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莱西市文化采撷

1999年1月8日,对于莱西市文化事业来说,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莱西市被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授予“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的称号。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吴官正同志亲自把金光闪闪的牌匾递交给莱西市委宣传部长丁守运同志手中的时候,多少人为之兴奋,为之动情。这是一个沉甸甸的收获,是一个崇高的荣誉。它标志着经过多少人风雨兼程的艰苦努力,莱西文化终于踏上了一个新的里程。

打开莱西市文化史,沽尤二河会忠诚地述说、这里发生的一切。地处沽河畔的莱西,钟灵毓秀,大块文章。在我国文物版图上,这里属东夷部族文化的一个区域。纵观其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目前已发现认定的仅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就有22处。春秋时的鸟文剑,秦朝的瓦当,汉代的提线木偶轰动全国;在当代的革命史册上,更是载有解文卿、李伯颜、李佐民等烈士的英雄壮举。莱西可谓是代有人才,英雄辈出。广大劳动人民具有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这片古老的土地已被悄然流来的现代文明之水漫延渍透,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已有机地融汇一体。莱西的文化事业在这块15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机勃勃,盈然发展,就像春天的鲜花一样,无日不勃发着春天的英姿,它的表象变得明快了,它的内涵变得丰富了。

沿着县城宽阔、整洁的街道迈步,各具特色的文化设施,会令你驻足观看。像那外观典雅的市文化中心,设施配套的文化馆,端庄大方的工人文化宫,鲜花盛开、绿草如茵,并有着美丽的神话传说的月湖公园,充满了现代艺术浪漫气息的洙河大堤风景线,以及融古曲与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的老干部活动中心,气派雄伟的广播电视塔,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大型体育场等大型文化设施,无一不折射出当今莱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散布在街头的卡拉OK舞厅、音像书店、文化广场、文化夜市等,更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到处都是欢声笑语的喜悦,到处都是红火热闹的场面。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文化环境,牵人脚步,惹人心醉。

有兴趣到乡镇走一走,看一看,星罗棋布的乡镇文化中心,集多种文化设施于一身的村级文化大院、电影院,会使人感觉到多少年来形成的城乡差距正大幅度地缩小。农民们一改过去上炕老婆孩儿,下炕袜子鞋儿的小生活圈子,走进了自己的图书室、游艺室。在新的空间里寻找、探索,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着自己。看看下面这组数字,也许可以说明一点什么:全市23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有容知识、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文化中心19处。862个行政村,建有文化大院731个,占84.8%。座落在城区的南龙湾庄村,过去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乱子窝,被人们以谐音戏称为“难弄村”。90年代以来,这个村党支部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化建设。他们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拥有图书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健身房、舞厅、蓝球场、门球场、文化广场的功能齐全的文化大院,成立了龙海农民艺术团。文化大院的活动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住了村民们的心。98年3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农村示范文化大院;村艺术团排练的大型民间艺术表演“龙海闹春”,在全国“龙潭杯”民间艺术大赛中一举夺得金奖。今天的乡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贫穷、愚昧和落后,农民们的文化生活也不再单调和贫乏。你听,在这一片片如诗如画的田园的夜空里,正缭绕着欢腾的锣鼓,妙曼的歌声和迪斯科的旋律呢!

城镇家庭文化的建设也在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走进居民家庭,你会惊羡他们优雅舒适的居住条件。或者是宽阔明亮的居舍,或者是花园式的楼房。彩电、冰箱、电话等早已是寻常百姓家中的普通用品,电脑也开始走入百姓家。许多家长给孩子购置了电子琴、钢琴等乐器,不少家庭对收藏图书、古玩及名人字画等极感兴趣。人们已从过去那种为温饱而奔波的日子里走出来。小康生活的来临,使文化的品位开始升华,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充分反映着经济飞跃。农村呢?更是摆脱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特别是建国初期的土坯、草房、泥炕、泥锅台和昏暗的小油灯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规划整齐的砖瓦房、家用电器;过去的旧模样已不复存在。

看到今天莱西丰富的文化生活,谁能想象得出建国初期它的面貌呢?不妨让我们暂且把视线牵回到50年代吧。那时候可是另一番景象:百废待兴,文化也不例外。整个文化部门只有文化馆和它的一个下设分馆,总共有工作人员也不到10人,而他们的场所,只是四间简陋的砖瓦房,文化活动无场所,文化设施的建设一直停留在“零”的静止状态。农民们所能直接感受到的不过是一年之内看一、二次黑白电影和过年节时他们自办的“下里巴”式的杂耍而已,别无其它受用。他们沿袭的还是老一辈的生活方式:地头、炕头、街头、村头。他们的文化生活贫乏得可怜。60年代那个史无前例的特殊时期,更是对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摧残,老百姓唯一的娱乐方式是一天三顿饭听有线喇叭的样板戏,学毛主席语录。文化成了一片荒凉的沙漠,甚至到了谈文色变的程度。及至到了70年代末,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莱西文化工作终于出现了曙光,展现出了它独特的魅力,像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悄渗透到莱西人民的日常生活,美化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一跨世纪的时刻,我们回顾历史,便会很自然地作出比较,得出结论:莱西市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想50年代初期只有不到10人的文化部门,现在已有了一支160人的强大队伍,而且设有8个下设机栈:文化馆、文化中心、文化市场稽查队、艺研室、吕剧团、电影公司和23处文化中心(站),这是一支强健的队伍,有85%以上的人员达到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为莱西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默默无闻的奉献着。

