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李家疃村原本是莱西市水集镇的一个贫穷落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庄。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却几经辉煌。1990年是全国村级组织建设的先进典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现在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姜春云都曾亲自到该村座谈考察。1998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3.8亿元;人均收入4040元;招商引资办起6个外资项目,三项指标均居莱西市之首。是年5月市委宣传部在莱西通讯报上编发的30多个典型报道中,称其为“莱西第一村”。这三项第一,凝结着李家疃村人的心血与汗水。

从“广粮门”到支前模范村

李家疃村原名叫刘家疃,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全国灾荒,李氏族人以仁爱之心驱车进京捐粮赈饥,宪宗皇帝感叹之余,将刘家疃村赐名为车道李村,意在该村的车辆在全国畅通无阻,且免收任何税费。并降旨在该村南河畔建一“广粮门”牌坊以旌表,祝愿这里岁岁丰收。尽管此事距今已530余年,车道李村也早被人们演绎为李家疃村,但祖辈人的忠诚爱国,辛劳治村,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流传甚广,至今影响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李家疃人。

李家疃村位居莱西市城东隅,胶东洙河下游拐弯处。这里尽管土地肥沃,风景宜人,且加上明皇赐词过“广粮门”,然而这只能给李家疃村人带来些许欣慰,却解决不了贫穷与落后。解放前,这个不足百户的小村,仍有40多户外出扛活、逃荒、讨饭,大片的土地被地主老财们霸占着,穷苦百姓是上无片瓦,下无境地,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村中十几座象样的青砖瓦房,象征着地主老财们的权威,修起不久的 “广粮门”不忍百姓贫穷惨状及地主老财们的骄奢淫威而愤然倒塌疃

春雷一声响,来了救星共产党,1945年7月正式解放了,外出扛活、逃荒、讨饭的李家疃人重返家园,斗倒地主,分到田地,从此扬眉吐气过上了平安、祥和而又幸福的好日子。李家疃人,不仅辛勤劳作,用智慧和双手建设着自己的家园,而且不忘祖风,忘我奉献,在共产党员李申财的带领下,自发组织起30多人的支前队伍,推着木轮小车,从莱西到济南,直到淮海战役,解放大上海,转遍了大半个中国,树起了李家疃村的旗帜,被上级政府授予“支前模范村”。为此李家疃人的自豪和骄傲,不亚于古明皇赐词“广粮门”时之情状。从此,李家疃村人步入了新的时代,翻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

领头雁与村魂

李家疃村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在李申财、李申江、李高芝……几代领路人的带领下,前赴后继,奋发努力的结果;是在村魂“生在李家疃、热爱李家疃、建设李家疃、振兴李家疃”20个大字的鼓励下,经过广大党员、群众的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拼搏奉献的结果;是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发展高效农业,大搞村政建设的结果。

50年代起,李家疃村人认识到“要想富,办项目”的道理,在全市争先办起烘炉加工厂、草编布绣手工业;70年代又相继建起模具厂、沙发厂、糕点厂、磨扳手厂、综合商店等5个项目,且大力推广高效农业,全科种植苹果、山楂、葡萄近千亩,集体经济壮大,村民收入巨增,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李家疃村恰似火山爆发,广大党员村民的思想空前高涨,一鼓作气,投资办起了震动器厂、电信器材厂、索具厂等。80年代末,全村工农业项目发展到18个,工农业总收入达到2000万元,人均收入1200元,各项工副业指标已在莱西遥遥领先,被青岛市委、市政府首批命名为 "小康村"。

92年10月,年仅30岁的陈亚伟接过了第13任党支部书记这副重担,他在大刀阔斧地对现有企业进行兼并、租赁、改制的同时,又广开渠道,招商引资,聘请人才,兴办集体企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93年秋天,韩国某服装公司老板姜景模第一个踏上李家疃村这片沃土,几经考察,决定投资50万美金建一个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的出口创汇服装加工厂。经双方几番谈判,最后商定由外商投资进设备搞生产,村方提供50亩场地,并在80天之内建起一个总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房。

建厂序幕于93年10月10日拉开,陈亚伟及两委成员们深知胜败在此一举,尽管已是零下10几度的低温,和好的水泥瞬间即冻固在一起,但阻碍不了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的李家疃人的正常施工,大伙找来几个直径50公分、高100公分的大油桶,焊上炉条做成土炉,装上焦炭燃烧起来,烤的室内温度骤然上升,建筑工人昼夜轮战,突击施工,整个工程仅用72天便全部竣工。当外商姜景模风尘仆仆地从韩国赶来,看到一幢按图纸施工的质好貌美的建筑厂房时,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好样的,李家疃村的确是名不虚传!”当场表示,一个月内购进设备安装投产,且回国后大力宣传,招引众多外商到李家安家落户,果然,外商说到做到,在后两、三年时间,外资企业一个接一个地某名而拥进了李家疃。共计引进外资400多万美金,年总产值达到3。8亿元,出口创汇,为国争光,李家疃成了外资企业最多的村,年总收入名列莱西市农村之首。

