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1930年3月,马头区立求是小学奉命改为“郯城县立第三小学”(简称“三小”)。这所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站在民主、爱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沿,特别是从共产党员、“三小”教师刘之言等人建立“中共鲁南第一支部”开始,党就以“三小”为基地,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等进步思想,并通过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树立起民主革命的红旗,使“三小”成为鲁南革命运动的发祥地。

刘之言,这位鲁南地区早期共产主义活动家,在教师中培养了一大批积极分子。1929年10月,吸收刘树屏入党。后刘之言又通过于霭辰的关系把孙振国从郯城县立第一小学邀到“三小”任教。是年冬天,刘之言、刘树屏等在三小成立“中共鲁南第一支部(简称三小支部)”,刘之言任书记兼宣传委员,刘树屏任副书记,孙振国任组织委员。从此,郯城三小教育教学以及其它各种活动都无不带有共产主义色彩,马列主义进步思想得到了迅速传播,影响深远。

“三小”在教学中采取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重视政治思想教育,通过具体事例,辅之以生动的讲解,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启蒙教育,为走上革命道路作准备。

刘之言同志在教国语时,往往是指定一个学生把课文朗读一遍后,即题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章法以及应讲的一些国文基础知识,还经常借题发挥,讲述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观察现实问题,作出理性思考。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带着学生在沂河岸上跑步,北风呼啸,异常寒冷。在路上遇到一个贫民,身着破袄,单裤,脚上用麻袋片裹着,穿一双不适合的破鞋,挑着一担河水,步着台阶, 一蹬一蹬地向上攀登着。刘之言指着这个人,向学生们说:“你们看,他多苦啊!” 启发学生们思考。次日上午,上国语课时,刘言之就讲:“昨天早晨,同学们看见那个担河水的老人吗?谁认识他?他为什么要受苦受累?吃不饱,穿不暖,还受人欺侮?”同学们在默默地沉思着,各自寻找自己的答案。

下午作文课,刘之言走进教室说:“就写一篇《一个挑河水的老人》吧。”就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体会,把只有砸烂旧社会,建立新社会,争取全人类都过上幸福的日子的革命道理教给了学生,启发了学生民主进步思想。

刘之言除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进步外,对贫苦学生的生活关怀也是无微不至。高三级学生颜景楷,家庭贫困,父亲以挑河水卖为生。他在家帮助干活时,不幸摔伤了胳膊,又生了疽疮,家贫无钱医治。刘之言经常给他送药,并在经济上给予接济,后来终因治疗无效病故。刘之言带领高三级全体同学到颜家吊唁,向颜景楷遗体鞠躬后,痛哭流涕,全班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

1930年5月5日,是马克思的诞辰,这一天各堂课都讲马克思的事迹,讲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共产主义,讲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孙振国老师教国语,一天他讲完马克思的故事后,出了一个作文题:《未来的日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多数学生是写太阳给人带来光明、温暖,在阳光下愉快地读书等。在上作文评讲课时,孙振国把他作的范文读给学生听,他在“未来”两个字上大作文章。大意是,未来的社会将人人有职业,人人有饭吃,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压追……在未来的社会里,拿几千倍的显微镜也找不出自私自利的种子,深翻土地也找不出战争的痕迹。文章最后说,我们都应当为实现这个新社会而奋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振国老师还经常结合课文给学生讲故事。有一次他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和雨花台上为救国救民而牺牲的英雄事迹,使学生懂得为个人利益而死轻于鸿毛,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道理。通过这些故事,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立志为革命而牺牲的种子。课外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好机会。“三小”党支部恰当地进行马列主义教育贯通在各种活动中,具体情况是:

(一)组织读书会。学校图书馆有多种进步书籍,如鲁迅、郭沫若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刘之言老师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阅读,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刘之言还经常找学生谈心,交流读书心得,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树立爱国爱民思想。

(二)组织演讲会。演讲会是每个星期五晚上举行,学生随便参加听讲,会前公布演讲题目和演讲人,练习演讲是从讲故事开始。

(三)张贴标语。标语的内容:“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建立郯城苏维埃政权!”等等。这一举动,震撼了整个马头镇,群众纷纷议论,“马头来了共产党”。马头镇长孙丹成和驻军头子惊慌失措,派出马头自卫队长,带着几个士兵,匆忙把标语刷掉。标语是被刷掉了,但标语的内容却牢牢地印在群众的心里,是永远刷不掉的。

(四)组织戚立了壁报组。高年级各班都成立了壁报组,每周出一期壁报,张贴在教室内,主要内容有学生的优秀作文、图画、国内外新闻等,孙振国老师还给配上了插图。

(五)学校还组织篮球队、歌咏队、卫生组等。

总之,三小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吸引和教育着参加活动的学生。

1929年,刘之言、刘树屏等人,从任教时成立三小支部开始,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校内相继成立了团支部、少先队和学生会,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思想教育。在校外组织了农民协会,发展会员150余人。这些群众组织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开展宣传斗争工作,在马头和周围村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1931年4月,“三小”师生进行了罢课斗争,老师率领200余人,到县城示威游行,沿途高呼口号,散发传单,斗争持续了两昼夜,迫使当局答复了师生的要求。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并大肆围剿中共苏区,党支部起草了《中共郯城县委告全县大众书》,揭露了蒋介石的卖国政策,还在郯城古会上散发了《告劳动人民群众书》,使广大群众知道郯城县有共产党组织,从而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之后,中共苏鲁边区特派员唐东华来“三小”帮助刘之言正式建立“中共临郯县委员会”,指定刘之言任书记,从此“三小”成为鲁南革命力量发展的摇篮。1933年,临郯县委在刘之言的领导下,发动了震惊全国的“苍山暴动”,在鲁南竖起革命红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暴动失败后,刘之言同志壮烈牺牲,“三小”师生为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继续和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后来到“三小”任教的多是“三小”的学生,有的是党员或党外积极分子,他们成立了新的党支部继续开展党的工作。“三小”的革命火种继续燃烧,在“三小”土壤中生出新苗,又在新的时期茁壮成长。1939年11月,115师686团解放马头,“三小”学生方景昭、齐克等14人踊跃报名参军,陈光生等9人参加了地方工作。该校从1935年至1938年,历时三年,共毕业学生6个班250人。后来,一大批学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不朽的功勋,成为人民的功臣。如宋从则、刘盛华、刘洪毅、邓婉如、徐秉义、柏文达等人,解放后都在中央、省、市党政机关任重要职务。

“三小”,这个鲁南革命斗争的摇篮,在黑暗的旧中国,在党的指引下,曾经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革命青年,举起了鲁南民主革命的旗帜,她所创造的伟大的革命业迹,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辉。

附:刘之言诗一首

“五•三”惨案纪念歌

刘之言

战云弥漫,

国事零乱,惨澹过“五•三”。

倭奴逞凶,

军阀逃窜,

济下雪花染遍。

明湖水呜咽,

今朝忆当年。

烈士死无怨,无怨! 河山摧残,

永久乐园将来会实现! 到今日团结精神涣散,看!多少人已跑出革命战线, 看!多少人已和仇敌亲善。

民众痛苦含冤,

阴惨,阴惨!

吊烈士莫空咨嗟,

祭烈士不用花圈只要,

只要奋斗精诚,和烈士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