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流经罗庄区的主要河流有沂河、南涑河、陷泥河、燕子河五大河流,分属沂河河系和中运河河系,分布于全区的25条主要干支流均属这两个河系,区内河流总长度186公里。

全区有小麦、水稻、玉米、地瓜、谷子等粮食作物10余类,有花生、大豆、棉花、黄烟、蔬菜等经济作物品种300多个,还有林果、野生药材等。

为抵御水旱灾害,夺取农业丰收,建国后,罗庄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治山治水,开发水利,抗旱防汛。经过50年的艰苦奋战,全区大部分耕地已建成了遇旱能灌、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稳产田,不但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还为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可靠保证,为罗庄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骨干河道治理

1、邳苍分洪道邳苍分洪道又称武河行洪道,是为承泄江风口分洪闸分泄沂河洪水,在1957年新挖的人工河道,流经临沂,郯城、苍山3县,在江苏省邳县注入中运河。行洪道全长74公里,上游右岸有5公里在区

境内,是册山镇与郯城县黄山乡的界河。

该河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校核分洪3000立方米 /秒,上游在原武河两岸筑堤,下游平地挖河在两边筑堤,堤距由600米渐变至1.5公里,堤高3—4米,顶宽上游为2米,下游为6米,临水坡1:3,背水坡1:2.5。

武河行洪道由临沂专区武河行洪道施工指挥部领导施工,组织苍山县3.5万民工分别于1957年、1958年两期完成。河道内不行洪时耕种,行洪时淹没。区境内有陷泥河、南涑河、燕子河注入。

2、南涑河:南涕河是大岭、马厂湖、岑石、罗庄、付庄及盛庄等乡镇的主要排水河道,从南郭庄闸至老屯入邳苍分洪道,下游在郯城县。老河道弯曲狭窄,河底岩石裸露,芦草丛生,河床淤塞。境内沿河126个村庄,有涝洼地6.5万亩,每到汛期,村民提心吊胆,夜不敢眠。建国后,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多次治理南涑河。1957年在上游建郭庄进水闸,对下游进行改造,1961年进行扩建,1963年至1964年,又进行了改建。原河道经过付庄村中、杨河湾村东、大小车庄村里、赵庄村后,形似盘肠。裁弯取直后从付庄东北经焦邱村东,穿东西三冲之间,经丁庄入郯城县,于老屯入邳苍分洪道。改道后长15公里,缩短距离二分之一,同时使付庄、劳模店子、杨河湾、车庄等十几个村庄和汤庄煤矿免除洪水的威胁。为利用灌溉尾水和河中游的泉子,自1958年到1970年在南涑河上先后建起城后、朱陈、付庄、焦邸典

处拦河闸,引水灌溉两岸农田1万亩。同时还供应市造纸厂、付庄铸铁厂等单位用水。使受涝面积由原来的10万亩,缩减到6万亩。由于上游干支流的疏通,洪水下泄快,中下游河道不能满足排水要求,1974年8月,南涑河流域日降雨250毫米,河西岸有7个村庄被水围困。

为了根治南涑河,县水利局经勘测设计,编制上报工程设计和概算。1971年7月19日,县革委生产指挥部编制《南涑河治理工程任务书),1972年县水利局编制《南涑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1973年11月,县成立南涑河治理工程指挥部,沈月德、曹文玉分别任正、副指挥,刘风春、侯元来分任正、副政委。1974年2月16日,省水利厅以鲁水勘字第8号批准治理计划,中上游开挖按十年一遇标准,下游筑堤和建筑物工程均按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公路桥按汽一20级,生产桥按汽 —10级设计施工。遵照山东省水利厅1974年2月16日鲁水勘字第8号文《关于南涑河治理工程扩大初步设计的审查意见》、山东省水利局(75)鲁水勘字第25号文《关于南涑河治理工程补充设计的批复》,按“先下游后上游,谁受益谁负担的精神,本着当年投资,当年见效的自力更生的原则进行施工。”

