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沂蒙情深

1992年7月27日,山东临沂市沂河宾馆。

这天,风和日丽,气候怡人。上午9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这里亲切接见了沂蒙老区28名战争年代的英雄和新时期的模范。他们当中有一位已从事化肥事业30年的老模范。他,就是“全国化肥、矿山优秀厂长”、“省劳动模范”、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郯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王永立同志。

王永立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长在齐鲁政治、文化中心的泉城济南,他曾有过许多五彩缤纷的梦,但是,受环境的潜化和父辈的影响,对化肥工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16岁那年,报考了化工学校。1970年2月,正值风华正茂,怀揣丰富化工知识的王永立被分配到郯化集团的前身----

郯城化肥厂。从此,他便与化工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踏上沂蒙大地,他就被老区人民勤劳善良、纯朴率直的性格所吸引,坚定了他干好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他在日记中写道,“一投入沂蒙山的怀抱,我就对她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郯城地处平原地带,也是有名的产粮大县,但在那“抓革命,促生产”的特殊岁月里,由于化肥严重短缺,在贫瘠的土地上,玉米蔫了,谷子黄了,“五谷丰登”只能是梦幻中的海市蜃楼。看着那一方方严重营养不良的土地,有着执着追求的王永立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种状82况,让这块土地尽快呈现出“绿色”。

王永立深深懂得,要实现自己的诺言,首先必须懂得技术。技术,是工人的“本钱”,也是最“拿把”的东西。有了技术,便是权威。在这一点上,王永立想的很远。在别人全部身心抓“革命”时,他却把自己的人生座标牢牢地钉在了学习科技和企业管理上,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一板正经,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的诺言。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所准备的人。五年之后,一身技术的王永立在郯城化肥厂崭露头角,他的人生也随着国家的命运开始了另一种转折,从工人到班长、车间主任、副厂长,化肥厂的每个岗位都凝聚着王永立的智慧和他洒下的汗水。

1992年,王永立被改革开放的浪潮推上了化肥厂厂长的位子上,他是在当时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走马上任的,面对着这艘沉重的航船,从磨难中摔打过来的王永立,象一位老练的舵手,劈波斩浪,开始了他人生创业的艰苦航程。

王永立具有一个开拓型企业家创业的特有气质。没有诤诤的誓言,没有豪言壮语,王永立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改变生产落后的面貌,扩大装置生产能力。他始终盯在生产第一线,风风火火,豁出命来干。他同时也在调整着思维方式,从重重阻力,道道关卡中升腾着自身强烈的成就欲、进取欲。就在上任不久,化工部在全国推广氨水改产碳铵技术,他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率先把第一套氨水装置改造成碳铵的建设,并对合成氨进行了配套改造,实现了全厂化肥生产固体化。同时,在他的指导下,还把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原料管理、现场管理等作为兴厂之本,时刻抓在手上,通过强化技术人员培训、深化劳动用工改革、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短短3年时间,化肥厂就摆脱了困境,到1984年,已使一个不景气的企业,发展成了具有3万吨合成氨生产能力的全地区产值最高、效益最好、规模最大的化肥企业。

王永立醉心于创业。因为创业尽管伴随着挫折,却也伴随着收获。也许磨难与困惑总是新事物诞生前的必然代价。

1988年,山东省石化厅选择部分条件好的小氮肥厂进行尿素改造的规划,在厂碳铵销势不错的情况下,经过一番慎重的权衡,严谨的推敲之后,王永立乘势而上,决定上尿素项目。

上项目就需要资金,县财政又比较紧张,只有靠贷款,当时,又恰逢国家经济整顿阶段,找贷款对刚刚恢复元气的企业来说,其间的酸酸楚楚、坎坎坷坷,是常人难以体味到的。至今,在企业资金比较宽绰的情况下,王永立提起当时“求爷爷、告奶奶”时的情景,眼里还湿润润的。为了拿到贷款,王永立和当时的党委书记岳庆仁一起跑了多少趟省城、多少次北京,已无法计算,唯一能够证明的就是当时购买的那一辆“桑塔纳”,仅其轮胎就换了5次。

千里迢迢,千言万语,总算得到了足够的贷款,四处求情,八方张口,终于解了燃眉之急。此时,王永立已顾不得其他了,只是把双眼盯在投入与产出的总盘子上,力争早一天投产,早一天收益。

他和职工们奋斗在工地、吃住在现场,披星戴月,用血与火的炽燃,谱写出一曲曲郯化之歌,响彻在白马河畔。就这样,一套年产4万吨的尿素装置仅用了15个月的高速度便建成投产。当“彩云牌”尿素以“插柳不让春知晓”的姿态悄然问世后,立刻搅起一片喝彩声。产品在占领鲁南苏北之后便保持良好的销售势头,出现了排队提货的喜人局面,当时若仅仅依靠第一生产线,郯化的日子也过得去。但王永立没有停滞不前,他有干大事业的秉性,干就要干出样子,用他的话说,在这片热土上,不干出点成绩,总觉得无颜面对众乡亲。在经过科学的论证后,他认为两年后将是尿素生产和销售的黄金时期。于是,他带领全厂职工自筹资金,于1993年毅然上了第二条尿素生产线,又是一炮打响。

