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与发展

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县城郯西路北段,是人民政府在我县最早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医疗机构。建院50余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经过历届医院领导集体,带领全院干部职工长期艰苦努力,现已建成为鲁南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县级医院,它担负着全县及周边地区一百余万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是一所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解放战争初期,其前身是县人民政府于1946年夏创办的郯城县政府卫生所,建所初期,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只能从事一般常见、地方病、多发疾病的诊治,但对当时处在严重缺医少药和连绵不断的战争局面,曾起到了一 定的作用。

1950年5月,根据建国后形势发展的需要,县人民政府以卫生所为基础,经过扩编,组建起郯城县卫生院。当时,时值解放初期,地方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营养不良遍及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刚刚组建的县卫生院便积极组织卫生力量,全面的投入到麻疹、伤寒、丝虫病、黑热病、麻风等疾病的防治之中,经过老一辈卫生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有效的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同时,根据1950年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为降底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确保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了新法接生,对接生员、助产员进行培训,广泛推行了新法接生,使妇女产后感染的发病率和新生儿病死亡率大大降低。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57年元旦,县人民政府决定,郯城卫生院改称郯城县人民医院,其主要任务转为“以医疗为主”。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普遍下降,已经得到控制的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普遍回升,营养不良性水肿,小儿干瘦病遍及全县。尤其1960年夏,疟疾病在全县爆发流行,罹患此病者在全县竟髙达42万人,从而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群众的生产生活深陷极度困难之中。当时,医院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立即派出多支医疗小分队深入农村进行巡回医疗。在组织宣传防治疟疾的同时,还在院内外开设简易病床,免费收治营养不良性水肿、干瘦病、妇女闭经等疾病,扩大了诊疗范围,使以上多种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并得以控制。

196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郯城县人民医院确定为战略性医院之一,省卫生厅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充实和加强,为医院配备了显微镜、手术无影灯、万能手术床、200毫安X光机等价值十余万元旳医疗救护设备。

1958年至1965年期间,相继有三批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下放医生来院工作,医院的技术力量得到加强,医疗质量迅速提高,各项医疗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医院的各项工作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

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时期,严重的破坏了医院的工作秩序,领导干部被轮换批斗,知识分子受打击迫害,规章制度废除,医疗质量下降,医疗事故频频发生,医院的正常医疗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医院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极大的调动和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效益、技术效益日渐提高。在此基础上省卫生厅又先后拨发了脑电图仪、纤维胃镜等大型医疗设备和70余万元的基建经费,有力的促进了医院的建设和发展。1984年医院的工作人员已增至272人,各类科室增设到25个,开放病床已达200余张,年门诊量150750人次,出院人数7679人次,全年业务收入达75万5千元。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自1979年开始,医院相继建成了2263平方米的两层病房大楼,500余平方米的职工宿舍。1985年春季,郯城境内沂沐河洪水东调工程医院(后改临沂地区李庄中心医院)移交郯城管理,更名郯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同时,县政府决定将县人民医院更名为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将原县武装部食堂的一宗4.1亩土地连同地面建筑划给县第一医院,拨款4万元新建360平方米病房,组建老干部病房科。同时还破土动工兴建了面积为3096平方米的三层门诊大楼,该楼于1987年初竣工交付使用。1986年3月,县委组织部发文,在原党支部的基础上组建医院党总支委员会,下设四个党支部。6月医院首届职工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工会委员会和各工作委员会,至此,医院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988年4月医院自筹资金20余万元新建特检楼一座,面积620平方米,同年8月交付使用。

