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废墟生金辉

在莱西市区新修的迎宾路南侧,大沽河东岸,座落着一处工业园区,这就是水集街道办事处近几年招商引资四大园区之---沽河工业园。园区里有一家以生产石墨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一一青岛莱西市金辉石墨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年产值达300万元,年上缴国家利税20万元左右。近几年公司先后投资近100万元,建设厂房10000多平方米,先后引进两个外资项目,利用外资达300多万美元。

看着那一排排宽敞、明亮的厂房、车间,有谁能相信,公司是10年前,在砖瓦厂废弃的不毛之地上,由董事长孙和先带领广大职工奋力拼搏而建设起来的。

艰难的起步

孙和先个子不高,身材微胖,虽然年逾耳顺,但精力却很旺盛。他年轻时当过民办教师,干过村里的主管会计,这使他养成了工作严谨的良好作风。1976年5月他来到了刚组建不久的水集镇办锡纸厂。

孙和先头脑灵活,干工作点子多,凡领导交办的工作都想方设法干好。锡纸厂刚组建时,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车间厂房。当时厂里主要领导带领工人到青岛学习,留下他和另一名同志在家里搞基建,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便将600多平米的厂房及车间、仓库、办公室建好。没有耽误设备安装,更没有耽误产品投产。

孙和先工作泼辣,敢想、敢干。就在他到锡纸厂工作的第二年春天,有一次青岛一家客户急着向他们厂要货,而当时厂里人手又不够,他二话没说就和另一名同志驾起装满货物的拖拉机直奔青岛。不巧半路上下起了雨,加上两人驾驶技术有限,车还没有走到即墨,便与对面开来的一辆大卡车相撞了。对方的车没事,拖拉机却被碰到了沟底,当对方车上的人七手八脚将他俩跟拖拉机弄上来后,才发现两人都不同程度的受了伤。孙和先左脚脖子被挤得鲜血直流。他俩只找了附近的小医院进行了简单的包扎,便忍着伤痛将货送到了客户手里。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工作起来有拼命精神,看准的事情,困难再大也要去干,即使套上两头牛,也甭想拉他回头。

正是看中孙和先的这种干劲,1982年10月镇党委将他安排到当时亏损近20万元的水集汽修厂担任厂长。面对20万元债务和20几间破旧的厂房、10几名工人,孙和先愁眉不展。在那段时间里,他心里想的是如何提高工人的业务技术水平,如何扩大汽修厂的经营规模上。为了提高工人技术水平,他派出4名技工,分赴济南和中日合资企业一广东丰田汽车修理厂学习汽车维修技术,又聘请了一名汽车维修技师常年住厂担任技术指导。

古人云,"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在加强技术的基础上,他还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无论当地客户,还是外地客户,也无论老客户还是新客户,他都一视同仁,从不欺诈顾客。

1986年春天,浙江一个客户的车到莱西“抛锚”了,便慕名来到他们厂进行维修。谁知,他一不小心将维修车间的墙撞塌了。他吓慌了,心想这下可得赔大钱了。可孙和先却说;“出门在外都不容易,正好这厂房要拆了重建,省了我拆墙的功夫。”几句话说的这名司机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才好。

为了扩大厂子的规模,1986年夏天,他拆掉了8间旧式平房,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建造600多平方米的楼房。当时不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凭着福不爱享,何苦去出那份力,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牛劲”又犯了。

盖楼房要租用机械设备,可得花不少钱,算来算去,光挖地基就得投入不少资金。孙和先紧皱的眉头始终展不开。最后,他一拍桌子:“挖,自己动手,人工挖。”于是厂里30多职工,都从家里扛来了铁锨、镢头,有工作时干工作,没有工作时就挖地基,外加早晨上班前、晚上下班后,再干上三、四个小时。孙和先自己也不例外,不声不响地带头干。看着快50岁的厂长都这样干,工人们哪能不“撒泼”!就这样,没用20天,地基就挖好了。担任建筑施工的水集建筑公司总经理看着挖好的地基,再看一眼整整瘦了一圈的孙和先,向他伸出大拇指:“和先老哥,好样的。”

孙和先的这种拼命精神感动了建筑工人,没到年底,一座占地600平方米,集办公、维修车间、商业服务于一体的漂亮的5层楼房便崛起在水集大地上,成为莱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厂子规模扩大了,没用几年,水集汽修厂便成了莱西汽修行业的大户。在当时的莱西来说,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产值、利润、上交国家税金,都是首屈一指。职工的维修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难怪20多年后,莱西汽车维修行业的大小老板们都以曾在水集汽修厂干过引以为荣。

1987年,镇党委经过细致的研究,又准备将一家濒临倒闭,欠债近30万元的镇办企业一一水集第一砖瓦厂交给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孙和先管理。这下,他不想干了,不知流了多少汗,花了多少心血,才使汽修厂扭亏为盈,再去收拾这么个烂摊子,还要背上30万元的债务包袱,他说什么也想不通,可领导对他充满了信任。经过几番谈话,他终于接下了仅有20几间破旧房屋和一片不毛之地的水集第一砖瓦厂的工作。

创业于废墟

说是“不毛之地,一片废墟”,对当时的水集第一砖瓦厂来说,一点也不夸张。到1987年夏天,孙和先接手管理为止,这个始建于1975年占地200亩的砖瓦厂,已无半分完整的可供耕用的平坦地,除去凹凸不平的瓦砾堆,就是杂草丛生的污水塘,有的地方甚至光秃秃的一片……