在企业经过了四平八稳的短暂“休养生息”后,在事业上永不满足的王永立思路更加明晰,决策更加果断,他认为市场经济是无情的,容不得半点犹豫和迟疑,只有置身大潮、主动出击、投入竞争、迎接挑战,闯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竞争之路,方可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于是,在全厂职工的一片赞同声中,一条年产2万吨甲醇生产线和投资1.8亿元,具有两台机组的热电厂,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相继建成投产,使郯化的固定资产由1.2亿元迅猛增到4亿元。

1997年2月,原郯城化肥厂又和县化工厂联合,组建了集煤化工、盐化工、热电联产于一体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到1998年底,企业已形成具有固定资产6亿元,年实现利税过亿元的经济规模,成为山东省120家重点企业和136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使企业由小河沟里航行的小船板,变成了搏击市场风浪的航空母舰。

生活本身就是一杯浓浓的酒,王永立以进取不息的精神,把拼搏与冲刺的脚印留在了浪尖之上。无论惊涛多么汹涌,不管骇浪何等风狂,他依然如故地稳操航舵,驶向远方。

屈指算来,王永立来郯化已近30个春秋了。30年来,他以对化工事业的痴热之情,对沂蒙老区的拳拳之意,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这片热土。

在郯化,王永立被职工誉为清正廉洁、克已奉公的带头人。他常对下属说:“我们当领导的不应图享爱,搞特殊,不能老想着沾光,要时刻准备吃亏”。金钱对每个人来说,确实是好东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的人因它而发财,有的人因它而堕落,而王永立把金钱看得很淡泊。他的收入不高,有的车间职工收入甚至超过了他。因此,在某些人用金钱耍手腕,搞小动作时,他对此特反感。1990年6月,在筹建尿素工程时,南方有家工厂的业务员为推销其产品,送给他现金1000元,被他严辞拒绝。

王永立,不仅淡泊“利”,对名也看得很“淡”。郯化在全县来说是最好的企业,每年上缴的利税也很多,其他一些企业的厂长经理们一般干上了几年大都升了迁,他却一如既往地干着他的总经理。他常说:“既然我选择了沂蒙山,就没打算图名图利,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老区的人民多做一点贡献。现在沂蒙山区不太富裕,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企业负责人,如果仅仅为了名利而去拼搏奋斗,那也太不值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王永立不但有谦逊的大家风范,在职工的心目中他又是一位横平竖直的人。身为总经理的王永立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为全公司所注目,对干部职工有一种明显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因而,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人们忘不了一次检修时他站在吊篮里深入铜塔内除锈刷漆保养整整呆了一个多小时的情景,忘不了在尿素开车时,彻夜不眠的一幕幕……

他的老家在省城济南,那里住着他年迈的双亲,每次出差很少顾得上回家看一看。1990年,为了尿素工程早日建成投产,他九次赴北京,几十次去济南,竟然没有回家一次。有时老父亲想得急了,就自己来看他,可他也很难抽出时间来陪父亲聊天。1996年春天,居住在青岛80多岁的岳父患重病,希望他能够回去看一看,此时,厂内工作正忙,热电工程刚刚开工,尿素技改项目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哪一方面都离不开他,没办法,只能让妻子一人去了青岛。

顾不上家人的他,心里却总想着职工,因为他知道,要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必须时刻心里装着职工,为职工谋福利,扎扎实实地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这几年,郯化发展的特别快,职工收入成倍增加,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每谈起这些,职工们都打心眼里感激说:“我们遇上了一个好当家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职工们从王永立身上,从自己掌舵人满怀赤诚中感受到属于自己更属于郯化事业永存的热情。

30年的追求,饱含着对老区人民的一往深情,30年的奋斗史,倾注着对化工事业的无限爱恋。

不管人们是肯定还是猜疑,事实是最公证的裁判。自王永立任一把手18年来,郯化无一年亏损,利税最高超过1亿元,成为全市、全县化工企业公认的“大哥大”企业。企业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国家一级节能企业”、“全国化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山东省管理示范企业”、“全省120家骨干企业”等八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称号。王永立,这位在革命老区无私奉献了30年的沂蒙之子,也获得了一连串光辉的荣誉,从“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到“全国化肥矿山优秀厂长”、“山东省劳动模范”,直至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我们看到了党和人民对王永立的赞赏与肯定。

今天,跨世纪的劲风涌动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惊涛拍岸,大浪淘沙。目前,一个大型化、现代化的化工企业集团正在沂蒙山崛起。王永立,这位钟情于沂蒙大地的诤诤硬汉,正带领着2800名郯化人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朱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