文化设施是文化活动的载依和依托,没有设施就难以发挥文化的效能。莱西文化发展到今天,自然跟政府的重视分不开。自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府加大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从进一步完善城乡文化功能出发,把建设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作为每个年度要办的实事之一,并根据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将文化事业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了加强和改善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的目标。为莱西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在庆祝建国50周年的前夕,古朴典雅独具特色的崔子范美术馆正式开馆,新的市图书馆大楼也将在最繁华的烟台路旁月湖之滨拔地而起,从而为市区增添了两道新的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文化设施网络的形成,为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打开了方便之门,使群众文化活动发挥了“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服务于经济建设需求”的社会功能。

由于文化事业深深植根于群众社会的沃土,所以充分得到时代优厚的“养分”,它如一株绿树一般张扬着枝杈。它的外延变得模糊起来,而覆盖面却越来越大。生产、市场、服务、精神、物质……几乎无所不包。

当夕阳的余辉把夜幕拉开,县城里街头、文化广场、文化夜市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便陆续聚集了前来活动的人们。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洋溢着盎然的春意。练气功,学跳舞,打太极拳,敲腰鼓……教练无偿教、学员来去自由,以往的“老死不相往来”的自我封闭式的生活已经改变,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进广场,走进娱乐场所,走进夜市……农闲时节的农村文化大院,则是另一番动人的景象:农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他们那不加雕饰的演技,直白的实话,以及眉宇间飞扬着的喜悦,无一不在述说着生活的美丽与绚丽多彩……是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心里怎能不美、不乐、不笑呢?记得一位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看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达与否,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无须进行细致的考察,只要看他们对娱乐方式和内容的追求就可以了。不是吗?在建国初期是什么样的情景呢?今天又是什么情景呢?两相比较,真有云泥之别了。

如果把日常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做微波涟漪的潺潺流水,那么节假日的群众文化活动,则是百花荟萃的春天,喧闹沸腾的大海。

每逢节假日,也是莱西人民文化生活最丰富、最活跃之时。市文化部门除开展大型文艺活动外,还经常举办各种文艺会演,调演,举办书法、绘画、摄影及民间艺术展览,“卡拉0K”大家唱,“丰收杯”农民广场秧歌大赛,“企业彩车”大赛等……市里办,乡镇办,村里也办;文化、体育、教育部门办;妇联、工会、青年办,花团锦簇,五彩纷呈,以较高的层次充实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文艺创作也发挥了先导作用,大量优秀的精神产品相继涌现,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戏剧集、电视连续剧、故事集、歌曲集、画集、诗集、杂文集……据不完全统计,仅改革开放后10年的数量,便是建国后前30年总和的130倍。这些作品,弃恶扬善,净化了人们的精神环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褒奖了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抵制了外来文化糟粕的侵染,为培植现代文明和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丰富的文艺活动中,一支支社会文化骨干队伍选拔、培养、建立起来。目前全市已建立起群众性文化协会,社、团队1376个,拥有各类文化骨干14630余人。除文联下厲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和摄影协会外,还成立了民间美术协会、民间摄影学会,著名国画大师崔子范先生任名誉院长的“莱西书画研究院”、“胶东书画院”,以及市委、市政府领导任名誉团长的“少儿艺术团”、“老干部演唱团”等文艺团体。另外乡镇也成立了文艺队、电影队、科技队、少儿艺术团和文艺创作组,全市自上而下,编织起了覆盖全市各行各业的文艺人才网络。

文艺活动人员的成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专业的,有业余的,有老人,有儿童,有农民,有学生,还有文化个体户等等。可以说,行行都在参与,人人都在参与,在参与中传播,在参与中提高。

在莱西,大文化的观念正一天天深入。多元文化已形成一股巨大的光柱,折射出文化的真谛和她那巨大的魅力。如今的娱乐活动已不单纯地为娱乐而娱乐,而是已经有机地与社会上的一些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了一一计划生育宣传离不开它,土地宣传离不开它,环保离不开它,交通离不开它,争创文明城市等一系列活动离不开它……可以这样说,这些活动离开了它,搭不起台,唱不起戏,文化的触觉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追溯莱西文化事业近五十年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特征: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乃是经济的发展与延续,综合国力的强盛,才能带来文化的繁荣。文化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巩固与发展。过去已成为历史的足迹;未来有待开拓创造。光荣的文化工作者,让我们攥紧历史的接力棒,从新的起点上奔向新的繁荣,新的高峰,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