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庄绪清其人

初识庄绪清,是1994年7月份。那是南龙湾庄等7个村庄刚刚划入经济开发区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我们滨河路办事处的几位筹办人员正在租来的几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加班,一位年约50岁一条腿明显有些不够吃力的瘦高个儿汉子手持大哥大走了进来,认识的人马上起身招呼,并向我们介绍:这位,就是南龙建筑公司庄绪清经理。

之后,见面与交往的次数就多了起来。接触越多,我们越惊异于这样一个问题:庄绪清,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子,在自身患有腿疾的情况下,是如何白手起家,将一支仅有10几名泥瓦匠的建筑队发展成为年产值2000万元、利税16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800万元、职工600余人的建筑资质等级三级企业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不止一次地走进南龙建筑工程公司,走进庄绪清的内心世界,来探寻庄绪清和他的建筑公司所走过的创业之路。

上篇

让我们把时光追溯到16年前的一个春天。在庄绪清看来,那是一个与平常没有什么两样的日子。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有着传统的“蹲街头” 习惯的老人们依旧拎着大烟袋,或蹲或坐在墙根下晒太阳、抽旱烟,偶而也摸几把扑克。同样有着“站街头”习惯的婆娘们,三三两两地围站在胡同口,东家长、西家短地谈论着没完没了的话题,而近处几家准备利用春季大好时光建造新房的农民,正急急忙忙地搬砖、拉沙、备木料……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街坊因为建房求到庄绪清门上。那时候庄绪清在村里也算是一个“二把刀”瓦匠,盖屋、垒墙、打平房,经常有人前来相求。当时农民建房兴“求人”,无论瓦工、小工还是木工,都要自个去“求”,若人家有空并且愿意,就赶来帮忙,而主人家则需要一天三顿管饭,全天烟茶侍候,半上午和半下午休息时还要端来饼干、茶水,供帮工者“加餐”。几天下来,主人家仅待客一项就是一笔很大开支。这还不算,人家帮了你的忙,你就欠了人家的情,逢年过节,少不了再次宴请,所以很多农民建房,“不愁花钱,就愁管饭”。而这位前来求庄绪清帮忙建房的农民,找了好长一段时间,也没找到合适的木瓦工!

庄绪清的脑子里就这样迸发出了一个念头:求人建房,主人受忙活、多花钱不说,瓦工们除了赚个饱肚子,也并没得到什么利益。如果来个“承包”,岂不双方得益?

这个想法说出来后,立即得到房主和木瓦工们的赞同。庄绪清立即行动,当天就联络了包括自己在内的5名泥瓦工,擎头承包了这家民房。6天下来,4间新房拔地而起,房主付给工钱800元,比求人管饭节省近一半,除去支付小工、木工等工钱,庄绪清5人每人分得120元,平均每人每天净赚20元,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应该算是高薪了。

庄绪清的建筑队伍就这样拉起来了。

中篇

万事开头难。刚刚开始建立的这支队伍当初只有五、六个人,两辆小推车。

就是靠着这些人和车,庄绪清的小小建筑队慢慢成了气候。虽然只是走村串乡帮助农民建建房、垒垒墙,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活多就多干点,活少就少干点,农活忙时还要回家种地。但是由于他们讲求工效、信誉和质量,因而总是有活儿干。当时这样的瓦工队村里一共有3个,另外两个因为种种原因先后散了伙,惟独庄绪清这一支队伍还在坚守阵地。

1985年,庄绪清跟他的伙计们商量说:“眼下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农村建房户越来越少了。再说农民建房也必然向楼房发展,咱们靠近县城,不能只满足于建造农房,应该瞄准城市的楼房建设,成立起咱们的建筑公司,打进城里去,在建筑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这个大胆设想一提出,立即得到大伙赞同。但也有人提出疑问和担心,说:“咱们几个庄户瓦匠, 进城建楼房,人家敢用吗?”

“是啊,咱们连图纸都看不懂,怎么建楼?”

还有人提出,“成立建筑公司,各种手续自不必说,光是那些设备,咱买得起吗?”……

所有这些困难,都实实在在地摆到了他们面前。但是庄绪清没有退缩,他坚定地对伙计们说:“咱们要打长谱,图远计,就必须向城市建筑市场进军。至于成立建筑公司将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我都考虑到了。我要说,干任何事情,都不会没有困难,问题是我们怎样去克服、去解决。这里我也不难为大伙,谁如果不愿干,我们决不勉强;愿意干的,咱们集资入股,风险共担,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就这样,南龙建筑公司诞生了。所幸的是,庄绪清的原班人马非但一个没少,一些干过多年的老瓦匠,也自愿加入他的公司。

创业之初,举步维艰。不识图纸,他们请老师教;没有设备,他们四处求借;缺少资金,他们自发筹集。最初,每人集资500元,购置了一台塔吊、一部搅拌机和部分必要工具、设备。庄绪清和他的伙计们既当瓦工、又当小工;既跑业务、又搞生产。一次,他们的震动器坏了一个部件,庄绪清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就向30公里外的日庄震动器厂飞驰,买上零件后,顾不得吃一口饭,立马就往回赶。伙计们见他们的头儿这样拼命,个个铆足了劲,越干越欢。公司很快站稳了脚跟。

