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蓬勃发展的莱西体育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50周年庆典的来临, 莱西体育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

走进莱西体育陈列室,映入眼帘的是:块块耀眼的铜匾,面面鲜艳的奖旗,枚枚金灿灿的奖牌。

——1983年体委主任彭建宏出席第五届全运会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为莱西迎来了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84年莱西体委被山东省政府授予“振兴山东体育先进单位”荣誉奖旗;

——1987年4月莱西被山东省体委命名为“全省体育先进县”;

——1987年4月18日,首都人民大会堂,全国首批体育先进县命名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全国78个县(市、区)被授予首批全国体育先进县荣誉称号,莱西市十分荣幸地跨进全国78个县级体育先进集体行列,分管体育工作的副市长魏保维从万里副总理手中接过金灿灿的全国体育先进县铜匾……项项荣誉、块块金牌,铭记着莱西体育事业50年的历程,也标志着莱西体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然而,人们何曾知这铜匾、奖旗、荣誉溶进了多少沽河儿女的心血和汗水,凝聚着全市72万人民多少艰辛和努力。这是党和政府正确领导、英明决策的结果,是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结晶。追忆峥嵘岁月,莱西体育辉煌的今天,曾历尽沧桑,走过一条艰难、困苦的创业之路,一条饱经风雨、拼搏、进取、奋斗之路。

建国初期到60年代末,莱西体育事业极端落后。1949年,南海中学仅有200米跑道田径场。部分县立、区立学校能树起十分简陋的蝇拍式篮球架的就算是体育设施不错的了。60年代体委成立初期仅有2名工作人员,全年体育经费800元,体育器材是一堆破烂运动衫、几个快报废的铅球和10几条破旧运动步枪。组织体育比赛基本没有适用的场地,64年组织举办400米跑比赛,是在县城唯一的一条马路上进行的,组织者只得土法上马,在起点处立根大木杆,木杆一倒,示发令起跑,终点开始计时。最令人难堪的是运动水平低,参加地区比赛,总是在最后1一2名徘徊,63年烟台地区中学生春季运动会上,20多名运动员组成的莱西县代表队,取得了唯一的女子60米跑并列第6名,致使全队上下抬不起头,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菜西体育一直这样在低谷中徘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莱西土地,改革开放给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体肓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体育设施逐步增加,办公条件不断改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运动成绩迅速提高。经过20余年的执着追求终于使体育事业绽开了绚丽多姿的花朵,结岀了丰硕的体育之果。

群众体育热情高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莱西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95年8月江泽民主席签发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更加深入人心,全民健身的浪潮波澜壮阔,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据统计,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人口的45%以上。全市从城区到乡村,从机关到厂矿企事业、学校,从月湖岸畔到街头巷尾,无不呈现出一派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农村,广大农民摆脱了过去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男女老少忙糊口”的境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生活中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余时间的增多,体育锻炼已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农村体育的禾苗茁壮成长。民间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到25处,是建国初期的10几倍。女子健美活动冲破旧习俗,在农村落户”台球。康乐球等体育项目已进入农村,充实着人们的业余生活”青年民兵之家已成了青年男女参加体育活动的好去处。体育比赛在乡镇农村方兴未艾。水集镇、姜山镇、李权庄镇等开始举办乡镇全民运动会并且运动会搞得项目多,规模大,精彩热烈,呈现出农村安定团结文明发达的气象。全市400余个体育健身晨练点长年活动,不断线,民办齐鲁武校于96年12月5日被国家体委武术管理中心、国家武术院评为首批全国先进武术馆校。目前,全市青岛市体育先进乡镇8个,省级体育先进镇10个。生机盎然的农村体育,使绿色田野锦上添花。

工矿企业,工人“车间-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枯燥的生活方式不复存在。各厂矿企业体育做到三有:即有组织领导,有场地,有活动。结合各自行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自办、协办、联办体育比赛蔚然成风。企体联姻成为时尚,企业赞助体育,体育宣传企业、企体互促,已成为莱西企业家们与体育管理部门的共识。

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充分利用工余时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工效。机关党委、财政局、工会、妇联、交通、公路、邮电、建委、银行系统等单位体育活动长年不断,各系统比赛形成届次。他们组队参加上级部门的对口体育比赛,屡屡取得好成绩。

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加规范"全市中小学全面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普遍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坚持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确保在校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全市中小学普遍建有体育活动场地和配套的体育设施,建立了规范的体育教学秩序,每年春秋两季运动会,举办得轰轰烈烈,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唐家庄镇闫家小学,连续5年参加上海《少年报》举办的冬锻通讯赛,共获全国冠军和优胜奖15个。15岁的于福娟曾连续4小时15分钟踢建21178次,荣获“全国踢毽大王”称号。载入《中国大众体育纪录》,1987年应邀出席了中央电视台“蓝天地红太阳”大型文体表演,为莱西体育增添了光彩。目前全市靑岛和本市命名的业余训练点和传统项目学校25处,其中青岛市级传统项目学校一实验小学是少工委命名的“全国少年儿童红旗大队”,输送、比赛、达标三项连年保持全市第一。据统计,全市中小学共建田径、篮球、乒乓球、足球、武术等项目业余代表队358个,参加训练的达5000余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锻炼达标率保持在96%以上。

夕阳无限好,晚霞红似火,老年人体育组织健全,各单项协会发展迅猛,老年人健身队伍不断扩大,体育比赛规范化,制度化,全市老年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火如荼,有声有色,老年人体育活动队伍,成为全市群众体育活动的主力军。在城区乡村掀起了“门球热”、刮起了 “气功风”。舞拳弄剑的英姿在公园、绿地、街道、路旁到处可见,展曦里、夜色中,成群的、成百的健身活动者,伴随着优美动听的乐曲翩翩起舞,给美丽的城区构画出一副动人亮丽的风景线。96年8月,莱西市一举赢得“全国老年体育先进市”光荣称号。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已达到4万余人。

