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陷泥河源头,自古至今就以其准确可考的地理位置,深深地印在两岸人民的心中,它北临临沂城(距城五公里),南贴后盛庄(居村一公里)。它的近围没有任何可以构成河流的天然因素,可是平平小河的源头,确实由平地而出。陷泥河源头堪称是神话传说般丰富、闲聊话题集中的地方水文化。当今,它原貌已变,旧址尚存。

陷泥河源头又叫陷泥河河头,当地人习惯叫它河头子。源头的上源有两口座落在河床上的河泉,常年喷涌,且河岸的边沿又有百千小泉不停地涌流,多股泉水汇集成流,造就陷泥河经年流水不息。故此,陷泥河源头的上源,有“上泉头”的美称。陷泥河的泉水澄澈甘甜、清爽可饮;陷泥河的流水蜿蜒曲徊、涓涓南去。陷泥河源头原本是河泉纷涌、水清鱼肥、风光秀美的好地方,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为的破坏,到八十年代初期,它已面貌全非,名不符实。

为了能全面地追记陷泥河源头的原始面貌,笔者在当地群众中进行了走访和取证,事实上,陷泥河源头是由上源和胫源两河段合成。上源是西起回龙庙东至黑虎泉以东的白水。由此再东直至下大桥,便是胫源。整个源头长约1.5千米,呈西高而阔,东低而窄的态势。据说,三十年代以前,这里还原貌依旧。走访时,有人对当时源头的自然风光作了这样的描述:源头景色秀丽、风光怡人,河坡崖边,滩涂湿地上草木皆茎,生灵繁荣。树木葱笼繁茂,种类繁杂,高低不齐,疏密不整,或立或卧,或倾或斜,形容各异,姿态怪奇,也有悬枝戏水及拖茎抚岸搭桥者,簇簇相接,片片相连,湾中有树,丛里藏沟;蒿草成茵,野花散撒,草秀花香,杂然无序;林丛之中,莺飞燕舞,蝶翻萤徊,或吟或唱,或歌或鸣;浅水里,马拌草交茎盘结,光光草、水榨菜、野菱角,拖着光滑的长腰茎顺着水势生长,象经梳理一样;深水处,上有浮鱼明虾戏游,下有鲤鱼、黑鱼、鲶鱼、缮鱼、泥鳅、草鰱寻欢。渔叟游人来往不断。昔日的陷泥河源头如诗如画,生机勃勃,灵气超然。

源头的上源水面宽阔,河泉密布,沟叉西伸北出,水秀花香,景色秀美。据说,这里有不少好看的景点和美妙的传说。黑虎泉、三叉井、菰笋沟都是好看的地方;龙须沟的故事、回龙庙的神话传说均十分引人。上源最好的去处当推黑虎泉,它不但是一大景观,而且赋予了整条陷泥河的生命,具有重要的地位,堪称源头独尊。

黑虎泉又叫黑龙泉,俗称大泉,它象水龙的大嘴,座落在上源龙头的开口处,即所谓上源中腰的东南侧,不左不右,不前不后,奇巧合位,恰是地方。它北面是浅水覆面的大片芦苇滩;南面是树为抚栏、葛根盘坝的观泉台;西近陡直的土河沿;东边乃是寸草不生、素称白水的大水面,这里碧波荡漾、澄澈见底。黑虎泉粗有三围,深不见底,泉涌隆鸣,乌黑可怕。大泉喷岀的水柱因受泉型所致,呈枯树墩怪状,终端展反卷的花瓣样水幔,稍稍躲开泉芯,斜挺着坠落水中,水珠如雾似雨飞撒空围。随着喷涌的泉水,模糊的泉壁上不断泛起五彩十色的细沙,细沙翻上翻下,相击逗飞。大泉四周三、五步之外的地方有百千个小巧玲珑的葡萄泉,那些花样有别的葡萄泉不停地在水面以下娇态细咏,非人所能为,与大泉相映成趣,使观泉者流连忘返。河泉日夜不息地喷涌着,多股泉水相汇,使陷泥河籍源而生,长流不息。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人为的破坏,黑虎泉痛遭厄运,泉魂飞逝。到现在,它已完全失去了应有的荣耀与辉煌。在黑虎泉由盛到衰、逐渐枯竭的历史上,虽有几次奋力抢救,但终究不能使它恢复元气,眼看着它慢慢枯竭,今日只能视其无奈,为其悲歌。

