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硕果累累的医疗卫生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前,莱西医疗卫生事业极端落后。没有一处公立医疗服务机构,只有零零星星的、设施简陋的中医和西医诊所,根本无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传染病年年暴发流行,人民群众挣扎在贫病交加的死亡线上,一旦患病,就只能硬挨,直至死亡。因此,那时村村都有一个“乱葬岗”,“乱葬岗”内堆满了累累白骨,据资料记载,1949年全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1949年建国后,我市的卫生医疗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结出累累硕果,为全市人民的身心健康发挥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一)医疗事业大发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卫生医疗事业,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卫生科,区政府设立了卫生助理,开始发展卫生医疗机构,组织医务工作者深入农村防病治病。当时,黑热病、疟疾、伤寒、霍乱等传染病肆虐,严重危及群众身体健康。因此,医疗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防治传染病。建国初期,尽管医疗技术力量仍很薄弱,全县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医疗技术人员只有10人,医务人员主要靠听诊器、血压计和注射器开展工作,县以下医疗单位用房只有175平方米。尽管条件艰苦,但医务工作者仍满怀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以极大的热情为群众防病治病。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传染病基本被控制,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有了基本保障。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卫生医疗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1962年,全市医疗机构达到17个,其中,县级医院1个,基层卫生院16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4名,其中,有医师职称的35名,病床123张。在诊治常见病、多发病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诊需求,医疗用房全是平房。县医院仅能做急性阑尾炎、剖腹产等一些较小的手术,基层卫生院还没有一台X光机,只有2个卫生院能开展三大常规检验。

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但遵照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全市22个公社都建立了基层卫生院,并指导帮助大多数村建立了卫生室,培养了“赤脚医生”,办起了合作医疗。到1978年底,全市兴办合作医疗的村达到100%。虽然那时的医疗卫生条件仍然较差,但确实为全市人民医疗保健提供了较好的方便条件。

(二)医疗条件大改善

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卫生医疗事业开始有领导。有组织的走上发展道路的话,那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则使医疗卫生事业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医疗保障。

全市从80年代开始,县、乡级医院改貌建设,从而拉开了改善办医条件的序幕。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乡镇卫生院改貌工作成绩显著。到1998年全市22处乡镇卫生院有20个完成了改貌建设任务,其中14处是楼房。2个没有改貌的卫生院也将在1999年完成改貌任务。全市乡镇卫生院改貌总投资达1100万元,累计建筑面积达21000平方米。

市级医疗单位的改貌伴随着卫生院改貌同时进行。1983年市医院建成门诊楼。1996年完成病房大楼一、二期工程,1998年完成病房楼三期工程,1999年完成医疗综合服务大楼工程,累计总投资1258万元,建筑面积达20654平方米。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也先后新建了门诊楼和病房楼。

随着国门的开放,改革步子的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英明论断,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卫生院改貌的同时,各医疗单位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医疗设备投入,不断购置和更新医疗器械。

1985年,乡镇卫生院都拥有了X光机、心电图机、电动吸引器等基本的检验设备。市级医院拥有500毫安的X光机、B式超声诊断仪等一批医疗设备。其中,市医院有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31台(件几全市医疗单位病床总数达到887张。

1999年,乡镇卫生院都普及了B式超声诊断仪、产科基本设备,绝大多数更新了X光机。其中,中心卫生院购置了脑电图机,更新了检验设备,增上了外科基本设备。市级医院更是再上一层楼。三个市级医院都拥有CT机、遥控X光机、彩色超声诊断仪、无绳脑电图、脑地形图机、动态心电图机等一大批先进的医疗设备。其中,市医院大中型医疗设备百余台(件),价值达1100万元。全市医疗单位病床总数达到1227张。

医疗单位改貌给广大医务工作者创造了新的工作条件,为群众提供了好的诊治环境;医疗设备的不断购置和更新,为医疗工作者诊治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广大患者诊治感到安全有效。(三)更新观念办活医

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原来的医疗管理模式、办医体制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由于长期独家办,缺乏竞争活力;二是由于平均主义、大锅饭,造成内部活力不足;三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乡镇卫生院办医小而全,使有限的卫生资源造成浪费。医疗工作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如何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从80年代开始,全市医疗卫生事业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市卫生局先后在各医疗单位推广了联医计酬责任制、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院长负责制等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各有特点,都把职工的责、权、利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中,对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全市开展了医疗专科特色建设活动。经过近10年的努力,建成了4个专科特色医院(科室),即在原李权庄镇卫生院基础上组建了莱西市整骨医院、在原南墅镇卫生院基础上组建了莱西市肿瘤医院,并组建了绕岭镇卫生院妇产科和唐家庄镇卫生院骨科。

