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心系农民奔小康

在姜山镇金岭工业园区的北部,有一个带着4万农家女奔富路而闻名的私营企业——青岛莱西艺华工艺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由1986年的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厂子发展成为到2001年拥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年产值1800万元,出

口创汇200万美元,纳税30多万元的私营企业,其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诠释了董事长兼总经理、共产党员孙恒东心系农民奔小康的宽阔胸怀。

好男儿志在四方

孙恒东,1962年出生于姜山镇小泊村,1979年高考落榜后没有气馁,他落榜不落志,认准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个理,立志自学成才。从1980年开始了自学美术专业的艰难历程,经过两年夜以继日的拼搏,终于获得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证书。1983年他以精湛的美术造诣被莱西市绣花厂聘任为美术设计技术员。1986年春,他又被河南省商丘市工艺品厂招聘担任分管生产的副厂长兼技术员,使这个濒临停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当年扭亏为盈,1987年产值、利税跃居河南省开封市同行业之首。当年孙恒东以辉煌的业绩当选为开封市政协委员,这时他才25岁。

孙恒东198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从入党这一年起,他经历了人生的两次抉择。

第一次抉择是在1987年底。当时开封市新闻媒体报道了开封市市委、市政府从社会聘任治灾扶贫服务中心主任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着实让孙恒东动了一番脑筋。去吧?对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经济效益蒸蒸日上的商丘市工艺品厂还真有些恋恋不舍。留下吧?又不忍心看着开封市好几个贫困县的农民在贫困线上艰难挣扎。在对“去”与“留”的问题苦苦思索了两天两夜之后,想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的想法占了上风,他毅然辞去了商丘市工艺品厂生产副厂长的职务,应聘担任了开封市治灾扶贫服务中心主任的重任,具体负责五县一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这一干就是十二个年头。十二年中,他为了让农民尽快富起来,跑遍了五县一区的山山水水,走遍了千家万户,自己一年年瘦了下来,体重由原来的85公斤下降到了65公斤。看到贫困地区的农民一天天富了起来,他幽默地说:“为农民致富去操劳,这是最好的减肥药。”

第二次抉择是在1998年春节。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像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莱西市掀起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浪潮。1998年春节前一天,远在河南的孙恒东收到了故乡一一姜山镇党委、政府发来的一封慰问信,信中详细介绍了家乡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并邀请他回家乡显身手,为父老乡亲做贡献。

一石激起千层浪。孙恒东心想,自己负责的商丘市五县一区贫困农民学到了致富本领,走上富裕之道路,而家乡的乡亲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寻找致富门路,自己应该凭一技之长为家乡父老做点贡献。

多年来在扶贫开发中再苦再累也从未流过泪的孙恒东,手捧着家乡的来信流下了滚滚热泪,“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想起了从小养育他的故乡热土,想起了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为家乡做贡献,领着乡亲致富的念头,陪伴着孙恒东度过了一个不眠的除夕之夜。这次抉择他没有犹豫,没有反悔,正月初三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返乡的列车。

求发展以德治厂

“抓住机遇,就能发展起来。”孙恒东对自己说,“我要尽我所能,让更多的乡亲富起来。”他锁定了事业奋斗的三个目标:一是接管大哥孙恒粘经营的不太景气的艺华工艺品有限公司;二是向管理要效益,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大门;三是让更多的乡亲参与工艺品加工,挣外国人的钱。

1998年夏,孙恒东顺利地当上了艺华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并当选为董事长。这时的企业正处于“低谷”,由于管理不善,企业年产值不足100万元,企业亏损,拖欠70多名工人整整一年的工资。孙恒东一上任,就烧起了 “三把火”。