南涑河治理工程分8期施工,主河道开挖28.48公里,支沟开挖2条长7.54公里,干支沟开挖土石方370.81万立方米,其中开挖石方47.96万立方米。干

支沟建筑物工程68座,共计砌石2.86万立方米,混凝土0.34万立方米,安装闸门64扇,启闭机30台,耗用水泥4424吨,钢材233.37吨,木材136.69立方米,完成工日262.82万个。省地批复投资255万元,完成投资275.65万元。其中1974年65万元,1975年50万元,1976年50万元,1977年40万元,1981年20万元。1988年彻底完成扫尾任务,除年度批复投资10万元支销外,另由县自筹资金0.65万元。河道开挖工程由南涑河治理工程指挥部按受益公社的土地面积或人口分派任务。以公社为单位,实行任务包干,各公社分别组织施工指挥所,将任务分派到大队(村庄),指挥部派岀技术人员,住在公社指挥所,负责工程标准质量。待结工时,由指挥部、公社、大队组成三结合工程验收班子,验收合格发给结工证,大队持证到公社指挥所进行结算。1983年至1984年底,南涑河中下游主河道开挖由6个公社出工,近3万人上阵,开挖土方169万立方米,占总任务的65%,超额完成任务,符合工程标准。

从1989年起,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也采用合同包干制,实行包干、包料、包经费、包工程标准质量、包完成时间。

南涑河主河道原计划治理35.38公里,完成45.5公里,其中裁弯取直25处长17.1公里,开挖24处共计长度6.9公里。下游筑起回水堤11.5公里,上游郭庄至城后村南一段长6.9公里,能够满足行洪,未作治理。

南涑河支沟治理,完成10条48.9公里。鱼梁沟位于干河东部,在小白衣庄西,改道向西直入南涑河。同时完成建筑物67座,其中干沟单桥25座,桥附闸7座,渡槽1座,泄水闸19座,支沟建筑物15座(单桥14座,桥附闸1座)。自1973年至19力年,群众又自发地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开挖南涑河支沟8条,总长42.2公里,完成土石方97.13万立方米,其中开挖石方5.74万立方米。整个南涑河干支开挖,沿河公社、大队群众自筹资金364.28万元。

南涑河工程效益为12.4万亩,有6.8万亩农田免除了洪涝威胁,有5.8万亩得到灌溉(自流3.2万亩,提水2.6万亩)。还解决了与郯城县多年存在的排水纠纷,并确保了汛期本市南涑河中下游朱张桥、赵家坝、小丁庄等10个村庄、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在南涑河上兴建了47座桥梁,基本满足了沿河乡镇群众生产和交通的需要。

南涑河流域,现已成为涝能排、旱能灌的稳产高产田,全流域平均粮食亩产达715公斤。

3、陷泥河:陷泥河原河道多茅草,河道弯曲,河床宽窄不一,年年汛期水流不畅。中上游有临沂城西南5万亩滂洼地,几乎常年积水。下游有郑旺、南头、黑虎墩、围梓、黄墩等7个村庄受陷泥河洪水威胁。

1953年3月,临沂专员公署将陷泥河整修工程方案报山东省人民政府。1954年春,陷泥河治理河道6.3

公里,重建大桥3座,国家投资3326万元,减轻受灾面积2万亩。

1954年6月11日,临沂专员公署又编制《临沂专区陷泥河整修工程计划任务书》,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55年4月1日至1955年5月31日整修李家白庄至沙旦子河段8.3公里。以疏浚为主,部分筑堤,个别裁弯,改建阻水旧桥,辅以开挖小支河沟,归并水道。当时考虑该河有航运的可能性,因此采用临时木桥。大车桥受力1.5吨为限,公路桥全用木料架设,共16座。完成土方61.67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33万元。

经过局部治理,减轻了内涝,交通也得到缓和。由于资金、技术、机械等条件有限,没有彻底治理,下游小庄子至黄墩村段4公里河岸坍塌严重,江风口闸分洪,陷泥河下游受顶托,有7个村庄面临淹没的危险。县水利局又全面勘察测量规划,编制从根本上治理陷泥河的方案。

1975年9月,县水利局编制《临沂县陷泥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附概算)》,1976年,山东省革委水利局下达(76)鲁水勘字第8号文批复。1977年4月成立临沂县陷泥河施工指挥部,焦兴武、娄金成、曹文玉、韩阳忠分任正、副指挥,郭义刚任政委。

