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崛起的昌华

1998年5月28日上午10时18分,昌华集团总投资2.3亿元的年产13万吨尿素工程一次开车成功,工期与国内同类型工程相比提前两个月。13万吨尿素工程是国家经贸委和原国家化工部批准的国家和青岛市重点项目,莱西市迄今最大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这个项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昌华集团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对胶东半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莱西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人惊呼:“昌华人”的步子太快了。短短几年,已从一个徘徊于亏损泥潭中的小氮肥厂发展成为胶东地区化肥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国家大型企业。合成氨年生产规模由建厂时的5000吨增加到19万吨,碳酸氢铵由年产2万吨增加到20万吨,还新增了2万吨甲醇、3万吨硫酸、4万吨磷酸二铵、13万吨尿素、26万吨复合肥、600万个型煤、800万套塑料纺织袋、2000吨脱水蔬菜、5000平方米石墨制品的年生产能力,新上了城市煤气、农用机械、建筑、化工安装等项目。公司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现有职工3800人,总资产由建厂时的1500万元增加到现今的6.8亿元。近几年来,公司各项经济指标一直稳居山东省化肥行业5强行列和青岛市工业企业50强前列,先后获得莱西市及市级以上荣誉称号80多项。1998年,公司在省化肥行业和莱西市工业企业中率先通过IS09002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并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公司农化服务中心被山东省化工厅确认为胶东地区唯一的农化服务中心。

只有昌华人最清楚,昌华集团跨越的毎个台阶都是挤上去的,争上去的,拼上去的。回顾20多年走过的历程,昌华集团现任董事长、总经理刘远明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如果说我们取得了一点点成绩,那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昌华人’自我加压,努力拼搏的结果。”

青岛昌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莱西市化肥厂,始建于1970年,是莱西最早的国营企业之一,第一家化工企业。直到80年代末,化肥厂一直只生产碳酸氢钱一种产品。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化肥厂为支援胶东地区农业生产做出了较大贡献,在80年代中期也曾有过一段辉煌。但进入90年代后,因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管理混乱,企业效益不断下滑,亏损一度达1200多万元。工厂停产、拖欠职工工资、拖缴职工养老金、人心涣散……化肥厂一时成了全市闻名的困难企业。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1992年底,以刘远明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走马上任,担负起了振兴化肥厂的重任。

新领导班子上任伊始,一没有资金,二没有煤炭,只有仓库里的6000吨碳铵。刘远明厂长果断宣布:全员销售化肥。全厂职工每人8吨,而刘远明一人就承担了80吨的销售任务。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车车化肥运出了仓库,一百万元资金迅速进入企业周转。资金有了,煤炭及各种原材料来了,职工的心“热”了。1993年农历正月16,停产已久的企业升温开车,迈出了第二次创业的第一步,合成氨生产属高能耗工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是提高效益、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重新投产后,厂领导及时把着眼点放在技术改造上面。1993年4月,厂里组织了攻关小组,实施合成氨蒸汽自给项目,投资270万元,对合成氨生产中的造气、变换、合成、碳化等几个环节进行了全面改造。竣工投入使用后,通过回收工艺余热,日产蒸汽120余吨,年节煤5800多吨,节支110余万元。

同年6月,化肥厂又组织了另一项技改工程——“两水”闭路循环工程。“两水”治理工程是国家科委重点推广的科技项目。该项目主要调整了原有的水路和设施,将整个生产供水系统分为两个独立的闭路循环系统。技改前,全厂每小时要用水600吨,实施“两水”工程后,每小时只需补充50吨水,年可节约用水300多万吨,同时污水排放也比技改前减少了95%,使公司每年节约水资源费和排污费100多万元。不但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石击起千层浪,四面飞过旋风来。实施技术改造的初战告捷,使职工群情振奋,企业充满了勃勃生机和希望。1993年恢复生产的当年,化肥厂即实现利润229万元,跃居全省同行业第6位。

化肥厂在困境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厂领导并没有满足。以此为基础,全厂上下团结协作,共同奋斗,接连实现了一系列跳跃式的发展。

1994年2月,厂领导了解到一外商欲在内地寻找生产甲醇的合作伙伴。当时甲醇销路不畅,价格偏低,许多厂家不愿合作。但厂领导认真分析了国内化工市场的形势,认为甲醇销售不景气,许多厂家联产甲醇装置纷纷下马,甲醇供求矛盾必然会很快暴露出来。于是,果断决定与其合作,投资275万元,新上了合成氨联产甲醇项目。竣工投产后,甲醇价格不断上涨,产品供不应求。同时,还填补了青岛地区甲醇生产上的空白,获得第8届全国发明展览会最佳新产品奖。

1994年3月,由于受水、电、煤等原材料大幅度涨价和进口化肥的冲击,许多小氮肥厂陷于困境,被迫转产或下马。化肥厂当时也面临着不少实际困难,厂领导冷静分析了化肥市场形势后,认为别的化肥厂下马势必在化肥市场形成一些"空地”,不利的形势中蕴含着有利的商机,如果能克服一时的困难,就一定会赢得新一轮的迅猛发展。因此,化朋厂不仅没有转产,反而加快了5万吨合成氨扩建步伐。结果,到1994年下半年国内化肥市场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化肥厂乘势而上,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髙,当年实现利润641万元,居山东省同行业第5位。在此基础上,公司又先后实施了8万吨、10万吨、16万吨合成氨扩建工程,生产能力成倍增长。

