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北大山山脉,横亘于沂南县北部,与孟良崮山脉隔汶河相望。西起岸堤镇的佛山顶,向东经马牧池、依汶两乡镇,至铜井镇折向南,止于大庄镇的凤凰山,全长44公里,平均宽8公里。主峰高板场,海拔642米,位于马牧池乡东北部,山后为沂水县。第二主峰虎屯顶,海拔635米,位于马牧池、依汶、铜井三乡镇交界处,也和沂水县分水。

山脉最陡峭的一段在虎屯顶左右。这一段山势壮美,交通方便,素为游览佳境。北大山八景即分布在这里。

虎顶远眺

登临放眼意何如?

虎踞奇峰名不虚。

两县风光同一览,

更宜东望日出初。

虎顶即虎屯顶。从县城乘2路公交车到终点站三山沟下车,即可开始攀登。登顶四望,高板场在其北遥遥相对,其余各山头,如挂心撅子、帽盔、团圆漫、仙姑山、小崮子等,则只好俯首称臣了。山前三乡(镇)在望,汶水如练;山后南墙峪、西墙峪谷深涧陡,恰如曲巷高墙,姚店子河从此发源流向东方。

最奇妙的是在这里观日出。日头冒红之际,凝神观看,始如新月,渐成半圆,再看却不成圆形,而是如同国徽,上圆下直。又像池面宫灯,流苏拂水。这一奇观仅持续十几秒,刹那间太阳终成火球跃出海面。此时你身上和附近山头蓦地洒满霞光,而山下田畴、村落尚睡眼惺松,但见晨霭茫茫。正如“七十二崮齐点染,村庄罩在彩云中”。

将台请缨

高台千古壮蒙山,巾帼英雄号令传。

捷足先登便为将,诸君到此勇登攀。

诗中高台名点将台,巾帼英雄即穆桂英。传说穆桂英曾在台上调兵遣将。这一带关于穆桂英的传说很多,孟良崮上的孟良,本是穆桂英帐下的一员大将,还有焦赞岭、穆柯寨等等,构成一长串故事。

点将台,是七十二崮之一,又叫小崮子。在虎屯顶东南4公里,海拔403米,四周都是悬崖悄壁,高20余米,顶部平坦,面积约5000平方米。只有南面一条路可以攀登。它是沂南县的崮中最秀美的一个,远远望去,崮顶高耸,好像一个平台,故曰点将台。欲登此“台”,须手脚并用,拿出几分胆量。当地青年以能登点将台为勇,远方游人亦以登台请缨为乐。铁壁铜墙

沂蒙儿女尽豪强,引得青山爱武装。

座座奇峰腰束带,条条铁壁与铜墙。

这一景说的是自马牧池东山到依汶北山,一条连续15公里的漫长峭壁。当地人把峭壁叫做“光崖”,又叫“捆山约子”。这条“捆山约子”既长又高,一般在20米左右,并且大致在一条水平线上。让人猜测那是不是远古时期的海岸?山中悄壁,不闭合时形成断崖,闭合起来就成了崗。这天然的壁垒如同城墙,隔几里才有一“门”。所谓门,也就是得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的豁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他地方更难以逾越了。

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或者可以说“山不在高,有崖则雄”。北大山山高崖陡,所以成为革命根据地的天然屏障。

风门云涌

钱塘八月浪排山,一似银河落九天。

莫道沂蒙无此景,大风门上白云翻。

这一景是季节性的,夏季多见。大风门在虎屯顶与团圆漫之间,是一个险要的山口。两边山崖高耸,狭若城门。无风天气这里也是清风习习,枝条摇曳,大风起时,林海怒吼,峡谷震荡,故名大风门。

山间的云变幻无常。有时“戴帽”,有时“缠腰”,有时东边日出西边雨,隔山不同天。云爬不上山,便择谷口涌出。大风门山高门窄,常现“云涌”奇观。

凤凰刻石

秦时幽境汉时村,有凤来仪说到今。

国运几朝称盛世,未如当代更欣欣。

凤凰刻石位于点将台东北,三山沟村东南,是一处极有价值的文化遗迹。

三山沟凤凰刻石为山脚下裸露磐石,刻有一大一小两只凤凰。一石刻凤凰旁边刻有“凤凰”二字。另一石刻凤凰旁边刻有“元凤”、“三月七日凤”、“东安王钦元”12字。

元凤为西汉昭帝刘弗陵年号(公元前80一75年),距今已有两千余年。该刻石在山东、苏北地区现存纪年刻石中年代最早。1977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其上建房保护。