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了党、工、团、妇组织。腾出8间房屋作为党支部、工会、团支部、妇代会的办公室,并健全了各种活动制度。孙恒东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全厂4名党员,按照“三会一课”制度办事,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了邓小平、江泽民有关党的建设的重要讲话,增强了党员的宗旨观念和带头闯市场、奔小康的自觉性。工会、团支部、妇代会等群团组织开展了“技术攻关”、“岗位比武”、“为农民献爱心”等劳动竞赛活动。团支部、妇代会联合成立的技术攻关小组,针对欧洲市场的需求,自行研究设计出了金丝布、银丝布和油画布三种布料,这三种布料镶嵌在刺绣工艺品上,变白布白绣为彩布彩绣,受到欧洲市场的普遍青睐。企业工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维护了企业与职工的合法权益,党工团妇组织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其次,按照品德选贤任能。孙恒东坚持“品德第一,能力第二”的用人原则选拔干部,他认为一个人的本事再大,道德品质不好,就不可能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他打破了“家族式”管理模式,将原来由自己亲属担任的副经理、财务科长、仓库保管、车间主任等5个职位,实行民主推荐,公开选聘。对与自己是亲戚的管理人员无故晩上班、早下班现象,不徇私情,该罚款的罚款,该辞退的辞退。女工张翠娟2000年的一天早晨第一个上班时,在车间里拾到200元现金,主动交到了公司办公室,在公司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失主黄丽。张翠娟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得到了全公司干部职工的赞扬,也得到了公司的信任。孙恒东召开董事会决定,在全公司内对张翠娟的高尚品德给予通报表扬,并晋升一级工资,职工们一致推荐她担任了妇代会主任兼车间主任。在艺华工艺品有限公司内,职工信得过的人当了官、管了事,职工的气顺了,劲足了,形成了一股齐心协力求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靠质量闯市场。孙恒东心里明明白白,公司的产品主要是销往国外,产品的质量、公司的信誉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而“诚信”二字是重中之重。在讲“诚信”上孙恒东打出了“两张王牌”: 一是高薪从外省市聘请3名专业设计人员,由公司投资培训了8名技术骨干,使公司具备了雄厚的技术力量。二是每道工序严把质量关。从进料、发样、毛货、成品到包装,实行五级把关,每道工序都由专业技术人员检验合格后,在交接单上签字盖章。不合格的半成品坚决不能进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成品不能走出国门。

2000年春,由于包装工人的疏忽,在成品包装过程中发生了“串色”现象。包装到最后几件成品时,发现灰色成品比蓝色成品多出两件,说明了在包装过程中发生了“串色”。孙恒东当场表示:“必须连夜开箱验货,开箱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是小事,影响公司的信誉是大事,决不能因我们怕麻烦而有辱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于是,80多名干部、职工从晩上9点钟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6点钟,重新检验了一个集装箱中的800多箱、60000多件成品,找出了“串色”的一箱。孙恒东就是凭着对产品质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使得产品每次经山东省商检局开箱检验,合格率均达到100%,在青岛地区80多家同行业中首屈一指。产品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畅销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等15个国家。德国伊斯贝特公司总裁戴焱先生在商贸往来中,对艺华工艺品有限公司一流的产品质量赞不绝口,他不只一次地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在电话中说:“中国艺华的管理滴水不漏,艺华产品的质量OK!”

携乡亲共奔小康

孙恒东常说:“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多数人共同富裕才是俺的心愿。”,“一根针、一根线,家家户户都挣钱,”这是他办公司的初衷,也是他的最终目的。

1998年,为了让更多的农村闲散劳动力有活干、有钱挣,孙恒东带上样品、带上干粮,走村串户,说服农村妇女从事工艺品加工,在3个月的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周边乡镇的300多个村庄,走进了数不清的农家门坎。

群众发动起来了,但群众不懂技术怎么办?缺少设备怎么办?孙恒东果断投资140万元,购置了700多台万能机,分发到民间加工点,然后派出10名技术人员分头到每个加工点担任教师,向绣工手把手地传授操作规程和技术要点。还从民间选拔100多名青年绣工到公司内部免费学习培训。这样,不到半年时间,每个民间加工点都有了自己的技术骨干。从事工艺品加工的农家妇女迅速发展到了4.2万人,比1997年的人数翻了两番,遍布莱西、莱阳、平度、即墨、胶南、崂山等8个县市,绣工们每人每天可挣到18-20元,平均每人每年收入不下6000元,艺华工艺品有限公司也因此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孙恒东没有为公司的兴旺、个人的富裕而陶醉。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他心中正盘算着一220个更加远大的目标: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巩固扩大欧洲市场,开辟美洲、非洲市场,将民间绣工队伍扩大到15万人,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创税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