一年后,庄绪清征得伙计们的同意,将公司利润直接投入扩大再生产,用于添置必要的施工设备,瓦工们没有向家里拿回一分钱。他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使自己的建筑公司规模再大一些,根基再深一些,竞争能力再强一些,否则很可能就会被县级、镇级建筑公司挤垮。

庄绪清带领他的伙计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终于使南龙建筑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建筑市场同行如林、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一年比一年发达兴旺起来,拥有了自己的一块立足之地。

1987年公司运转基本正常后,实现建安产值300万元,完成利税25万元;1988年实现产值350万元,完成利税30万元;1993年顺利实现股份制改造,到2000年,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大关,实现利税160万元,比1987年增长了388%,成为南龙湾庄村的龙头企业。

下篇

庄绪清知道,要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使企业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此,公司改制后,作为董事长,他先后跟公司其他几位领导一起研究制订了《经理会办公制度》、《企业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现场管理制度》、《承包奖惩责任制》及《职工守则》等,并认真组织实施。对企业的一些重大事项,他一律采取经理办公会形式研究决定。对财务管理,他坚决按规章办事,从来不搞一人说了算。

各施工队实行承包奖惩责任制,从质量、工期、产值、利润、安全生产、物料消耗、机械设备完好利用率等,均定出明确指标,分别与工资、奖金挂钩,一次性包死,失则罚,损则赔,盈则奖。

在材料管理上,严格推行定额管理和限额领料,实行材料节超奖罚制度,杜绝了工地材料管理混乱和“跑、冒、滴、漏”现象。同时,发动职工反浪费,挖潜力,提建议,搞革新,降低施工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便于领导和管理,庄绪清在企业规模日渐壮大、职工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大胆放权,大胆用人,大胆改革。现在,公司已拥有7个施工队、600余名工人。7名施工队长全部由技术过硬、年轻有为、组织能力强的工人骨干担任,5名车间、科室负责人也全部由年轻人担任,中层干部平均年龄只有29岁。通过给他们压担子、加压力,不仅增强了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怎样才能把南龙建筑公司这样一支土打土闹的“杂牌军”建设成为训练有素的“正规部队”呢?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萦绕在庄绪清的脑际。他认为,提高人的素质非常重要:职工素质提高了,企业的素质肯定也就提高了。从长远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兴旺发达,永葆生机。

为此,他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以及使用人才的机制。在这方面庄绪清舍得投资,舍得下力。一是广招人才。公司初具规模后,他即花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十几年来仅聘请退休工程师、会计师等就有20多名,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如塔吊司机、电焊工、绘图员、预决算员等60多人。二是培训人才。几年来,先后选送30多名职工参加省、市“五员”培训,另外派出10多人去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等单位学习深造。三是鼓励自学成才。公司规定在职职工凡参加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刊授、函授、电大、业大等自学考试,学费一律由公司报销,对学习成绩优异,运用所学知识干好工作的职工,公司另外发给奖金。几年来,先后有20多名职工通过自学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1987年以来,该公司先后拿出36万元用于智力投资,使职工素质和企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在莱西、青岛等建筑市场赢得了信誉,多年来所承建的项目没有出现一个不合格工程,其中承建的青岛制糖厂4000平方米芦笋车间,青岛马拉松打字机有限公司4500平方米三跨排架式厂房,莱西石油支公司双抛物线交叉流水型加油站以及沽河集团、万友集团、金峰集团家属楼等均被评为优良工程。

10多年前,庄绪清预言农民住宅将向楼房化发展,今天也得到了证实。仅2000和2001年,根据旧村改造规划,庄绪清就在烟台路东侧新建高层村民住宅与网点综合楼9幢,均以设计新颖,风格独特而受到居民欢迎,成为莱西南大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庄绪清经过缜密考察,争取多方支持,又注册成立了“青岛奥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风景秀丽的洙河南岸、滨河路以北开发建设居民住宅小区,首期开工3个楼盘、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8月份主体工程已经竣工,100余套单元房和门面房预售一空。

在南龙建筑公司荣誉室,我们看到仅2001年,该公司就获得莱西市优秀民营企业、“AA级”信誉企业、先进施工企业及青岛市建筑安全文明施工先进单位、省级安全文明优良工地等荣誉称号。

庄绪清本人在多次获得村、镇、开发区和市级优秀共产党员、“闯市场奔小康”先进个人、市级劳动模范的基础上,2000年又荣获“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建筑企业优秀个人”,市委统战部和市工商联还授予其“光彩事业先进个人奖”,并光荣地被推选为莱西市政协委员。

熟悉庄绪清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开发区建校、修路、安装路灯,他都慷慨解囊,热心相助。仅1996年建设滨河小学,他就一次性捐款70000元。每年春节、仲秋节、六一节和教师节,庄绪清都要代表公司向学校和教师、学生捐款捐物。10多年来,该公司用在支持教肓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就达30多万元。同时,该公司组建以来,以上交管理费的形式共为村集体贡献800余万元,实现了他为父老乡亲谋福利的心愿。

每当谈到这些,庄绪清总是说:“我们办企业,就是为了造福乡亲、造福后代,在这方面做出一些贡献,群众是不会忘记的。”

这,就是庄绪清的心声,也是他的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