从1976年4月至1983年底,陷泥河治理工程指挥部先后组织7次施工,调动24个公社的民、技工5万余人次,完成主河道开挖27.6公里,支沟开挖8.78公里,完成石方355.33万立方米,建筑物69座,安装闸门50扇,启闭机22台,用水泥6156吨,钢材153.33吨,木材82.30立方米。山东省批复投资235万元,实际投资257.38万元。

建干河建筑物47座,其中:单桥29座、桥附闸3座、渡槽2座、涵洞9座、发电站1座;支沟建筑物22座,其中:桥16座、渡槽5座、涵洞1座。陷泥河主河道完成治理29.4公里,其中裁弯取直弯道,平地开挖新河4处,长19.85公里,下游筑堤7公里。1978年,主河道中下游开挖进入高潮,16个公社4万人出工。

经过这次治理,陷泥河排涝达到十年一遇标准,排洪达到二十年一遇标准,泄洪能力达197立方米/秒,使五寺庄煤矿和郑旺等7个村解除了洪涝威胁。

利用老河道改建鱼池700亩,沿岸8万亩土地,由黑土涝洼变成了稳产高产田,1998年沿河一带粮食亩产达到800公斤。

1996年5月,罗庄区在市水利局的统一布署下,完成了罗庄段陷泥河拓宽治理工程。全长2822米,总投资227万元,开挖土方、淤泥22万方,扩建了盛庄电厂桥和老潍徐公路桥,为提高临沂城排污、防洪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灌区建设

小埠东灌区原名引沂入陷(引沂河水入陷泥河)工程。灌区位于临沂城南沂河以西,南与郯城交界,北至临沂城区,东靠沂河,西北和小葛庄灌区接壤,西南与苍山县相邻。灌区地势北高南低,地面比降一般在1/1000—1/3000,地面高程海拔52—56米(废黄河零点)。

该灌区于1958年3月开发,1959年12月开灌。临沂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设计,临沂县组织施工。经过续建和改建,于1963年基本完成。渠首工程位于临沂市小埠东村东沂河上,以竹筋混凝土板桩坝抬高沂河水位2米,板桩打至岩基,桩下游铺砌5米的块石,在板桩坝右端设引水闸6孔,孔宽1.8米,高1.6米。渠首设计引水流量21.8立方米/秒。总干渠1条长6.5公里;干渠13条长79.8公里;支渠182条长159.2公里。总干排水沟2条长3.5公里;干沟14条长62.3公里;支沟194条长262.1公里。干支渠沟建筑物2643座;斗渠以下建筑物1377座。灌区内扬水站装机106台4714马力,扬水能力19.95立方米/秒。机井448眼,其中已配套304眼。累计完成土石方1631.4万立方米,工日1207.5万个。总投资1131万元,国家投资271.9万元。

灌区水源由岸堤、跋山、许家崖等水库提供。陷泥河、南涑河是灌区内的过境河流,黑沟、老湧河等8条中小河道纵横全灌区,是排涝行洪主要干沟,并对灌区地下水起到补给和排泄作用。

灌区自开发以来,除承担着西高都、册山、付庄、罗庄、盛庄5个乡镇169个行政村的农田水外,还供临沂电厂、造纸厂等单位的工业用水。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2.9万亩,历年最大灌溉面积12.5万亩。灌区内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

灌区未开发前,粮食亩产113公斤,1998年亩产850公斤以上。

灌区管理机构名为小埠东灌区管理处,驻地在临沂城南9公里的西高都镇东高都村北,下设4个中心站、10个灌溉站、1个试验站。

1、渠首拦河坝:小埠东灌区拦河坝属潜堰式,原设计长1251.6米,坝顶高程62.58米。当时因东段滩地高,而且较硬,故未按设计实施,1958年仅完成西部中部860米。坝西端建冲沙闸一孔,船闸一孔,其他为竹筋混凝土板桩坝,东端浆砌块石封固,下游干砌块石长5米,壅高水位2米。汛期洪水曾将坝东端滩地冲刷成沂河中泓,大坝中部22棵竹筋混凝土板桩冲垮,拦河坝失去壅水作用。1959年5月抛石2000方抢修缺口,汛期复冲毁,缺口达70米,同时西端下游护坡冲成30米宽3米深的渊坑,虽经临时抛石抢修,但坝前仍蓄水甚少,只好每年打临时沙坝蓄水。

