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浓墨重彩写人生

在莱西的物资供应系统,一提起福德物资有限公司,可以说是无人不晓。自1981年8月至今,公司从欠款20000元的物资供应站发展到现在拥有资产1250万元,年完成销售收入1100万元,实现利润230万元的中型企业。先后投入资金570万元,完成商品销售收入6300万元,上交国家利税162万元,1994年秋天又投资71.8万元,买断企业资产,进行了企业改制,从而成为莱西市商业系统中的佼佼者。自1982年开始,公司连年被评为莱西市物资局先进单位,自1986年开始,连年被评为山东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1990年,还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光荣称号。要想知道公司是如何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如何取得的这些业绩,那还得从公司董事长臧福生说起。

地排车拉出大家业

臧福生是一个实干型的人物。他干过民办教师,当过生产队长、支部书记,干过镇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但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能想方设法干好。就拿他干支部书记时来说吧,那时生产抓得紧,他规定每天召开一次支部碰头会,每月召开一次支部扩大会,吸收生产队队长参加。那时在村委办公室里他专门准备了一张狗皮,原因是他的痔疮病不时发作,开会时他站着不行,坐着也不行,躺着又不像那么回事,所以开会的时候,他干脆双膝跪在狗皮上参加会议。由于他的身体力行,使村里的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镇的前列。

臧福生工作起来“撒泼”,能吃苦耐劳。1977年,由于工作需要他被镇党委安排在镇办锡纸厂任厂长。锡纸厂主要是给青岛制针厂加工包针用的锡纸。就在那一年的清明节,制针厂通知他们供货,当时,职工都放假了,司机不在厂。于是,他和值班的孙和先副厂长一商量,便开着厂里的12拖拉机拉上货向青岛进发了。当时天下着雨,路也不好走,再加上驾驶技术有限,车到灵山,对面开来一辆大卡车,卡车上满载着到灵园扫墓的工人,因躲闪不及,与人家相撞了。人家的车倒是没事,可他俩却连人带车被撞到了沟里。幸亏人多,当大家七手八脚将他俩连人跟车弄上来后,才发现臧福生胳膊受了伤,孙和先的脚被挤得直流血,但幸运的是车还能开,而更要紧的是货还完好无损。因他俩是无证驾驶,自觉理亏。于是接受了人家的道歉,又按照人家的指点,到最近的医院去处理伤口。到了医院,医生说要住院治疗,还得打石膏。那还了得,他俩一听急了,硬逼着医生给进行了简单的包扎,每人打了一支止痛针,便冒雨将货送到了制针厂,使制针厂的领导颇为感动。正是凭着这样一股“拚”劲、“泼”劲,臧福生每到一处工作都能做出成绩。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搞经济的要以信为本,即使是下油锅也要守住一个’信’字。守住信,工作就能出成绩”。

正是凭着他的这种精神,1981年8月镇党委安排他到亏损2万元的镇办单位莱西市物资局水集供应站担任总经理。要知道20年前2万元“饥荒”那可是个天文数字,交接时,除了三方木材能值不足千元,剩下的就是十几扎低档白酒,几条劣质香烟,二捆旧皮衣、手套、鞋垫、烂茶叶,满打满算不足2000元的货物,而他这个总经理名下也只有4名职工,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这个烂摊子,受命于危难的臧福生似乎也没辙了,可领导信任,再加上自己的一股子拚劲、闯劲,公司在他的张罗下还是开张了。开张伊始,既没有经营场所,也没有流动资金,更没有交通工具。

没有经营场所,可以租借,他们租借了当时水集镇办装卸队的五间房子算是门面兼办公场所,说是门面,其实并不临街。没有资金,臧福生便将一个村里停办的商店滞销多年的一千条小车胎借来,卖给了公路站,就这样东拚西凑手里头总算有了2万元可供自己支配的资金。

搞物资供销,进货销货,最要紧的是要有交通工具,为解决交通工具问题,臧福生通过关系到公路站借了一辆地排车,又七拼八凑拾掇起一辆独轮车,这两辆车便成了公司的主要交通工具,也就自然成了公司的全部家当。

