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三十四年创业路

三十四年前,当隆隆的机器声在沉寂的白马河畔响起时,人们也许不会想到,会有一座占地7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屹立在这里。从那时起,寂静的白马河畔,就拥有了一片喧嚣,一片生机, 同时,也拥有了一个神话,一个奇迹。

(一)

1966年初,为适应全县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共郯城县委作出重大决策:筹建郯城历史上第一个化肥厂。

10月,第一批来自全县的168名亦工亦农合同制工人,在白马河东岸的这片低洼而又潮湿的草甸子上,垒灶安锅,扎寨安营,揭开了化肥厂的建设序幕。

这168名工人,是郯城县当时的精英。事实证明,这支来自四村八乡的“杂牌军”是一支素质优良的队伍。仅仅几个月,他们就用自己动手脱的土坯盖起了第一排办公室和第一排宿舍。从此, 昔日荒凉寂寥的白马河滩沸腾了起来。

第一批赴临沂“留”学的工人出发了然而,斯时斯地,“左”的思想还象幽灵一样游荡在郯城的上空。化肥厂投产后管理混乱,低产高耗抽净了企业的髓精,到1974年底结算时,二百多人的一个化肥厂全年仅产合成氨671吨,而亏损额竟高达69.7万元。

机遇实质上是事物发展的质变点。郯化建厂初期的十多年间,一直是原始的液体化肥生产,企业步履维艰。十多年的亏损,并不排除历史造成的原因。但生产方式的原始,产品的单一也是其亏损的主要原因。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郯化先后迎来了三次机遇,郯化人抢抓机遇求发展,企业从此乘风破浪,扬帆万里。

郯化首先抓住的第一次机遇是在1979年。当时,化工部在全国推广氨水改产碳铵技术,化肥厂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率先把第一套氨水装置改建成碳铵装置。此后,他们又于1984年完成了第二套改产碳铵的建设工程,实现了全厂化肥生产固体化。由于该厂坐上了全国推广氨水改碳铵的头班车,当年就扭转了建厂投产连续11年亏损的历史,企业由此迎来了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次机遇是在国家“七五”计划期间,当省化工厅规划并指导部分企业进行合成氨经济规模改造和节能技术改造时郯化又率先行动,于1986年将合成氨规模改造为年产2万吨,1988年,又改造到年产3万吨,以后逐年改造,不断投入,到目前合成氨生产能力已达到15万吨。

第三次机遇是在1988,省化工厅提出选择部分条件好的小氮肥企业进行尿素改造。当时的郯化碳铵销势良好,但厂领导没有满足,认识到了抓住这次机遇的重要性,于是闻讯而动,主动请缨。厂长王永立率领技改小组九上北京,几十次去济南,跑立项,跑资金。郯城化肥厂终于以其规模、技术和管理优势被选中。企业确立了“分期改建,滚动发展”的计划。首先投资3500万元,于1990年6月开始首套4万吨尿素装置的建设,经过15个月的奋战,以全国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的建设并一次试车投产成功。改写了临沂市无尿素生产厂家的历史。1992年,郯化又用第一期工程的效益建成了二期工程。1994年,郯化人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高速度、髙效益地建成了2万吨联醇装置。热电厂的建设是郯化组建“联合舰队”中的“重舰”,也是郯城目前最大的投资项目,具有两台机组的热电厂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相继建成投产,使郯化的固定资产由1.2亿元迅猛增加到4亿元。

1997年是郯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年2月,原郯城化肥厂和县化工厂联合,组建了集煤化工、盐化工、热电联于一体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到1999年底,企业已形成具有固定资产7亿元,年实现利税过亿元的经济规模,成为山东省111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郯化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厂以来,郯化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技改开路,扩大规模,节能降耗,增加效益。

郯化在实施产品创新开发、技术改造过程中,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努力提高生产装置的科技含量。郯化始终认准一个理:自己需要的是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搞引进,不这样、技术上永远也赶不上别人。企业要想闯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竞争之路,就必须高起点起飞,用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工艺,一流的技术,出一流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合成氨生产是高能耗的工业,为了从根本上实现能耗的大幅度降低,该公司广泛吸收和应用国内小氮肥企业生产的节能要求。1992年,公司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开发的中空纤维氢氮气体膜分离回收技术,使合成氨产品提高3%,吨氨电耗下降30千瓦时以上,合成氨生产能力提高25%。与南化公司研究院开发的NHD气体净化技术,是目前国内最新的一种物理吸收气体净化技术,也是国内小尿素厂中第一家将此技术应用于合成氨生产的厂家,它的成功应用为我国碳铵改产尿素企业提供了一种更经济合理的新工艺。同时,该公司在造气系统技改中,采用油压微机控制技术取代了原来的机械自动机,使吨氨电耗下降36千瓦时。在锅炉岗位采用在烟煤中掺烧华特901这一节能新成果,使煤耗下降15-20%,年节煤4200余吨,直接经济效益85万元以上。变接中低低工艺,合成轴径向内件改造及在热电工程中,全套从美国引进的 MICRO-TD3000系统均是同类型装置首例。多年来,郯化先后进行了30多项重点技术改造和500多项小改小革,一些国内化肥、化工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在该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创出了一流的效益,郯化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连续九年成为全省同行业经济效益排头兵,97年企业实现利税1.099亿元,名列全国化工百强企业第40位,列临沂市第一;98、99两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市场滑坡的严峻形势下,仍然分别实现利税5793万元和6253万元,资产负债率保持在43%左右,上缴利税年年名列全县首位,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人才,企业之脊。郯化之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技压群芳,源于总经理王永立的人才战略。精心培育人才,合理占有人才,恰当使用人才构成了郯化人才体系的特色。几年来,公司先后投入近百万元用于培训、培养人才。公司还打破常规,从全国各地高薪选聘部分在化工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人才来公司工作。公司成立了职教中心,实施了“123”跨世纪人才工程,即培养100名优秀管理人才,20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00名岗位操作能手。目前,公司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0名,职工素质明显提高。