1963年,整修板桩坝863米,续建拦河坝东端400米,全部用块石浆砌,上游护坡35米,下游护坡40米。

1968年,再次整修板桩坝658米,并在下游加戗

台。同时将冲沙闸和船闸拆除,改建6孔自动翻板闸门的泄水闸和2孔立轴旋转闸门的冲沙闸。

1996年春,临沂市在该坝址建立橡胶坝一座,该坝拆除。

2、渠首闸:小埠东灌区渠首进水闸与拦河潜堰同时兴建,进水闸6孔,孔高2.2米,宽1.6米,长18.3米,闸底高程60.99米,设计引水量为21.8立方米/秒。

该闸基础系粉细流沙,放水后出现管涌和漩底,虽经加固处理,但闸底仍逐渐被掏空,闸墩沉陷。1971年,经水利局设计,1972年春,将渠道闸改建,安装6台启闭机,新建启闭机房6间。

3、渠系工程:小埠东灌区渠系工程分4个阶段兴建,一是1958年至1959年灌区开发阶段,以开挖干支渠、干支沟和主要建筑物为主;二是1964年灌区配套阶段,对全灌区的渠系工程,本着沟、渠、路三结合的原则,统一规划和农田配套;三是1966—1978年整理改善阶段,以整平土地节约用水为中心,大搞削高填洼整地造地和配套挖潜工程;四是九十年代挖潜配套,多模式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阶段。建区后,区水利水产局投资205万元相继对总干、五干、七干进行了清淤、疏浚和石砌。目前,全区干支渠衬砌达92公里,田间配套工程节水措施采用石砌矩形渠、现浇砼U型渠和低压管道输水。

4、辅助灌溉工程:灌区在搞好地面平整和配套灌溉渠系工程的同时,认真建设和疏浚排水系统工程。一是

1974—1981年对灌区内的排水干河——陷泥河、南涑河进行了全面治理,使其达到遇旱能浇,遇涝能排的目的;二是治理陷泥河、南涑河的同时,建起郑旺、小庄、付庄、高都等13座拦河闸,各闸开挖引水渠一至两条,灌区内有5.6万亩农田利用这部分水源配套灌溉。

5、原付庄灌区合并到小埠东灌区:建国后,临沂最早的灌区——小涑河灌区,是临沂专员公署直接兴建的引河自流灌溉工程,老涑河中游的兴利闸,建于1955年,并开挖干渠一条,1956年开灌,成立了临沂专区小涑河灌区管理所,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1958年专署将灌区交给临沂县管理,并改名为付庄灌区。1965年10月,临沂县人民委员会下达《关于小埠东灌区与付庄灌区合并的决定》,自此,付庄灌区并入小埠东灌区。

井灌及节水灌溉工程

1、群井汇流工程:群井汇流工程,是在地下水丰富的地方集中力量多打井、打大井,使工程和灌溉面积具有一定规模,以解决无水缺水地区农田灌溉用水。罗庄区群井汇流兴建于1977年,在连年干旱的情况下,临沂县成立群井汇流指挥部,根据地区临、郯、苍会战指挥部的统一部署,规划了群井汇流工程,由临沂县农田水利规划队边设计边施工。群井汇流按渠系布置分为3个灌区.包括白庄、罗庄、朱隆三大片。S庄公社群井汇流以上泉头大口井为龙头,汇合侯三岗、三岗店子、刘三

岗、孟家园、青石塘6眼大口井,设计提取地下水3立方米/秒,送水到响马岭、泥沱湖,设计灌溉面积3.6万亩;罗庄公社群井汇流以青年农场大口井为主,汇合官战湖、朱张桥等7眼大口井,设计提取3.1立方米/秒的水量,可解决青年湖、双庆湖、朱陈岭等3.4万亩农田灌溉;朱隆公社群井汇流以林汤泉大口井为主,汇合前黄土堰、后黄土堰、庙山、官庄、南沙埠庄等7眼大口井,设计提取3.4立方米/秒,送磊石、涧头等严重缺水山区,解决3.9万亩农田灌溉。总设计19处大口井,总提水量9.5立方米/秒,总设计灌溉面积10.8万亩。全部配套需修二、三级扬水站7处,薄壶高空渡槽1.95公里,干渠50公里、支渠14公里、主要建筑物476座。由于条件所限,资金不足,白庄、朱隆两处设计未能全部完成,唯罗庄群井汇流完成情况较好,配套齐全。