就凭着这两辆车他们便拉起了摊子,采取各种方法,各种措施,动用各种关系进货销货。起初,他们的货物品种并不多,只是些农村常用的生产工具,铁锨、大镢、犁、耙、耢、锄等农具。于是,他们便留下一个人在家里看门,其他四人则拉上地排车,推上独轮车外出推销货物。车上除去装满以上货物外,还竖着一块自己制作的写有“水集物资供应站”的铁牌子。就凭这两辆车赶集拉乡、走街串巷,无论走到那里先将牌子竖起来,让人知道这是水集物资供应站经销的商品。就这样,臧福生和他的创业者们在农资经营这块处女地上开始了艰辛的耕耘。

当时,臧福生和他的职工,在商业经营方面,都是门外汉。为了走出困境,发展壮大,他们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不放过任何一线希望,不错过任何一次商机。那时,由于穷惯了的人们刚刚从贫穷的阴影里见到小富的曙光,一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就拿农民建房来说吧,他们摒弃了过去的木门木格窗,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玻璃门窗。臧福生及时抓住这一机遇,从大连、秦皇岛等地购进了三十箱玻璃,共750平方米,他们走街串巷,赶集拉乡,不到半月,销售一空,一算账净挣近400多元。这下,臧福生和他的伙计们高兴了,臧福生也颇大度地拿出20元钱找了一家饭店和伙计们着实庆贺了一番。

就仗着这样一股子拚劲、闯劲,他和他的创业者们硬是凭着一辆地排车和一辆独轮车拉出了一个大家业。截止1982年底,臧福生还清了原物资供应站欠下的2万元贷款,并有了近十万元的自有资金,从而也创下了较为可观的家业。更为宝贵的是为公司创下了“水集物资供应站”这块用心血和汗水铸成的金字招牌,为今后的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条腿走出新路子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在全国农村全面展开,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个体经济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人们的竞争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这无疑于给臧福生的公司带来了强大的压力,同时也给公司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臧福生敏锐地认识到,再靠以前的经营品种和经营方式进行经营,那必将无立足之地。因此他大胆地在企业内部进行了改革,将物资供应站分成了建材、机电、生产资料、金属材料四个门市部,那时公司职工也由开张之初的5人发展到21人,他把这些人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和搭配。

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过去租借的5间房子已远远不能满足经营的需要,于是臧福生花8000元购买了12间民房,并通过镇政府协调征了一点儿地,连同房屋面积加在一起共占地3亩。

营业面积增加了,经营规模扩大了,牌子也闯出来了,如何把经营搞好,增加“水集物资供应站”这块牌子的含金量,便成了臧福生的又一大心结。

那时,信息、竞争、诚信,这些时髦的名词对人们来说还比较陌生,而臧福生却要求他的职工每人身边必须常备一个记事本,要求职工把客户的一些要求及相关的供求信息都记在上面,他则时常将这些小本本与职工要来翻一翻,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便抄录到自己的小本子上,这样日积月累,他手中竟有了一本“信息通”。哪里有什么货,有多少,价格怎样;哪里缺什么货,缺多少,价格怎样,他都了如指掌。

有一次,他得知莱州市郭家店建筑公司和物资站急用木材270立方,无处购买,而他的本子上却记着当时的县木材公司进了一批苏联木材。于是他马不停蹄先将莱州客户揽了下来,然后又凑足10万元现金订下了木材公司的木材,结果一笔买卖净挣15000元。

“做生意要以信取胜,更要以义取人。”这是臧福生的口头禅。他要求职工一定要守“信”、讲“义”,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客户的信赖,才能将公司搞好。有一次望城一家单位急需几条G8800型三角带,跑遍了莱西的所有机电门市部,都没有这种规格的货,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了水集物资供应站。结果,供应站也没有,而臧福生知道,文登有一家橡胶厂能做这种规格的三角带。于是他先让客户回去,答应人家第二天一早将货送到厂里,同时他又向文登发了电报,接着又派人去文登把货取了回来。当第二天他们按时将货送到了客户手里时,客户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还有一次市水泥厂紧缺十几个异型螺丝,找了许多地方都没货,便慕名来找臧福生,但供应站也没这种货,臧福生二话没说,亲自随车直奔潍坊标准件厂,让厂方加工好后,及时将螺丝送到了水泥厂,水泥厂领导连连道谢。如果单算这十几个螺丝,也就是一顿饭钱,为这几个钱跑趟潍坊,连车油都得赔上。而臧福生却觉得,这趟生意赚大了,理由很简单:“信义二字是无法用金钱买得来的。”观点更鲜明:“用信义赢得客户。”