随着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李家疃村人朝着城市化建设迈进。

早在1985年秋,党支部就设计出“鼓励村民建楼房,村集体建公寓楼”的总体规划。规定每户建楼集体补贴2000元,村集体公寓楼以低于市场价的30%售给村民。86年春,首先有李高芝、李建修、李祖修等16户村民率先建起100多平方的二层小楼,在全村乃至全莱西市轰动了,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第二年、笫三年……截止目前全村已有350户村民建起了高标准小二层楼,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村集体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聚福楼”、“百乐花园”等高标准的公寓楼,从此李家疃成了全莱西市第一个“小楼村为把村庄打扮得更美,李家疃人群策群力,采取"集体出一点,企业献一点,村民捐一点"的办法,筹划资金达350余万元。建筑公司经理陈之敏,在完成集体上交承包费的前题下,自愿承揽了全村8条街道总面积达3500多平方的路面硬化及7000多米长的排水沟的垒砌任务;构件厂厂长李月修,将路两侧长达7000多米的盖沟板及全村650户门前的水泥花格全包下来;苗圃的焦经理也以低价从南方购进名贵的花草树木,无偿地为路两侧点缀上秀彩的一笔……

十几个春秋,几经努力,过去的“雨天泥泞,好天难行”的“牛节弯式”的街道已不复存在。看今朝,李家疃的村街水泥硬化,两侧栽上了花草树木,全村主街两侧安装上路灯,各户门前修上花坛,栽上花草,李家疃俨然一座风景秀美的花园游览区。

“村美人更美”。李家疃村的容貌变美了,而村民的思想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年前,党支部和村委会为把全村治理得井然有序,便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广大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首先,设立了区域规划。将全村划为5个管理区,区下设联户组,从而形成村委会、管理区、联户组三级村民自治管理网络。区、组的领导均由党员和优秀村民担任,负责上呈下达,调查和掌握民情,解决矛盾于萌芽之中,民事调解率达100%,使流动人口管理走上了正规。

其次,经过广大村民的反复讨论酝酿,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村规民约,统一制成匾,分发到各户,让村民挂在家中显要位置,天天见,时时看,按约办事。

其三,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达标评选活动。村两委制定了标准,下达了文件,统一定作了铜牌,按照十个星要求,每月先由各户自评,然后各联户组,管理区查评,半年一初评,年终一总评。实行以奖代罚制,除了对十星级户进行大张旗鼓地登门挂牌表彰之外,对每缺一个星者,由集体从年终为各户代交的五项统筹费及分发的各种福利中扣除30%。98年,全村80%以上的户达到十星级文明户标准。

另外,村集体还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购进了台球桌、乒乓球案、羽毛球及3000多册节刊,坚持常年对村民开放。农闲时节,由村两委牵头,组织起各种各样的文体比赛。男的女的,老的小的,蛹跃参加,用村民自己的话说:“参加比赛,不在乎输赢,而是贵在参与。”通过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陶冶了村民的文化情趣,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根本好转。自88年起连续12年被青岛市命名为“文明村标兵”。98年又被青岛命名为“安全村”。

报效祖国,无私奉献

古时的李家人能够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为国分忧,为民赈饥,而现代的李家疃人更是继承和发扬了古人“忠诚、辛劳、奉献”的精神,时刻想着国家,时刻不忘他人,在自己富裕了之后,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每年仅上交国库税金均在300万元以上。

1978年秋,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一座风光秀丽的月湖公园,需占李家疃粮田80余亩。李家疃人听说后,开始有部分人很想不通,甚至个别村民开始了上访,村干部们从大局着眼,逐户登门做工作,反复讲明这是为莱西人民办的一件大好事,我们献出点土地,值!最终村民们想通了,为此,市委、市政府领导给予了很高评价:“李家疃人是好样的!"

是年,经过市委、市政府规划,修建威海东路、城区东环路、文化东路等又占去了李家疃村大量土地,但李家疃人慷慨地做了奉献。近两年修建龙水路、烟青一级路,总占地100多亩,李家疃人仍然是无怨无悔,二话没说,服从大局。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修路需搬迁的村民户,也毫无怨言,愉快接受,村集体也从公益金中拿出100多万元,为搬迁户、也更为修路,忠诚地尽了义务,85年,月湖城房屋开发,需占500多亩,按理说这是一个赚钱的大买卖,有人提出要自己村组织建筑队搞。但一听是市委、市政府统一规划开发,李家疃人又忍疼割爱做出最大牺牲,并心甘情愿地提供了一切方便。

88年,市委、市政府考虑到城东居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计划筹建月湖小学,李家疃人听说后,划出36亩土地,由建筑公司精心施工,短期内建起一座高标准的完全小学。解决本村及周边居民孩子入学难问题。98年春,村两委又投资80多万元,将原村工业公司办公楼粉刷整修一新,轰轰烈烈地办起了“金太阳幼儿园。”并与市妇联联合创办了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莱西市家庭教育研究协会,为促进全市幼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另外,外地人有难,李家疃也慷慨解囊。98年,长江下游出现百年不遇的洪水灾,李家疃建筑公司带头捐款5万多元,村里的党员干部们也自愿购买赈灾彩票2万元。类似此事数不胜数,从这一桩桩、一件件动人事迹,不难看出李家疃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自古至今,这个地灵人杰的李家疃村,由穷变富,由富报国,奏响了新时代的乐章,成为莱西名副其实的“第一村

河还是那条河,村还是那个村。但李家疃村今非昔比了。古“广粮门”不见了,可是李家疃村人改革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仍在不断地发扬光大。明天李家疃村会更美!更好!更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