(三)

管理是郯化发展的一大特色。严细而科学的管理,可谓是郯化在同行中脱颖而出的看家本领。

早在1989年,郯化的管理模式就已被县委县政府在企业所提倡。95年,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远学邯钢,近学郯城”。这“近学郯城”,其中包括学习郯化。

八十年代以来,郯化的管理也日趋精细而科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为企业赢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国家二级企业”、“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山东省化工优秀企业”、“山东省管理示范企业”、通过了IS09000标准质量认证这一项项荣誉,一顶顶桂冠,寄寓了郯化人多少心血,多少汗水,恐怕也只有郯化人最清楚了。

精于管理之道的总经理王永立深知,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后,企业在国有资产的运作上已由主要对实物量的管理向价值量的管理,对物质的管理转向对资金的管理。为此,郯化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放在了管理的中心位置,除了认真执行各种财务管理制度外,还坚持“月经济分析会议制度”,对总厂、分厂、公司和经营部门的经济运行一月一分析,一月一调度,本着定额、定向、定量的“三定”原则,采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结合、双向分析考核的办法,把成本费用管理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同时,企业强化内部审计,定期稽核清查分厂、公司、经营单位往来帐目和原材料、产品库存,纠正不合理的记帐方法和处理渠道,落实内部成本和利润,调整资金投向和经营策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为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的提取,企业组建了内部银行,并制定了“内部银行章程”、“各项费用的结转规定”、“转帐支票与现金支票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在全公司形成了供储部门卖、使用部门买、运输部门送、内部银行算的内部小市场,对降低物耗、提高经济效益产生了重大作用。在营销管理上,郯化适应市场规律,强化经营销售,打响质量品牌,以好的质量和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争取市场主动权,保证了货款回收。多年来,公司货款回收率和产品销售率始终保持在100%。

现场管理水平是企业管理整体优化的结果,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企业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保证。郯化在抓现场管理方面可谓下了大功夫。他们首先制定了配套齐全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实行定额管理,并且严细考核,设备、工具、地面、地沟、门窗、操作台等分工明确,包干到人,要求一切可移动物品按ABC分类、分区存放,卫生无死角,物品见本色。“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领导在先,严格考核,质量管理中突出一个“高”字,节能管理中突出一个“恒”字,设备动力管理中突出一个“细”字,安全环保工作中突出一个 “实”字,奖罚结合,使公司各项管理有声有色。

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王永立和他的“智襄”们推出的最具特色的管理当属“人本管理”。长期以来,他们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郯化各级领导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真正放在了等同位置上。“企业文明理论专题讲座”、“骨干理论培训班”、“企业精神、企业作风、企业文化”大讨论、“现代化企业制度研讨会”……一个接一个活动的开展,使干部职工的文化建设意识得到不断提高。为树立职工主人公责任感和自豪感,他们又把企业的重大决策和诸如住房、晋职、增资等热点问题交给职代会审议。他们还坚持美化厂区环境,对职工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建造文化、体育和娱乐场所,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郯化在管理中建立起“条件公开、机会均等、平等竞争、择优聘用”的用人机制,打破干部、工人的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择和使用人才。在用人制度上,实行“在岗、待岗、试岗”的全员化管理,通过考核,选择称职的“在岗”人员签订上岗合同,不称职的“下岗”人员,经技术培训和思想教育后再“试岗”。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全厂388个技术岗位上的“在岗” 人员,始终保持着精湛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评先树优,典型引路,这是该公司人本管理中的又一个方面。每年,郯化都要在各科室、车间、班组间分层次评选出近百名管理模范、节能标兵、操作能手和 “双文明”先进个人,使干部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超有标准,营造了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

另外,该公司还通过厂内教育、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项活动,有计划地对操作工、分析工、维修工进行轮训,公司每年拿出10万元作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进步奖励基金,以调动职工和科技人员学技术、学业务、攻难关、做贡献的积极性。

走进郯化,可见四处窗明几净,花团锦簇,这一切正得益于该公司严细的管理。9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管理示范企业”。

展望未来,郯化有志于向集约型、外向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企业发展。“十五”期间,郯化立足现有装置,以调整产品结构为投资重点,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延伸系列产品,达到尿素50万吨,6万千瓦热电装机容量,10万吨烧碱,6万吨氯产品,5万吨氢产品的生产能力,形成年利税5亿元,销售收入28亿元的经济规模,形成多品种、外向型、综合性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朱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