一九五八年,后盛庄村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早已停止喷涌、继续恶化的黑虎泉进行了详实的考查、周密的规划,制定了抢救措施。开挖出排水沟,在大泉周围筑起坚实的石砌围坝,然后,清挖掉围坝中的污泥,淘出黑虎泉的泉眼,继而在围坝之外切断进污的源路。这样一来,控制了危机,缓解了大泉的早衰,此时的大泉虽无力喷涌,但完全达到了泛流,水量尚足。一九七八年,深受创伤,元气殆尽的大泉出现了新危机,水位继续下降,泛流停止,近于死泉。为了解决陷泥河源头地域的用水,为了使大泉继续发挥作用,由当时的临沂地区支援,地方政府投工,再度对大泉进行开发性抢救。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濒于断流的陷泥河进行北移改道,使大泉从河道中脱离出来,在近三千平方米的黑虎泉座地周围,实施平地深挖、寻根求源、挖土填河、穿洞凿石工程。历时三月,终于在地下二十米深处打穿了埋在石层下的泉眼,泉眼挖出来了,黑虎泉一时又得复生,从石窟里冒上来的清泉水达五米多深。自此,地上泉成了地下泉,喷泉成了大井。现在的大井又痛失仅有的活力,成为无水的文物死泉。陷泥河源头的百千河泉全部干枯,再也无法复活。自然环境的恶化,人为的破坏,这双重的危害正在残酷地回报于人。养育沿岸人民数代、辉煌苍原一方的陷泥河源头上源一一“上泉头”已名不符实,永久地成为历史。那是一幅逝去的河泉喷涌图,它已成为人们追念中的仙境桃源。难忘双泉对涌的浪漫,神往二龙戏珠的缠绵。河泉已逝,遗憾深深地印在两岸人民心中。

三叉井是上源与黑虎泉并称姊妹泉的又一喷泉。它已于50年前淤死。据说,它虽不能与黑虎泉齐名,但由于它所居地势较高,且泉水分流三个方向,流水平稳细小,不暄不闹,所以独具特色。叫它喷泉,但没有一点喷涌的现象,因此又叫它坤泉。三叉井位于黑虎泉西北方向约百米处,从这里生发延伸出去的三条小河沟全都无泉有水,水及半槽,三沟里的水常年不见少,且看不出沟水的流动,只在沟头低洼处能够看出流水泛起的泡沫。三叉井水域不大,水也不深,水下没有多少稀泥,多为淤沙。三叉井虽然地方不大,但自然环境很美。这里岸上有树,水中有泉,泉出石窟,沙垫河底,香草搭岸,荭蓼映水。现在这些虽已荡然无存,可在当时却是乘凉纳荫,闲聊寻趣,洗澡浣衣,捕鱼捉虾的好去处。

说到三叉井,不能不提及菰笋沟和龙须沟。

菰笋沟是从三叉井向北,折而东去,又拐而东南,穿过香蒲淤,最后缓缓注入干流的一条稍宽略深的河沟。三十年前,这里沟底、沟沿长满了野生的菰笋。菰笋的花茎可长成菱白,茭白这东西太好吃,是上席的一道好菜。收获的早秋,来掰茭白的人络绎不绝,因这里的菰笋是野生的,所以尽管大胆地掰,无人过问。当时这里的菰笋长势很旺,密密麻麻,简直没有闪滩的地方。求取茭白的人都穿着自做的白布泥袜,防止遭遇水蛇、水蛭、水蝎子之类的伤害。菰笋沟这地方,简直就是一处使人望而生畏的所在,它左右两侧的沟沿上是遮天蔽日的杨柳树,再外贴近沟沿便是低矮簇拥的毛竹林,沟里当然就是少生鱼虾的菰笋丛。上下左右浑然一体,曲曲弯弯绵延二、三百米。据说,进得沟里的感受除了有点怕之外,再就是阴湿透骨,寒气袭人。长期以来,纵然不少人望而却步,但那些热爱自然,不避风险的人们,为了能真实地领略那方寸小景的情趣,终归还是被独特的景象所吸引,亲自直入,穿丛入沟,面寒临险,目虫摘果。菰笋沟是一线生灵聚存的自由天地,虽然十分美好、令人怀恋,但它已烟景沉没,算来已三十多个春秋。

由三叉井向西,直抵回龙庙的一条细小如带的小河沟,名叫龙须沟,一说“养老沟”。养老沟这个名字是今人赋予它的。它的由来倒很有意思:据长者言,龙须沟里的水向西流,由于沟深水稳,水草丛生,从三叉井水域下来的鱼虾有来无回,只要拦住沟的上游,让沟里的水自然从沟西端流岀,鱼虾便可自行入筌。此时有“朝夕拿鱼,不劳而获,柴米油盐,家里不缺”的说法,故赋名“养老沟”。龙须沟自三叉井直抵回龙庙,犹如龙须戏珠。水至回龙庙,注人路沟,储于回龙庙旁的三角汪,至此是陷泥河源头的西端。

