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临沭县回民情况简介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部最广的一个民族。全国共约七百万人。

回回民族形成于元代。临沭县的回族,根据世代口头相传以及有关家谱记载,认为系随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永乐皇帝)扫北而来,后经历代繁衍至今。

临沭县除汉族外,有满族、回族、黎族、彝族等四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数最多,全县共2324人。主要聚居在店头乡店头东、西、南、北四村,新庄和曹庄镇张贺城南村、黄贺城村七个村庄。这七个村庄共有回民2200余人。其他各乡镇也有少数回民零星散居,但总数不超过100人。回族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

回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伊斯兰教是七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种宗教,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回族宗教学者把伊斯兰教的信条归纳为十六个字,称为"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伊斯兰教规定教徒必须遵行五项功课,即:念,时常念诵“清真言”;礼,面向麦加一天作五次礼拜,每星期五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斋,在希吉拉历九月份要封一个月的斋;课,按财产比例交纳宗教税;朝,有条件的,每个信教人一生至少去麦加朝觐一次。

回族除和汉族过相同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外,还有自己的三大节日,一是圣纪节,相传穆罕默德于希吉拉历十一年三月十二日诞生,也有说是这一天逝世的(称圣忌)中国穆斯林习惯将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二是开斋节,也叫大节,希吉拉历九月的最后一天,穆斯林举行会礼和庆祝活动。节日前,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向穷人发放“开斋捐”施济贫困者;三是“古尔邦”节,也叫宰牲节,于希吉拉历十二月十日举行,相传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命他宰杀儿子易司马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易卜拉欣遵命执行时,忽然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只羊,他认为这是安拉启示他以羊代替。古阿拉伯人依此传说每年宰牲献祭,伊斯兰教继承这一习俗,规定该日为“宰牲节”。穆斯林每年此日沐浴盛装,举行会礼,互相拜会,宰杀牛、羊、骆驼互相馈赠,以示纪念。

我县店头、张贺城前村,就各建清真寺一座。店头清真寺于明朝崇祯年间建立,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和1942年均有重修。该寺采用我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和阿拉伯装饰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大殿为传统的宫殿建筑,四檐飞出,上面饰有龙头凤尾、蛤蚂、狗子、张口兽等,殿顶装有银白色锡顶。殿内拱门成排,门面彩绘,雕空窗棂,墙壁上书有“清真格言”和“古兰经”选段等。其他还有望月楼、讲经堂、沐浴室、教长室、清真义学(后改为回民小学堂)等建筑群体。院内宽敞清静、奇花异卉、松柏成行,大门匾额上书有“开天古教”四个大字。整个寺院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由于自抗日战争以后,多年失修,已是房危墙倾。十年内乱时,破坏更为严重,阿匍被赶走,寺内许多有价值的碑刻、寺谱、文物等被损坏或遗失,礼拜寺被大队占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1980年才聘请了阿訇,恢复了一些简单的宗教活动。

回民的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

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从全国来看,除宁夏、甘肃和云南广西部分地区回民居住比较集中外,全国各省市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县差不多都有回民散居,呈现大分散的特点。但是从每一个回民居住点来看,又往往比较集中,呈现小聚居的特点。

回族的职业特点,在农村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畜牧业或兼营屠宰、制革、皮毛和食品加工等副业。我县回民也有这些特点。旧社会有这样的说法:回民道有三大行,拾街头、贩粜粮,当经纪、闯五行,卖饭熟皮宰牛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回民的职业特点。

回民的饮食特点是禁猪和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及自死的动物。这种饮食习惯也与伊斯兰教密切相关。早在伊斯兰教尚未创立之前,这种习惯已成为以游牧业为主的阿拉伯地区人们的传统。到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把它作为教规固定下来后,使这种风俗习惯带上了宗教的色彩。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乃至逐步形成回回民族后,仍继续保持着这种风俗习惯。加之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出于他们的统治需要,、蓄意制造民族矛盾,经常利用猪挑起回族与汉族等不禁猪民族人民之间的纠纷,这种长期的历史因素造成回族人民对猪比其他任何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更反感。因而禁猪习惯便成为回族风俗习惯的最重要的问题。回民这种风俗习惯,纯粹是由于心理上厌恶猪,生理上吃了不适的原因,当然也是对家中老人,祖辈不养猪、不吃猪肉的传统习惯的沿袭,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等。因此,他们不但不吃、不养猪,而且不愿闻到那种气味,甚至不愿提到和见到猪。历史发展到今天,回族的禁猪问题,对于多数人来说,实属厌食不食的习惯问题。

