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淮海战役中我率鲁中南纵队解放郯城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伟大的战略决战中的第二个战役,是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军区部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

济南战役之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震慑于我军的强大威力,从九月底即开始收缩兵力,先后撤出菏泽、临沂等地。至十月底,其所属各部配置如下:黄伯韬兵团位于新安镇;李弥兵团位于徐州以东地区;邱清泉兵团位于砺山、黄口;孙元良兵团由郑州经开封正向蒙城撤退中;第三“绥区”冯洽安部位于临城、枣庄、台儿庄地区;第四“绥区”刘汝明部已由开封、兰考向商丘撤退;第九“绥区”李延年部守备海州、连云港及灌云等地,形咸了以徐州为中心的防御部署。

十一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我军准备发起淮海战役。蒋介石为挽救其全军覆灭的命运,于十一月四日又决定把刘峙集团集中于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地区守备,并以华中之黄维兵团由确山开太和、阜阳地区集中,相机东援,改归徐州“剿总”指挥。经调整后,敌之部署变动如下:邱清泉兵团住畅山、永城;三“绥区”住临城、台儿庄、贾汪;黄伯韬兵团由新安镇退守运河以西、徐州以东地区;李弥兵团由徐州以东地区调往泗县、灵壁;孙元良兵团进至蒙城;四“绥区”刘汝明部由商丘撤到蚌埠,守备徐蚌间交通;海州丸"绥区"机关由海上南撤(十一月初,九"绥区"被撤销,该“绥区”的四十四军改归黄伯韬兵团指挥)。敌人这一部署的特点是以徐州至蚌埠间的铁路为轴线,各兵团分布在两侧地区,必要时可撤至淮南,以巩固长江下游,确保京沪。

针对敌人的不同部署,我军关于淮海战役的计划也有所变更。早在十月十一日毛主席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曾确定:战役第一阶段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去区之敌;第三阶段在两淮作战。战役兵力主要由华东野战军组成。后来,依据全国战扁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中央军委又确定,中原野战军和军区部队也参加这一战役,并决定在原定的淮海战役的基础上,扩大战役规模,求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作战计划是:第一步华东野战军按原计划速歼黄伯韬兵团,中原野战军直出津浦路的徐州、蚌埠段,并求歼四“绥区”所部,以孤立徐州;第二步求歼黄维、孙元良兵团第三步再歼徐州之敌。为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和军区部队协同作战,中央军委十一月十六日决定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

战役于十一月六日开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歼黄伯韬兵团,切断徐蚌线。十一月六日华东我军趁敌处于收缩途中,分胳向南开进,展开了强大的攻势。当夜,我主力直向新安镇前进。鲁中南纵队包围了郯城;山东兵团越过了临城、枣庄向韩庄、万年闸一线前进。五日中原野战军主力进达商丘东南地区,发现刘汝明部队尚在商丘以东,即统一指挥华野第三纵队、两广纵队等向该敌进攻,七日歼敌一八一师于张公店。同日,敌黄伯韬兵团向徐州收缩,我军各纵队卸敌展开猛烈追击、截击。八日,敌第三“绥区”所属第五十九军、七十七军的三个半师在何基洋、张克侠两将军的率领下,举行了战场起义。我山东兵团趁势直插陇海路两侧,于十日进达大许家以西,切断了黄兵团西窜退路。我军各纵队亦抢渡运河,向西追击之,终于十一月十一日将黄伯韬兵团四个军七个师,围歼于碾庄号地区,并在窑湾镇歼灭了敌六十三军全部。经新安镇向西南迂回的我苏北兵团,在进到宿迁、皂河地区后,又立即向徐州东南前进,在大王集地区歼敌第一〇七军。

鲁中南纵队于十一月六日白天包围了郯城,黄昏开始攻城,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于七日拂晓前结束战斗,敌三千多人被我纵队全歼。战斗结束后,我鲁中南纵队及我军其它部分主力为保障中原我军围歼黄维兵团,以五个纵队南下迎歼李、刘兵团;以八个纵队位于徐州和蚌埠之间防敌南北对进的企图,阻止了徐州南援之敌。我率鲁中南纵队就安扎在永城与双堆集之间,采用攻击、侧击、迂回和尾追种种手段打击敌军,后绕道莆县、永城伏击黄维兵团南逃之敌,到十二月十日我军将黄维兵团全部歼灭于双堆集。直到全歼杜聿明,整个淮海战役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