臧福生的这种经营理念,为供应站赢得了顾客。许多老客户认定了水集物资供应站,更多的新客户慕名找到了水集物资供应站。就拿修烟青一级路时来说吧,青岛路段由铁路三局沈阳公路工程公司二处承接施工。他们所用的所有物资全由臧福生负责供应,当时由于工程量大,时间又紧,所以工程白黑轮班干,夜间叫门是常有的事,但无论什么时间叫门,供应站都耐心周到地进行服务。结果,这家工程公司直到即墨路段的施工还是到水集物资供应站进货。

管子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通过几年的努力,水集物资供应站的名字打响了,臧福生带领他的职工顺利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站初期的地排车和独轮车也早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载重10吨的解放牌大卡车,一部载重2吨的加长130和一部载重1.5吨的金杯大头,外加一辆为方便业务联系而购买的“拉达”牌轿车。要知道,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莱西,对一个企业来说,拥有这么多交通工具,那可是牛大了。

“这道理,那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臧福生悟得了伟人的真谛,公司虽然壮大了,但他并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他认为光靠产品经营是不行的,市场就那么大,客户就那么多,再有天大的本事,也就是那么一湾子水。因而他与时俱进,决心在开展好原有业务的基础上,采取多种经营的策略,利用多条腿走路,寻求公司的发展。1989年投资30万元新征土地30亩,建厂房1万平方米,为公司的发展夯实了更加坚固的基础。1992年投资25万元新上50吨汽车电子衡一台,年利可达10万元。投资4万元将原有厂房改造装修对外租赁,年收入可达20万元。接下来他又一鼓作气投资50万元新上一套集储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年加工能力可达5000吨的钢板开平流水线,年创利可达30万元。为了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便于企业管理,他还先后投资5万元上了三台电脑,在莱西同行业中率先实现了电算化管理。

至此公司已发展成拥有47名职工,7个下属企业及部门,经营各种机电、五金、金属、钢材、木材、煤炭、建材等20个系列产品,近2万个品种,公司也顺利完成了他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改制改得天地宽

1994年的金秋10月是供应站广大职工值得纪念的日子,经过资产评估、企业职工选举等方式,“水集物资供应站”进行了企业改制,供应站职工投资71.8万元买断了原供应站的全部资产,成为全部由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公司,改制后定名为“莱西市福德物资有限公司”,股东们一直选举臧福生出任公司的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

企业改制,对改制的企业来说,与其说是机遇,更不如说是挑战。虽然说企业打破了原有的“大锅饭”、“铁饭碗”的传统模式,但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市场,同时也面临着更强的竞争,同样也蕴育着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希望。“不要看用的是什么锅,什么碗,主要看那锅、那碗里盛的是什么饭。”不知那位高人总结的这句话,让臧福生颇有同感。

改制结束后,公司上下焕发了活力,激发了职工的干劲。臧福生更是出手不凡,又投资200万元,将原来只有240平方米的经营平房改建成集办公、经营、住宅为一体的6层综合楼,取名“福德大厦”, 既扩大了营业面积,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效益。与此同时他又利用莱西市政府北迁这一百年不遇的天赐良机,征地120亩用于标准厂房的基础建筑建设,以便筑巢引凤,扩大企业规模,为企业朝更大、更高的目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攒足了发展的后劲。为水集街道办事处乃至莱西市的经济腾飞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添加了浓重的一笔。

如果说当初一辆地排车和一辆独轮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水集物资供应站是一片小小的雪花,那么现在的莱西市福德物资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大大的雪球。二十年来,臧福生带领他的职工,谱出了雄壮的创业之曲,唱出了高昂的开拓之歌,令人荡气回肠;同时臧福生也饱醮自己的心血,写下了不凡的人生,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