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莱西市乡镇企业发展纪略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朵绚丽的春花——乡镇企业,在莱西大地上吐艳。它的迅猛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壮大农村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经济的支柱。

(一)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手工业,1962年两莱分立时,莱西的手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全县手工业工人只有300余人,固定资产150万元。到1975年建立社队企业管理局时,社队企业固定资产也只有341万元,职工2878人,年产值509万元,虽然全县22处公社都有一个修配厂,但基本上是小烘炉、小木铺、小生产、小农具。由于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主的农村工业化尝试的失败,加之多种因素的影响,社队企业在建国后近30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低缓的发展状态。

(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社队企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第一步,从1979年至1983年进入起步阶段,广大农民摆脱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这时候国家处于短缺经济时期,社队企业的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加上那时社队企业体制活,政策优惠,因而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形成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1981年,社队企业职工的报酬开始由工分制改为工资制。进而增强了农民务工的积极性。到1983年,职工人数达到6万人,总产值14844万元,利税总额4279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3倍和5.2倍。第二步,从1984年到1990年进入高速增长阶段,1984年,中央下达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通知,在总结我国几十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无工不富”的理论,号召“四个轮子”(乡办、村办、合作办、个体办企业)、"六大产业"(农、工、商、建、运、服务业)同时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制订了一系列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来抓,我市乡镇企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呈现出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业并举的空前繁荣景象。南墅东馆石墨矿成为我市第一个出口矿产品的村办企业。孙受果品厂生产的山楂饼、院上罐头厂生产的山楂罐头、水集塑料厂生产的PP编织袋、日庄震动器厂生产的震动器、望城造纸厂生产的瓦楞纸等被评为部优产品。马连庄蛋白厂生产的植物蛋白肉“登上了大雅之堂”。特别是水集和望城借助区位优势,起步早、基础好、发展快,其经济总量、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对国家的贡献都走在全市前列。到90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36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29.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8.2%。

(三)

“八五”期间,由于国家在税收、金融体制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乡镇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变化,我市适时提出发展乡镇企业“坚持在抓投入中调结构,在壮大经济总量中上水平的方针”和"实施优势突出、外向带动、龙头拉动三大战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多次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强调继续把乡镇企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突出抓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管理和科技进步四个关键环节,使我市乡镇企业保持了治理整顿的成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新形势。在新的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改革为乡镇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八五”期间,全市乡镇企业按照“五个一批”的思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到95年底,全市189户乡镇企业有172户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改制面为91%,企业通过改制,进一步明晰了产权,增强了生机和活力,推动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全市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由量的扩张转移到上质量、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上来。

——开放为乡镇企业拓展了生存和发展空间。自90年到95年,全市乡镇企业共引进外资项目152个,合同利用外资2.2亿美元,外向型经济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最大增长点。特别是姜山和李权庄等镇,利用路域优势,引进了“二和”和“泰光”等大项目,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也使财政收入上了一个新台阶。

——抓投入调结构增强了乡镇企业发展后劲。

"八五”期间,我市根据实际,坚持在加大投入中调结构上规模上水平的发展思路,每年对乡镇企业的投入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速度,确保了乡镇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琴畅集团通过加太投入,扩张规模,液化汽钢瓶由过去年产量40万只提高到年产200万只。万福集团由过去单一加工冷藏水产品发展到肉食品、蔬菜、水果、调理食品和花生制品六大类。其中仅蔬菜就有速冻、保鲜、盐渍、干燥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九联集团逐步发展成蛋鸡、肉食鸡、生猪三个产业化生产,擎起了禽畜养殖加工业的龙头。

——坚持把人才培训和科技进步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多形式、多层次培训人才,借助社会力量,争取招聘,兼职等办法,广开门路,引进人才,改变了乡镇企业内部人员结构,直接推动了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青岛星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八五”期间引进国内先进水平的铝制扭断防盗生产设备80台,全塑生产设备60台,聘用科技人才21人,企业开发的产品获得了6项国家专利。

总之,“八五”期间,我市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有了一支经过工业文明锻炼的乡镇企业职工队伍,建立了一套比较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我市乡镇企业在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企业规模、整体素质等方面,攀上了一个新台阶,是我市乡镇企业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四)

自"九五”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开放搞活,三资企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主体增加,乡镇企业比较优势逐步消失,机制优势逐步弱化,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制约机制的加大,使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乡镇企业进入了以两个根本性转变为发展主题的二次创业阶段。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领导工作的意见”,实施“1532工程”、“再创辉煌工程”和“一把手工程”。通过各镇、办事处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全市乡镇企业呈现出以下特点:所有制结构由以集体经济为主向产权主体多元化转变,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源,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组织结构由以中小企业为主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配套的企业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粮油、蔬菜、果品、畜牧)发展主导行业(蔬菜加工、禽畜养殖加工、果品加工、花生加工),围绕主导行业培育龙头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了我市乡镇企业“农字号”的特色;企业布局由分散向相对集中、连片开发转变,工业小区日益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载体;增长方式从以数量扩张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转移,企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发展;发展空间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外市场并举转变,外向型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全市乡镇企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1998年,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0938处,从业人员108395人,完成企业总产值78.95亿元,出口交货值37.68亿元,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0.95%,工业总产值的85%,地方财政收入的88.2%都是来自乡镇企业。

回顾以往,我市乡镇企业经过20年的迅猛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展望新世纪,我市乡镇企业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改革开放,体制创新、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路子,再创辉煌,为全面实现全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