1994年8月,以莱西市化肥厂为核心企业,青岛昌华集团公司成立了。1995年4月8日,在青岛昌华集团公司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青岛昌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昌华集团成为莱西市第一批股份制改造企业。自此,公司开始向大规模、高水平不断发展。改制当年,先后收购兼并了资产达1000多万元的两个国有企业——青岛第三农业机械厂和青岛石墨制品厂。投资80多万元,在青岛第三农业机械厂开发了变速箱、碾米机等适销对路的产品,半年内就使其扭亏为盈。兼并石墨制品厂后,投资430万元,新上专利产品——组合式列管石墨换热器和高温抗氧化石墨项目,使该厂出现转机,目前已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经营业绩最好的企业之一,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同时,化肥厂作为核心企业,仍然在集团公司中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不但化肥生产的规模扩大了几十倍,品种也在不断增加。1995年,公司根据胶东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市场需求,与青岛港星物资供销公司、香港博适有限公司等合作,投资2000万元,兴建了青岛陆丰化肥有限公司,年产高浓度复合肥8万吨,投放市场后,受到广大用户的普遍欢迎。1996年12月8日,13万吨尿素工程在欢庆的鞭炮声中破土动工。经过1000多名工程建设人员500多天的日夜奋战,13万吨尿素工程终于提前两个月圆满完工,建设质量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在化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的同时,公司的经营范围也在不断的向相关领域扩张。1995年,与以色列莫哈夫公司合资兴建了青岛华夫利食品有限公司,投资420万美元,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脱水蔬菜生产线,年产脱水蔬菜2000吨。1996年,总投资3800万元的城市煤气工程与13万吨尿素工程同时开工。一期工程于1997年1月一次点火成功,目前正在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最终将达到日供煤气6万立方米的规模。该项目的建成实施,不但将大大增强企业综合实力,而且将有力的推动莱西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人民生活的改善。

1993年以来,昌华集团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完成国家和青岛市级重点推广项目30多项。1995年,昌华集团成为莱西市第一批利润过千万元的企业之一。1996年,昌华集团实现利润1611万元,跃居青岛市工业企业50强第18位。

1997年12月8日,在乳山市国际大酒店会议室,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远明与乳山市化工集团总公司负责人签订了关于昌华集团租赁乳山市化工厂的合同,成立了乳山市昌华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对其进行了技术改造,仅78天就一次开车成功,使企业转入正常运营。公司经济效益猛增。1997年,公司实现利润突破3000万元,达到建厂以来的最高水平。继租赁乳山化工厂之后,1998年6月,昌华集团又租赁了胶州市化肥厂,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对全部设备进行了检修,对100多处管道进行改造……仅38天便实现稳定运转,达到满负荷生产。1998年,公司实现利润稳居山东省同行业5强行列。

由亏损到崛起,由崛起到腾飞,科技进步给昌华集团带来了巨大效益。同时,公司立足于取得更大的突破,扎扎实实的练好“内功”,推动了 “质” 的飞跃和“量”的迅猛发展。

在成本管理上,公司以“管理效益年”活动为主线,深入开展“学吉化”、“学邯钢”、“学海尔”等活动,成立了内部成本核算中心,引进了氢氮比微机自控、合成氮生产优化控制调度等计算机自动管理系统,对生产工序近300个点的温度、湿度、压力等指标进行有效控制,工艺指标合格率提高到96%,累计增加效益600万元以上,各项消耗指标的控制也连续居同行业先进水平。公司因此而获得山东省和青岛市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3等奖、山东省化工行业科技进步3等奖。

在质量管理上,以实施1S09002国际质量标准为契机,提出“优质品才是合格品”的口号,抓质量管理,严禁不合格产品出厂,使公司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95年以来,公司先后获得青岛市著名商标重点保护单位、青岛市质量检验协会优秀团体会员、青岛市质量跟踪服务先进单位,中国质量百日无投诉单位等称号,“金浪”商标获得莱西市唯一的青岛市著名商标称号。

在销售管理上,利用拥有省化工厅唯一设立的农化服务中心的网络优势,广泛开展了测土配肥、科技示范田、售后服务等活动,测试土壤样本累计达2000多个,覆盖面积80多万亩,在省内外建立了多个办事处,目前产品已牢牢占据青岛市及周边市场,还远销黑龙江、新疆、海南、浙江等省区。

在人才开发和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先后引进高级技术人才3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1000多名,派出人才外出培训400多人次。对科技人才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为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公司还专门设立了“科技进步奖”,自93年来共表彰科技人员近300人次,发放奖金80万元。

业立于辛勤,兴于耕耘。

20多年过去了,昌华集团已经由过去生产单一化肥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集化工、热电、机械、商贸、建筑、食品、服务等行业于一体,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与建厂之初相比,占地面积增加了5倍,总资产增加了452倍,职工人数增加了20倍,化肥年生产规模增加了35倍,年实现利润增加了100倍。昌华集团的高速发展,受到了原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副部长王心芳、省化工厅厅长裴秀堂、青岛市委书记张惠来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昌华人豪情满怀,雄心勃勃。他们将坚持“突出发展一个龙头,优化四个产品,稳定发展一个行业”的战略,力争在下一个5年里各种化肥年生产规模累计突破100万吨,年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过10亿元,利税过亿元,跨入全国一流大化工集团行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改革的大潮中,昌华集团如同一支组建不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联合舰队,将乘风破浪,奋勇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