2、节水灌溉工程:1967年临沂地区开始推广节水喷灌技术,先在付庄镇等地进行试点,安装喷灌设施,后因影响耕作•群众逐渐把喷头和喷头柱拆掉,利用喷灌输水管输水畦灌。1977年县水利打井队试制喷灌机成功,其形式是把195柴油机固定在排车上,与水泵组成机组,输水尼龙软管根据需要用螺栓连接,试制喷灌机的成功,促进了喷灌技术的普及。

进入90年代以来,节水灌溉技术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针对罗庄区西部丘陵区水利条件差,水资源贫乏的状况,区委决定206国道以西,重点发展以喷灌为

主的节水灌溉。1998年6月,罗庄区引进了法国、奥地利生产的卷盘式喷灌机4台,在付庄镇官站湖流域进行了2000亩试验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的单井、单泵、多管、多喷灌机的工作模式,获得了成功。通过试验发现,这种灌溉方式,亩投资300元,亩用电6度,与常规灌溉方式比较,节水60%以上,粮食增产20%以上,试验成果当年获罗庄区科技兴农进步奖一等奖。为推广该项目,99年全区投资250多万元,在汤庄办事处开发了5000亩喷灌节水工程,工程配置法国产卷盘式喷灌机12台。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缓解了该区域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较传统灌溉方式节约土地300亩,年增产粮食50万公斤,彻底结束了该地区“靠天吃饭”的历史,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涝洼治理

自古至今,临沂农民称涝洼地为“湖”。建国前,罗庄区境内主要有“五湖一洼”,即泥沱湖、徐沱湖、官站湖、藕蒲湖、龙泉湖、土山洼。这些黑土涝洼湖,“夏天积水蛤蟆汪,冬天荒草白茫茫”。建国后,为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治理涝洼,挖沟排水,治理河道,发展灌溉。

1、治涝工程:1949年10月至1957年,主要是疏通河道,修堤,挖小型排水沟,附设桥梁、涵洞等工程。1960年以后,各公社开始建立比较配套的田间排水系

统和灌区配套工程。1975年秋,临沂县对陷泥河、南涑河首次进行了治理。1983年又对区内陷泥河、南涑河等中型河道及排水沟进行了疏浚治理,对提高河道的排水和预防内涝起了重要作用,使泥沱湖、徐沱湖等大片涝洼都变成了良田。1992年,罗庄镇党委政府对泥沱湖进行了开挖治理,建起了面积300亩水面的双月湖,湖内碧波荡漾,景色宜人。

新区成立后,罗庄区水利水产局于1995年10月组织施工力量对降水沟进行了治理,完成投资160万元,土石方13.5万立方米,投工日25.2万个,疏浚河道12.2公里,解除了沿线十个村庄的洪涝威胁。

2、稻改:“稻改”是临沂地区治理涝洼的重要举措。“稻改”实验先在册山公社试种推广,1958年册山公社在小李庄、大塘崖、小塘崖、沈牌子(现均属西高都镇)率先试验。因灌溉无保证,多处大减产,唯有小塘崖和沈牌子由于灌溉及时,试验成功,有58亩获得亩产250公斤的高产。第二年水稻种植面积增至800亩,其中塘崖大队在地委工作组的指导下,整平耕地100亩,种稻80亩,平均亩产400公斤。第三年增至1800亩,第四年5500亩,至1963年增至2.05万亩。1965年10月,塘崖等大队的稻改事迹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展览会。稻改的成功,使涝洼低产地变成稻麦轮作、一年两熟的高产稳产田,使陷泥河两岸的茅草荒变成了米粮仓,不但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极大地增强了群

众大搞水利建设的决心和干劲。

为在易涝地区推广稻改技术,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在塘崖大队设立水稻试验站,试验推广水稻种植灌溉技术。1991—1997年,由临沂市水利科技推广中心何俊生、王言章、许纪富、田爱秋完成的《自流灌区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开发研究》课题获得成功,推广结果显示平均亩节水146立方米,亩增产66.3公斤,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稻减产性倒伏的难题,该成果1998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8年水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万亩,试验最高单产达700公斤。

