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他没有显赫的地位,只有无私的奉献。他是一支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他是一棵茂盛的大树,滋养着累累果实壮大着自己。他,就是临沂地区教育局体育教研员、临沂市政协常委潘国栋同志。

屈指算来,潘国栋已在教育战线上度过了整整35个春秋。漫长的岁月过去了,风风雨雨在他额上刻下了条条皱纹,缕缕白发记述着他平凡而又峥嵘的年华。……

一九五二年,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这时,年仅20岁的潘国栋从曲阜师范毕业,为支援老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事业,来到了沂蒙山区,在沂水一中当了一名体育教师。那时,文化教育非常落后,体育教学几乎是个空白,潘老师成为解放后全区最早的专职体育教师之一。在一无资金,二无器械的情况下,他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炎炎烈日下,他光着膀子同学生一起拉碌碡碾平操场,然后又从自家里拿来针线缝制软垫子和实心球,用钢筋、木头制作了简易跳高架、单、双杠……他经常鼓励学生们:“世上的事都是人干的,只要下功夫,就能干好! ”这样,他克服了体育器械缺乏的困难;顺利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一九六O年,他被调到临沂师范(今临沂教育学院)。在这里,他一干就是二十三年。在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混乱年代里,他仍然严格要求学生。他多次语重心长地说:“总有一天,教育要走向正规!他带的73届体育班,在当时混乱的情况下,秩序井然,没有一个人“上街闹革命”,被许多教师认为是“不可理解”的班级。

在教学实践中,潘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要求学生做的动作,他自己先下功夫练好,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潘老师一个一个为他们补课。一个叫孙洪杰的学生,开始只会一点武术,体操、球类一窍不通。潘老师找到他,耐心地开导:“你想当一个好的体育教师,就必须是一个多面手,光会一点武术是远远不够的。以后,我给你补补课吧。”从此,潘老师放弃了午休,每天顶着烈日教他练双杠、练体操。他一遍遍地讲解动作要领,并不停地做示范,当时他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又患有腰疼病,但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双杠倒立的动作,他还亲自到双杠上做示范。学生一个动作不合规范,他就几遍、几十遍地反复纠正,直到完全正确。不到一个学期,孙洪杰便成了各门功课在全班拔尖的学生,现在已经成为省优秀体育教师的孙洪杰啦起这事,总是感激地说:“多亏了潘老师的教导啊!”

其实,何止孙洪杰一人,现任费县体委副主任的郑兴才、蒙阴县体育教研员张立臣、费县体育教研员姚得法、临沂四中体育教研组长吴景川……,他们的成长都渗透着潘老师的汗水!

学习上的严师,生活里的慈母,这是潘老师三十年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

一九八三年,潘老师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学生们、告别了整整战斗了三十年的体育教学第一线,来到临沂地区教育局担任体育教研员。从此,他为促进全区体育教学的发展不停地奔波着。他多次提出,搞好学校体育教学,首先是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几年来,在他的建议下,地区多次举办教师达标训练班、武术训练班、舞蹈训练班、裁判员训练班,从而,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素质。他还积极帮助年轻教师带好运动队。临沂三中因缺乏兰球教练,只好让一名不太懂篮球的年轻教师带了个兰球队。潘老师知道后,亲自到这个学校进行观察指导。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技术情况,帮助制定了一个从技术到战术的系统的训练计划,并亲自指导实施。后来,这个开始不懂兰球的教师带出的兰球队竟在临沂市中学生兰球比赛中,名列前矛。

八十年代,教学改革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潘老师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深刻地指出: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体育课要在“活”字上下功夫。在他的具体指导帮助下,孙洪杰老师根据教学实践写出了《如何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体育教学》的论文,并参加了一九八六年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年会的论文交流。

55岁的潘老师有喜也有忧,他高兴地看到,沂蒙山区的体育逐渐赶上来了:一九八五年,临沂地区夺得全省中学生运动会的第六名,一九八六年、一九八七年连续两次夺得省体育传统学校田径比赛第四名。但是,透过成绩,潘老师忧虑地看到:整个社会还没有把学校体育教学放到应有的位置,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结构不合理,一些地方师资极缺。他提出要正确处理好学校中体育尖子的训练与学习的关系,要为因参加比赛而影响功课的学生补课;他呼吁:不转变办学指导思想,不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不从全面培养学生,增强学生体质入手,整个体育教学改革将无从谈起。

愿潘老师在体育教育阵地上,发扬“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的精神,为发展和繁荣沂蒙山区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奉献。