毛泽东曾经这样描绘过地大物博的新中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孙和先接过了这样一张小小的“白纸”,他也要在这张纸上写出自己的“文章”, 画出自己的“图画”。

写文章,画图画需要笔墨,而孙和先要做好“文章”,画好“图画”却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适合自己发展的生产项目。面对这样一个摊子,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畏难发愁,而是积极地寻求改变砖瓦厂面貌的路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挥洒汗水,开拓、耕耘。

为了打开局面,他首先向银行贷了一部分款,平整了部分土地,盖起了办公室和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大型车间,与此同时他又马不停蹄地联系生产项目。时任水集镇党委书记的姜秀华同志也对他们厂非常关心,帮助孙和先联系贷款,联系项目,经常与他一起探索厂子的发展之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在市场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发现搞碳素制品的开发生产大有前途,便跃跃欲试。就这样,1987年在原水集第一砖瓦厂的废墟上,诞生了首家以生产碳素产品为主的企业--莱西市碳素厂。

在筹建碳素厂的过程中,孙和先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心血。且不说砖瓦厂的废墟整平,也不说在这片废墟上建厂房有几多艰辛,就说那台重达40吨的液压机的安装吧……当时正是夏季,室外烈日炎炎,在新建成的厂房内安装机器更是潮热难耐。为此,他找人打听过,安装这样一台液压机,光安装费就得20000多元。为了省下这笔安装费,他聘请了一名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剩下的工作由他和工人们一起,光着膀子,身上只穿一条短裤,整天靠在蒸笼般的车间里挥汗大干。吊装、调试,没用一个月竟奇迹般地安装成功了。这一场面感动了他从莱阳请来的那名技术人员。他对孙和先许诺:“孙厂长,不说别的,就凭你的这股子干劲,我跟定你了接下来的日子,机床安装、产品试产、投产,一切似乎都按自己的设想在顺利进行。但孙和先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产品销售。开始生产时,他似乎有些盲目,只是听别人说生产电极棒是碳素行业的热门活儿,销路非常好,可各种规格的产品生产出来后,投入近百万元,却无人问津。他这才发现自己在生产环节上的盲目性,他认识到,光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客户是不会自动找上门的。眼看东挪西凑的近百万元投入了生产,而电极棒却一根也没有销出,更不用说回收资金,生产被迫停了下来。

为了打开产品的销路,他带上一名供销人员外出联系客户。奔青岛、跑烟台,上临沂、枣庄,下徐州、东海,不知向人家陪了多少笑脸,说了多少好话,也不知吃了人家多少白眼,受了人家多少挖苦。最后,他们终于在江苏省寻到了投产以来的第一家合作伙伴一一江苏省东海县石英玻璃厂。当时人家提出供货可以,但必须先压10吨货款,后来的货再货款两清。孙和先心想,家里积压着那么多产品,压10吨货款,也就是十分之一,于是便痛快地答应了对方的要求。结果这家厂子一次向他要了20吨电极棒,并按约定付了他十吨货款,虽然历尽艰辛,但总算有了销路。

后来,他又先后与本省的青岛、临沂、枣庄,江苏的徐州、连云港等地的多家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并在江西九江建立了办事处。碳素厂产品打开了市场,一时间订货单如雪片般飞向了孙和先的办公桌。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积压的产品全部销了出去。

面对产销两旺的大好局面,孙和先审时度势,又不失时机的先后投资30多万元上了11台机床,大大满足了生产的需求。至1990年,他们已能生产焙炼水晶硅、石墨电极、化工机械、密封环、金刚石烧结模具等300多个品种,1500多个规格的石墨模具,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上交国家税金近20多万元,成了水集镇屈指可数的先进企业。

辉煌于今朝

1993年,由于工作需要,水集汽修厂与水集农机修造厂合并为琴畅制罐厂,至此,孙和先便一门心思扑在碳素厂的经营管理上。

古语云:“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那时,虽然在废墟上建起了部分厂房和办公场所,但仍有许多凹凸不平的地方,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孙和先决心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再挖出几个金元宝。他先后投资10多万元整平了土地,这还不算他带领职工不辞辛苦整平的部分。

1995年7月,经过企业改制,孙和先和他的职工投资50万元,买断了原莱西市碳素厂包括近60亩土地在内的全部资产,成为全部由企业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正式更名为“青岛莱西市金辉石墨有限公司”。股东们通过投票,一致选举他为公司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

企业改制,增加了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大大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一直通过了由他提出的“筑巢引风,招商引资”的决定。1996年投资建厂房6000平方米,引进新盛建材厂,引进内资150万元。1997年,又投资建成了7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租给了万福集团公司用于肥料厂的生产;2000年秋天,他又投资先后建了两处集办公、宿舍为一体的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当年引进阳平服装有限公司和韩一农机械有限公司两个韩国独资项目,利用外资近300万美元。这些外资项目的引进,不但为公司增加了收入,同时也为办事处财政增加了收入,还为周围村庄消化劳动力近200人。2001年他又因地制宜,建了几间办公用房,利用4000平米的场地引进了一个水泥制管厂一一青岛路通水泥制管有限公司,利用内资100多万元。

近几年,公司连年被评为办事处外经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在2002年8月18日成立的“莱西市碳素制品同业商会”成立大会上,公司被吸收为“会员企业”,孙和先也被大会选为商会副会长。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十多年来,孙和先带领金辉人,在一片不毛之地上艰苦创业,使一片废墟充满了勃勃生机。相信金辉人还能使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放射出更加夺目的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