——1985年在原水集中心卫生院基础上建立了莱西中医医院;1996年在原市精神病防治院基础上建立了莱西市第二人民医院。

一一为充分发挥市第二人民医院在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市肿瘤医院、望城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发展,1999年7月市卫生局与南墅镇政府和望城街道办事处政府认真研究探讨,将市肿瘤医院、望城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委托市第二人民医院代管。

——开展社会办医。1982年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我市开始动员社会力量办医,从此打破了由国家负责办医的局面。到1999年全市有私人个体诊所92个,先后审批建立了言林中风偏瘫医院、培国偏瘫医院、城南医院和康泰医院,累计医疗服务人员达到172人,床位总数80张。社会办医的兴起,对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就诊需求、激活医疗市场发挥了促进作用。

——送医下乡。为解决边远村庄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市政府领导下,市卫生局从1998年开始组建了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三个医疗队,深入到农村为群众送医上门服务。到1999年7月共深入全市300个边远贫穷村庄诊病治病近2万人次,为群众减免医疗费用18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人民日报》、山东电视台、《青岛日报》对我市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先后进行了宣传报道。

(四)“科教兴医”结硕果

医疗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人才。卫生系统从50年代中医带徒开始,逐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90年代又实施了“科教兴医”战略,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请进来派出去培养人才。即有计划地请专家教授来举办学术讲座、实地指导;派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近6年来,邀请了60余名专家、教授来我市举办学术讲座、进行实地指导。派出进修学习人员309名。二是开展岗位继续教育。通过“三基三严”训练、技术比武等活动,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业务素质。三是鼓励自学成才。近6年来,先后有306人参加学历教育,其中取得大专学历53人,中专学历28人。

通过“科教兴医”战略的实施,全市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取得累累硕果。1999年全市拥有医疗技术人员1568名。其中有大学学历的176名,有大专学历的190名,有中专学历的781名。全市目前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18名,主治医师354名。人才的培养为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积蓄了“活水”,并促进了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近6年来。全市共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50余篇,取得科研成果38项,其中7项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有6项获国家专利。这6项国家专利是于教国发明的“人工晶体植入器”和“白内障注吸针头”,吕丙亭发明的“床边夹持式输液架”、“床头折叠靠背”;卢智爱、吕丙亭发明的“一次性灌肠器”;吕丙亭、卢智爱发明的“狭窄性腱鞘专用手术刀”。

(五)医疗技术上水平

现在,乡镇卫生院面向群众设置了基本的医疗和医技科室,能诊治常见病、多发病。中心卫生院还设置了外科,能开展一般腹部手术。市级医院医疗和医技科室设置进一步细化,医疗分工更为明确,除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较高水平外,还擅长于各种专业性强的疑难病的诊治。内科对心肌梗塞抢救、食道反搏、心脏起搏、激光治疗技术;外科对心脏二尖瓣分离、肝癌切除及插管化疗、直肠癌切除保肛术、肺癌、食道癌根治、全胃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颅脑外伤手术、脑肿瘤切除等复杂手术;骨科对全髋置换、椎间盘突出牵引治疗、显微外科断肢(指)再植手术;妇产科对DIC抢救、子宫广泛切除等手术;传染科对流行性出血热抢救、慢性肝炎治疗、血热病治疗、肿瘤化疗;中医对中风偏瘫、糖尿病及各种腰腿痛的治疗;小儿科对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抢救;眼科对白内障人工晶休置换复明、人体角膜异体移植;耳鼻喉科对喉癌的手术治疗、中耳成形术、咽腭成形术;口腔科对颌面部矫形整容、牙列畸形矫正、美国90年代新技术隐形义齿的运用开展;放射科对介入治疗;理疗室对颈椎病的治疗、针炙推拿。经络导平、电脉冲击等高难技术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达到或超过了省内同级医院的先进水平。全市建成“二级甲等”医院2个、“一级甲等医院”11个。

回首建国50年莱西市医疗发展的历程,道路曲折,成绩辉煌。展望未来,信心百倍。广大医疗工作者将以更加优质、优良的服务,为促进全市人民的健康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