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50年

1999年10月1日是建国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段由兴至衰到再兴的发展历程。如今,月湖商城、昌隆市场、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成千上万的个体私营业户以他们的聪明才智撑起市场的繁荣与兴旺。我市个体私营经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契机,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从无到有,由小至大,几经波折,终于成为我市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一)

据传,我市自唐代即有私人在南墅村东开采铁矿,筑炉炼铁。明、清时期,家庭纺织较普遍。清末民初,私营工商业有发展的趋势。到抗日战争前夕,仅水沟头(即水集)街上就有织袜子、织布、做爆竹、造纸4家较有名的工厂,共有职工90名。

1945年8月全县解放后,莱西县和莱西南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为满足军需民用,提倡社会各阶层发展私营工业生产,支持和帮助已关门歇业、又有条件开业的私营业户恢复生产。1949年全国解放时,私营业户主要是小商小贩和个体手工业者。1950年全县个体工商业户共3902户。

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结束时,国家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本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按照不同行业的情况,根据自愿的原则对个体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8月,对全县266户私营工业进行有计划地社会主义改造,到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经济改组在更大规模上更深入地进行,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在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全县的个体工商业户大量减少。1961年下半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及有关政策,我县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农村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65年,全县绣花,草编、木器、豆腐、粉丝、织布、白铁、纺绳、结网等家庭手工业户有2000多户。

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极“左”思潮肆虐横行,个体工商业者被当作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代表,受到了无情的批判,个体经济被看作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因此也大加批判,并大张旗鼓地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在“四人帮”的“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的错误口号下,人数众多的个体工商业者,有的在批斗后被遣送回乡,有的投奔了国营、集体单位,还有一部分个体工商业者迫于生活无着,只好由明转暗,胆战心惊地继续从事个体经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全县约有个体工商业者2000人,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时,全县仅剩500人,到1978年,只有个体工商户181户、181人,个体经济已丧失了合法地位。

(二)

1978年12月,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国家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左"的错误,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百废待兴,许多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亟待解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急需寻求出路,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为此,国家在加快改革、开放、搞活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措施。首先,《宪法》明确规定了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从法律上确定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明确提出在政治上、经济上对个体私营经济要同全民、集体企业一视同仁,在资金、原材料、货源、场地等方面要同等对待,不得歧视,保护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在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双重因素影响下,莱西的决策者们立足实际提出了“发展一个个体户,增加一个富裕户,减少一个贫困户,一户富了带多户”的口号,层层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出台政策,为个体工商户排忧解难。1979年到1985年间,个体工商户平均每年以1163户、1640人的速度连年增加,到1985年底,个体工商户由1979年的582户、613人,猛增到8726户、12097人,其中1983年一年就增加3310户,4146人,出现了自恢复发展以来的第一次大的发展高潮。

(三)

1986年,由于受经济调整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看法、议论,歧视、刁难、打击个体工商户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一些个体工商户疑虑重重,担心政策要变,不敢作长期经营的打算,许多业户停业、歇业,使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一年中只增加个体工商户80户、275人,是自恢复发展以来增长数量最少、增幅最低的一年。这一年标志着前一个发展阶段的结束和新阶段的开始。

1987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6月,发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一年间全市增加个体工商户507户、1412人,1988年底达到9383户、14300人。

进入1989年,因治理整顿带来的疲软效应,特别是受"六•四”政治风波的影响,不少业户停业;一些夸大对个体私营经济消极面的宣传,更进一步加重了个体私营业者的心理负担。同时,治理整顿期间又出台了大量的“许可证”和专项审批,限制了个体私营业户的发展,加之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严重,原材料货源紧缺价高、资金周转困难,使本身脆弱性很大的个体私营经济出现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最大滑坡,一年中全市个体工商户减少1723户、3918人,下降幅度高达18.4%和27.4%,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又一次跌入低谷。

针对1989年个体私营经济的大滑坡,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采取了有效措施加以制止,重申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是长期不变的方针。我市各级、各部门也都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及时稳定了人们的思想情绪,矫正了舆论导向,很快扭转了个体私营经济滑坡局面。1990年,私营企业首次实现“零”的突破,到年底,有私营企业45户,雇工人员830人。到1991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8465户,从业人员11746人。私营企业60户,雇工人员977人。

个体私营经济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动作的。因此,当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时,广大个体私营业者无不感到欢欣鼓舞。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谈话,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促进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大解放;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大了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工作的调控力度,加强了领导,市政府于1992年首次召开了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了优惠政策,并狠抓政策落实,有力地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水集镇院庄村史大雷从1982年零售凉鞋起步,1984年成为我市第一家专营水产品的个体工商户。1987年又建起冷库,从事水产品批发。在改革开放和我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宽松政策鼓舞下,1994年,史大雷在烟青一级公路西买下11亩地,成立了青岛五洲食品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积累发展,现拥有资产2000余万元,雇工人员300余人。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个体私营经济的主管部门,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和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坚持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公有制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与传统农业改造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1992年,个体工商户首次突破万户大关,到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10818户,从业人员15514人;私营企业109户,雇工人员1391人。可以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已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形成了第二次发展高潮。

(四)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个体私营经济的大飞跃和大发展。那种小视甚至排斥个体私营经济的思想完全是一种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只有坚决破除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摆脱旧框框的束缚,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放开手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冒,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子。至此,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工作已由部门行为转向政府行为。

