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银梭织出锦绣图

郯城县银利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一个不见经传的小厂,一个濒临倒闭的亏损“大户”。在短短几年的市场磨练中,一跃成为林林企业中的后起之秀,成为推动供销经济增长的排头兵。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光彩夺目,又如市场经济中杀出的一匹黑马,踏着强劲有力的节拍疾驰而来,勇往直前。1999年,公司完成销售收入1741万元。实现综合效益104.4万元。向国家上交税金86万元。为社会创造了80个就业岗位。这骄人的业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奇迹的背后有着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

郯城县银利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县棉纺厂,始建于1987年8月,初建时规模为5000纱锭,原是县第一棉花加工厂下属车间,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销售渠道窄,未投产就面临着下马的厄运。在此情况下,县联社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审时度势,果断地把棉纺车间从第一棉花加工厂分离出来,成立郯城县棉纺厂。为了把这个“先天不足”的厂子搞起来,县联社经反复研究、考查,决定把振兴沂蒙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县级拔尖人才高学栋同志,由店子供销社调到棉纺厂任厂长。1989年4月初,受命于“危难之时”的高学栋同志,召开了第一次职工大会。看到几百双期盼的眼睛,他动情的落了泪。组织的重托,职工的信任,使他毅然挑起了这副沉重的担子。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棉纺厂不但起死回生,而且生产规模由5000纱锭扩大到12000纱锭。产值、利税以年40%和50%的速度递增,多次被县政府授予管理效益先进企业和上交“利税大户”等荣誉称号。

1995年7月高学栋调离棉纺厂,县联社决定由副厂长孙利明同志临时主持工作。

1995年10月颜景明同志担任棉纺厂厂长,孙利明同志任棉纺厂书记。

1995年由于国家对纺织企业的宏观调控和限产压绽的影响,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棉纺织企业也不例外,出口受阻,产品销售锐减。由于市场疲软,企业产品积压,生产每况愈下,效益滑坡,棉纺厂由“摇钱树”变成了“苦菜花”,效益持续下滑,出现了亏损。到1998年,企业亏损额达377万元。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车间“弹尽粮绝”,生产难以维持,部分职工因发不上工资只有放假回家,企业濒临倒闭。许多职工想方设法托门子、找关系调出棉纺厂。在这种情况下,县联社公布由书记孙利明同志主持工作。面对残酷的现实,是生存,还是死亡?实实在在地摆到了孙利明同志的面前。他深信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在县委、县政府和县联社的大力支持下,在分析困难和有利条件后,以转换机制,理顺产权关系为突破口,走自求生存,自谋发展的道路,经县体改委批准,采取“零价”出售全员持股的办法,依法组建了郯城县银利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按照《企业法》和《公司章程》,公司于1998年8月28日正式成立,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孙利明当选董事长兼总经理。

孙利明1972年在蒙阴棉纺厂参加工作,1988年8月调到县棉纺厂工作,历任工段长、车间主任、副厂长、代理厂长、书记等职。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棉纺企业的特点,亲自主持制定和完善了公司管理规章制度9章112条,使公司广大职工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工作有目标,行为有规范。在抓好制度落实的同时,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企业内部改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们常用此话形容小企业的内部机构,董事长孙利明深悉其间的道理。他规定行管人员不得超过职工总数的3%,撤销了基建科,合并了原料销售科、财务审计科,要求每一个科室人员必须兼任多项工作。与大家谈道理也极简明:少用一个科室人员,就能多出一个生产工人,减少一份行政开支。在具体工作中,科室人员没有一个闲下来的。起初部分科室人员有点受不了,在孙利明的带动下,装卸运转货物,打扫卫生已成为科室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仅装卸车一项,公司一年就节约开支4万元。在人事上,公司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为员工人尽其才,发挥专长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在用工上,打破了固定工、合同工和临时工的身份界限,实行以产定岗,以岗定员,竞争上岗。在员工中牢固树立“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使单班产量、质量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生产成本也较以前大幅度下降。在分配上,实行计件工资制,收入向责任大、劳动强度高的一线倾斜。如后防工段扌当车工杜丹、谢娟二同志,出满勤干满点,在三班生产中始终保持单产第一名,在未实行计件工资制以前,她们每月只能领到200元工资,现在她们每月能领到400元左右,工资提高了近一倍。拉开收入档次,真正体现效率优先,多劳多得,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职工感慨地说:“现在我们才真正体验到企业主人翁的滋味,企业有了希望,生活有了保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

企业改制初期,经营处于低谷,仓库里还压着十几吨低质棉纱,他陷入了深思,要想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必须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优质低价来抢占市场的主动权。要想提髙产品质量,必须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髙员工的技术水平。为此,公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大练兵活动,并将产品质量的优劣作为评定职工工资的重要内容。同时又组织部分班组长以上人员去临沂国棉八厂学习大型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多渠道提髙干部工人的管理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在棉纱一等一级品率已达到了100%。品种也由改制前的21支和32支两种产品,增加到现在的16S’、18S’、32S'、45S'筒纱和同规格的捻线、绞纱,都被地区棉花纤维检验所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定为上等一级。在抓好职工培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下大力气,狠抓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向管理要效益,从而降低了产品消耗,减少了非生产性开支。以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

为占领市场制高点,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全面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提出了“经营围绕市场转,生产围绕经营干”的指导思想,加强了销售工作的力度,实行销售承包责任制,把工资、奖金、提成与销售和货款回笼等实绩挂钩,激发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他们四处奔波,广泛联系客户,使产品很快占领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棉纱市场,从而稳定和拓宽了销售渠道,在其他厂家产品大量积压,部分企业被迫停产的情况下,该公司产品一直畅销不衰,供不应求,从未因质量问题造成一起退货索赔现象,被地市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和“质量信得过”单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绝处逢生的银利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抓住即将入世的良好机遇,在新世纪曙光的照耀下,以崭新的姿态,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为指针,乘国家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强劲东风,大展宏图,美丽的银梭必将织出绚丽多彩的画卷。

县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