继1987年全国体育先进县之后,我市于90年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复查合格单位”荣誉证书;92年荣获“青岛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市体委主任李柏华同志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同年10月在上海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运动会期间受到表彰。

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高。群众体育是大海,竞技体育是浪潮。海阔潮涌、浪更高。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自1987年7月县业余体校改办成三集中学校以来,以市休校为龙头,传统项目学校为骨干,基层运动队为基础的业余训练网络业已形成,运动水平步步提高。1978年以来,我市运动员在青岛市级以上各项比赛中获奖牌2075枚,其中金牌688枚,(国际级比赛6枚,全国级比赛43枚),向青岛市级以上体校和专业体育队伍输送了体育后备人才201名,培养出国家级运动健将15人,国家一级运动员56人。市体校校长苏裕生于96年12月被国家体委授予“1993—1996年度全国业余体育训练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我市射击选手刘占鹏、摔跤名将栾风顺,在第二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为青岛赢得了难能可贵的第1枚和最后的第11枚金牌,为青岛市代表团名列金牌总数第4立下了汗马功劳。会后青岛市人民政府举行隆重的二届城运会总结表彰大会,授予我市“为二城会做出突出贡献”的锦旗一面,资金2万元,共青团青岛市委授予刘占鹏、栾风顺二运动员为“青岛市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1998年我市运动员在第19届省运动上共夺得25枚金牌,并有两人打破两项省纪录,7人在5项集体项目中打破省纪录。金牌数列青岛市5市2区之首,超过德州、聊城、莱芜、日照、菏泽、东营6个地级市,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省运会期间,省人事厅、省体委表彰我市体委为“山东省县级体育先进集体”。会后,青岛市人民政府为表彰山东省第十九届运动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莱西市体委荣记集体二等功。

体育设施日趋健全完善。体育设施既是发展体育的基础工程,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78年到99年的20余年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昔日一穷二白、“缺家少业”的体委成为今日体育设施日臻完善,配套合理的大家大业,为莱西体育的发展,为全民健身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1978年为了给莱西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市委、市政府投资400万元,将洙河旧河道改造为400米跑道,可供训练、比赛的标准体育场(含标准足球场),附设两个灯光篮球场,一个老年人门球场和一个塑胶网球场。1984年又投资350万元,于1989年建起了可容纳2000人的体育馆,92年荣获全国“飞虹杯”体育设施一等奖,1985年投资14万元建成2150米露天游泳池,1986投资50万元建起了可容学生学习、训练、食宿配套的1700平方米的校舍,形成了一个占地105亩,可供人们健身、娱乐、休闲的体育中心。该中心布局合理,设备配套,建筑错落有致,绿树成荫,基本上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要求,其整体沙盘模型曾于1990年参加过亚运会期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体育成就展,受到中外观光者的赞誉和好评。自84年以来,体育中心共承接全国级篮球、排球、海模、武术、射击、曲棍球等训练比赛8次,省级比赛10次,多次在体育馆内举行市级大型集会,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基层单位体育设施、建设也令人鼓舞。各镇(办)市直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也都按照国家体育部门一场一室的要求,建成和完善了一大批体育设施。现已建成200米跑道以上田径场240个,篮球场630个,其中灯光球场20个,各种棋类活动室800多个。98年又投资160万元建成了面积1721平方米的体育综合训练馆,融射击、柔道、拳击等多项训练、比赛于一体。全市已基本形成市级体育设施配套,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日趋齐全,农村体育设施逐步完善的新格局,其规模、数量、质量与建国初期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为全市体育的发展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

我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主要经验是领导重视。组织健全,部门支持,社会参与。领导重视,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体育事业做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到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市委分工一名副书记、政府分工一名副市长主管体育工作,市里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1987年5月,全国首批体育先进县命名大会以后,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体育战线表彰大会,会上410个单位和个人被授予锦旗、奖状和其他奖励。市级主要领导到会讲了话,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发奖。为巩固发展体育先进县打下了有力的基础。1989年市长丁瑞云曾出席过全省体育工作会议,被省政府授予“群众体育先进县县长”称号。1997年6月市人民政府行文印发了《莱西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方案》,对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市委、市政府重视对体育队伍建设、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体育事业经费由60年代初的800元增加到现在83万多元,增加了1000多倍。

组织健全形成网络,全市各乡镇、百人以上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体育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专兼职体育干部,解决了体育工作有头无尾的状况。群众性的体育社团组织健全并不断完善。以市体育总会为主体的8个单项体协和3个行业体协在群众体育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部门支持配合、社会参与是发展体育运动重要因素。多年来,我们积极争取部门的配合,社会的参与支持,彻底改变了过去体育工作由体委独家经营的局面,出现了“群众体育群众办,大家事业大家干” 的新气象。工、青、妇、教育、卫生、新闻、公安、交通等都门密切配合,部门单位自行办比赛,企业单位积极赞助支持,使体育工作的路子越走越宽。体育社会化的步子越迈越快。

莱西体育50年,是辉煌的50年,鼓舞人心的50年,21世纪的莱西体育将会更高、更快、更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裕,“全民参与,强身健体,科学文明,共创未来”已成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主旋律。我们要积50年经验,积极推进体育社会化,法治化建设,努力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全市人民的力量,莱西体育的明天定将更加金光灿烂,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