如果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迎来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春天”,而后形成了个体私营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局面,那么,以党的十五大为标志,迎来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春天”。理论上的突破和认识上的飞跃,带来了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的难得的历史机遇,新的更高层次的第三次发展高潮逐步形成。

——从制定政策入手,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为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使之能够与其他经济成份平等竞争,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又从莱西的实际出发,于1997年11月13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激励政策更灵活、更优惠。如规定国有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凭《企业职工待岗证》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部门在核发的营业执照上加盖“自谋职业”章,自开业之日起4年内,地方各种税收前2年免收,后2年减半征收。工商、公安、卫生、技术监督、环保等部门,对其免收所有费用2年。在各种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到1998年底,全市有1016名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或到私营企业就业,其中办理个体或私营企业营业执照的56人;在手续齐全的条件下,工商部门当日办结登记手续,并发给营业执照;异地人员来我市申请开办私营企业不受户籍限制,凭身份证或暂住证可直接向经营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勿需其它资信证明。通过政策驱动,鼓励了广大干部群众下商海、闯市场的积极性,使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从加强保护入手,不断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为规范个体私营经济的税费收取,保护其合法权益,1998年3月18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对个体私营企业收费实行“两证一卡”制度的通知》,规定对个体私营企业收费一律实行《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和《缴费明白卡》制度,统一收费项目、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收费票据。《缴费明白卡》由市物价部门对29个收费系统的67个收费单位的580项涉及个体私营经济的收费进行了审核,编印成册后发给个体经营户。市纪委、市监察局于1998年3月份下发了《关于对个体私营企业实行重点保护的意见》,明确了对个体私营企业进行保护的范围、重点、政策和方法,对有突出贡献、守法经营的大户,由市纪委、监察局在受保护企业门前悬挂“企业合法权益”保护牌,成为企业抵制“三乱”的“尚方宝剑”。

——从强化服务入手,切实保障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为使个体私营经济在数量上、质量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市委、市政府注重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为扶持私营大户的发展,1998年2月,市委下发了《关于实行市领导和市直部门帮包私营企业的通知》,对18户符合产业政策、发展潜力大、辐射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私营企业,实行市级领导联市直部门帮包制度。青岛好兄弟制衣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1998年公司决定设立“好兄弟”西服专卖店,但没有合适的营业房。市委书记展文良同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亲自联系,并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使企业顺利渡过难关,很快投入生产经营中。在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公司又决定办服装学校,在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手续顺利办妥,仅3天的时间,莱西市好兄弟服装学校便成立了,这是我市第一家私营企业办的学校。目前,在各级、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扶持及热情服务下,公司规模不断壮大,档次不断提高。现拥有资产1000余万元,职工178人,成为全市服装加工企业的佼佼者。为解决个体私营企业资金不足问题,1998年5月,市政府在市工商局召开了6个银行、2个信用社等8个金融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协调解决个体私营业户资金少、贷款难等问题,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了资金保障。仅1998年,各金融部门就为个体私营企业办理贷款6357万元。

——从科学引导入手,强力推动个体私营经济上档次、上水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尊重群众意愿、遵循经济规律、光大传统产业、培育市场主体、科学引导保护”的原则,对那些经济基础较差的乡镇,注意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大户,利用生动的典型引导群众“上路”;对已初具规模的私营企业则本着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原则,引导其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在经营上,由一家一户作坊式经营向股份制、股份合作和集团化经营转变;在用人上,由“用亲型”向“用贤型”转变;在管理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产业、产品结构不够合理的个体私营企业,注意引导其适应市场需求,加大科技投入,积极进行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增强其市场竞争力。面对国有企业加快发展步伐的新形势,引导广大个体私营业者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非国有化改造,鼓励其抓住机遇,通过联合、参股、承包、租赁、兼并、购买等多种形式进入国有企业;通过置换产权,实现自身优势膨胀和低成本扩张。

如青岛同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玉,1996年兼并了濒临破产的牛溪埠建筑公司,并一次性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通过理顺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大胆引进、使用人才,使起初只有100多人、亏损300余万元的小建筑队,发展成注册资本818万元,拥有资产2000万元、职工568人的建筑企业。

1997年,又投资880万元,与新加坡信成公司合资成立了青岛平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发展成为我市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方面拥有雄厚势力,集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型股份制企业。到1998年底,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43家,有32户私营企业参与了国有、集体企业的战略重组。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推动企业改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安排吸纳下岗职工、带动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维护社会安定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到1998年底,全市个体私营商业服务网点达8200个,约占全市商业网点总数的87%。在全市城乡集贸市场中,经营业户基本上是个体私营业者;消费者所需的菜、肉、禽、蛋及水产、干鲜果品、工业品等90%是个体私营业者提供的。1998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25019户、从业人员46495人,注册资金26027万元。在全市个体八大行业中,个体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1998年累计完成总产值13531万元,个体商业、饮食服务业、修理业及其它行业营业额达44070万元;私营企业达到603户,从业人员8557人,注册资金22455万元。1998年私营企业实现总产值6800万元,销售总额2518万元,商品零售额6628万元。1998年个体私营经济完成税收3328万元。综观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在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坚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并付诸实施,是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领导、组织和协调,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工作由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则是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实践表明,50年来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将对今后全市经济的发展,产生长期的、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