陷泥河源头的西端,历来以回龙庙作为标志。回龙庙现已不复存在,其位置大约在今临西五路东侧一百米,新河南岸偏南五十米左右的镇电厂院内。据考,长期以来无人亲眼见过回龙庙。回龙庙只是传说中的东西,面积不过三、五顷地,呈坟状的小土岭,上面尽是耕地,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对于回龙庙却有这样一段美妙的神话传说:很古以前,地龙掘地造河,一日,来到此地,见一棵高有丈二、粗过三围的梧桐树,树上凤凰展翅相戏,知是一方宝地,随在树下聚起金色黄土一堆,以培吉祥宝树万古长青:双爪用力抓出阴阳二泉,以养其本,继而身摇使之地动,混沌陷入黑稀泥一河,以御强暴,地龙施恩过罢,欣然而去,留下龙行之迹龙行道。从此,这里有了河,因河中尽是黑色稀泥,取名陷泥河。陷泥河沿岸老百姓,世世代代受益于河,为“祭奠龙恩”,在金色黄土堆上建起了一座庙,取名“回龙庙”。关于回龙庙的神话传说,历代沿传,直至今日,真伪不考,只此一说。

源头的上源,花香水秀,树绿草茵,生灵繁荣,妙然天成,再加上双泉对涌,众泉点缀,姹紫嫣红的美景历历在目,构成了昔日风景如画、人杰地灵的陷泥河源头上源。

陷泥河源头,有一段细长狭窄,岸低坡小的河段,岸上树少草稀,河里草多水浅,紧连在上源之下,那是胫源。那里与上源相比显得空明水亮,天高气爽,实是另一番天地。胫源自西而东大段的河水里长满了水草,野菱角、光光草、马拌草和水榨菜连缀成片,几乎使胫源变成了一段草河,这一段所谓的草河至少也有七八百米,足见当时河水的丰美。以东是一片近百米长的大水面,有人叫它明水,事实上更响的名字叫杨家湾。杨家湾是鱼鳖的渊薮,寸草不生。从这里再东,乃是源头中河面最窄、河水最浅的下大桥,这是源头的东端。

胫源洋洋千米,但缺少天公作美,往往倍受冷落。究其实,这一河段也有它的故事和传说。杨家湾的有趣故事、特别令人深思又值得考究的下大桥传说,就使得胫源别具魅力。杨家湾素有“拿不光的鱼,捉不净的鳖”的说法。事实上,这一说法确有根据:它水面广阔,水深过肩,是源头最深的地方,再加上河底有沟,沟里藏渊,坑洼不平,地形复杂,藏鱼卧鳖之说,合乎情理。这里常年险情多发,不会水事的人在这里捞鱼摸虾,实属危险。杨家湾的北侧,相隔一块狭长的河淤子,有一条宽约十米的细水,水深不过膝,当地人叫它小艇,里面浮鱼明虾很多。据说,今人日关,慕其死渊杨家湾水深鱼多,总视为私家养老之湾,遂霸为已有,率子孙屯坝取鱼,往往不能得成,只发舞棒击水,摇旗呐喊,逼使鱼虾躲难小艇,捕之维生。日关凭借杨家湾和小艇捕捉鱼虾,艰难度日,代代沿传。平日信口趣谈“日关独霸杨家湾”之说,看来也不过是讽刺势利小人而已,别无他意。

关于下大桥的传说由来已久。据说,下大桥原址在今临西一路陷泥河桥处,截止现在,尚无据可考。有老董事对此断言:由古至今千载有余,代代沿传,相承至今,无据无传,必有原委。看来,完全否定下大桥的传说亦无依据。相传西汉时期,在今临沂城始建东海郡郡属县城时,需要大量的石材,即到今陷泥河南约三十里地的“庆云”、“二龙”两山采石北运,当时正值夏秋雨季,见下大桥处河窄水浅,选定在这里建起了一座运料的石桥,取名“下大桥”。又在桥北修筑起三条高出平地数尺的土路,因三条土路皆象屋脊样的土岭,取名叫房岭,自西而东,依次为一房岭、中房岭、三房岭。城池建好后,不知过了多少年,由于大桥年远失修而坍塌,桥石随之而去,大桥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关于下大桥众说纷纭, 至于房岭也传说不一,它们给后人留下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胫源细流潺涓,渊潭有出,故事诙谐,传说动人,是源头一处绝好的舒心天地。

河本不在大,该是流水不息,陷泥河原本不大,源头小之更小,可是它泉水流淌,历千载沧桑,是生衍之源; 水本不在深,该是蕴含灵气,源头的河水平稳细小,清爽甘甜,可浇花润草,繁荣生灵。可现在的陷泥河源头已是有河无泉水,有水无生灵。以小害知大戒,愿人们明智起来,创造条件兴利除弊,保护大自然的遗产,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还自然真实面貌,建设时代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