1991年8月为解决广大群众住院难的问题,医院筹资400余万元,新建一幢面积为7700平方米的六层病房大楼,大楼分两期工程投入建设,首期工程4300平方米,8月11日破土动工,次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二期工程于1993年春季动工,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当年施工,当年投入使用,该楼的建成使用为郯城县增加了一道靓丽的景观,是当时县城的一座标致性建筑。楼内购自本省维坊产的两部医用电梯,在首期工程竣工时投入使用,从而开辟了郯城县使用电梯的历史先河。1997年7月医院动工兴建包括职工食堂在内的新制剂大楼,新楼建设完全按照省、市医药管理部门的规范建设,在人流、物流、给排水、更衣、洗澡等方面坚持高标准。生产车间的顶棚、隔档全部采用彩钢板隔断,楼内安装了本省章丘产的三站五门自动混合货梯,更新了包括不锈钢自动生产线,不锈钢高压蒸馆器、新型净化、空气调节设备在内的主要生产设备。楼房于1998年竣工并交付使用,包括基建、装修、设备更新在内总投资超过250万元。

随着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提高,医院的日门诊量、门诊科室、工作人员、医疗装备急剧增加。1984年动工兴建的门诊楼早已不堪重负,显得十分拥挤和破旧。1997年3月医院领导班子集思广义,开始筹划门诊楼包括旧楼改造在内的扩建工程。6月,新扩建的门诊楼主楼动工,设计楼高15层(包括地下一层),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旧楼维修改造面积3096平方米,楼内装修大多采用新型建材,采暖使用了中央空调,消防设施完全符合法定要求,楼内还使用了两部购自天津合资生产的奥梯斯医用电梯,总投资超过1300万元。

1989年5月,医院自筹资金为职工兴建的第一幢宿舍楼破土动工,该楼五层40单元,投资80万元,设计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在此后10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年都有一坐新的宿舍楼建成并交付使用,目前全院共建成宿舍楼十余座,生活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宿舍楼群,300余户在院内居住的职工告别了年久失修的破旧平房、危房,乔迁到包括水电暖在内,设施齐全的多层成套宿舍楼内居住,从而较好的解决了全院职工的住房问题。

1989年10月,医院从连云港锅炉厂购进第一台四吨热水锅炉并首先解决了病房冬季供暖后,至2000年底,曾先后三次改扩建锅炉房,投资数10万元维修改造整个院区的给排水系统,冬季供暖系统,锅炉安装吨位已达14吨,完全能够保障包括生活区在内的全院生产、生活需要。此外还先后投资兴建了单身职工公寓楼、食堂、澡堂、舞厅、沿街经营楼、自行车棚、球场、老年活动室、水冲式厕所等公用设施,绿化院区所有通道和病房楼,门诊楼前广场、停车场,修建多处草坪、花坛,广植林木花草绿化、美化了环境,极大的改善了住院病人的休息疗养的环境和全院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在医疗设备方面,医院先后引进德国产西门子CT机、美国产GE螺旋CT机,日本产500MA综合大型X光机,东芝140A彩超显像仪、芬兰产自动生化分析仪、日产电子胃镜、国产双仓12座高压氧仓、彩色颈颅多普勒,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医疗设备超过150台件,总投资1000余万元。在医疗技术方面,目前,医院已拥有各种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51人,其中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者46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58人,有14个临床科室和13个医技科室,开放病床400余张。自1986年外科在本地区县级医院率先成功进行了心脏二尖瓣分离扩张手术之后,各科室积极引进开展新的医疗项目,如内科开展的按须型心脏起搏、经食道心脏调搏技术,心导管介入性治疗,眼科开展了“人工晶体后房植入”、妇产科的“腹膜外剖宫产”、放射科开展的“X线下介入性治疗肝癌、肺癌”、B超室开展的“细针穿刺B超介导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等项目在当时都达到了同级医院的先进水平,部分项目还通过了省、市级专家鉴定,获得市、县级先进成果奖。

目前,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拥有干部职工500人,业务用房3.1万平方米,年门诊量17万人次,年业务收入3500万元左右。1994年通过国家卫生部部颁标准评定为“二级甲等医院”,1995年9月被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1995年被省人事厅、卫生厅授予“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1999年被确认为“卫生部国际急救援助中心网络医院”。是郯城县心脏血管病防治中心,牙病防治中心,骨伤科治疗中心,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