关于凤凰的传说,《资治通鉴》有如下记载:

本始元年(前73),五月,凤凰集胶东,千乘。赦天下,勿收田租赋。

本始四年(前70),五月,凤凰集北海安丘、淳于。地节二年(前68),凤凰集鲁,群鸟从之。大赦天下。

由此可见“元凤”刻石可能是真实记录。

仙姑幽境

为救乡邻不惜身,洞中化作玉观音。

至今犹有灵光在,草药寻常抵万金。

仙姑洞在虎屯顶与点将台之间,仙姑山前坡悬崖下,距依汶5公里。从依汶往北经宅科子村到北大山林场仙姑洞分场,再攀登里许便到。这个山坳林木蓊郁,是北大山中绿化最好的一段。

仙姑洞深、宽、高各6米。传说过去附近山村有一少女,到山中为染上瘟疫的父母采药,遇一神人,告诉她一个不可外传的秘方,她如法采制,果然药到病除。乡邻听说后,都来向她讨药方。起初,她把药煎好后,叫人家来取,后来干脆把药方公开,自己仍到山中采药,当她疲惫不堪,到一洞中休息时,顷刻变成了一尊神像。乡亲们见她成了神,立即叩头祭奠,称她为普救仙姑。她不忍心居功受祭,便升天而去。从此,这里就成了仙姑洞。仙姑坐化处曾有遗迹,今由一尊塑像代之。塑像左右各有一泓清泉,常年不涸,水质甘甜。洞前原有仙姑庙,现在只存遗迹,有石碑多块,均毁于 “文革”。有一块断碑尚留“大清雍正”四字。石公之家

岭上石公体似弓,闲来无事背顽童。

顽童附耳悄悄话,其乐无穷问答中。

这位老公公是一尊天然巨石,在马牧池乡横河村以北石公岭上(横河村又是沂蒙红嫂明德英的村子)。石公高三米多,面朝北,背微驼。观赏石公的最佳位置在石公岭西坡下,牛王庙至高庄的公路转弯处。从这里观看,石公公耸立岭脊,惟妙惟肖。若在日出之前,以红彤彤的朝霞为背景厂拍下公公黑黝黝的身影,画面如同剪纸,佳作难得。

近看,原来石公公还背着一个小孙子。小孙子偏着小脑袋,正和爷爷说着悄悄话呢。好一幅天伦之乐图。石公公周围还有石婆婆、石媳妇、石桌、石轿、石叭狗,也都形神兼备,越看越像,真是有老有少一家人。不远处,东山顶上的石将军便是石儿子。他常年屹立崖畔,保护着全家,守卫着一方平安。

云中人家

白云生处访山家,却讶方塘开藕花。

好客古风今尤甚,家家新富正须夸。这白云生处的十几户人家在团圆漫山上。团圆漫山位于虎屯顶西南,大风门南侧,海拔490.2米。此山三面悬崖,只有北面隔大风门与虎屯顶相连。山体大致为椭圆形,顶部隆起,但较平缓,故名团圆漫。

山上有十几户人家,近百亩耕地,是全县最高的一个自然村。人民公社时期是一个生产小队,属于山下西寺堡大队,今属西寺堡行政村。

村在山顶,但不缺水。有清泉一眼,常年不干。旁有小塘,塘中荷叶承露,塘边绿竹扶疏。鸡犬鹅鸭,一如山下村庄。此山后有依托,俯瞰东、南、西三面,向为兵家所重。战时,根据地在此设瞭望哨。建国后县人武部仍保留这个瞭望哨,配有枪支、电话、螺号,民兵轮流值班。登瞭望台四望,周围数十里山川村落,尽收眼底。

上世纪七十年代,山上还有一处小学,七、八个学生,组成一个三级复式班,曾是地、县先进典型。

山上粮食可以自给,主要收入来源是林业、畜牧业,还有大姜、花生等经济作物,人均收入高于山下村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住山人家富得更快。山高但信息灵通,过去就有电话,现在看电视,打手机,更无信号遮蔽之虞。

这个景点集山水民俗于一体。当你观完七景,再到此作客,一定会满载沂蒙人民的深情厚谊而归,为八景之游画上一个余味无穷的句号。

(李庆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