法,对大批在职职工进行了岗位技术培训,使职工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进;四是乡镇卫生院基本完成了三项建设任务,实现了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套;五是农村卫生室的布局更加合理,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乡村医生的正规化培训已经结束,全部达到了中等专业水平,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得到了巩固和加强,防病治病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积极稳妥地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1、以实行病人选择医生为切入点,促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一是向社会公布了门诊病人选择医生和住院病人选择医生的方法,把病人选择的结果同职称评定、岗位竞争、奖金分配等方面挂起钩来,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县一院、中医院、防疫站、杨集卫生院等单位在这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实行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分离制,较好地解决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初步开展了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新机制。三是在分配制度上实行院科两级核算。对行政职能科室实行“岗位目标任务得分考评责任制”,根据分管工作和岗位目标完成情况计分量化,分等级进行奖惩;对临床医技科室实行“成本核算”,科室内每个人的效益工资与个人工作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直接挂钩,彻底打破了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局面。2、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新路子,初步建立城镇医疗服务新体系。为适应新形势下医疗卫生服务的新需求,我们通过调研和考察,明确了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服务体系框架,即依托现有的一级医疗机构,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其它基础医疗机构为补充,上级医疗机构为指导,条块结合,建立了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我县的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已在新村、郯城、马头三个乡镇逐步展开。3、完善医药分开核算、分项管理制度,努力解决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问题。一是认真执行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完善管理办法。县级医疗机构对医疗收支、药品收支进行分开核算,按照各项业务收入的性质,分别将其计入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科目中。二是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自2001年起,我县卫生局已组织县属医院参加市组织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增加了药品招标采购的透明度,规范了采购行为,降低了采购成本,杜绝了假劣药品,保证了临床用药的有效与安全。三是加强了对医疗质量和收费的监督,规范医疗行为,促进了合理用药,杜绝了“大处方”、“滥开药”的不良现象,控制了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巩固、发展和规范了乡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实施乡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它对于改革和调整农村卫生管理体制、组织关系和服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效益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自1998年起,加强了一体化管理的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工作,使我县一体化管理工作进入了“再提高”阶段。在认真分析全县一体化管理工作的状况后,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县卫生局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的意见》,《意见》对各乡镇一体化卫生室的设置、建设标准、医疗质量水平和内部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乡镇卫生院认真按照县卫生局文件精神,积极行动起来,使全县一体化管理工作又有了新的起色。一是更加方便了群众就医,各乡镇在保持原有卫生室的数量上,又在较为偏远、人口数大于2000人的地段新增设卫生室,保证卫生室的服务半径在1.5公里以内,便于群众及时、方便的就医。二是提高了卫生室的建设标准。各单位加大投入,不同程度地对卫生室的房屋进行了装修、粉刷,对卫生室的庭院进行硬化和绿化,彻底改变了卫生室不“卫生”的脏乱状况。三是卫生室的管理上了新台阶。各乡镇建立健全了卫生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对技术操作规程有了严格的规定。大多数卫生室都能做到看病有登记,开药有处方,观察有病历,基层卫生室无菌观念进一步增强,配有紫外线消毒设备,注射、输液都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保证“一人一针一管”,基本消除了因无菌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医患纠纷。四是乡村医生整体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1年,为全面落实乡村医生聘用制,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县卫生局对全县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建立了管理档案,通过业务知识考试,对全县乡村医生实行择优聘用,从制度上保证了乡医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在公共卫生综合治理方面,一是开展了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许可证的专项治理整顿。每年全县统一行动,对已发放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全面清理,并依据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基础卫生设施、生产经营条件、卫生质量体系、卫生管理等情况进行了认真扎实地监督检查,对检查合格的单位分期分批重新核发了卫生许可证,对不合格的单位分别给予了限期整改、停业整顿等相应处罚。同时从“三证”办理入手,加大了对食品摊贩和城乡集市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2000年共发放审核卫生许可证1520户,对验收合格的1151户发放了卫生许可证,对70户提出了整改意见。对299户违法生产经营单位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二是抓好食品、公共场所等从业人员的健康查体和卫生知识培训工作,为控制相关传染病的传播流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查体和卫生知识培训,2000年以来共查体培训4018人(次),查出职业禁忌人员72人,并全部调离了岗位;三是进一步加强桶装饮用水专项治理工作,共检查12家生产经营企业,基础设施基本达到卫生要求的有3家,限期改进9家;四是强化了经常性卫生监督和监测工作,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进行监督检查,共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化妆品及美容经营单位4000余户(次),采集检验各类食品684份、调味品65份、酒类164份、肉及肉制品48份、冷饮64份、乳及乳制品33份、其它各类食品105份。查获假冒伪劣食品263个品种,3360余公斤。

