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从郯城“东海医院”到东进支队“后方医院”

“东海医院”创建于1922年,地点设在郯城县城内,创建人陈信亭(原名陈允修)。陈信亭1894年出生于郯城县第五区小屯村(现属苍山县神山镇),他于济南齐鲁医院毕业后创建了郯城最早的一家西医民营医院"东海医院",办院的宗旨是"治病救人,不分穷富”,对贫苦困难患者治疗药费进行减免。医院规模虽不太大,但由于他的医术高明、热心为贫苦大众服务,所以短短的时间就成为郯城有名的西医医院。

1931年“9.18”事变,日本侵略军步步深入。陈信亭同志忧心如焚,连夜拟出《农民医社宣言》在四乡集镇张贴,以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并组织“抗日救国会”。1932年秋,中共临郯县委书记刘之言发展陈信亭为中国共产党员。

1933年7月6日暴发了震撼全省的“苍山暴动”,陈信亭和刘之言等同志一起参加, 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1937年,“7、7”事变后,陈信亭马上行动起来。发动群众组织起大刀会,联庄会,成立青年抗日救国团,经常到台潍公路(即206国道)伏击小股日军,不久上级指示组建南进支队独立营,他兼任第一任营长,1939年5月在攻打郯城李庄敌据点时担任突击任务受到上级嘉奖。6月在郯城东攻打顽匪梁麻子战斗中负责防御任务。

1939年秋陈信亭奉八路军一一五师罗荣桓政委的指示,负责组建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后方医院”。没钱,他就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捐献出来;没药,他就把农民医社的药品器械全部奉献出来;缺人,他就把自己的兄、弟、子、侄及亲属动员出来参加医院工作,初期真算一律的父子兵。当时年仅12岁的我也跟随父亲一起到医院工作,我担任护理工作。后来医院发展壮大,医院的办院宗旨是 “一切为前线服务,一切为伤病员服务”。

医院最初设在沙埠(原苍山县层山镇)后移到白果树(现郯城县胜利乡)瓦屋庄(现苍山县层山镇),后又移到了东、西永安,廖屯(现郯城县褚墩镇)一带,由于遭受敌人封锁,购买药品极为困难,医院自力更生,就地取材,以“土”代“洋”。用门板代替手术台,用铁锅代替消毒锅,用白酒代替酒精,用盐水冲洗创伤。为保障医疗质量,用食盐在水中溶化后,再用纱布反复过滤至水清,再放入锅中熬去水分后就成为清洁纯洁的医用盐。用当地的棉花纱布经过蒸煮消毒后做敷科……,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坚决杜绝感染是促使伤员早日康复的先决条件。原郯城县县长傅伯达同志曾负伤住院治疗,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痊愈出院,返回前线了 。

“后方医院”虽名为医院,但实际上并不集中在一处,而是分散到各个村庄里,病房也都安排到老百姓家中,有时能找个庙宇就算宽敞的了。1940年夏、秋连降大雨,武河决堤,两岸被淹,地里的高粱也只能露出穗子。为了保障伤病员安全,陈信亭和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水中游来游去,巡回检查治疗。

“后方医院”其实也不在大后方,当时的形势很险恶,经常遭到日本鬼子的扫荡,还有汉奸维持会的袭击。有时正在给伤病员治疗中听到枪声就马上转移。敌我力量犬牙交错,双方一开火“后方医院”就变成了“战地医院”。陈信亭的内弟王钦等三位同志就是1941年1月在廖屯“战地医院”中光荣牺牲的。

在战争时期“后方医院”,环境和物资都极度困难的形势下,自力更生,克服了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战时的医疗任务,还为部队和地方培养出许多卫生技术骨干,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陈锡哲口述陈文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