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据说五寺庄是从明末建村的。那时先辈们为了躲避瘟疫和贫困,逃荒流落在此繁衍生息。人们为了驱邪,建起了庙宇。怕一座庙里的神力不能足以保佑他们,又先后建了几座,大家相信各庙宇的神仙足可为他们消灾除病,使其安居乐业。在这些庙宇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应是“晏驾墩庙”了。晏驾墩庙建在晏驾墩上。“晏驾墩”原是一位帝王的坟墓,说是一个小王子巡视路过此地患重病不治而死,帝王之死称为“晏驾”,而 “墩”者,即为埋葬这位王子的一座大型封土,高几十米, 远看象一座土山,故称墩。帝王巡逝,葬于墩里,自然就称为“晏驾墩”了。此处地势甚好,位于陷泥河的环抱之中,东西两条河从北向南流淌,在墩南百米处向东拐弯与东条河汇合,三面环水,墩的北面则是肥沃的黄土。

晏驾墩顶上面积很大,数十亩土地,十分宽阔,正中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大殿堂,殿内供有高大的佛像, 这就是“晏驾墩庙”。大殿四围长满了树木,在殿堂的东西两侧有两株银杏树,这两棵参天大树高耸挺拔,粗得很,冲天树冠,覆盖了整个墩的面积,枝叶繁茂,各种鸟在上面栖息,成为鸟的天堂。

秋天,银杏挂满枝头,银杏叶子枯黄了、落了,才能真正看清银杏树的实际面目,枝杈又粗又多。它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向人们袒露出自己丰满的胸臂。清粼粼的陷泥河水在它的脚下静静流过,大墩四处长着绿树,野花簇簇,景色怡人,令人流连忘返。由于村内还建有规模和样式各不相同的四座庙宇,与晏驾墩庙合起来正好五座,故此村民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为“五寺庄”。年远日久,战乱频仍,庙宇失修,现已荡然无存了。

晏驾墩庙为五寺之首,它离村庄较远,在村西约400米处,又称“西庙”。关于晏驾墩的传说很多,有人说庙底下掩埋的是唐朝的罗成,因他连续作战,极其劳累,力不敌众,陷入重围,在陷泥河中被敌军乱箭射死, 其妻妾兜土堆积成墓。另者云:西庙底下是一口东海龙王留下的龙眼井,井内存放着镇海针,龙王派了许多龙蛇把守井口,看住定海针。这些龙蛇变化成美丽的仙女,婀娜多姿,在此作乐嬉戏,但又尽职尽守,履行职责。“晏驾墩”的美丽传说,那是枚不胜举的。

解放初期,人们在晏驾墩上耕作时,发掘出大量的古代文物,如远古时代的石箭头,各类金属箭头、箭杆, 青铜器皿等,这些文物已被临沂文物展览馆收藏。庙上那两棵参天银杏古树,历尽千年沧桑却被伐倒了,为建筑当时临沂县人民政府所用。风风雨雨为大墩冲洗去了一层又一层的外部泥尘,大墩变得消瘦了,渺小了;大墩上下左右四周的天然绿色植被被人为地破坏掉了,造成了坍塌流失,损坏了大墩的形象和规模。随着改革开放,晏驾墩迎来了新生,面貌焕然一新。大墩上下数百亩,栽满了各种果树。春天繁花似锦,那边升起的是火红的朝霞——苹果花,这边是从草原奔来的羊群一一梨花,还有那桃花、栗子花……争奇斗艳。为繁荣五寺庄的经济、改变农村面貌,晏驾墩做出了新的贡献。

(册山镇政协办供稿张士奎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