回民还有对饮食卫生要求严格,爱清洁、喜淋浴的习惯。淋浴的习惯和作礼拜时要“小净”或“大净”有关。小净叫“阿卜代司台”,就是用温水冲洗脸面、口鼻和手脚等部位;大净叫“务斯礼”,就是用温水按一定的顺序洗净全身。

回民婚嫁与汉族不同,在男女双方择偶时,不合年命,不刻“八字”,只要没有传染病和生理缺陷即可。在结婚仪式上,不拜天地,女方进家后即入洞房;只有新郎一人到客厅,在主婚人的主持下,由阿訇

写出证婚书(叫衣礼布)并高声宣读,新郎退出,接着设宴招待来宾,但不用烟酒。

回民的丧葬仪式与汉民也不相同,过去汉民丧葬受佛教影响较大。回民丧葬则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不论贫富、不分男女老少,原则上速葬、深埋(深两米)。举行葬礼时不送盘川、不送汤、不用棺材,只用净温水把亡人洗净用白布做成穿帐,再用两层白布裹好,送归祖茔。埋葬时只用椁和棺罩(满棚)。

回族群众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深厚的感情,往往把其他民族对待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视为是否尊重自己民族的问题。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把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列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我县回民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贡献

我县回族人民具有热爱祖国、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光荣革命传统。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我县店头村回民陈继宗,参加了左宝贵领导的守卫平壤的战斗。陈继宗出身一个贫民家庭,以贩卖粜粮和私盐为生。1856年他因不满盐务的苛捐杂税,一怒打伤了盐务营数人,被迫外逃,后来投军营,开令了戎马生活。他作战勇敢,不怕吃苦,被逐渐提升为千总之职,并恩赐头品顶戴,穿黄马褂戴双眼花翎,戚为清朝的中级将官。他在奉天(今沈阳)驻军梦年,生活简朴,军纪严明,重文士,爱才勇,有奇技异能者罗至麾下。他无功不有过必罚,士乐为用。他领导的军队,比清政府其它部队有较强的战斗力。陈继宗积极主张抗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奉命率部赴朝鲜平壤与日军作战。九月初,日军逼近平壤,用重炮向牡丹台轰击,疯狂进攻。面对强敌,陈继宗须眉倒竖,临危不惧,来往指挥,沉着果敢。在他的鼓舞下,军心大振,兵弁们勇往直前,拼死冲杀。正在酣战中,一颗炮弹在他面前开花爆炸,他不幸中弹牲牺,终年六十岁。陈继宗为国捐躯,死后,清廷给予了抚恤和表彰。兵部左侍郎杨颐为其写了挽联和铭文。

孤军支柱穷边伤哉为国捐躯万里未能收战骨几辈逍遥海上恨不藁衙悬首九原何以谢忠魂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县许多回族志士积极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为扌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41年成立的由我县店头村回民文益太阿訇领导的回民中队,当时非常活跃。除我县店头、张贺城等村许多回民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了这支抗日武装外,还有临沂南关、花埠圈、桑寨、沟上等村的回民青年也来参加了回民中队。后来这支队伍越扩越大,升级为回民大队。他们经常在苍马山下,沂沭河之滨进行游击战争,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寇和汉奸,为保卫和巩固临沭县乃至滨海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1947年改编为海防警备团,驻扎在日照、石臼所一带。同年有国民党八十三师妄图顺海经此南逃,这时海防警备团在政委彭林伯的指挥下,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激战一昼夜,一举全歼敌八十三师,成为全国有名的成东岭战役。以后又用三十四天时间通过敌三道封锁线转战到河北省,编为河北回民支队。同年又在河北郭家湖子一战消灭了敌人在河北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1948年秋,回民支队又奉命参加了解放济南的战役。在各个战役中,共死伤回民子弟兵三百余人。临沭县店头村的于振兴、苏桂德、李玉杰,张贺城村张教富等都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幸存的同志,经过长期革命锻炼,有不少成为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干部,张贺城南村的张宗俭、张宗歧、张宗生(女)都曾任过县团级职务。

编者按:本文由店头村回民离休老教师县政协委员李相朝同志供稿,并由全体寺管会成员于清泉、文宝俊、文延臣、陈久彩、张宗义, 以及村干部于振良、张宗岭、阿訇胡学勤等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最后由县政协副主席回民李洪亮同志审查定稿。尤其是对回民的三大节日以及禁猪这一重要习惯的原委作了较细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