在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方面,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对自身不规范行为,进行自查自纠,并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对全县医疗机构和个体行医者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没收药品价值约10万余元,罚款累计21.6万元。查处无证行医189家(次),查处非法行医人员295人次,行政处罚65家,责令改正43人次;拔掉了非法行医钉子户;查处超范围行医2家,取缔非法义诊4次12人,查处坐堂行医4家,查处非法开展性病诊疗活动4家,拆除医疗机构不规范挂牌和广告牌26块,检查生活美容机构8家(次),责令改正1家。因涉嫌犯罪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15起。

为确保全县不发生重点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搞好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1、加快规范化门诊建设,实行计划免疫定点接种,由传统的分散式计免接种,转变为集中式定点接种。为了切实做到“四苗”接种分开,确保接种质量,我们加强了对各乡镇卫生院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目前,各乡镇卫生院都已建立起较高标准的接种门诊,设立了宣教室,配置了VCD、电视、档案橱、接种桌、空调等宣教和接种所需设备,为广大儿童创建了舒适的疫苗接种和接受教育的环境。庙山、马头、泉源等八处卫生院首批通过了省、市示范化接种门诊的验收。2001年,全县“四苗”接种率达99.68%,各种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9.95%,有效控制了相关疾病的发病趋势,保障了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另外,我们还建立健全了腹泻病门诊和疫情监测网,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对0157感染疑似病例及时进行了妥善处理,控制了疫情扩散,维护了社会稳定。2、加强了对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几年来,会同教育、妇联等部门对中小学生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碘制剂补充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同时,还制定了提高合格碘盐覆盖率的行动计划,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协调下,与有关部门配合,重点抓了盐业批发、零售和居民户食用合格碘盐的覆盖率,顺利通过了非碘盐综合干预试点项目的省级考核。3、全面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继续加强和完善两个系统化管理,几年来,全县孕产妇和0-7岁儿童系统化管理分别达到了93%和82.50%。加强了对高危产妇和体弱儿童的档案管理,降低了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县直儿童健康查体率达85%。并认真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对筛查出的苯丙酮尿症患儿给予及时治疗,避免了因疾病进展所造成的家庭和社会负担。4、结核病控制工作成效显著,CIDA—WHO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于二00一年九月份启动,提高了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的发现和治愈率,有效控制了结核病的蔓延。5、皮肤病性病防治工作进一步规范,麻风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皮肤病、性病得到了有效治疗。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的意见》,我们在搞好人事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医疗单位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紧紧抓住“质量”与“管理”这个主题,在全县开展了“优质高效''服务活动,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作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主题,有力地推动了单位内部质量管理工作。1、以人为本,狠抓医疗队伍自身素质建设。我们始终把“三基”“三严”作为训练质量管理人员和提高医务人员的自身素质来抓,各医疗单位都成立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并定期组织临床医护人员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进行基本技能竞赛、考试等。县卫生局对2400余名在岗和不在岗的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业务理论考试,在全县乡村医生中掀起了学业务知识、比技术水平的热潮。2002年,县卫生局又开展了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活动,使全县医务人员增强了责任感、危机感,不断提高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医技水平。严把医疗机构和技术人才的准入关,利用节假日对全县120名乡村医生进行系统化培训,50岁以下的乡村医生全部达到中专水平,从而保证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队伍的水平。2、以病人为中心,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器械设备、医用材料、药品试剂、坏境条件是影响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了确保医疗质量,首先按照质量控制的内容,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人的交接班制度,术前谈话讨论报告制度,病床责任管理制度等,部分县属医疗单位还制定了医疗高效的10条标准,制定出规划,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网络,使质量管理有人抓,具体工作有章可循。其次是采取措施抓好质量管理各个环节工作,全县急救快捷,诊疗设备齐全,功能完善。门诊就医方便、有序,门诊病历合格率以及处方合格率均在100%。在病房及医护管理方面,病房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实行多科会诊,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诊疗常规,规范医疗措施。