山区开发

罗庄区共有大小山岭48座,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岭有11座,全部在罗西乡西部的涧头村境内;海拔100米至200米的山岭共13座,其中9座在罗西乡境内,4座在罗庄、付庄和册山三镇交界处;海拔100米以下的山岭24座,分布于全区。虽属低山余脉,但由于山岭土质粗劣,滥伐乱砍,建国前多成光山秃岭,顺坡种植,广种薄收,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山区治理,1951年到1966年,广泛开展群众性封山造林、治山治岭活动。

1976年开始,临沂县在朱隆公社设立英雄岭农田基本建设会战指挥部,以建设标准梯田为中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活动,建设“三合一”梯田、坡梯田,使山区的生产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984年9月,为贯彻国务院颁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临沂市(县级)成立以副市长郑斯仁为主任的水土保持委员会,并在市水利局内设水土保持办公室,具体领导全市的水土保持工作。罗庄区的山区开发从大搞群众活动、大会战转入全面规划、分期按小流域治理的新路子,涧头小治理成为全市的先进典型。

涧头小流域在燕子河的上游,属罗西乡涧头村,面积4.47平方公里,主沟长2.7公里。1989年至1998年,修梯田4000亩,水保林1600亩,经济林1600亩,建塘坝3座,累计投资80万元,治理流失面积4.2平方公里,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000元。

为解决山区村庄人畜饮水困难,1954年党和政府发动山丘区群众打井取水,因打井工具落后,多成浅井,一遇干旱就成干井。1958年至1962年朱隆公社大搞凿山泉、修塘坝、开沟渠建设,引泉水入村,缩短了担水距离。1972年在岑石乡东部的西磊石、涧沟崖等村打出了深井。1983年后,临沂市委、市府按照上级加快解决沂蒙山区人畜饮水困难的指示,把解决山丘地区人畜饮水问题当作大事来抓,逐个排队,重点扶持,限期解决。罗庄区成立以后,投资70万元,解决了3个村,6000余人的饮水困难。目前,全区有8个村吃水困难的问题也正逐步得到解决。

付庄镇是老工业区,且该地区水资源贫乏,水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工农业的持续发展。为此,水利站及时调整供水结构,一改原来单独向农业供水,转向既为农业供水又为工业、居民生活供水。1985年,他们自筹资金120万元,开挖了付庄官战湖大口井,埋设供水管道3公里,建成付庄镇自来水公司一水厂,率先在全区水利系统搞起乡镇社会化供水工程,付庄镇群众从此吃上了自来水。为适应经济发展, 罗庄镇自来水公司也于1986年10月建成供水。

新区建立以来,罗庄区乡镇供水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区委、区政府多次出台了鼓励发展乡镇供水的政策,1995年2月,罗庄区政府批准成立了罗庄区城乡供水管理处,负责全区乡镇供水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三年中,罗庄区水利水产局充分利用国家发展乡镇供水的优惠政策,先后帮助罗庄镇、付庄镇、册山镇、盛庄镇争取乡镇供水资金达3000多万元,加上地方自筹资金,全区共投入乡镇供水资金4300万元,建成集中供水水厂八处,新打和配套深井68眼,建2000立方米水池5座,铺设输配水主管道224公里,设计日供水能力达17.9万吨/日。1997年5月,区政府又批准成立罗庄区自来水公司,列事业编制,隶属区水利水产局,主要职责是统管全区各乡镇的乡镇供水工程,从而极大地促

进了全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真正实现了从水源地管到水龙头。根据物价部门核准的水费价格,全区乡镇供水每年收水费达1584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罗庄区的自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水利条件明显改善,河道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但罗庄未来的水利开发,仍任重道远,需要在继续加强管理、搞好配套挖潜的同时,努力提高水利科技含量,以发展节水型农业为目标,科学规划,综合开发,使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世纪之交,罗庄水利人正以崭新的面貌,发扬“求实、负责、献身”的水利精神,努力开拓,锐意进取,与全区人民一道,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造山河,描绘罗庄更新更美的画卷。

(区水利水产局供稿王洪伦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