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政治上翻了身,但文化还比较落后。党和政府号召办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彻底摘掉“一穷二白”的帽子。广大农村纷纷响应上级号召,利用夜校、识字班等多种形式,组织农民学文化。俺郭家岑石村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办起了夜校,青年农民被组织起来,进夜校学习。在夜校里,除了识字,还学唱歌,扭秧歌。业余剧团,就是在秧歌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剧团成立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但凭着大伙一股热情,所有困难都被克服了。没有服装道具,大伙凑点钱,买来布料自己做。那时刚刚解放,还很穷,都是把攒的鸡蛋钱拿来的。没有剧本,我们就跑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找。演员不识字,请来老师,口对口地教。演员们都迷上了剧团,白天干活,一到晚上,就集合在一起排练。那时没有电,照明是个大问题,后来买了两盏汽灯,解决了照明问题。

剧团刚成立时,有30多人,后来发展到50多人,邻村的文艺爱好者也来参加了我们的剧团。到1952年,剧团已初具规模。剧团分为6个组,即演员组(22人)、音乐组(14人)、道具组(8人)、服装组(4人)、化妆组(2人)、灯光组(2人)。宋允亭、周宝珍任团长,周宝珍、张西安任导演。主要演员有:宋允义、宋允祥、李德均、张西安、郭宗霞、孙善夫、宋洪云、徐宝凤、李增权、宋玉玺、宋玉标、李德芝等。

开始,因受服装道具限制,只能演一些歌剧现代戏,如《大生产》、《光荣灯》、《王宝山参军》等。后来,随着剧团发展,能演好几个剧种、几十出戏。既演现代戏,也演传统戏。演出的主要剧种及剧目有:

黄梅戏:《拾棉花》。

吕剧:《小姑贤》、《王定宝借当》、《红嫂》。

柳琴戏:《挑女婿》、《墙头记》、《打干棒》、《喝面叶》、《王小赶脚》。

歌剧:《两垅地》、《白毛女》、《三世仇》、《魏隆民》。

除此之外,还根据民间故事自编自演了《后娘毒》、《报仇记》及一些曲艺歌舞节目。十几年间,剧团除在本村演出外,还演遍了本乡30多个村庄及大岭、苍山等外县区村庄,另外,还多次参加县区会演,受到上级多次表彰。共演出600多场,观众达百万人次,深受群众欢迎。1967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农村,所有服装、道具被当做“四旧”破坏,剧团自行解散。

郭岑石业余剧团十几年的演出活动,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反映了农民精神风貌,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稳定解放初期农村形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罗西乡政协办供稿宋允亭张西安提供周文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