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二级管理,各项制度健全,病历、文书、表格均达到管理要求,基础护理合格率达100%。特护、一级护理合格率85%,病房内部整洁、安静、安全、舒适,护理技术的合格率在90%以上。药品管理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管理人员分工明确,有效制止采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麻醉、特检、放射、病理等科室,严格操作规程,收费合理,服务质量及监测检验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3、以服务为宗旨,争创百姓放心医院。为了深化改革,增强服务意识,自2001年起在部分县属医疗单位内部推行了病人选择医生制度,把病人选择医生同职称评定、岗位竞争、奖金的分配等方面挂起钩来,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实行优质优劳,优劳优酬,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每年开展两次卫生下乡活动,出动医疗人员450余人次,免费查体3万多人次,免费送药7.5万余元。

1998年以来,县卫生局始终把行风建设工作贯穿于整个医疗工作之中来抓,使病人放心,使患者满意。1、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工作,增强医护人员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改造世界观,彻底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服务活动,真正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帮病人所需,视病人如亲人,转变工作作风,改变服务态度,实行微笑服务,着装整齐,挂牌上岗,严格遵守医院制定的规章制度,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笑脸迎患者,全程服务,使每一位患者满意地走出院门。2002年全县卫生系统进行礼仪培训,举行礼仪竞赛活动,在临沂市“天使杯”暨医院形象礼仪表演比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受到市县领导的表扬。2、加大宣传力度,以示范教育、警示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德医风、医院管理之中,如县一院、中医院等单位,在门诊大厅醒目的位置悬挂或张贴加强行风建设,创满意在卫生的标语,积极开展“医疗优质高效、百姓放心医院”等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地宣传,报道在活动中出现的好的做法、好的典型、好的经验等,形成了人人都来关心、支持、监督“满意在卫生”的行风活动。3、搞好便民服务,降低收费标准。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满意在卫生活动,各医疗单位都相继出台便民措施,如县一院在门诊大厅增设了便民服务台、电子屏幕,免费为病人供应茶水、测血压,县中医院设立咨询台、导诊员,发放卫生保健的明白纸、保健院开通绿色生命通道,设立服务热线,免费接送孕产妇,各医疗单位的各项收费均低于省卫生厅以及物价部门的标准,其中手术费、药费、接生费、住院费分别低于物价收费标准的40%、30%、20%、15%,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密切了医患关系。4、提高行政效率,落实病人出院服务质量信息反馈卡制度。全县医疗单位按照上级要求,把服务质量信息反馈行为作为行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医院在住院处专门设立信息反馈卡箱,做到了住院病人亲自填写反馈内容,并将此卡与住院病历一起长期存档。通过此项活动,使卫生行风得到了明显好转,提高了医务行政工作效率,经过对反馈抽查汇总,对服务态度及合理用药等满意度均达到97.5%。5、坚持“一日清单”制,抓好“两公开一监督”。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使群众满意,必须从源头抓起,自2001年坚持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每天护理人员将住院病人的一天费用单交给病人,使患者明明白白地看病,踏实放心用药。全年仅螺旋TC检查收费就下调12%,年让利于病人20余万元,其次是搞好两个公开,实行“阳光工程”,医院将各项工作置于干部职工的监督之中,在院务工作方面,成立了财务审计会审会签制度,医院及时地将收支、人事、基建、招待费等进行公开,做到真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在药品及大型器械购置方面,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基本实行政府采购,集中招标,仅药品招标一项每年共节约资金450万元。加强监督检查工作。(1)各级医疗单位都设立了举报电话、意见箱,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聘请人大、政协、纪委监察、工商、物价、计量、审计等单位45名社会监督员对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社会监督。(3)每年人大政协共分两次进行视察。(4)县卫生局纪检组会同有关部门对县一院、中医院、二院等单位进行重点监督,定时不定时抽查,全县行风评议卫生系统满意率为96.5%,比全市高出1.5个百分点。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查处违规违纪案件。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卫生局党组一班人认真执行中纪委制定的八项规定,遵纪守法,不到基层吃拿卡要,收受礼品,按政策办事,各医疗单位都能按规定处理院务工作,主要科室认真执行财务及有关规定,杜绝了收受礼品和 “红包”现象,各单位大兴文明行医,倡廉之道,但是对于违规违纪者坚决予以查处,决不姑息迁就。6、大幅度地降低患者费用,积极开展创满意在卫生活动。几年来,由于我们改变了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实行病人选择医生,因病施治,加强内部管理,节能增效,精打细算,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和相关费用,2002年与2001年相比,住院病床周转率从3.4%增到3.8%增0.4%,病房的使用率由80.8%增至86.7%增5.9%。患者的日平均费用由105.95元降止103.06元,减少2.90元,这两升一降,全年为患者节约费用760余万元。

2002年,全县现有县直医疗卫生机构7处(县一院、二院、中医院、保健院、胸科医院、防疫站、皮防站),乡镇卫生院21处。全县拥有病床1079张,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672人,其中高级职称75人,中级职称481人,初级职称1166人。农村卫生室427处,有乡村医生1424人。2003年春天,“非典”肆忌,疫情蔓延,面对这场突如起来的灾害,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医疗卫生人员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抗非典工作中。根据上级工作安排,县卫生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部署,应对各种不测,相继成立了防非典医疗救护队、流行病学调查队,确定了收治非典及疑似病例定点医院,各医疗卫生单位均设立了发热门诊,对发热及疑似病人进行医学观察,配备了专职医护人员以及必需的药品、仪器设备。在全体医疗卫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周密、细致地工作,取得了抗非典工作的阶段性胜利,为确保人民身体健康,促进我县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